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6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创新设计》(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A:第三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读考纲 · 析考情 · 明考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备考指南 考纲下载 核心知识点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2013 课标 Ⅰ , 9 题, 4 分 选择题 命题重点: 气候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设问方式灵活多样,命题角度主要有三:一是考查基本原理和规律,如热力作用、热力环流、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等;二是考查相关图表判读,如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分布图、气候资料统计图表等;三是考查气候综合应用,如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工农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的影响。 考查形式: 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考查形式并存。难度系数在 0.55 左右,分值为 8 ~ 12 分。 热点探究: (1) 结合热点区域,利用图表重点考查气候及其变化;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大气环境相关的社会热点。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013 课标 Ⅱ , 10 ~ 11 题, 8 分 2012 课标文综, 37(1) 题, 10 分 选择题 综合题 常见天气系统 锋与天气;低压 ( 气旋 ) 、高压 ( 反气旋 ) 与天气 2015 课标 Ⅱ , 4 ~ 5 题, 8 分 2013 课标 Ⅰ , 10 题, 4 分 2012 全国文综, 10 ~ 11 题, 8 分 选择题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2016 课标 Ⅱ , 6 ~ 8 题, 12 分 2016 课标 Ⅲ , 10 ~ 11 题, 8 分 选择题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 识记: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水平运动。 3. 应用:等压面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 地面冷热不均 水平气压 削弱 保温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1. 两个来源 (1) 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A_________ 。 (2) 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B_________ 。 2. 两大过程 (1) 地面的增温 :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 使 _____ 增温。 (2) 大气的增温:地面以 _________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地面 长波辐射 3. 两大作用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 表现形式: a 选择性 ______ 、散射和 b_____ 。 吸收作用 ① 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 ② 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作用 云层和较大颗粒尘埃,无选择性反射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 使天空呈蔚蓝或白色 ( 可对比月球 ) ② 削弱强度 : 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 _________ 的能量。 吸收 反射 太阳辐射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地面 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逆辐射 为什么 “ 高处不胜寒 ” ? 提示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量来源于地面辐射,海拔越低,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 (2017· 福建八县联考 ) 读图,回答下题。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晴朗天气, a 大部分为大气反射 B. 湖泊湿地, b 能和缓地加热大气 C.CO 2 增多, c 较少补偿地面失热 D. 冰雪地面, a → b 的转化率增加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晴朗天气,大气反射弱;湖泊湿地,比热大,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慢; CO 2 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较多补偿地面热量;冰雪地面,地面的反射增加,地面吸收热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少, a → b 的转化率减小。 答案 B 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实际应用 1. 大气保温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 (2) 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 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 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 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 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 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 高海拔地区: ( 如青藏高原地区 ) (2) 内陆地区: ( 如我国西北地区 ) (3) 湿润内陆盆地: ( 如四川盆地 ) 3.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 地势高低:地势高 → 大气稀薄 →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 昼夜温差大。 (2)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 昼夜温差大。 (3)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 → 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 → 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1. (2015· 广东文综, 2)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 A.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 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 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 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 本题考查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答案 D 考向二 大雾形成的原因 2. (2015· 四川文综, 3 ~ 4)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 “ 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 。 据材料回答 (1) ~ (2) 题。 (1) 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 ) A. 福建沿海 B. 黄海沿岸 C. 准噶尔盆地 D. 柴达木盆地 (2) 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 A. 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 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 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 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解析 第 (1) 题,根据图例读出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最少。故选 D 。第 (2) 题,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有降温、增湿和凝结核,主要类型有辐射雾、平流雾等。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故选 D 。 答案 (1)D (2)D 考向三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3. ( 经典高考题 )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结合 右 图,回答问题。 (1)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 “ 温室效应 ” 的? 利用 “ 温室效应 ” 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 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答案 (1) 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 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 ( 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 ) ;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考点二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 一个过程 2. 两个方向 垂直方向 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 水平方向 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 三个关系 (1) 温差关系: ( 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 。 (2) 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 如上图中 M 、 N 处风向所示 ) 。 (3)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① 受热地 ( 乙地 ) :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② 冷却地 ( 甲地 ) :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特别提醒 要注意一些规律适用的前提。如 “ 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 ” ,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地点。 “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 ,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情况下才能成立。 读上图,探究下列问题。 (1) 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2) 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 (3) 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冷热有何关系? (4) 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 提示 (1) 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2) 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 (3) 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4) 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 4.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 海陆风 ① 成因分析 ——__________ 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陆热力 快 低 快 高 ② 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 山谷风 ① 成因分析 ——_____ 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 山谷 _______ ,气流 _____ , 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 山谷 ________ ,气流 _____ , 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山坡 升温快 上升 降温快 下沉 ② 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 ______ 的工业。 古诗云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你能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吗? 提示 巴山地区谷地众多,夜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而山谷中气流则垂直上升,将水汽带上高空,受冷凝云致雨。 污染 (3)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 成因分析 —— “_________” 的形成是突破口 城市热岛 高于 郊区吹向城市 ② 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 ________ 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 __________ 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温馨提示】 在海陆风、山谷风的复习中 , 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 , 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关系。 绿化带 污染较重 [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 1. (2017· 山东实验中学期末 )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 “ 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 ” 和 “ 气温变化特征图 ”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甲图中 ① 、 ② 、 ③ 、 ④ 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 A. ① 处 B. ② 处 C. ③ 处 D. ④ 处 (2) 为了完成材料中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应选择哪个时段完成拍摄 ( ) A.16 时至次日 8 时 B.8 时至 16 时 C.18 时至次日 6 时 D.6 时至 18 时 解析 第 (1) 题,近地面大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故 ①④ 处温度大于 ②③ 处。 ① 大气下沉,推算出大气温度低,大气下沉形成高压, ④ 处大气上升,原因为温度高,大气上升。故 ① 温度低于 ④ 。故温度最高的是 ④ 处。第 (2) 题,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即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气压,说明海洋气流垂直下降,陆地气流垂直上升,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结合乙图可知,适宜时段为 8 时到 16 时之间。 答案 (1)D (2)B 2. 读 “ 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 ” ,完成下列各题。 (1) 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并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2) 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 ________ 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 ________ 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________ 地。 (3) 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是 ________ ;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 ________ 地。 (4) 在图中画出高空的等压面弯曲状况。 解析 该题以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答本题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答案 (1) 甲 > 乙 > 丙 > 丁。 画图略。 ( 呈逆时针运动 ) (2) 乙 阴雨 甲 (3) 西南风 甲 (4) 略。 ( 与近地面弯曲方向相反 )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 常考的 类图像之五 ) 【判读关键】 温压关系是判读气流垂直运动和气压高低的依据,而风压关系是确定水平气流的关键。 1 . 判断气压高低 依据及判读思路如下: (1) 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空气柱 L 1 中, P A′ >P A , P D >P D′ ;在 L 2 中, P B >P B′ , P C′ >P C 。 (2) 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 P D′ = P C′ 、 P A′ = P B′ 。综上分析可知: P B >P A >P D >P C 。 2 . 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 “ 高凸低凹 ”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 . 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 判断陆地与海洋 ( 湖泊 ) : 夏季 , 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 ( 湖泊 ) 。冬季 , 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 ( 湖泊 ) 、上凸者为陆地。 (2) 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3) 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 . 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 A 地;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 B 地。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据等压面判断风向 1. (2014· 山东文综, 8)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 P 1 和 P 2 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完成下题。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解析 高空等压面分布是乙处高,甲处低,则可推知高空气流由乙流向甲,进一步推出近地面由甲流向乙,如图所示: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根据纬度可知近地面由甲流向乙是南风,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风偏转成西南风。 B 项正确。 答案 B 考向二 城市热岛效应 2. (2015· 四川文综, 7 ~ 8) 右 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 (1) ~ (2) 题。 (1) 该城市可能位于 ( ) A.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 附近大陆西岸 C.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 附近大陆东岸 (2) 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 A. 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 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 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 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析 第 (1) 题,由图读出该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在 0 ℃ 以下, 40°N 附近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与其比较吻合。而 40°N 附近大陆西岸主要为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回归线附近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冬季均温大于 0 ℃ ,因此排除 A 、 B 、 C 选项。故选 D 。第 (2) 题,市中心气温比郊区高,形成近地面大气由郊区流向市中心、市中心气流上升的典型城市热岛效应,因此导致市中心降水的可能性比郊区大,而郊区温度更低则更易形成降雪。故选 A 。 答案 (1)D (2)A 【借题发挥】 城市 “ 五岛 ” 效应 受热力环流影响,城市气候往往具有 “ 五岛 ” 效应: 热岛 —— 市区气温经常比郊区高; 混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干岛——白天市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 湿岛——夜晚市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雨岛——城市热岛环流所产生的局地气流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形成。 考向三 结合降水量日变化考查热力环流 ( 2013· 浙江文综, 7 ) 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 7 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完成第 3 题。 3. 有关拉萨 7 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 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 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 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解析 根据图中降水量的特征可以判断白天降水量小,夜间降水量大。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山谷地带白天吹谷风,山谷两侧气流上升,谷地中央气流下沉 ( 夏季白天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 ) 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夜间吹山风,谷地中央气流上升, ( 夜间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 ) 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答案 C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1 .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 即促使大气由 _________ 流向 _________ 的力。该力 _____ 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 _____ 。 2 . 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高气压区 低气压区 垂直 低压 类型 受 力 风 向 图示 ( 北半球 )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 __________ 力 与 等压线 ______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 _____ 力 与等压线之间成 一 ______ 地转偏向 平行 摩擦 夹角 摩擦力大小对风向和等压线夹角有何影响? 提示 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如何变化? 提示 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来越小。 [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 P 1 、 P 2 为等压线, P 1 、 P 2 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 ~ ⑧ 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 O 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读图回答 (1) ~ (2) 题。 (1) 若图示为北半球, P 1 >P 2 ,则 O 点风向为 ( ) A. ④ 或 ⑤ B. ③ 或 ④ C. ⑥ 或 ⑦ D. ⑤ 或 ⑥ (2) 若图示为高空等高面, P 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