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辽宁省丹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丹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计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每隔15天一个节气,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与9月10日最为接近的节气是 A. 寒露 B. 白露 C. 处暑 D. 霜降 2. 从大寒到小满期间,丹东 A. 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B. 日出时刻越来越早 C. 太阳直射点持续往南移 D. 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3. 我国劳动人民根据二十四节气总结出了很多谚语,“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A. 渭河平原 B. 柴达木盆地 C. 藏南谷地 D. 珠江三角洲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本题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农作物的空间分布。 【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每隔15天一个节气;9月23日为秋分日,9月5日为白露节气,故与9月10日最为接近的节气是白露,B项正确。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从大寒到小满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丹东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渐变大,故A项错误。北半球白昼渐长黑夜变短,日出时刻越来越早,故B项正确。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故C项错误。从大寒到小满期间,地球公转先向近日点移动,后由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因此公转速度先快后慢,D项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生产特点和主要作物分布。“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可知该地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棉花。我国主要的小麦产区包括: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南方冬小麦区,在秦岭淮河以南、折多山以东。我国主要的棉花带包括黄河流域棉花带、长江流域棉花带和西北内陆棉花带。综合以上信息可知,选项中既有小麦种植又有棉花种植的为渭河平原,故选A。 下图所示,不同地点受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控制月份坐标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②对应的城市可能是 A. 北京 B. 悉尼 C. 旧金山 D. 伦敦 5. 冬雨率是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重,图中地点冬雨率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4. C 5. C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及降水特征的分析,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4题详解】 图中,横坐标表示西风控制的时间,纵坐标表示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时间,②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属于地中海气候,应该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且由于②地受西风带控制时间长,说明该应离40°更近。据此判断,北京位于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气候区,A错误。悉尼位于南纬33°51'、东经151°12′,但是悉尼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B错误。旧金山位于美国西海岸,且处于30°-40°之间,受西风带和副高的交替控制,C正确。伦敦位于40-60°之间,常年受西风的控制,D错误。综上分析,故选C。 【5题详解】 冬雨率是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纬度越低,受西风带影响时间越短,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越长,降水的冬雨率越高。根据图中四地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控制的时间分析,①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④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无冬雨;②与③比较,③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时间较长,受西风带控制的时间较短,冬雨率占全年的比重最大,C正确。 下图为“某沿海岛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及两地气候统计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6. 该岛甲、乙两地 A. 甲地7月份温度低跟沿岸寒流有关 B. 乙处的植被一般植株高大、生长速度快 C. 甲地降水与西风关系密切 D. 两地降水量差异主要受距海远近的影响 7. 甲地自然带是 A. 热带草原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热带季雨林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6. B 7. A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及非地带性的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图中气温曲线的变化特征可知,两地7月份气温低,可确定是该岛屿位于南半球,甲地全年气温在20℃以上,且干湿季明显,应是热带草原气候;乙地全年气温在20℃,以上且全年多雨,应是热带雨林气候。乙地植被为热带雨林,具有植株高大、生长速度快的特点,B正确。结合材料中提供的纬度位置以及地形特征,可判断该岛屿位于非洲大陆东南方向的马达加斯加岛,两地都靠近海洋,D错误。甲地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是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乙地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是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加上沿岸暖流的影响,C错误。而7月份气温低,是由于此时为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A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故选B。 【7题详解】 根据图中气温曲线的变化特征可知,两地7月份气温低,可确定是该岛屿位于南半球,甲地全年气温在20 ℃以上,且干湿季明显,应是热带草原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雨林带对应的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综上分析,A正确,故选A。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某日12时到18时0℃等温线位置变化的示意图,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示时期,关于图中地区天气的时空变化分析合理的是 A. 乙地气温始终高于甲地 B. 甲地气温升高,乙地气温下降 C. 甲地气温变化小于乙地 D. 甲地晴天,乙地阴天 9. 图中0℃等温线东西两侧位置变化差异较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 纬度位置 B. 大气环流 C. 海陆分布 D. 地形地势 【答案】8. C 9.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文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题目难度较大。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结合图中0℃等温线的移动可知,两地气温经历了由零上转为零下的阶段,故其气温下降,B错误。根据0℃等温线的位置判断,乙地气温先下降到0℃以下,因此甲地气温高于乙地,A错误。等温线向南移动,判断为冷空气南下,可能为冷锋过境,两地的天气特征大致相似,如果前方暖气团中水汽充足,可能带来降水,D错误。图中乙气温线稀疏,而甲等温线较密集,说明甲地温度变化幅度较小,乙地温度变化幅度较大,C正确。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图中乙气温线稀疏,而甲等温线较密集,两者经纬度,海陆位置差异不大,且都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大气环流相同,故可能是因为甲地有山地阻挡,造成冷空气难以继续南下,选项D正确。 柬埔寨的洞里萨湖是一个水量季节变化很大的大湖。洞里萨湖北部的吴哥通王城两边有两个巨大的长方形人工湖西池和东池。这两个大水池并不是在地面挖坑形成的,而是在地上四面筑墙形成高于地面的水库,是著名的古老的灌溉工程(图甲)。洞里萨河将洞里萨湖和湄公河连通(图乙),洞里萨河的流向年内发生定期变化。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关于两个地上水库的说法合理的是 A. 主要靠雨水补给 B. 丰水期湖泊补给水库 C. 水量受水稻田调蓄明显 D. 改善了水库上游的航运条件 11. 关于洞里萨湖和洞里萨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洞里萨湖终年补给洞里萨河 B. 冬季洞里萨河流向为从东南流向西北 C. 洞里萨湖水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冰雪融水 D. 洞里萨湖流域通航最佳时间是6—10月 【答案】10. B 11. D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注重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和图文信息的提取能力。 【10题详解】 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从图中可知,洞里萨湖丰水期水位能够淹没该地上水库,自动实现蓄水,在枯水期,湖泊水位下降,水库放水用于灌溉,故两个地上水库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湖泊水,故B正确。雨水也有补给,但不是最主要的,A错误。地上水库的水位都高于稻田,说明水量不受水稻田调蓄,C错误。在丰水期河流补给给该地上水库,枯水期,地上水库放水用灌溉,然后补给下游的河流,改善了水库下游的航运条件,D不对。综上分析,故选B。 【11题详解】 考查河流湖泊的基础知识洞里萨湖和洞里萨湖是相互补给的,谁补给谁取决于水位高低的关系,A错误。冬季洞里萨河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B错误。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影响洞里萨湖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降水,C错误。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6-10月,每年的6-10月是东南亚地区的雨季,是河流的丰水期,此时洞里萨河流域通航时间最佳,故D正确。故选D。 下图示意北大西洋部分海域洋流分布, 图中虚线为甲乙两港口间的航海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①②两条洋流的流向和性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 ①向北流,暖流 B. ①向南流,寒流 C. ②向北流,寒流 D. ②向南流,暖流 13. 从甲港口出发沿图中航线开往乙港口的海轮,沿途 A. 顺风顺水 B. 顺风逆水 C. 逆风顺水 D. 逆风逆水 14. 关于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洋流在北极圈以北形成了终年不冻港 B. ②洋流携带北极冰山南下威胁航行安全 C. ①③洋流交汇的海域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D. ④洋流沿岸因上升流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答案】12. B 13. A 14. C 【解析】本题考查洋流分布及其影响. 【12题详解】 ①为拉布拉多寒流,向南流;②为北大西洋暖流,向北流。故选B。 【13题详解】 图中航线沿北大两洋暖流方向航行,且地处中纬西风带,所以一路顺风顺水。故选A。 【14题详解】 ①③洋流交汇的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组芬兰渔场;②洋流在北极圈以北形成了终年不冻港;①洋流携带北极冰山南下威胁航行安全。故选C。 新西兰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其南岛西部沿海有一处著名地质景观——“薄饼岩”。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数以百计的多层区域,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下面左图为薄饼岩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从岩石成因,“薄饼岩”属于右图中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6. 结合景观图判断“薄饼岩”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A. 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外力侵蚀 B. 内力抬升—外力侵蚀—沉积作用 C.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 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答案】15. A 16. C 【解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地壳运动地表形态的影响。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由材料信息可知“薄饼岩”主要由石灰岩和软砂岩构成,属于沉积岩,由题干中的三大类岩石的转换示意图可知甲岩石是由沉积物出发的箭头而形成的,可知甲岩石属于沉积岩,“薄饼岩” 属于甲;乙为变质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岩浆。综上分析,故选A。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薄饼岩”属于沉积岩,其形成需要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然后沉积岩需要经过内力抬升作用使岩石出露地表,最后经风化侵蚀形成图中景观,据此判断其形成过程为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雪莲是新疆的著名特产,生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种子在0℃发芽,3~5℃生长,幼苗能够抵御- 21℃的低温,15~25℃生长旺盛,以天山所产最多,质亦最佳。可作药用,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1996年中国已将天山雪莲列为二级保护植物。下图是天山自然带谱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谱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光照 B. 降水 C. 海拔 D. 温度 18. 天山雪莲最可能的分布区在 A. 高山冰雪带 B. 高山草甸带 C. 山地草甸草原带 D. 云杉林带 【答案】17. B 18. B 【解析】本题考查垂直地带性分异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山体垂直地带性分布的因素,图中显示天山北坡有森林带分布,自然带谱较南坡复杂,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较南坡优越。北坡地处潮湿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所以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谱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故选B。 【18题详解】 结合雪莲花生长的环境的进行判断,因为雪莲生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而雪线以上常年冰雪覆盖,温度在0℃以下,雪莲难以生长,所以是生长于雪线下方的高山草甸带。故选B。 读下面四幅将各省的地理文化特色融入了“福”字的设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①②③④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依次是 A. 闽、蜀、琼、新 B. 京、渝、蜀、滇 C. 陕、湘、黔、滇 D. 京、鄂、蜀、新 20. 对于四个省级行政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地6月多梅雨天气,阴雨绵绵 B. ②地冬季冰天雪地,白雪皑皑 C. ③地夏季艳阳高照,昼夜温差大 D. ④地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答案】19. B 20. 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判断及气候特征的分析,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省的特点。 【19题详解】 由图中可以看出。①图融合了天安门、天宫和京剧等元素,为北京,简称京;②图有火锅,城轨,为重庆,简称渝;③图有竹子和熊猫,为四川,简称川或蜀;④图中有孔雀舞,为云南,简称滇。综上分析,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气候特征的分析,结合上题分析,①地位于北京,6月份雨季未到,此时为晴天,A不对。②地为重庆,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气温大于0℃,不会出现冰天雪地,白雪皑皑的情形,B不对。③地位于四川,夏季多雨雾天气,昼夜温差较小,C不对。④地位于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夏季气候凉爽;冬季由于纬度低,气温较高,因此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据此判断,D正确。故选D。 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体保持充足供应的蒸发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降水量、可能蒸发量逐月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据图可知,该地 A. 6月蒸发量最大 B. 实际蒸发量取决于气温高低 C. 可能位于华北平原 D. 7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明显 22. 据图推断该地最易发生火灾的月份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答案】21. D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的相关知识。由材料可知,该地年降水量在1500mm左右,降水量大,其气候类型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者热带季风气候;结合降水量曲线可知,该地5、6月份降水最多,7月份降水较少,8月降水增多,可能位于我国江淮地区;该地5、6月份受准静止锋影响降水多,7、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8月份受台风影响降水较多,故D项正确。据图可知,该地区7月份蒸发量最大,A不对。实际蒸发量的大小受陆面蒸发能力和陆面供水条件的制约,除了气温以外还受水分的影响,B不对。华北平原的降水集中在7、8月份,其余月份降水少,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D。 【2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火灾发生的容易程度跟可燃物的干燥程度大致呈正相关。即可能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易发生火灾;且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越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越大。读图可知,8月中旬到次年3月,该地可能蒸发量比降水量大,易发生火灾。选项中1月和10月位于该时段内,其中10月份该地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大于1月份,即该地10月份发生火灾的可能性最大,故选择D。 2018年11月28日,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远去的牧歌》在新疆公映。该片讲述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转场放牧,改革开放40年来,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崭新变化的故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中丙牧场是 A. 春季牧场 B. 夏季牧场 C. 秋季牧场 D. 冬季牧场 24. 额尔齐斯河水系呈“梳状”,主要是因为 A. 右岸气温低,有结冰期 B. 西风受阿尔泰山阻挡抬升 C. 右岸地势平坦,降水多 D. 阿尔泰山植被丰富多样 【答案】23. D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阿尔泰山是我国新疆的山地垂直牧场,甲牧场地处河流源头,海拔较高,夏季降水较多,十分凉爽,冰川融水也多,水分充足,草场资源丰富,因此甲是夏季牧场。丙牧场地处河谷,地势最低,冬季气温高,利于牲畜冬季避寒,应该是冬季牧场;乙牧场地处河谷和高山之间,应该是春秋牧场。据此分析,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因素。额尔齐斯河水系呈“梳状”,说明支流分布不对称,流域北部为山地,地势高,阿尔泰山阻挡西风,河流右岸迎风坡形成丰富的降水,故右岸支流众多。B项正确,C项错误。右岸气温低,有结冰期,阿尔泰山植被丰富主要影响河流水文特征,不影响水系特征,故A、D项错误。 2018年10月23日10时,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下左图为当日早晨拍摄的港珠澳大桥日出照片。港珠澳大桥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是长约29.6千米的桥—岛—隧集群的主体工程(右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照片拍摄时,相机镜头的朝向是 A. 正东 B. 正南 C. 东南 D. 东北 26. 海底隧道两端人工岛的主要功能是 A. 方便游人观景 B. 方便旅客休息 C. 抵御地震台风 D. 利于桥隧转换 27. 港珠澳大桥并非全程都在海面上,在中部有相当长一段是海底隧道,这主要是为了 A. 缩短通行距离 B. 避开台风的威胁 C. 方便大型轮船通行 D. 使旅客有多种风景体验 【答案】25. C 26. D 27. C 【解析】本题以港珠澳大桥为背景,考查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交通运输设施建设的作用及交通线路布局的区位因素,结合国家大事考查地理知识。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日出日落方位,10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此时要拍摄拍摄的港珠澳大桥日出照片,则相机的镜头应朝向东南,C正确,故选C。 【2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设施建设的作用。由图示可看出,该大桥桥隧之间转换是在海洋中,如果没有陆地作支撑,桥隧之间将无法转换,D正确。该人工岛同时还具有供游客观景、休息的功能,但不是主要功能,A、B错误。人工岛建在海上,无法抵御地震、台风,C错误。故选D。 【27题详解】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跨海大桥,大桥横跨珠江口,而珠江口是我国航运比较繁忙的区域,大桥的主航道中部位置采用隧道形式,主要是为了确保不影响前往广州和深圳港口主行道船只的通行来往,尤其是便于大型轮船通行,根据题意,结合选项,C正确,故选C。 读“某区域某季节(冬或夏)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示区域 A. 北部山区温差显著 B.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C. 同纬度地区陆地比海洋气温高 D. 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洋流 29. 图示海域 A. 洋流以风海流为主 B. 此季节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 C. 此季节盛行西南季风 D. 表层海水温度比赤道附近海域高 30. 图示区域干热程度高的月份是 A. 10~12月 B. 3~5月 C. 1~3月 D. 7~9月 【答案】28. A 29. A 30. B 【解析】本题以印度半岛等温线分布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等温线的判断能力及分析能力,同时还考察印度季风区的特征及成因。 【28题详解】 在等温线图中,等温线越密集,表示温差越大。读图,图中北部山区等温线分布明显密集,说明温差显著,A对。图中的等温线只是部分与纬线平行,大部分不平行,西部和东部都有部分与经线平行,B错。根据25℃等温线判断,同纬度地区陆地比海洋气温低,C错。在图示区域是季风洋流,等温线分布与洋流关系不大,受地形影响较大,D错。故选A。 【29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印度洋,洋流以风海流为主,冬逆夏顺;根据图中等温线分布情况,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判断北半球是冬季,该地盛行东北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A正确,B、C错误。根据等温线判断,表层海水温度比赤道附近海域低,D错误。综上分析,故选A。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印度半岛的气候特点,印度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在6-10月,其它时间是旱季。其中旱季可分为凉季和热季,凉季在11月到次年2月,热季在3-5月,故干热程度高的月份是3~5月,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3道大题,总计5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 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博斯腾湖及周边地区简图 材料二:博斯腾湖位于天山以南,是中国内流水系中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一度超过1200多平方公里,湖水透明度达2.2米左右,湖区7月平均气温为26℃,1月平均气温为-10℃,20世纪50年代,博斯腾湖鱼类较少,60年代从长江流域与新疆阿勒泰地区引进大量鱼苗后,现已成为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 材料三:由于连年注入湖区的水量不断减少,湖周围湿地大量消亡,博斯腾湖逐渐由淡水湖演变成微咸湖,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新疆大头鱼在内的6种鱼类已在博斯腾湖绝迹。 (1)描述博斯腾湖的地理位置特征。 (2)推测开都河的水文特征。 (3)分析博斯腾湖能成为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的自然原因。 (4)运用陆地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博斯腾湖萎缩对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温带;亚欧大陆腹地;天山南麓(答出任意3点即可) (2)开都河径流量小;水位不稳定,有夏汛和春汛,冬季为枯水期;有结冰期;河水含沙量较高;上游水流湍急,流速快。(答出3点即可) (3)博斯腾湖面积广大,水生生物生存空间大;入湖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入湖;水体透明度高,光照充足,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北部有天山阻挡冷空气南下,与天山以北区域相比,湖水温度较高,鱼类生长速度快。(答出3点即可) (4)湖泊面积减小导致周边地区气候更加干旱,温差变大;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更加贫瘠,荒漠化加剧;风沙灾害频繁。(答出任意3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博斯腾湖为背景,考查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的剖析,湖泊生物的繁殖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等知识,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及语言的组织能力。 (1)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进行描述,博斯腾湖位于42°N附近,处于中纬度地区,位于北温带;处于东经87°附近,深居亚洲内陆腹地;相对位置来看,位于天山山脉的南部,且位于山麓地区。 (2)河流的水文特征从径流量的大小及变化、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速等方面进行分析,开都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因此汛期有夏汛和春汛,但径流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地处温带地区,冬季有结冰期;河流上游地区流经山地,坡度陡,流速快。 (3)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博斯腾湖位于天山以南,受冬季风的影响弱,因此湖泊冬季水温高;是中国内流水系中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一度超过1200多平方公里,为水生生物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捕食范围;湖水透明度达2.2米左右,湖水透明度高,水下光合作用强,有利于藻类的繁殖,进而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来源;有开都河、清水河、乌市塔拉河注入,大量的陆地淡水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得湖中饵料充足。 (4)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简单说就是自然环境各要素(气候、植被、土壤、地形地势、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过程一个整体,各要素都力求与整体环境特征相统,“牵一发而动全身”。“青海湖湖面萎缩”即区域水文这一要素发生了改变,会对其他要素(气候、地形、生物、土壤)产生影响,具体分析如下,博斯腾湖湖泊面积减小首先会导致周边区域气候更趋于干旱,降水减少;随着降水的减少,会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 周边农耕区土地盐碱化程度更加严重;荒漠化现象更加突出;大风、沙尘天气增多,风沙灾害频繁。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是其中之一。如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人们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1)分析图示河谷冬春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试推断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并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 (3)试分析西藏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的原因。 【答案】(1)滥砍、滥伐、滥牧导致区域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成为风沙活动的沙源。 (2)夏季 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上升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气流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任答三点) (3)主要有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相对充足,气候更为优越(必答);地势相对平坦,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交通便利;土壤比较肥沃,水源较为充足农业发展条件好。(第一条必答,其他两条任意答1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湿润地区丹娘沙丘为背景,考查湿润地区风沙活动沙源的分析,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为例,考查学生对地理动态过程的分析,地理现象的变化,注重过程的分析,以西藏人口分布为例,考查高寒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题目整体难度较大,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根据材料分析,人们的生活能源以薪柴为主,人们砍伐树木作为薪柴,加上农业生产活动及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导致区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随着地表径流汇入河谷;读图可以看到,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10~次年3月气候干旱,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进而成为风沙活动的沙源。 (2)结合材料分析,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说明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夏季,此时河流水位高,植被多,裸露的沙源面积小,风吹起的沙尘少。其它季节江水的水位较低,植被较少,出露的沙丘、河漫滩面积大,沙源多,沉积多,沙丘增长速度较快。而沙丘的形成过程的说明要突出其动态性,即风力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分步骤进行描述即可,结合材料,每年冬春季节,从10月-次年3月,该地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对河漫滩和沙洲的侵蚀作用强,风力携带大量的沙粒前行;当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最后经过江边,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3)本题考查青藏高原人口、城市的分布。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气海拔高,气候寒冷,河谷地带海拔比较低,气候温暖,适宜人居住;河谷地区,多河漫滩,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城市的扩展;同时河谷地区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降水条件较好,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耕作,为农业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因此成为人口、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区。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河套平原成为著名灌溉农业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2)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答案】(1)晴天时数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位于河套平原,地形平坦;有黄河水作灌溉水源。(答出3点即可) (2)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钢铁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或者说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较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地势高低的判断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1)本题考查农业的区位条件,结合材料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河套平原位于我国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的积累,农产品品质高;该地位于河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耕作;黄河流经,且引黄河水进行灌溉,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 (2)判断地势高低可以根据海拔进行判断,也可以根据河流的流向进行判断,此题根据图中引水渠分布判断河套平原地势高低。从图中引水渠分布看,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可以得出河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者说西南高,东北低。 (3)从农田灌溉退水、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湖水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灌溉退水流入乌梁素海,造成严重污染,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加之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浓度加大,污染逐渐严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