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
南昌十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学科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选项选出,并将答案填到选择题答 题卡上,每小题2分,共50分) 植物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生长较好。下图示意某同学在南非某地旅游时所拍摄的一张相片。完成1~2题。 1.拍摄者位于树的( ) A. 东方 B. 西方 C. 南方 D. 北方 2. 拍摄时,该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 A. 5:00 B. 9:30 C. 16:30 D. 19:00 右图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的②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副极地高气压带 4.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①风带影响,新加坡为热带雨林气候 B.受②气压带影响,北非撒哈拉沙漠炎热少雨 C.受③风带影响,地中海地区冬雨较多 D.受①风带和②气压带交替控制,伦敦形成温带海洋气候读洋流分布模式图,完成5~7题。 5.图中洋流④的主要推动力是(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6.①~④海域,渔业经济繁盛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关于四个洋流对陆地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①洋流影响下,沿岸热带沙漠气候所跨经度范围广 B.在②洋流影响下,大陆沿岸地区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C.受③洋流影响,大陆东部降水增加 D.洋流④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目前安徽省正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缺水地区,优先利用透水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其他地区,优先利用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措施,构建新型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据此完成8~9题。 8.“海绵城市”建设对图中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符合实际的是( ) A.①增加 B.②减少 C.③减少 D.④增加 9.“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城市用水量 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 ③增强城市排水能力 ④缓解城市内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据图完成10~11题。 10.上图中“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与下列哪些物质循环有关( ) ①地壳物质循环 ②碳循环 ③水循环 ④生物循环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右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白头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口湖,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 ) A.①岩 B.②岩 C.③岩 D.④岩 13.①②④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发生的地质作用 是( ) A.岩浆活动 B.岩浆侵入 C.外力作用 D.变质作用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①处河谷的成因是( ) A.向斜构造向下弯曲形成 B.背斜顶部遭侵蚀形成 C.陡坡地带流水侵蚀力较强形 D.断层地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形成 15.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 A.水平拉伸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如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区域,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岩层从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 ) A.T1 T2 T3 B.T2 T3 T1 C.T3 T1 T2 D.T3 T2 T1 17.甲河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下陷 B.背斜顶部受外力的侵蚀作用 C.流水的侵蚀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扇三角洲(见下图)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据图回答18~19题。 18.关于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稳定 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 20~ 21题。 20.甲植被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温带草原 21.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热量 下图为40°N纬线上的三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2~23题。 22.图中自然带由A→B→C的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3.图中B地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读图回答24~25题。 24.南半球缺失的植被类型序号及其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 A.⑨—海陆位置 B.⑨—海陆分布 C.⑧—海陆分布 D.⑧—地形 25.关于北半球的植被类型⑥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类型主要为畜牧业 B.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C.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D.植被具有叶大、根深的特点 二、 综合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1 分) 下图是世界局部 1 月份 0℃等温线分布情况。 甲 乙 0 ℃ 60 ° 丙 丁 30 ° (1) 说明图中甲、乙两段等温线空间分布的不同特点。(3 分) (2) 列举造成图中等温线走向多变的因素(列举 4 项,多列以前 4 项为准)。(4 分) (3) 对比丙、丁两处最冷月出现的时间及最冷月平均气温的高低,并说明原因。(4 分) 27.阅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 描述几内亚湾海域等深线的分布特征。(3 分) (2) 甲、乙两海域附近渔业资源丰富,试分析其不同成因。(4 分) (3) 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所致。图中甲海区是世界海雾的多发区之一,试分析该海区多雾的原因。(3 分) 28.读我国某区域地质构造、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 判断甲地的地质构造,并描述其地形成因。(2 分) (2) 描述丙地貌的形成过程。(3 分) (3) 写出图中所示箭头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4 分) (4)图中植被遭破坏后对丙地地貌发育会产生较大影响,分析其原因。(4 分) 29.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中自然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指出该山地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3分) (3)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带?该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3分) (4)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简述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要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7分) 南昌十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学科答案 一、 选择题 ACBBC ACDCA DADDA ACDBC DBBBA 二、综合题 26.(11分)(1)甲段位于大陆西侧,乙段位于大陆东侧(海陆位置不同)(1分);甲段纬度高,乙段纬度低(纬度位置不同)(1分);甲段与海岸线 大致平行,乙段与纬线大致平行(走向不同)(1分) (2)海陆(1分),地形(1分),洋流(1分),大气环流(1分)(列举4项,多列以前4项为准) (3)最冷月出现的时间丙处(2月)晚于丁出(1月)(1分),因为丙处为海洋(丁处为陆地)(1分);最冷月平均气温丙处低于丁处(1分),因为丙处纬度高于丁处(1分)。 27.(10分)(1)沿海地区等深线密集,坡度陡。远离海岸地区等深线稀疏,坡度缓。 (2 分) 最深处位于图示区域西南部。 (1 分) (2)甲海域盛行离岸风,形成涌升流(1 分) ,底层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海面, 使甲处浮游生物富集(1 分) ,形成了渔场。 乙海域有寒、暖流(西风漂流和厄加勒斯暖流)交汇(1 分) ,海水搅动带来大量营养 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吸引大批鱼群; 同时冷水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在此聚集(1 分,任答一方面即可) ,成为重要的渔场。 (3)(本格拉)寒流经过甲海域,对该海域有降温作用(1 分) ; 东南信风(盛行风)带来的热空气遇海面冷海流,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气(2 分) 28.(13分) (1)背斜(1分)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1分)。 (2)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地势突然变缓(1分),流速减慢(1分),河水搬运能力下降,其携带的泥沙等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1分)。 (3)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地表径流(4分) (4)植被破坏,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流水冲刷地表能力加大(1分),携带物质能力加强(1分),河流含沙量增大,冲积扇物质来源增多(1分),物质组成颗粒变大(1分)。 29. (16分)答案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产生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发生垂直分异。(3分) (2)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3分) (3)针叶林带。北坡为迎风坡,气流抬升,降水多;南坡为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3分) (4)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7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