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哈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每题1分,共计50分) 读某城市城区示意图,该城市主城区的面积为60平方千米,回答下面小题。 1. 若海平面上升0.5米,该城市主城区被海水淹没的面积约为 A. 18平方千米 B. 33平方千米 C. 51平方千米 D. 78平方千米 2. 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城市主城区四个地点的地面坡度最大的是 A. e地 B. h地 C. q地 D. f地 【答案】1. B 2. D 【解析】试题分析: 1. 由材料可知,该城市主城区的面积为60平方千米;仔细读图,注意左图中主城区的范围,结合右图中海平面上升0.5米时的等值线范围,可以推断大约占左图中主城区面积的一半左右,即30平方千米左右,故选项B正确。 2. 由右图中不同时期海平面上升后的海岸线疏密差异,结合等高线疏密变化规律可以推断,海岸线稀疏的地区,坡度较缓,海岸线密集的地区对应主城区,坡度较陡,对比左右两图可知,f地海岸线密集坡度最陡,故选项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等值线图。 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某地等高线图,图中虚线表示景观步道。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 关于图示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A. 常年水域为海洋 B. 该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C. 最高峰不超过110米 D. 站在山顶可全程观看景观步道 4. 图中虚线是景观步道的一段,其最大的缺点是 A. 林荫蔽日 B. 云雾缭绕 C. 坡度过大 D. 山洪隐患 【答案】3. B 4. D 【解析】试题分析: 3. 读图分析,常年水域也可能是湖泊,不一定是海洋,A错。图中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陡,容易发生水土流失,B对。根据等高线数值,分析等高距是5米,所以最高峰海拔范围是110-115米,不超过115米,C错。山顶等高线稀疏,山腰等高线密集,形成凸坡,挡住了视线,不能观看全程步道,D错。 4. 图中景观步道位于山谷中,该地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容易发生洪水灾害,存在山洪隐患,D对。林荫蔽日、云雾缭绕使景观更有意境,坡度大可以增加攀爬乐趣,不算大缺点,A、B、C错。 考点:该题考查等高线图,旅游景观综合评价。 下图为等高线地形图,a、b、c、d为等高线上的数值,xy为过等高线的一直线,虚线表示河流,图中等高距为200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 若c值为300米,d=c,图中等高线a和等高线内b的数值可能分别是 A. 100 350 B. 100 500 C. 500 300 D. 500 250 6. 若图中c数值为300米,d=a,沿图中xy直线的地形剖面图是 A. B. C. D. 【答案】5. D 6. C 【解析】试题考查等高线图的判断 5. 河流发育在山谷,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说明a值大于c值,可能为500米;d等高线闭合,可判断b值应小于300米,D正确。 6. 沿剖面线xy,找出沿线特殊点并判定高度,如图中x>500米,b>500米,y<300米,即可判断选项C正确。 【点睛】 判断地形剖面图是否准确的关键点:看起止点海拔是否准确、看极植点是否准确、是地势起伏是否一致。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隧道 A. 穿过等高线密集区,设计不合理 B. 长度大约为6 000 m C. 出入口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 D. 应建成“之”字形,以降低坡度 8. 图中M、N、P、Q四点高差最大的一组是 A. MN B. PQ C. MQ D. NP 【答案】7. C 8. C 【解析】试题分析: 7. 据图可知,图中隧道从鞍部穿过,选线合理;根据比例尺可以判断隧道长度大约为4km左右;出入口位于鞍部的山谷地带,加之该地位于我国西南,降水集中的季节易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隧道应尽可能短,不应建成“之”字型。 8. 据图可判断图中等差距为100m,M(600m-700m)、N(300m-400m)、P(200m-300m)、Q(200m-300m),所以MQ之间的高差最大。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0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 图示区域的地形主要为 A. 高原 B. 平原 C. 山地 D. 丘陵 10. 图中能正确表示河流集水方向的箭头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9. D 10. A 【解析】 9. 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知,图示范围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坡度较为平缓,故其地形主要为丘陵。 10.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故图示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根据示坡线与等高线关系知,集水方向①正确。 下图为我国M、N两地某日的日出和日落时刻示意图,图示时间为北京时间。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1. 该日最接近的日期是 A. 10月1日 B. 7月1日 C. 4月1日 D. 1月1日 12. M地位于N地的 A. 东南方向 B. 东北方向 C. 西南方向 D. 西北方向 【答案】11. C 12. B 【解析】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长时间,赤道昼长是12小时,昼长差异不大,说明该日太阳直射点距赤道较近,最接近的日期是4月1日。日出时间+昼长的一半等于正午时间,根据正午时间计算出经度。根据昼长判断出纬度差异。确定方向。 11. 读图,M地日出时间6:03,日落时间18:36,计算出昼长时间是12小时33分。赤道昼长是12小时,昼长差异不大,说明该日太阳直射点距赤道较近,最接近的日期是4月1日,C对。7月1日昼长与赤道昼长差异大,B错。10月1日、1月1日北半球昼长小于12小时,A、D错。 .................................... 下图所示区域在南半球,弧线M为纬线,弧线N为晨昏线,阴影表示黑夜,甲、乙两地所在经线的经度为120°E,甲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0°。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3.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A. (120°E,20°S) B. (60°W,20°S) C. (120°E,23.5°S) D. (60°W,20.5°S) 14. 若图中乙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是10°,则乙点的地理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为 A. 76.5°S, 36° B. 80°S,10° C. 76.5°S, 10° D. 80°S,30° 15. 一架飞机自①地起飞,沿图中直线行驶至②地,其飞行方向是 A. 自西向东 B. 自东向西 C. 先东南后东北 D. 先东北后东南 【答案】13. B 14. D 15. C 【解析】本题考查局部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 13. 乙和甲是同一条经线,且为夜半球的分界线,故地方时都是0点,12点是相对的那条经线60°w。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40°,且甲所在纬度与晨昏线相切,即甲地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故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S。 14. 结合上题分析,甲地的纬度应为70°S,甲地此时的太阳高度为0°,而乙地的太阳高度为10°,故乙地的纬度为80°S。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即可。 15. 图示为南半球,故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图示从①向②飞行,与自转方向一致,为向东飞行。从南北方向上,根据①向②飞行中与纬线M的位置判断,先向南飞行,后向北飞行。 下图为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下列关于图中县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以河流为分界线,是模糊的 B. 以湖泊为分界线,是模糊的 C. 以公路为分界线,是明确的 D. 以山脉为分界线,是明确的 17. 图示区域 A. 水稻田的空间形态呈面状 B. 森林公园、河流和湖泊均呈线状 C. 城镇呈线状,乡村呈点状 D. 公路呈线状,高速公路呈网格状 【答案】16. D 17. A 【解析】试题分析: 16. 从图中可以看出,县界是以两条河流的分水岭为界的,分水岭是山脉最高点的连线,其界线是明确的。故选D。 17.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稻在空间形态上呈面状;而森林公园沿山脉、河流分布,呈线状;公路、高速公路都呈线状;湖泊呈面状;图中的城镇和乡村呈点状。故选A。 【考点定位】区域特征 下图为某区域自2000年至2014年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比重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在②时期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依次约为 A. 30∶20∶50 B. 45∶10∶45 C. 37∶26∶37 D. 25∶52∶23 19. 按时间由早到晚的先后顺序,该国依次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18. C 19. A 【解析】在②时期的第一比重大于30%,小于40%,第二产业比重约25%,第三产业的比重约大于30%,小于40%,所以三类产业比重依次约为37∶26∶37合理。早期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然后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减小,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大。 18. 读三角坐标图,在②时期的第一比重大于30%,小于40%,第二产业比重约25%,第三产业的比重约大于30%,小于40%,所以三类产业比重依次约为37∶26∶37合理,C对。A、B、D错。 19.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早期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然后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减小,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大。读三角坐标图,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①,是最早经历阶段。按时间由早到晚的先后顺序,该国依次经历的发展阶段是①②③④,A对。B、C、D错。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0. 划分三大自然区主要依据是 A. 气候和地貌 B. 土壤和气候 C. 植被和土壤 D. 地貌和植被 21. 图中2所代表的重要地理界线相当于 A.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B. 600mm年等降水量线 C. 冬季1月0℃等温线 D. 亚热带与热带的分界线 【答案】20. A 21. C 【解析】三大自然区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季风区,干旱、高寒,体现出区域的气候差异,青藏高寒区主要成因是海拔高度差异。重要地理界线是我国南方北方的分界,是秦岭-淮河一线,相当于冬季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 20. 图示三大自然区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季风区,干旱、高寒,体现出区域的气候差异,青藏高寒区主要成因是海拔高度差异。所以划分三大自然区主要依据是气候和地貌,A对。三大分区不能体现出土壤、植被的差异,B、C、D错。 21. 图中2所代表的重要地理界线是我国南方北方的分界,是秦岭-淮河一线,相当于冬季1月0℃等温线,C对。不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A错。是800mm年等降水量线,B错。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D错。 南水北调和西电东送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和能源跨地区调配工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与东线工程相比,中线工程线路短,建成后可自流引水,投资较小 ②南水北调“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③南水北调工程不会对北方地区产生不利影响 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调水量大,但水质较差,必须加强取水区的保护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3. 关于西电东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青海输出的主要是火电,主要输送到上海 ②内蒙古输出的是火电,主要输送到北京、天津 ③四川输出的主要是水电,主要输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 ④云南输出的主要是水电,主要输送到广东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22. D 23. 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比东线工程长,而且因为没有现成的河道可用,投资大,工期长;南水北调对北方地区有利有弊; 23. 西电东送工程中暂时还没有青海省,内蒙古输出的是火电,主要输送到北京、天津;四川输送的主要是水电,主要输送到长江三角洲地区;云南输出的主要是水电,主要输送到广东。 专家认为:我国能源供应紧张,实际上就是电力供应紧张,由此,才导致了煤炭和石油的连锁反应。在未来2~3年时间内,中国将出现电力紧张状况。浙江、江苏和上海将是缺电的重点地区。我国的天然气资源分布、西气东输工程线路图及西电东送示意图。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4. 不属于缓解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区能源短缺的重大工程的是 A. 南水北调 B. 西电东送 C. 三峡工程 D. 西气东输 25. 由于沿线城市可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煤炭,这将主要降低城市环境污染中哪种污染的程度 A. 水体 B. 固体废弃物 C. 大气 D. 噪声 【答案】24. A 25. C 【解析】南水北调工程解决的是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问题。西电东送、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能够缓解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能源短缺。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煤炭,排放的废气减少,主要降低城市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的程度。 24. 不属于缓解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区能源短缺的重大工程的是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解决的是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问题,A错。西电东送、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能够缓解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能源短缺,B、C、D错。 25. 由于沿线城市可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煤炭,排放的废气减少,这将主要降低城市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的程度,C对。对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影响较小,A、B、D错。 26. 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解决我国 A.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B. 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C. 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不协调的问题 D. 木材短缺的问题 【答案】C 27. 西电东送输送的电能属于 ①核电 ②水电 ③火电 ④风力发电 ⑤一次能源 ⑥二次能源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②③⑥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西电东送输送的电能属于水电,②对。核电主要在东部地区,①错。有火电,③对。风力发电不包括,④错。一次能源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它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等。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产品,称为二次能源,如电力等,⑤错,⑥对。C对,A、B、C错。 28.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部首先应向西部迁移的产业是 ①高科技产业 ②高耗能产业 ③高原料消耗产业 ④高污染工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西部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资源不足,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但能源、资源丰富,两者可以互补,应将东部地区的高耗能产业和高原料消耗产业向西部转移,但并不是将高污染工业向西部迁移,因为西部生态环境脆弱。 梯度转移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梯度差异,高梯度地区通过不断创新并不断向外扩散求得发展,中、低梯度地区通过接受扩散或寻找机会获得发展。读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梯度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影响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环境 B. 经济发展水平 C. 劳动力数量 D. 能源消费结构 30. 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类型主要是 A. 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B. 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C. 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D. 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1. 中介机会是在产业转移中,介于企业及其转移潜在目标地之间,起沟通、协调、服务等作用的外在因素。这种中介机会可能是 A. 乡土情结和政府合作 B. 政府合作和能源供应 C. 能源供应和土地价格 D. 乡土情结和土地价格 【答案】29. B 30. C 31. A 【解析】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向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影响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中部、西部地区资源、劳动力丰富,便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中介机会是起沟通、协调、服务等作用的外在因素。 29. 读图,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向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影响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B对。自然环境、能源消费结构不是主要因素,A、D错。东部地区早期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数量不是产业迁出的主要因素,C错。 30. 我国中部、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便于承接资源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丰富,便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C对。中西部地区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不适宜承接东部地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A、B、D错。 31. 中介机会是在产业转移中,介于企业及其转移潜在目标地之间,起沟通、协调、服务等作用的外在因素。这种中介机会可能是帮助家乡发展的乡土情结,也可能是国家提供优惠政策,与政府合作发展,A对。能源供应、土地价格不能起沟通、协调、服务等作用,B、C、D错。 读“我国西北地区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20世纪70~90年代末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完成下面小题。 32. 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干旱 B. 过度开垦 C. 开采矿产 D.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3.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A. 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 实施人工降雨 C.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 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32. B 33. A 【解析】试题分析: 32. 据图可知:图示体现了随着人口增长,为了发展经济,获取更多的粮食和经济利益,人类过度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所以本题B正确。 33. 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故治理荒漠化主要采取的措施也从恢复植被入手,A正确;人工增雨需要适宜的条件,如大气中要有较多的水汽,而西北地区距海远,水汽少,不适宜人工增雨,B错;西北地区降水少,不适宜发展粮食生产,适宜发展畜牧业,C错;南方低山丘陵区适宜发展立体农业,D错,所以本题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防治。 34. 读我国部分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 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 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 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答案】C 【解析】新疆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内蒙古与宁夏水土流失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相当,但是宁夏土地面积较小;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5.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 风蚀作用 B. 水蚀作用 C. 沉积作用 D. 风化作用 36.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 A. 滥伐森林 B. 开山取石 C. 过度放牧 D. 风化作用 37. 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 B. 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 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 彻底退耕还林 【答案】35. B 36. A 37. B 【解析】江西位于湿润区,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土壤侵蚀,说明是流水侵蚀形成。山区主要以林业为主,植被破坏,易导致荒漠化现象发生,所以要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 35. 根据材料,“红色荒漠”出现在湿润地区,是因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水蚀作用,C对,D错。风化作用、风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区,A、B错。 36. “红色荒漠”出现在中南部山区,属于湿润地区。由于地表植被破坏,导致表层土壤流失,底层红色岩石裸露形成。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滥伐森林,A对。过度放牧主要出现在草原牧区,B错。开山取石破坏山体结构,环境污染类型多,不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D错。 37. 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B对。大力开荒种田,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会降低植物覆盖率,不利于治理荒漠化,A、C错。彻底退耕还林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D错。 截止2010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读我国2010年(与2004年相比)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38.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 B. 灌溉方式不合理,只灌不排等 C. 地势低洼,地下水溢出地表 D. 过度放牧,草场大面积退化 39. 影响图示荒漠化面积动态变化的人类活动主要有 A. 洞庭湖区推行退田还湖政策 B.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C. 呼伦贝尔草原大规模开采煤矿 D. 云贵高原开荒种植玉米 【答案】38. B 39. B 【解析】试题分析: 38. 考查盐渍化的成因。盐渍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灌溉方式不合理导致的。B项正确。故选B。 39. 考查荒漠化治理的措施。据图可知:荒漠化的面积不断减少,尤其是风蚀和水蚀引起的荒漠化。洞庭湖区推行退田还湖政策,湖泊调蓄洪水能力增强。A项错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B项正确。呼伦贝尔草原大规模开采煤矿加剧了荒漠化。C项错误。云贵高原开荒种植玉米加剧了荒漠化。D项错误。故选B。 【考点定位】盐渍化成因、荒漠化治理措施 40. 关于湿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B. 湿地的共同特点是地表常年有水或经常有水 C.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湿地类型多样 D. 我国的湿地仅分布在沿海和平原地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是湿地资源。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我国的湿地资源分布广泛,从沿海到内陆,从北到南都有湿地的分布。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1. 我国湿地的特点是 ①类型多样 ②分布广泛 ③数量很少 ④均为自然湿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湿地的特点。我国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存在大量的人工湿地。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42. 森林被称为“地球的肺”,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湿地与森林相比独有的功能是 A. 调节气候 B. 涵养水源 C. 美化环境 D. 净化水中的污染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森林和湿地都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但是森林不是生长在水中,不会净化水中的污染物。故选D。 【考点定位】森林和湿地的环境功能 【知识拓展】湿地的生态效益:(1)维持生物多样性。全球超过40%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许多濒危鸟类、迁徙候鸟都在湿地中栖息和繁殖。(2)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3)提供水资源。水资源在人类文明史中被称为“生命之源”,专家特别指出,在考虑淡水资源的问题时,许多人都忽视了淡水湿地的重要作用。淡水湿地是大自然中最大的滤水池,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水,并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水源。(4)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是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从而使当地和下游区域的环境免受污染。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3. 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A. 甲和丙 B. 甲和丁 C. 乙和丁 D. 乙和丙 44. 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 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速 C. 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 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43. C 44. D 【解析】试题分析: 43. 湿地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使得年较差变小,甲是湿地作用下的曲线,乙是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湿地有调蓄径流的作用,削峰补枯,丙是湿地作用下的曲线,丁是湿地破坏后的曲线。选B正确。 44. 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是开垦湿地,盲目扩大耕地造成的。选D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湿地的作用。 【知识拓展】湿地既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有水分调节功能、净化功能。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如使气温年、日较差减小,空气变得湿润,降水量增多。湿地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湿地还有物质生产功能,提供多种农、副产品。 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五十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除闻名中外的罗布泊外,东西居延海、艾丁湖(海拔-155m)已是一片荒漠。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阅读上述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5. 过去洞庭湖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①泥沙淤积 ②周边地区灌溉用水过量 ③人工围垦 ④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6. 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B. 冰雪融水量不足 C. 引水灌溉,蒸发量增加 D. 围湖造田 【答案】45. B 46. C 【解析】试题分析: 45. 本题考查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洞庭湖位于我国东部湿润地区,其面积缩小主要是人为原因,长江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洞庭湖区泥沙淤积,湖床抬升,加之围湖造田,使得洞庭湖湖面缩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46. 西部地区为干旱地区,湖泊多为内流湖,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引水灌溉,以及西部地区蒸发旺盛、植被稀少,下渗量增大等。故答案选C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我国的湖泊及生态环境问题。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外流湖和内流湖面积缩小的不同原因和湖泊的主要功能作用等内容,注意比较分析。 田纳西河源出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7. 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 ②流域内降水丰沛 ③下游河谷较开阔 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48. 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 A. 夏秋 B. 秋冬 C. 春夏 D. 冬春 【答案】47. A 48. D 【解析】 47. 田纳西河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流域内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48. 田纳西河流域在冬季和早春多持续性降水,河流进入汛期。 位于美国东南部的田纳西河流域曾经是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后来经过该流域管理局(TVA)的治理,从根本上改变了流域落后的面貌,并在田纳西河流域形成了工业走廊。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9. 田纳西河流域以梯级开发为核心,主要是因为流域内 A. 多山,河流落差大且水量丰富 B. 地形平坦,河水稳定 C. 自然差异大 D. 降水量大 50. 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 修大坝,使通航条件大为改善 B. 大规模的水电开发 C. 旅游业带来经济收入 D. 防治污染,提高田纳西河的水质 【答案】49. A 50. B 【解析】试题分析: 49. 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河流是其开发的重要部分。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量丰富;流域内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 50. 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基础,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促进了“工业走廊”的形成。 考点: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综合探究题(共计50分) 51.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甲、乙、丙是聚落,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一陡崖M,其海拔至少为________米,乙村位于甲村________方向。 (2)有人计划在甲村前河流a、b两处修建一码头,你认为哪处更合理?________。说明理由。 (3)计划在甲村和丙村间修一公路,1、2方案哪个更合理?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00 东北 (2)a处 a处为凹岸,受河水侵蚀,水深,航行条件好,b处为凸岸,泥沙易堆积,河水较浅,不利于航行和停泊。 (3)1方案 基本沿等高线修筑,坡度小,修筑难度低,修筑成本低。 【解析】(1)根据图中等高线,等高距是50米。陡崖M处有3条等高线相交,根据陡崖高差公式,高差公式,(n-1)•d≦H﹤(n+1)•d,计算海拔取值范围是100-200米,其高度至少为100米,根据指向标,乙村位于甲村东北方向。 (2)图中a处为凹岸,受河水侵蚀,水深,航行条件好。b处为凸岸,泥沙易堆积,河水较浅,不利于航行和停泊。在甲村前河流a、b两处修建一码头,a处处更合理。 (3)在甲村和丙村间修一公路,1方案更合理。1方案基本沿等高线修筑,坡度小,修筑难度低,修筑成本低。2方案穿过等高线,坡度大,工程难度大,成本高。 5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 材料二:图一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二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 (1)18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有哪些? (2)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什么,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4)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 【答案】(1)丰富的煤铁资源;水运便利;市场需求量大。 (2)汽车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兴的市场需求;丰富的原材料。 (3)石油危机;日本、德国等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房地产崩溃;产业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冲击。 (4)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 【解析】(1) 18世纪工业类型主要是资源密集型工业,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主要区位优势是有丰富的煤铁资源,水运便利,市场需求量大。 (2)读图,结合材料一,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发展成著名的“汽车城”,主导产业是汽车工业。优势条件是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兴的市场需求,丰富的原材料。 (3) 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包括石油危机。日本、德国等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产业结构单一。房地产崩溃,新技术革命冲击等。 (4)给我国的启示主要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 53. 下图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共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南方________,北方________。 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东部________,西部________。 (2)图中A是________工程,轮南所在地区近几十年来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3)图中B是________工程,它将形成南部、中部、北部三大输送通道;其北部通道是将________的水电和________、________的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4)图中工程C是________。 【答案】(1)多 少 高 低 (2)西气东输 植树造林 ,退耕还牧 ,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3)西电东送 黄河上游 山西 内蒙古 (4)南水北调 【解析】(1)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是南方多,北方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是东部高,西部低。 (2)根据图例,图中A是西气东输工程,轮南所在地区是干旱区,近几十年来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可以采取的防治措施是植树造林 ,退耕还牧 ,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3)图中B是西电东送工程,它将形成南部、中部、北部三大输送通道;其北部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4)图中工程C是南水北调工程。 5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主要湖泊,也是我国湖泊地区中面积较大的湿地。近年来,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垸等活动的干扰,洞庭湖的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下图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示意图”。 (1)归纳人类的围垸活动可能给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2)据图提出恢复洞庭湖湿地原有生态功能的主要措施。 【答案】(1)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使长江发生洪涝的概率增加;洞庭湖地区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污染加重。 (2)入湖河流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撤掉围垸,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解析】试题分析: (1)人类的围垸活动使得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汛期长江水位大幅增加,使长江发生洪涝的概率增加;洞庭湖面积减少,生物的生态空间减小,导致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污染加重。 (2)注意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示意图”归纳措施;图中显示“湖沙沉积”易形成泥沙滩地,因而要在入湖河流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以降低河流上游地区的含沙量,减少“湖沙沉积”;撤掉围垸,退田还湖,湖面增加,增强湖泊生态功能;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保护。 55. 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将河流的 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 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 进行恢复和治理。 (2)1933年以后,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田纳西河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在 、 、 、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3)简述田纳西河流域重点发展内河航运的原因。 【答案】(1)梯级开发 资源条件 生态环境 (2)防洪 航运 发电 (3)多山的地形,使得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对沟通上、下游地区之间的联系,作用十分突出;水系发达,水量丰富,大部分河段可通航。 【解析】(1)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2)1933年以后,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田纳西河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3)田纳西河流域重点发展内河航运,主要是因为区域多山的地形,使得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对沟通上、下游地区之间的联系,作用十分突出。区域内水系发达,水量丰富,大部分河段可通航。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