2020届 二轮复习:专题5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课件(43张)(全国通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 二轮复习:专题5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课件(43张)(全国通用)

专题5 地表形态的塑造 目 录 CONTENTS 考点19 地壳物质循环 考点 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考点19 地壳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考点19 地壳物质循环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由 三大类 共同组成,三大类岩石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实现了岩石之间的转化,保持了各类岩石数量的动态平衡。如下图所示: 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考点19 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类型判断 (1)岩浆: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即图甲中有三个箭头指向的a为岩浆,如图乙中的a为岩浆。 (2)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关键),如图甲中侵入岩b与喷出岩c,图乙中b。 (3)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三大类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并且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注意图 中如有沉积物,其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 如图甲中d。 (4)变质岩:岩石都有可能在一定的温度 和压力下变质形成变质岩,如图甲中e。 考法1 岩石类型及物质循环分析 考点19 地壳物质循环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1)关键是判断出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岩浆。(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几种岩石转化的变式图如下所示: 考法1 岩石类型及物质循环分析 以上变式图中,①指向岩浆岩——代表冷却凝固作用,②指向沉积岩——代表外力作用,③指向变质岩——代表变质作用,④指向岩浆——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考点19 地壳物质循环 例 1 [浙江选考2018年4月·22~23] 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 完成下题。 (1)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 A.岩浆侵入 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 C.岩浆喷出 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考法1 岩石类型及物质循环分析 考点19 地壳物质循环 【解析】(1)本题考查岩石类型的判断。结合图示可知,①岩石标本层理结构明显,应为页岩;②岩石标本上有鱼类化石,应该是海相沉积的石灰岩;③岩石标本颗粒明显,应为砂砾岩;④岩石标本表面粗糙,是花岗岩。因此属于岩浆岩的是④,D正确。 (2)本题考查岩石的成因。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①③岩石标本外观棱角分明,应为学生在基岩上打来的两块岩石标本,②④岩石标本外观磨圆度高(经流水搬运,磨蚀严重),应为学生在河床捡到的两块岩石标本。由上题分析可知,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为页岩和砂砾岩,二者均属于沉积岩,而且均在陆地环境下沉积而成,A、B、C错误,D正确。 【答案】(1)D(2)D 考法1 岩石类型及物质循环分析 [福建漳州2018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 干热岩是温度大于200 ℃、埋深3~10千米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 ) A.①、乙 B.②、丙 C.③、沉积岩 D.④、甲 2.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因为这里( ) A.地处高原地区 B.地壳的厚度较小 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 D.玄武岩地层广布 教师专享 题组 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A【解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由材料可知,干热岩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丙与沉积岩可相互转化,故丙是变质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故甲是岩浆,经①冷却凝固作用,形成乙岩浆岩。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①、乙,A正确。 2.C【解析】本题考查岩浆岩的分布位置。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因为这里靠近板块交界地带,岩浆活动频繁,C正确。干热岩绝大部分为侵入岩,位于高原地区与干热岩资源丰富程度无关,A错误。青藏高原地壳的厚度较大,B错误。玄武岩是喷出岩,与干热岩资源是否丰富无关,D错误。 教师专享 题组 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考点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1.地质作用 (1)概念 地球上自然界引起的 发生变化的作用。 (2)地质作用的能量 ①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主要表现为 。 ②地球外部,主要是 。 (3)地质作用的分类 ①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 ②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 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太阳辐射能 考点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2.内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基本形式 ( 3 )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考点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内力作用与地貌 (1)背斜与地貌 (2)向斜与地貌 考点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4)火山与地貌 ①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 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②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主峰。 (3)断层与地貌 考点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内容理论 4.板块构造学说 考点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 2 ) 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考点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1.褶皱的判断 (1)方法一:通过岩层形态判读,即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 2 ) 方法二:通过岩层新老关系判读,即背斜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考法2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两个方法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时,以方法二为准。 考点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2.断层的判断:依据有两个(两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1)岩体是不是受力断裂;(2)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是否有明显的错位及位移。 考法2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3.地层的判读 (1)判断古地理沉积环境 根据地层,尤其是沉积岩层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组成成分和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根据石灰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海洋环境;根据红色页岩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湿热;根据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考点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2)根据地层厚度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地层厚度大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 ,地壳下降快或沉积时间长,或者是沉积物来源丰富;地层厚度小,说明地壳下降慢或沉积时间短,或沉积物来源较少。 (3)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① 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下图中①→②→③→④,地质年代越来越老。 ② 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地壳发生水平运动使岩层出现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褶皱强烈所致,这种情况下,判断背斜和向斜就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而不能只看岩层形态。 考法2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考点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③ 若地层出现缺失,可能是在沉积过程中,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 或者是当地一开始有沉积作用 ,等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也可能是因为当时当地气候变化,使其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 若上下两层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是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而成;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 则是由于 地壳上升后一直在遭受外部侵蚀 。 ⑤ 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 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如 右 图中 ⑤晚 于所有沉积岩形成时间。 考法2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考点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4.地质作用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 断层两侧的岩石先于断层形成;被岩浆侵入的岩石先于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被侵蚀的岩石先于侵蚀作用形成。如上图,岩层发生了沉积作用、褶皱、断层和岩浆侵入活动。上图的岩层形成于沉积作用,且所有岩层均发生弯曲褶皱,故先有沉积作用,而后岩层发生弯曲褶皱(褶皱处既被切断又被侵入),岩脉侵入断层,故先形成断层,再发生岩浆侵入活动。该图反映的地质作用类型发生先后顺序为:沉积作用—褶皱—断层—岩浆侵入活动。 考法2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考点20 内力作用与地貌 例 2 [课标全国Ⅰ2018·8]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 0 、T 1 、T 2 、T 3 ,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 3 >T 0 >T 2 >T 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 0 。 据此完成下题。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考法2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地壳运动的 关系。河流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在每一级河流阶地的形成时期,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图中看,该河谷有多级河流阶地,说明地壳发生过多次上升运动,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D正确。 [江西南昌2018三模]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D处为( ) A.背斜谷 B.向斜谷 C.断层谷 D.峡谷 2.如果从B处按东西方向画岩层剖面图,应该为( ) 教师专享 题组 2 内力作用与地貌 【解析】 1.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由图可知,D处为谷地,D处为化石3,两侧为化石2,化石3所在岩层较老,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D处为背斜谷,故A正确。 2.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由图可知,该处岩层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弯曲变形,在东西方向上岩层应该是水平的,D正确。 教师专享 题组 2 内力作用与地貌 1. A 2.D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的动力来源及表现形式 (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 ,其次是 。 考法2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太阳辐射能 重力势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考法2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3.其他要素对地貌的影响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 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及风力堆积地貌,但也不乏流水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以 为主,多流水侵蚀地貌及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和高纬地区多以 为主。高山上部多以侵蚀作用为主,山下多堆积冰碛丘陵及形成冰碛湖等。 ④滨海地区同时受 双重影响。 考法2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风力作用 流水作用 冰川侵蚀作用和冰川堆积作用 流水和海浪侵蚀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方面的影响 : ①石灰岩地区: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如喀斯特地貌。②地势较高地区:往往表现为 作用。 ③地势较低地区:往往表现为 作用。 ④地势差异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 作用。 ⑤沿海地区:多 ,常见海蚀柱、海蚀崖等海湾侵蚀地貌和沙滩等海浪堆积地貌。 ( 3 )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 ,覆盖率高者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考法2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流水的溶蚀和堆积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和固结成岩 流水的侵蚀 海浪作用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4.河流地貌 (1)侵蚀形式 考法2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2)侵蚀地貌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3)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及特点比较 考法2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 。② 对聚落规模(形状) 的影响 (如下图) 考法2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5.冰川地貌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1.风力地貌判读 (1)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 等。 (2)在风力搬运过程中,飞沙走石(沙尘暴)。 (3)当风力减弱或受地形阻挡时会形成 地貌。 考法3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风向的判读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 沙丘或黄土堆积 从 近几年高考来看,风力作用 对地貌 的影响侧重 于考查 沉积物 本身 和风向 、风力问题。 沉积物来源 除了大气环 流, 还需要考虑流水沉积带来的泥沙 ;风力 和风向最 重 要 的 影响因素 就是大气环流和地形,如果区域尺度较小 , 则 地形对 风向 和风力的影响更 大。例如, 2013 年课标全 国卷 Ⅱ 的第 36 ( 2 )题,考查 风力强劲的 原因,就 需要从大气环流和地形两个角度 进行分析 ; 2014 年课标全国卷 I 的第 36 ( 1 )题 ,考查错那湖东北部 沿岸地区 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这个沙源是经流水沉积带来的 沙,河床 在河流枯水季节出露地表,然后在风力作用下形成 风沙灾害。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2.流水地貌判读 (1)河流上游:河水流速快,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作用,多形成 地貌。 (2)河流中游:以侧蚀为主,易形成 。 (3)河流下游:以 作用为主,多形成洪(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受此影响, 聚落分布也不同, 如 右 图所示 : 考法3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峡谷等侵蚀 河漫滩平原 侧蚀和堆积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3.冰川地貌判读 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作用多发生在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其中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峡湾等,其山峰为尖峰、山脊呈刀刃状。冰川堆积地貌多分布在山麓,多杂乱堆积、沉积物粒径大小不一,形成分选性差的的冰碛丘陵、冰碛湖等。如下两图所示: 考法3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另外,在高纬度的沿海地区山谷受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岩壁陡峭、深度大的谷地,受海水入侵的影响,谷底被淹没,形成海岸线曲折、破碎的峡湾地貌,如挪威的峡湾。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4 .海岸地貌判读 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海陆交界处,以 为主。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形成海浪侵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等;在倾斜海岸,海浪速度减慢,形成海浪堆积地貌,如沙滩、潟湖等。 考法3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海浪侵蚀和海浪堆积作用 例 4 [课标全国Ⅱ2017·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考法3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解析】(1)据图可知,贺兰山东坡主要为中高山,所以坡度陡,A错误;岩石裸露与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无关,B错误;河流、沟谷众多,形成的洪积扇数量就多,进而连接成片,C正确;降水集中并不能使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D错误。 (2)据图可知,甲地地形以低山为主,因而水流流速较慢,挟带泥沙能力较弱,砾石较少,②正确;甲地低山区域较广,河流相对其他地区较长,较大的砾石等颗粒物在上游先沉积下来,也会造成甲地砾石较少,③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甲地的降水多少和风化物粒径大小,①④错误。所以B正确。 【答案】( 1)C(2)B 考点 21 外力作用与地貌 考法3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 教师专享 题组 3 外力作用与地貌 [河南商丘2018三模]下图中甲为常年有河水的河床,乙为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的河漫滩,丙为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那么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流量减少 B.地壳抬升 C.地壳下降 D.植被破坏 2.在图中,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 A.上游河源处 B.山口冲积扇处 C.中游的河流弯曲处 D.河流入海口处 教师专享 题组 3 外力作用与地貌 【解析】 1.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成因。从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的河漫滩变为高出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原因是地壳抬升或河流流量减少。结合图中阶地间的断裂面可知,地壳抬升是最可能的原因,故选B。 2.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根据图文材料可知,“不对称河谷”一侧为侵蚀岸,一侧为沉积岸。中游河道弯曲处可能受地形或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不对称河谷”,故选C。上游河源处一般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两侧基本对称,A错误。山口冲积扇处,从河流冲出山口到泥沙沉积地距离短,不能形成“不对称河谷”,B错误。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不能形成“不对称河谷”河谷,D错误。 1.B 2 . C 地表形态一般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解题思路如下: (1)判断以内力作用为主还是外力作用为主,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内力作用使地表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 (2)内力作用需要判断是地壳运动导致的还是岩浆活动导致的;外力作用需要判读其主要影响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或海浪)。 以上两点的判读依据是考点21应试基础必备内容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内力作用,指出主要作用即可;外力作用,需具体描述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貌,地貌如何形成。 综合考法 1 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1.外力作用判断 综合考法 2 地质地貌景观图的判读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1.外力作用判断 综合考法 2 地质地貌景观图的判读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2.根据地貌及岩层剖面特征判读内力作用 此角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给图片或材料信息,判读出岩层的地质构造,进而确定内力作用的类型。 如下图中左图,山体岩层清晰,岩层向上弯曲明显,应为背斜构造形成的山地,属于地壳运动水平挤压造成的;下图中右图山体呈锥形,且山顶凹陷呈圆形,为典型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 700 分综合 考法 & 考练 综合考法 2 地质地貌景观图的判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