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西安中学高2020届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分)‎ 下图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 ‎1. 图中河流水流速度最快是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2. 在M、N、P、Q四点中,海拔可能相同的两点是 A. M和N B. P和Q C. M和Q D. M和P ‎3. 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 ‎199米 B. ‎299米 C. ‎359米 D. ‎‎509米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试题考查等高线的判断 ‎1题详解】‎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流速越快,图中乙处等高线最密,流速最快,B正确。‎ ‎【2题详解】‎ 图中M海拔为0~‎100米或200~‎300米,N海拔为100~‎200米,P海拔为200~‎300米,Q海拔为300~‎400米,M和P海拔可能相同,D正确。‎ ‎【3题详解】‎ 图中陡崖处有4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100米,陡崖相对高度为300~‎500米,B正确。‎ ‎【点睛】‎ 陡崖的相对高度(H)计算公式是:(n-1)*d≤H<(n+1)*d,n表示等高线条数,d表示等高距,图中陡崖处有四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是100,可计算出300≤H<500,B正确。‎ 下图是太阳系中部分天体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4. 图中的天体M可能是 A. 水星或金星 B. 月球或水星 C. 金星或木星 D. 火星或土星 ‎5. 《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长庚实际上均指金星,当其早上出现在东方时叫启明;傍晚出现在西方时叫长庚星。若图中的天体M指金星,则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早晨,启明星 B. 早晨,长庚星 C. 傍晚,启明 D. 傍晚,长庚星 ‎【答案】4. A 5. D ‎【解析】‎ ‎【4题详解】‎ 图示天体M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故判断为水星或金星,A项正确。‎ ‎【5题详解】‎ 图示天体M位于地球的西侧,若图中的天体M指金星,则依据材料“傍晚出现在西方时叫长庚星”可知,此时出现的现象是傍晚,长庚星,D项正确。‎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经纬网图,图中相邻两条经纬线的度数间隔都为10°。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 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实地面积最小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 若①②间的距离、③④间的纬线长度分别为L1、L2则两者的大小关系是 A. L2>L1 B. L1=L‎2 ‎C. L1=‎2L2 D. L1>L2‎ ‎8. 假设有飞机从⑤处岛屿飞往④处的岛屿,则飞机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是 A. 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B.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C. 一直向东南 D. 一直向东北 ‎【答案】6. D 7. B 8. A ‎【解析】‎ ‎【6题详解】‎ 经线长度相等,经线上纬度相差1°,其长度均约为‎111km;而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任意纬线圈上经度相差1°,其长度约为111×cosα千米,图中丁地纬度最高,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度最短,实地面积最小,故D正确。‎ ‎【7题详解】‎ 图中①②在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20°,两地间的距离L1约为20×111 千米;③④同在60°S纬线上,经度相差40°,两地间的距离L2约为40×111×cos60°千米,可知L1=L2,B正确。‎ ‎【8题详解】‎ 飞机的最短航线是经过球心大圆的劣弧部分,由⑤和④两地的相对位置可知,经过两地的大圆的劣弧部分凸向南极点,则其航向应当为先向东南,再向东北,A项正确。‎ 某游客某日北京时间18:45在西湖边上拍摄了杭州(约120°E)西湖的“雷峰夕照”景观(左图)。右图为“西湖景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 该游客拍摄该照片的地点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10. 该照片拍摄的季节,最可能的是 A. 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 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C. 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D. 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杭州(约120°E)西湖的地方时约等于北京时间,北京时间18:45拍摄了落日,此时昼长夜短,日落方位为西北。读左图可知,照片中以落日为中心,落日位于拍摄者正前方,拍摄者与落日之间能见雷峰塔。结合右图分析可知,符合拍摄者与落日之间能见雷峰塔位置要求的只有甲、乙两地;再结合两图中的事物,右图中甲地正视其西北方落日,前方应是广阔的湖水,雷峰塔仅位于湖中左侧半岛上,景观以水域为主,与照片景观事物相对位置不符;乙地正视其西北方落日,较窄的湖面前方应是山峦,雷峰塔位于湖前方山峦之上左侧,符合照片景观事物的相对位置,B正确。‎ ‎【10题详解】‎ 由上题的分析可知,日落方向为西北方向,应为北半球的夏季,“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描述的是夏季,C项正确。‎ 日出和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内,天空呈现的微弱光亮的现象称为“晨昏蒙影”(图),晨昏蒙影带的宽度是18°(弧度)。日落后和日出前的两段晨昏蒙影连接,就会整夜不“黑”,被称为“白夜”。‎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11. 晨昏蒙影的成因主要是 A. 大气吸收作用 B. 大气反射作用 C. 大气散射作用 D. 大气折射作用 ‎12. 北极点出现“白夜”现象的时间是 A. 春分之前 B. 夏至前后 C. 秋分之前 D. 冬至前后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日出前和日落后,太阳光虽然不能直接照射到地面,但可以照射到地球的大气层,由于高空大气层里的质点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起散射作用,从而引起这一现象,C项正确。‎ ‎【12题详解】‎ 由“白夜”的定义可知,北极点能够出现“白夜”现象必须是极夜期间。读图可以推断出应在春分之前或秋分之后的两段时间,A项正确。‎ ‎2016年10月30日意大利东南部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5公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13. 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 地核 B. 上地幔 C. 地壳 D. 岩石圈 ‎14. 关于此次地震的叙述可信的是 A. 会导致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新的岛屿 B. 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 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风暴潮等次生灾害 D. 地震发生时,该区域的人先感到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震源深度为1.5千米,故地震震源位于地壳层,C项正确。‎ ‎【14题详解】‎ A、火山往往引发地震,地震引发火山喷发的可能性很小,A错误;‎ B、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B正确;‎ C、风暴潮是强风引起的,不是地震引起的,C错误;‎ D、地震发生时,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所以该区域的人先感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Ⅰ、Ⅱ B. Ⅲ、Ⅳ C. Ⅰ、Ⅲ D. Ⅱ、Ⅳ ‎16. 甲部分和乙部分的河流冲积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 喷发物质差异 B. 冷凝环境差异 C. 外力侵蚀差异 D. 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的Ⅰ处主要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地貌;Ⅱ处两侧岩层明显发生错位,是断层;Ⅲ处是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Ⅳ处是岩浆岩,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故D项正确。‎ ‎【16题详解】‎ 甲部分和乙部分的河流冲积物厚度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甲处地形陡峭,坡度较大,河流流速较急,侵蚀、搬运作用较强;而乙处位于河谷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平缓,以沉积作用为主,故C项正确。‎ ‎2019年1月3日‎,西安市经历了新年的首次的雾霾天气。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能量的传递过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图中 A. 能量传递的顺序为①→②→③→④‎ B. 一天中大气温度最高的时候③最强 C. 晴朗的秋夜多霜是因为④⑤均减弱 D. ⑥是促使大气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 ‎18. 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 雾霾吸收②,增强③ B. 雾霾削弱了②‎ C. 雾霾对①有反射作用 D. 雾霾改变了①的波长 ‎【答案】17. B 18. C ‎【解析】‎ 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⑤为地面辐射,⑥是太阳辐射。‎ ‎【17题详解】‎ A、③和④是同时进行,A错误;‎ B、一天中大气温度最高的时候应当是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候,即③最强,B正确;‎ C、晴朗的秋夜多霜是因为大气逆辐射较弱,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是③减弱,C错误;‎ D、地面是近地面大气增温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即②是促使大气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D错误。‎ ‎【18题详解】‎ 雾霾天气是大气中固体杂质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从而降低大气能见度,即雾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C正确。‎ 读下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各题。 ‎ ‎19. 关于图示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温:甲>乙>丁>丙 B. 气压:甲>乙>丙>丁 C. 密度:乙>甲>丁>丙 D. 海拔:丙>丁>甲>乙 ‎20. 此时,图中M地吹(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高压向高处凸,低压向低处凹的原则,同一水平面气压值:甲>乙,丁<丙。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增大;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变小,气压减小。对于同一地点,不同海拔的甲丁、乙丙,海拔低的大气密度大,气压高,气温高,因此气压值甲>乙>丙>丁,密度甲>乙>丁>丙,气温乙>甲>丙>丁。图示为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示意图,海拔无法判断,所以B正确。‎ ‎【20题详解】‎ 根据题中“热力原因”可以判断,该环流应该是北半球极地附近的高纬环流或赤道附近的低纬环流,不管是高纬环流还是低纬环流,甲处气压高,温度低,其纬度高于乙处。根据北半球可绘出图中方向,如图: ,M处的风从甲(高压)吹向乙(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形成东北风,A项正确。‎ 全球三圈环流是形成世界气候的基础,根据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 ‎ ‎ ‎2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左图为南半球俯视图 B. 乙气压带中心纬度位置在60度附近 C. ⑤风带风向为东北风 D. ①③气压带的形成均为热力原因 ‎22. 受⑥与甲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特征是 A. 全年温和湿润 B. 全年干旱少雨 C.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D.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答案】21. C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A、由左图中风向右偏可以推断出其为北半球俯视图,A错误;‎ B、乙气压带为两侧盛行风的汇聚地区,应为赤道低气压带或副极地低气压带,B错误;‎ C、⑤风带风向为东北风,C正确;‎ D、①气压带的形成为热力原因,③气压带的形成为动力原因,D错误。‎ ‎【22题详解】‎ ‎⑥为盛行西风带,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二者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D项正确。‎ 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23. 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 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 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 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24. 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 A. A地高温多雨 B. 正值1月份前后 C. C地形成高压中心 D. B地寒冷干燥 ‎【答案】23. D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A、B地位于南亚,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西南风暖热、湿润,A错误;‎ B、B地位于南亚,冬季风是东北季风,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B错误;‎ C、B地位于南亚,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干旱灾害,C错误;‎ D、B地位于南亚,冬季风受山脉阻挡,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D正确。‎ ‎【24题详解】‎ C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该地的西北季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此时正值1月份左右,A地寒冷干燥,C地此时是低压中心,B地温和少雨,B项正确。‎ 下表是我国某城市‎2月4日 至7日的天气情况。(气温为白天最高气温和夜间最低气温,单位:℃)。‎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日期 ‎ ‎2月4日‎ ‎ ‎2月5日‎ ‎ ‎2月6日‎ ‎ ‎2月7日‎ ‎ 天气 ‎ 多云 ‎ 雨夹雪 ‎ 阴转多云 ‎ 晴 ‎ 气温 ‎ ‎3 -3 ‎ ‎2 -1 ‎ ‎0 -7 ‎ ‎0 -6 ‎ ‎25. 此表反映了“雪后寒”现象,“雪后寒”的主要原因是 ‎ ‎①“雪后”受冷气团控制②“雪后”太阳辐射明显减弱 ‎ ‎③积雪的反射作用使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④“雪后”积雪融化要放出热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6. ‎2月5日该地区发生降水的类型属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7. ‎2月7日,影响该市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A. 高压 B. 低压 C. 冷锋 D. 暖锋 ‎【答案】25. B 26. C 27. A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表格的天气状况、气温变化可判断影响该城市的天气系统为冷锋,冷锋过后该城市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积雪覆盖地表,雪面的反射率高,导致了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①③对,B正确。‎ ‎【26题详解】‎ 由(1)分析可知,此次降水为冷锋造成,故C正确。‎ ‎【27题详解】‎ 由(1)分析可知,‎2月7日为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下降,主要是由于受冷气团影响,故应属于冷高压控制,A正确。‎ 左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座河心沙洲,右下图为该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28. 该河位于我国的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东南地区 D. 东北地区 ‎29. 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P河道为该河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 B. 若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则河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 C. 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 D. 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 ‎【答案】28. D 29. B ‎【解析】‎ ‎28题详解】‎ 读右图可知,沙洲面积每年有两次变小,说明河流水位上升,出现汛期。我国的河流4月份、7—8月份出现汛期的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D正确。‎ ‎【29题详解】‎ A、若P河道为该河主航道,根据北半球向右偏,结合指向标判断,该河段的流向为自东流向西,A错误;‎ B、若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则河流携带的泥沙减少,河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B正确;‎ C、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成为主航道,受侵蚀多,将慢慢变深,C错误;‎ D、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下游水流较慢的地方,D错误。‎ ‎“海绵城市”通过下沉式绿地系统达到滞水、蓄水、净水、排水和集水目的,有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下图为“海绵城市下沉式绿地简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30. 海绵城市下沉式绿地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有 A. 增加下渗量 B. 减少蒸发量 C. 增加地表径流 D. 减少地下径流 ‎31. 海绵城市建设将有利于缓解城市 ‎ ‎①淡水不足②雨季内涝 ‎③用地紧张④热岛效应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30. A 31. B ‎【解析】‎ ‎【30题详解】‎ A、“海绵城市” 具有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的功能,所以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量,从而增加地下径流量,故A项正确;‎ B、蒸发与太阳辐射、气温等因素有关,故B项错误;‎ C、蓄水功能可以减少城市的地表径流,故C项错误;‎ D、“海绵城市” 具有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的功能,所以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量,从而增加地下径流量,D项错误。‎ ‎【31题详解】‎ ‎“海绵城市” 具有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的功能,将有利于缓解城市淡水不足、雨季内涝、热岛效应等城市问题,①②④对;用地紧张与城市工程建设、不合理的规划建设等因素有关,③错误,故B项正确。‎ 左图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右图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题。‎ ‎32. 左图甲处的洋流与右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3. 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A. 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 形成著名的渔场 C. 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 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答案】32. D 33. C ‎【解析】‎ ‎【32题详解】‎ 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南半球,附近海域的海水温度向南降低,所以a位于北方,c位于南方,②④符合条件;马达加斯加岛附近为暖流,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在南半球由北向南流。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洋流的地理意义。马达加斯加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可以扩大污染的范围,加快污染物的扩散;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海轮的航速变化要考虑航向;寒暖流交汇和上升补偿流能形成渔场。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性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图是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图。该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34. 造成图示区域积温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纬度 C. 夏季风 D. 人类活动 ‎35. 歌谣中的地理现象与对应的正确解释是 A. “古城气候总无常”——反映该地气候多变,完全没有规律,没有四季变化 B. “一日须携四季装”——地势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不明显 C. “山下百花山上雪”——反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D. “日愁暴雨夜愁霜”——白天升温快,易成对流雨;夜晚降温快,易凝结成霜 ‎【答案】34. A 35. D ‎【解析】‎ ‎【分析】‎ 该组试题以区域等值线图为背景,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气候成因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试题涉及知识点多,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地理原理迁移应用的能力的要求较高。‎ ‎【34题详解】‎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出;反之地势越低气温越高,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出。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处等值线向高值方向凸出,河谷处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地势,A正确。不考虑其它因素,同纬度温度相同,受纬度影响的等温线大致和纬线平行,B错误。夏季风和人类活动对气温影响不大,因此不是造成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A。‎ ‎【35题详解】‎ ‎“古城气候总无常”反映出气候变化大,高原高寒、干燥气流影响以及太阳辐射强均不能体现气候变化大,A错误;“一日须携四季装”反映出一天中气温变化大,即昼夜温差大,B错误;“山下百花山上雪”说明上下和山上景观不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海拔高度引起的气候条件的垂直差异,反映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异规律,C错误。“日愁暴雨夜愁霜”说明白天易降暴雨,夜间易下霜,这是因为白天升温快,易成对流雨;夜晚降温快,易凝结成霜,D正确。故选D。‎ ‎【点睛】纬度、地形地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洋流等是影响气温和影响等温线的主要因素,做题时可依据下面的思路推断影响气温和等温线的主要因素类型:等温线和纬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陆地上等温线闭合或弯曲,一般是由地形地势造成的;海洋和陆地上等温线分别向不同方向弯曲,一般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结果;沿海地区较小范围内等温线向某个方向弯曲,一般是受洋流影响的结果。‎ 读“我国某山脉自然带垂直带谱图”,完成下列各题。‎ ‎36. 该山脉位于我国的 A. 南方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D. 青藏高寒区 ‎37. 影响该山两侧山坡自然带谱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 B. 相对高度 C. 海拔 D. 海陆位置 ‎【答案】36. C 37. B ‎【解析】‎ ‎【36题详解】‎ 该山东北部山麓地带海拔约‎1000米,西南海拔约‎3000米,‎ 植被为温带荒漠草原,说明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而且当地降水少。故C正确。 ‎ ‎【37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山东北坡相对高度差大,自然带谱复杂;西南坡相对高度差小,自然带谱简单,故B正确。‎ ‎【点睛】随着山体海拔高度上升,水、热条件改变,植被更替,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差异。山麓自然带反映山体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西安街道绿化大量引进的“法国梧桐”并非乡土树种,也非真正的法国梧桐,而是英国科学家培育并率先用于伦敦的行道树,如此命名是因为由法国传教士引入我国。为迎接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南京在中山大道等城区道路两侧大规模栽种此树且长势良好(图)。上世纪90年代出现第一次大量砍伐后市民不断出现“护绿行动”。‎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8. 西安引进的“法国梧桐”属于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落叶硬叶林 ‎39. 作为行道树,“法国梧桐”在园林管理中应重点做好 A. 修剪 B. 浇水 C. 防冻 D. 清扫 ‎40. 推测南京“法国梧桐”被大量砍伐最可能是因为 A. 获取木材 B. 引发疾病 C. 市政建设 D. 树龄太长 ‎【答案】38. B 39. A 40. C ‎【解析】‎ ‎【38题详解】‎ 英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对应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由材料“法国梧桐是英国科学家培育并率先用于伦敦的行道树”可知,西安引进的“法国梧桐”属于落叶阔叶林,B正确。‎ ‎【39题详解】‎ 作为行道树,主要是为了美化环境,南京“法国梧桐”在园林管理中应重点做好修剪;南京位于亚热带地区,防冻不是大问题;浇水、清扫有必要,但不是最主要的,故A项正确。‎ ‎【40题详解】‎ 推测南京“法国梧桐”被大量砍伐最可能是因为市政建设;获取木材应在林区采伐,市内数量少;树木没有引发疾病;树龄并不长,故C项正确。‎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41.读我国西北地区地形图和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 ‎ ‎ ‎(1)简述图示区域地形地势特征。 ‎ ‎(2)图中虚线区域的地貌类型为__________,简述其形成原因。‎ ‎【答案】(1)地形以山地和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北部、西部高,由北部和西部向东南部倾斜,地势起伏较小。‎ ‎(2)洪积扇(冲积扇)    (洪水期)河流流经山谷时携带大量碎石、泥沙,河流在出山口处,地势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在出山口堆积形成(以出山口为中心向外展开形成扇形堆积体)。‎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西北地区地形图和等压线分布图为材料背景,考查地形地势、地貌特征的判读及其成因,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详解】(1)地形地势需要从地形类型和地势分布特征两个方面去解答。分析图中等高线可知,地势东南低,西部和北部高,由北部和西部向东南部倾斜,地势起伏较小;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和数值(‎200米以上地形为丘陵和山地;‎500米以上,边缘陡峭,中间平坦,为高原)可知地形为丘陵、山地。‎ ‎(2)本题考查河流地貌。出山口—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由图中看出,虚线在出山口,判断为冲积扇。据图分析,图中虚线区域位于河流下游且位于山口处,河流在出山口,坡度骤降,水流突然分散,所携物质大量堆积,形成冲积扇。‎ ‎42.读亚洲局部地区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列问题。 ‎ ‎(1)说出甲气压中心的名称及形成原因。 ‎ ‎(2)对比乙、丙两地风的性质特点。 ‎ ‎(3)当日M、N两处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哪一处?说明理由?‎ ‎【答案】(1)高压中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陆地比同纬度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 ‎(2)乙地吹西北(偏北)风,丙地吹东南(偏南)风;乙地比丙地风速大;乙地风寒冷干燥,丙地风温和湿润。‎ ‎(3)N处;N处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温度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使晚上温度较低,故日较差较大。‎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亚洲局部地区1‎ 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材料背景,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气压中心的判读及其成因、风向以及气流性质的判读、天气系统,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由图中等压线数值及其分布可知,甲为高压中心,且图示为亚洲1月份等压线图,则可判读出甲为亚洲高压,其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陆地比同纬度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 ‎(2)由图示等压线分布可作出乙、丙两地的风向,乙为西北风,丙为东南风;乙地等压线比丙地密集,风速比丙地大;乙地风由高纬大陆内部吹来,寒冷干燥,丙地风由低纬海洋吹来,温和湿润。‎ ‎(3)读图可知,N处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温度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使晚上温度较低;而M处位于暖锋锋前,为阴雨天气,相比较而言,N处日较差较大。‎ ‎43.在加拿大西海岸的海岛和海岸山脉西侧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独具特色的温带雨林,东西绵延400公里。这里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局地甚至高达3000-4000毫米。林区动植物资源都极为丰富,不过与热带雨林相比,此处的树木的种类并不多。生长的树木多为高大挺拔的针叶植物,例如冷杉、云杉、雪松等等,只在靠近海岸、沼泽、湖泊等树木相对稀少的地带,才见得到低矮的阔叶植物。在茂密的树林间也躲藏了多种小型和大型的哺乳动物,如灰狼、灰熊、黑熊、白灵熊等等。‎ ‎(1)指出温带雨林的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 ‎ ‎(2)动物生存需要有充足的食物、水源及足够的活动空间,而植被的生长则与热量、光照、水分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此试对温带雨林大部分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树木种类不多进行合理的解释。 ‎ ‎(3)目前对于该地区温带雨林是否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人们持有不同意见。请阐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全年温和湿润,气温年温差小。原因:地处中纬度大陆西海岸,受中纬西风控制,受到山地地形抬升影响,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显著;湖泊、河流、沼泽等湿地面积广,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来源。‎ ‎(2)动植物资源丰富原因:降水充沛,空气湿度大;地处中纬,热量较为丰富,利于植物生长;植被覆盖率高,沼泽与湖泊、河流众多,提供动物的栖息空间,保证了食物来源。树木种类少原因:该地区气候普遍湿寒,环境内部差异小;湿度大,且高大针叶林生长茂密,针叶林冠层以下光照缺乏,无法满足其他树木的生长需要;冬季温度较低,适合耐寒树种生长,限制了树木的种类。‎ ‎(3)赞同开发,理由:温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营运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旅游开发促进温带雨林的保护,避免因伐木等活动对雨林造成破坏等潜在风险。 不赞同开发,理由:大规模旅游开发对温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来自自然的威胁(如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加拿大西海岸的温带雨林为材料背景,考查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气候特征的形成取决于其影响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等。由图文材料分析可知,该地位于中纬度的北美洲大陆西岸,全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位于海岸山脉的西侧,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沿岸有阿拉斯加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显著;湖泊、河流、沼泽等湿地面积广,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来源,则该地的气候特征为全年温和湿润,气温年温差小。‎ ‎(2)由题干可知,动物生存需要有充足的食物、水源及足够的活动空间,植被的生长则与热量、光照、水分等因素密切相关。则解答该题我们需要结合题干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由材料我们可以得知,该地降水充沛,空气湿度大;地处中纬,热量较为丰富,利于植物生长;植被覆盖率高,沼泽与湖泊、河流众多,提供动物的栖息空间,保证了食物来源,动植物资源丰富原因。‎ 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地区气候普遍湿寒,环境内部差异小;湿度大,且高大针叶林生长茂密,针叶林冠层以下光照缺乏,无法满足其他树木的生长需要;冬季温度较低,适合耐寒树种生长,限制了树木的种类,故其种类少。‎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与理由阐述一致即可。赞同从开发的积极影响阐述,反对从其负面影响分析即可。‎ 赞同开发,理由:温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营运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旅游开发促进温带雨林的保护,避免因伐木等活动对雨林造成破坏等潜在风险。‎ 不赞同开发,理由:大规模旅游开发对温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来自自然的威胁(如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