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提分技能特训4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
提分技能特训四 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 (建议用时:40 分钟) 一、选择题 (2019·湖北荆门调考)如图为 2017 年我国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近一年的常 住人口增量情况示意图,实心圆圈表示人口增加,空白圆圈表示人口减少,圆圈的大小表示 增减的多少。据此完成 1~2 题。 1.由示意图可以推断( ) A.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上海市城镇化率增长最快 C.安徽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D.辽宁人口迁入大于迁出 2.北京、上海、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B.严格的房地产政策 C.人才引进政策变化 D.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1.C 2.A 解析 第 1 题,由于安徽距离长三角地区近,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到安 徽,导致安徽的企业增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加;广东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就业机 会多,吸引人口流入,引起人口数量增多,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由图可知,上海市城镇化 率最高,但不是城镇化率增长最快的城市;由图可知,辽宁常住人口减少,说明迁出人口大 于迁入人口。第 2 题,由图可知,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 济发达,但由于产业升级和调整,原先一些高耗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而 高科技企业和服务产业将成为这些地区的主导产业。产业转移也伴随着一些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北京、上海、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减少。 (2019·山东潍坊三模)绒布冰川位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分冰川表面覆盖着由岩石 碎屑等杂质组成的表碛,表碛来源于冰川表层融化后出露的内碛和寒冻风化、块体运动等作 用下直接落于冰川表面的碎屑物。一般越向冰川下游,表碛覆盖越厚,观测发现表碛厚度会 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受亚洲季风影响,2005 年 6 月,在绒布冰川新降雪中检测到了有机氯农 药。如图示意某时间段绒布冰川消融量随正积温、表碛厚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 3~5 题。 3.推测新降雪中有机氯农药主要来自( ) A.塔里木盆地 B.南亚 C.欧洲 D.东亚 4.随着表碛厚度增大,冰川消融量的变化特点是( ) 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5.越向冰川下游表碛覆盖越厚,主要原因是越向下游冰川( ) A.表碛物颗粒越大 B.侵蚀能力越强 C.融化越多 D.完全融化 3.B 4.C 5.C 解析 第 3 题,由材料“受亚洲季风影响”可知,农药是被亚洲的冬 季风、夏季风带来的,此时时间为“2005 年 6 月”,6 月份为夏季,应该是受夏季风影响。而 “绒布冰川位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中”,喜马拉雅山脉南邻南亚地区,因此农药是由南亚的 西南季风带来的,故选 B 项。第 4 题,读图分析:第一幅图是表碛厚度为 0.1 cm 时的冰川消 融量,随着正积温的增大,融雪量在 220~340 mm 之间,第二幅图是表碛厚度为 10 cm 时的 冰川消融量,随着正积温的增大,融雪量在 250~400 mm 之间,第三幅图是表碛厚度为 13 cm 时的冰川消融量,随着正积温的增大,融雪量在 190~340 mm 之间,因此随着表碛厚度的增 大,冰川消融量的变化特点是先增大后减小,C 项正确。第 5 题,“表碛来源于冰川表层融 化后出露的内碛……碎屑物”,越向冰川下游,则海拔越低、气温越高,融化的冰川规模越大, 从冰川内部出露的冰碛物越多,则表碛物越多,C 项正确。 (2019·河北唐山一中冲刺卷二)如图为辽宁阜新煤矿区五种不同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垂直变 化图,其中两种自然样地:自然耕地和自然林地;三种矿区样地:排土场自然风化平台、排 土场覆土平台和矸石山坡地。据此完成 6~8 题。 注:排土场,又称废石场,是指矿山采矿排弃物集中排放的场所。 6.图中显示 0~100 cm 深度的土层( ) A.自然样地土壤水分变化大 B.耕地的涵养水源能力强于林地 C.排土场自然风化平台土壤水分变化最大 D.土壤含水量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 7.与矸石山坡地土壤含水量小无关的是( ) A.地形坡度大 B.地表矸石多 C.缺乏植被覆盖 D.地下暗河、裂隙多 8.阜新煤矿区生态重建后( ) A.河水逐渐变浑 B.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减小 C.气温日较差增大 D.农业出现大幅度减产 6.C 7.D 8.B 解析 第 6 题,读图可知,矿区样地中的排土场自然风化平台土壤水 分变化最大,C 项正确。第 7 题,图中显示,矸石山坡地土壤含水量多在 10%以下,含水量 小。由图可知,矸石山坡地坡度达 37°,坡度较大;再加上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地表径流流 速快,下渗少;另外,地表矸石多,蓄水能力差,故 A、B、C 三项均相关。若地下暗河、 裂隙多,则该地的五种样地的土壤含水量都较低,显然矸石山坡地土壤含水量小与 D 项无关。 第 8 题,阜新煤矿区生态重建后,地表植被覆盖增多,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河水含沙量减小, 水质变清,A 项错误;地表植被覆盖增多,蓄水能力增强,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减小,B 项 正确;地表植被覆盖增多,区域空气湿度增大,气温日较差减小,C 项错误;阜新煤矿区原 先从事的是矿业生产,生态重建主要是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不会导致农业出现大幅度减产, D 项错误。 (2019·安徽合肥冲刺卷)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突出于海底 1 000 m 以上的 部分。海山因其独特的分布、地形和环境等特征,对生物分布、海水流动、海洋渔业等有着 重要的影响。基于山顶到海平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如下 表)。据此完成 9~11 题。 基于山顶到海平面距离的海山分类 类别 山顶到海平面的距离(m) 特点 浅海山 0~200 海山个体较大;支持本地初级生产力 中等深度海山 200~400 受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运动影响大 深海山 >400 生物量低;受海流水平输送影响大 9.各类海山中,山体最高的是( ) A.浅海山 B.中等深度海山 C.深海山 D.难以确定 10.部分海山具有较高的生物独有性,原因最可能是这些海山( ) A.受人类干扰小 B.光热条件比周边好 C.周围养分充足 D.存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 11.大规模海山的存在可能会使洋流( ) ①加速流动 ②形成上升流 ③形成绕山环流 ④被阻断并逆向流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A 10.D 11.A 解析 第 9 题,根据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突出于海 底 1 000 m 以上的部分的山体进行判断,海平面海拔为 0 m,山顶距海平面较近,山体较高。 综合分析选项,浅海山距离海平面最近,故其海拔最高,故选 A 项。第 10 题,生物独有性 主要与孤立的生存环境、缺少天敌等因素有关,分析选项,D 项符合要求,故选 D 项。第 11 题,海山阻挡了洋流,使洋流绕山流动,海山之间存在狭管效应,流速加快,同时在抬升作 用下出现上升流,①②③正确,故选 A 项。 二、综合题 12.(2019·山东泰安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臭柏是毛乌素沙地(图甲)的优势常绿灌木,对维持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发挥着巨 大作用。为研究毛乌素沙地臭柏群落区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某团队记录了该区某年 6 月至 次年 8 月的气温及地下水位变化数据(图乙、图丙)。 材料二 臭柏一年中分生长期和休眠期。深秋季节,当日均温低于其生长临界温度时, 臭柏进入休眠期。数据显示,在生长期,臭柏群落区地下水位出现有规律的日内变化,且日 变幅较大;在休眠期,群落区地下水位日内变化无规律,日变幅较小。 图甲 毛乌素沙漠地区示意图 图乙 群落区记录时段内日最低地下水位及日均温变化图 图丙 群落区部分日期地下水位日变化图 (1)相对于图甲区域内其他沙漠,毛乌素沙地降水较多,试分析其原因。 (2)据图乙,指出强降水出现的月份,并阐明判断依据。 (3)分析秋冬季该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较小的自然原因。 (4)据材料推断该地臭柏生长的临界温度值,并简述推断理由。 解析 第(1)题,降水多的原因从夏季风和地形两个角度说明,相对于图甲区域内其他沙 漠,毛乌素沙地离夏季风最近,受夏季风影响较明显,降水较多;从地形角度,毛乌素沙地 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较多。第(2)题,图乙信息中能体现出有强降水的 信息是地下水位大幅上升,根据图乙可知,在 7、8 月份出现日最低地下水位大幅上升的现象, 故强降水出现的月份在 7~8 月(7 月或 8 月均可)。第(3)题,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小是因为地下 水消耗少。从自然原因分析,一方面秋冬季气温低,蒸发弱,且地表冻结,水分蒸发少;另 一方面从植被的吸收角度看,深秋后臭柏处于休眠期,对地下水吸收少。第(4)题,确定臭柏 生长的临界温度值,需要明确臭柏的生长期,然后从生长期的温度确定其生长临界温度值。 根据材料可知,在生长期,臭柏群落区地下水位出现有规律的日内变化,且日变幅较大;在 休眠期,群落区地下水位日内变化无规律,日变幅较小,结合图丙左图可以判断 10 月 15 日 地下水位日内规律波动停止,4 月 25 日波动恢复,由此可知,10 月 15 日至次年 4 月 25 日为 臭柏休眠期;结合图甲信息,两临界日日均温均为 11℃左右(±2℃范围内均可或 10℃左右), 可推知该地臭柏生长的临界温度约为 11℃。 答案 (1)相对于本区其他沙漠,毛乌素沙地受夏季风影响较明显;毛乌素沙地北、东、 西三面被高地围绕,湿润气流容易从南部缺口进入;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易形成降水。 (2)7~8 月(7 月或 8 月均可);判断依据:7、8 月份出现日最低地下水位大幅上升现象, 应为短时强降水影响。 (3)秋冬季气温低,蒸发弱;秋冬季节地表冻结,水分蒸发少;深秋后臭柏处于休眠期, 对地下水吸收少。 (4)临界温度值:约 11℃(±2℃范围内均可或 10℃左右)。 推断理由:10 月 15 日地下水位日内规律波动停止,4 月 25 日波动恢复,由此可知,10 月 15 日至次年 4 月 25 日为臭柏休眠期;两临界日日均温均为 11℃左右(±2℃范围内均可或 10℃左右),可推知该地臭柏生长的临界温度约为 11℃。 13.(2019·安徽合肥一中冲刺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表蒸散发(ET)也称陆地表层水汽通量,是地表植被蒸腾、土壤与水体蒸发的水汽总和。 黄河源区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在-1.6 ℃左右;年内降水多集中在 5~9 月,年均累积降水 量为 407~582 mm;年累积蒸发量为 484~584 mm。总体上,黄河源区海拔高、气温低,河 流、湖泊、沼泽、湿地发育,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地和产流区。 2000~2014 年黄河源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ET 分布 2000~2003 年 平均 ET(mm) 2004~2007 年 平均 ET(mm) 2008~2011 年 平均 ET(mm) 2012~2014 年 平均 ET(mm) 草地 538.98 533.92 535.95 559.35 林地 549.14 554.56 553.76 583.39 沼泽地 557.6 563.54 565.05 588.95 裸地 499.67 488.51 493.51 506.94 其他 506.6 510.97 515.39 528.66 2000~2014 年黄河源区多年平均 ET 与气温和降水变化关系图 (1)结合表格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地表蒸散发(ET)分布的时空差异。 (2)根据图文信息,说出黄河源区年内地表蒸散发(ET)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沼泽地平均地表蒸散发(ET)对黄河源区的生态意义。 解析 第(1)题,本题要注意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归纳,结合表中数据分析,时 间上 ET 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空间上各时间段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地表蒸散发(ET)大小排序相 同,且均为沼泽地>林地>草地>其他>裸地。第(2)题,读 2000~2014 年黄河源区多年平均 ET 与气温和降水变化关系图可知,黄河源区地表蒸散发(ET)季节差异大,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春秋次之。根据地表蒸散发(ET)的概念,并结合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夏季该地区气温高、降 水多,太阳辐射强,蒸发强;夏季气温高,植被茂盛,蒸腾作用强,故夏季地表蒸散发(ET) 最高;冬季相反。第(3)题,根据图表分析,2000~2014 年,沼泽地地表蒸散发量一直是最大 的,对黄河源区全年的贡献最大。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可从下渗、蒸发、径流、降水等环 节展开。 答案 (1)各时间段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地表蒸散发(ET)大小排序相同,且均为沼泽地>林 地>草地>其他>裸地;ET 总体呈上升趋势。 (2)特点:黄河源区地表蒸散发(ET)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冬季最弱,夏季最强。 原因:冬季气温低;降水量小;太阳辐射弱;高寒地区植被枯萎后蒸腾作用微弱;夏季 相反。 (3)沼泽地水分蒸发对黄河源区全年 ET 的贡献最大;沼泽地的发育具有水土保持和增加 下渗功能;沼泽地具有涵养水源、稳定黄河源区水分和径流的功能;通过调节气候,增加黄 河源区降水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