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普通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普通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普通班) 命题人: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① ② ③ ④ 1.读我国局部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① A.①河注入太平洋 ② B.②湖为冰川侵蚀而成 C.③河下游两岸是世界重要茶叶产区 ④ D.④山脉位于亚欧板块 下表为我国黑龙江、海河、闽江(福建境内)、伊犁河(发源于新疆)长度、径流量和含沙量情况。据此完成2~4题。 河流 长度(mm) 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3) 多年平均含沙量(kg/m3) 甲 1090 226 61 乙 541 624 0.14 丙 441 118 4.6 丁 3420 2709 0.16 2.甲、乙、丙、丁四条河流依次是 A.海河、黑龙江、伊犁河、闽江 B.闽江、黑龙江、海河、伊犁河 C.海河、闽江、伊犁河、黑龙江 D.黑龙江、海河、闽江、伊犁河 3.依据表中信息判断,沿岸植被条件较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以上四条河流的共同特征是 A.都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流域面积均位于我国境内 C.径流量主要受降水量影响 D.夏季均出现丰水期 读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牧区(甲)和阿根廷潘帕斯牧区(乙)分布示意图,回答5-7题。 5.下列区位条件中,不属于甲、乙两牧区发展畜牧业共同具备的是: A.夏季气候温暖, B.土地辽阔,地形平坦 C.临近海港,便于出口 D.草类茂盛 6.甲地代表性的牲畜种类是: A.三河牛 B.伊犁马 C.滩羊 D.牦牛 7.下列不属于我国农耕区与畜牧区界线的是: A.大兴安岭 B.太行山 C.长城 D.横断山 读我国民族分布图,回答8-10题: 8.下面关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B.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相互交错居住 C.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 D.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 9.我国海南岛最集中的少数民族是 A.回族 B.满族 C.壮族 D.黎族 10.我国人口密集区与稀疏区的分界线是以下哪 ①黑河 ②海口 ③漠河 ④腾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我国几个省区轮廓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我国下面几个旅游资源与所在省区搭配正确的是 A.①路南石林、 ②承德避暑山庄、③敦煌石窟、 ④苏州园林 B.①桂林山水、 ②云岗石窟、 ③长城嘉裕关、 ④苏州园林 C.①桂林山水、 ②龙门石窟、 ③酒泉航天中心 ④杭州西湖 D.①壮族风情、 ②苏州园林、 ③秦兵马俑、 ④无锡太湖 12.从北京到上面四省区中心城市合理的铁路连线是 A.从北京到①可经过京广线、陇海线和宝成、成昆线、南昆线 B.从北京到②可经过京九线、陇海线 C.从北京到③省区可经过京包线和包兰线 D.从北京到④省区可直接通过京九线 下图为庐山1997年旅游客源地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各客源地人数占总游客数的百分比,t0为庐山所在位置)。据此回答13~14题。 13.对庐山旅游消费市场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客源数量规模大,占来庐山旅游总人数的50% ②从t0 →t1再由 t1→t2,来庐山旅游的人数总体上随经济距离增加而减少 ③庐山以东地区的客源市场范围大于庐山以西地区 ④庐山旅游消费市场均匀的分布在以1000千米为最优吸引半径的范围内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4.与黄山风景区相比较,庐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①山上地域开阔且地势较平坦,夏季接待避暑疗养人员的能力大 ②“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旅游景观的知名度大 ③临长江干流、赣江和鄱阳湖,景区的水路通达度高 ④周边广泛分布花岗岩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地质地貌景观的集群度高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读我国“我国锋面雨带图”回答15~16题。 15.当副高位于我国最北时,我国的雨带为图中的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16.上面四幅图出现时间先后为 A.A-B-C-D B.C-B-A-D C.D-B-A-C D.D-C-B-A 右图表示世界某地区一种天气现象移动的基本规律(实线代表开始月份,虚线代表结束时间),图中两条经线间隔为5度。据此判断17—18题。 17.该天气属于 A.反气旋 B.伏旱 C.台风 D.梅雨 18.图中城市分别是 A.P为杭州 B.P为上海 C.O为武汉 D.Q为重庆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读图,回答19—21题。 19.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最主要的能源,在甲、乙、丙、丁四城市所在省区的探明蕴藏量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甲>丁>乙 D.丁<乙<丙<甲 20.丙城市在交通方面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有 ①发展地铁、轻轨 ②大力发展公交运输 ③多建方格状道路 ④以天然气替代汽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乙城市所在省区的优势能源最具开发价值的是 A.太阳能 B.地热能 C.水能 D.天然气 根据我国农业部2003年2月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如图所示。读图回答22-23题。 22.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A.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B.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23.决定图例①所代表作物的优势生产区的区位因素是 A.肥沃的土壤 B.热量条件 C.水源 D.市场 北京将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伦敦已经取得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据此结合图1,完成24~25题。 24.北京与伦敦气候差异十分显著,其决定性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起伏 C.大气环流 D.洋流性质 25.以下关于两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所在国家的最大经济中心 B.为减轻大城市带来的种种问题,都大力兴建卫星城 C.都是所在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工业中心 D.城市道路网都是环行——方格——放射状 下图是我国某种工业的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地理原理回答26—28题。 26.该类工业最有可能是 A.制糖工业 B.有色冶金工业 C.瓶装饮料工业 D.汽车工业 27.从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看,该类工业属 A.市场指向型工业 B.原料指向型工业 C.动力指向型工业 D.技术指向型工业 28.下列国家中,该类工业比较著名的是 A.美国 B.新加坡 C.意大利 D.古巴 读珠江水系图,完成29―30题. 29.从自然环境来说,珠江流域 A.跨越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B.流域内的温度带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C.流域内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D.与黄河相比,珠江流量大,径流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 30.在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泛珠三角”――大致以珠江水系为纽带的南方9省区(粤、桂、湘、闽、赣、琼、川、滇、黔)加上港澳特区的区域经济,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进行大整合。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该区域内最丰富的资源是 ①铁矿 ②稀土 ③有色金属矿 ④生物资源 ⑤水能 ⑥风能 ⑦水资源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⑤⑥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柴达木盆地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图示地区交通线分布特点。(4分) (2)从气候条件分析,盆地湖盐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4分) (3)柴达木盆地气温低、日变化大,这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4分) 3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甲河流域的地形特点。(6分) (2)上图乙地区周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该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社会经济原因是什么?(6分) (3)目前图中所示河流丙、丁内河航运量小的原因是什么?(6分) 33.读我国主要煤矿发布图,回答 甲 (1) 我国煤矿集中分布的地区在哪里?(4分) (2) 图中甲地区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解决措施是什么?(4分) (3) 列举我国中部经济地带在丰富的煤矿和铁矿石基地附近建立的大型钢铁基地名称。(2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C C D C A B A D D B C B D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A B C A D A C B A B D D C 31.(1)交通线分布密度小,沿山麓、绿洲、河谷地带或矿产地等延伸。(4分) (2)深居内陆,地势高峻,夏季风难以进入,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风较大,有利于湖泊盐分的积累。(4分) (3)气温低,农作物生长期短,农业区多布局在河谷地带,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4分) 32. (1)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6分) (2)、交通便利;靠近大中城市密集的长江三角洲,市场需求量大。(6分) (3)丙是京杭大运河南段,目前是我国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为防止水污染,保护调水的水质而作为航运的地位下降。丁是黄河下游,由于径流量小且有断流现象发生,含沙量大,冬季河流结冰期较长而航运条件差。(6分) 33.(1)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4分) (2)煤炭外运力量薄弱 一是兴建和改造相关铁路,扩大煤炭的外运能力。二是在煤矿附近建火电站,变输煤为输电。(4分) (3)包头 武汉 马鞍山(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