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交通运输与区际联系专题练习(十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交通运输与区际联系专题练习(十一) 

专题练习(十一) 交通运输与区际联系 ‎[读图填图·回扣基础]‎ ‎1.区域交通布局图的判读 ‎(1)交通运输网的构成要素 ‎①交通运输线:主要包括铁路线、公路线、水运航道、航空线和管道等。‎ ‎②交通运输点:主要包括交通线上的火车站、汽车站、港口、机场等。‎ ‎(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 自然、社会、经济、技术。‎ ‎(3)交通运输的合理布局 ‎①为了加强甲城与乙村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路中最合理的是c,原因是c规划线路与等高线走向一致。‎ ‎②图中铁路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穿越城区和坡度大。‎ ‎③港口的选址应考虑以下几点:背风的海湾、与城市或交通线相连、水较深。甲城市计划修建一小港口,图中MNOP四处最合理的是N处。‎ ‎2.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的判读 ‎(1)西气东输的线路 ‎①一期工程线路:由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后到达上海。‎ ‎②二期工程线路:主干由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 ‎(2)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相对贫乏,但需求量大;西部地区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构成中煤炭占70%左右,天然气仅占2.7%,大量使用煤炭,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③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3)西气东输的意义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④对环境的影响 ‎3.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规划示意图的判读 ‎(1)三线方案 西线工程 位于青藏高原上,可自流供水,但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A华北部分地区补水 中线工程 从长江中游B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可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东线工程 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在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2)积极意义 社会效益 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控制地面沉降 ‎[考点集训·融会贯通]‎ 考点一 交通运输布局 中巴铁路北起中国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读下图,完成1~2题。‎ ‎1.修建中巴铁路难度比较大的原因是沿线地区(  )‎ A.连接内陆与太平洋,工程量大 B.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C.有印度河流经,洪涝灾害频发 D.气候高寒,冻土广布 ‎2.中巴铁路给喀什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①扩大经济辐射范围 ②缩短出海距离 ③增加能源通道 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B 2.A 第1题,从图中可知铁路沿线海拔高度由2 000 m以上下降到500 m以下,地势起伏大。铁路南段接近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条件复杂,B正确。中巴跨国铁路是连接内陆与印度洋,工程量大,A错误。有印度河流经,虽有洪涝灾害,但不会影响铁路,C错误。中巴跨国铁路不经过青藏高原,所以高寒冻土分布路段极少,D错误。第2题,中巴铁路的修建可以缩短喀什出海距离,扩大经济辐射范围,同时也可以增加能源进口渠道。故选A。‎ ‎2017年12月28日全球首段光伏高速公路在山东济南亮相,这是承载光伏路面研发与铺设的高速公路。路面通过收集到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实现太阳能发电,可接入各种信息采集设备,车辆信息、拥堵状况等将汇聚成交通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一部分。下雪后还能自行融化路面积雪,现已实现并网发电。结合图,完成3~4题。‎ ‎3.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在济南高速公路上修建光伏发电的原因可能是(  )‎ ‎①光照更充足 ②土地资源有限 ‎③科技水平更具优势 ④私家车保有量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为了保证并网发电的正常运行,光伏高速公路路线的设计选样上应优先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气候条件 C.水文条件 D.城市功能区分布 解析:3.B 4.B 第3题,济南不如西北地区光照充足;济南土地资源有限,光伏公路可节约用地,科技水平更具优势,有实力发展光伏公路;私家车数量与光伏道路建设无关。选B项。第4题,光伏高速公路是利用太阳能发电,气候条件是优先考虑的因素。选B项。‎ 考点二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京杭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使德州段的运河、码头也更加繁荣。1979年运河因水源枯竭断航,德州航运局因此而解散。读德州市位置图,回答5~6题。‎ ‎5.明代诗人的诗中描绘德州漕运:“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但后来德州发展速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 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市场需求减少 ‎6.关于交通条件对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德州空间形态南北扩展,京杭运河成为德州城的唯一发展轴 B.京沪铁路的修建不会影响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C.德州可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D.京沪高速铁路的兴建可能引起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解析:‎ ‎5.C 6.D 第5题,由于大运河淤塞和水源枯竭,加上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德州商业贸易逐渐衰落,发展速度明显变慢。第6题,交通条件对德州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德州的发展轴是由运河、铁路、公路共同构成的;铁路和京杭运河的变化对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迅速,据此完成7~8题。‎ ‎7.下图为高速公路与城区关系的两种模式,从高速公路与城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甲、乙两种模式不会同时存在 ‎8.在乙模式图的高速公路上有M和N两服务区,若两站间还有一服务区最有可能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解析:7.B 8.B 第7题,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乙模式,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城市占地面积增长迅速,甲模式可能越来越多;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可能同时存在甲、乙模式。第8题,B处距离城镇较远,在此设立服务区可以为往来车辆提供加油、休息服务。‎ 考点三 资源跨区域调配 我国是一个多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我国不断拓展能源进口渠道,2017年5月16日,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通道——中缅油气管道,正式开始输油。下图为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据此回答9~11题。‎ ‎9.2017年下半年,我国北方实行的煤改气,导致了我国大面积的“气荒”‎ ‎。下列方法中能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的是(  )‎ A.多渠道增加天然气供应 B.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 C.部分地区暂缓施行煤改气 D.关停部分高耗气产业 ‎10.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 A.山高谷深,气候湿热 B.植被茂密,虫蛇出没 C.荒漠广布,水源不足 D.经济落后,维护困难 ‎11.中缅油气管道的铺设对我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 ‎①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 ②缓解北方地区能源供应紧张 ③缓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④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 ⑤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9.C 10.A 11.D 第9题,2017年下半年,我国北方实行的煤改气,导致了我国大面积的“气荒”。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的方法是部分地区暂缓施行煤改气,C对。多渠道增加天然气供应,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渠道建设、完善机制需要时间,A、B错。关停部分高耗气产业,不能实现煤改气的目的,D错。第10题,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需要穿过横断山区,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山高谷深,气候湿热,A对。植被茂密,虫蛇出没对管道建设影响小,B错。没有荒漠分布,水源充足,C错。经济落后,维护困难不是自然障碍,D错。第11题,中缅油气管道的铺设可缓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③对。管道以输油气为主,对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作用不大,①错。没有输送到北方,不能缓解北方地区能源供应紧张,②错。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④对。能够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⑤对。‎ ‎[综合测评·锁定短板]‎ 一、选择题 ‎(2018·兰州冲刺模拟)中国高铁后发先至,自2008年中国第一条高铁开通至今,短短几年间,已夺8项世界第一,高铁里程占全球一半,居世界首位。据图文材料回答1~3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00~700 km高铁占绝对优势 B.1 000 km以上高铁对航空影响最突出 C.100 km以内公路比重小于铁路 D.高铁与航空竞争最激烈的区间是500~700 km ‎2.关于我国高铁建设与其限制性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A.贵昆高铁——台风频发 B.兰新高铁——地形崎岖 C.郑(郑州)西(西安)高铁——地面沉降 D.哈大高铁——旱涝灾害 ‎3.中国高铁快速发展将(  )‎ A.直接带动钢铁、机械、化学工业发展 B.有利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C.加大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 D.加大沿线地区雾霾程度 解析:1.A 2.C 3.B 第1题,由图可知,500~700 km内,修建高铁后,高铁占绝对优势。第2题,贵昆高铁穿越云贵一带,地表崎岖是障碍;兰新高铁穿越荒漠地区,防风防沙是重点;郑西高铁需解决黄土湿陷区的地面沉降问题;哈大高铁穿越河流、湿地,地质条件复杂,选C。第3题,高铁快速发展,将带动钢铁、机械工业发展,化学工业与高铁关系不大;有利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对沿线地区雾霾程度影响不大。‎ 郑渝铁路是中国铁路网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客运专线,时速350 km,是联系郑州等中原地区和重庆等西南地区的主要客运快速通道。读图回答4~6题。‎ ‎4.曾经流传最广的郑渝铁路规划方案是北线和南线,巫山还是巫溪,成为南北线的第一个分水岭。巫山行动,巫溪反击,“二巫暗战”从一个方面说明影响铁路线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技术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 D.地形因素 ‎5.如果选择南线方案,下列影响组合正确的是(  )‎ ‎①彻底改变襄阳依靠公路运输的单一运输网的格局 ‎②加强襄阳作为陕南、渝东、豫南、鄂西铁路枢纽的作用 ‎③相对减小焦柳铁路的压力,削弱其辐射作用 ‎④加强湖北铁路在全国路网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与北线方案相比,郑渝铁路规划的南线方案(  )‎ A.占用耕地少,征地费用较低 B.穿山越岭、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 C.沿线城市较多,人口密集,效益高 D.沿河谷延伸,地势起伏较小 解析:4.C 5.D 6.C 第4题,影响交通线建设的区位因素有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是限制性因素,技术因素是保障性因素。第5题,襄阳是我国中西部重要的铁路枢纽,如果郑渝铁路经过襄阳,会加强襄阳作为陕南、渝东、豫南、鄂西铁路枢纽的作用;会加强湖北铁路在全国路网布局中的重要作用。第6题,南线方案经过江汉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西部,地势平坦,占用耕地较多,线路长,沿线人口密集,城市较多。‎ ‎(2018·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滇中引水工程从丽江市石鼓镇金沙江上游取水,沿线经过丽江、昆明、红河等6个州市,终点为红河新坡背。输水总干渠布置隧洞63座,总长607.44 km,占干渠总长的92%。如图为滇中引水工程示意图。完成7~9题。‎ ‎7.滇中引水总干渠如此选线的优势不包括(  )‎ A.充分发挥高差优势,自流引水 B.水源地位于上游,水质清洁 C.线路短,工程量小 D.水量较大,便于为沿线城市供水 ‎8.引水工程建成运行后,为滇中地区带来的社会效益表现为(  )‎ ‎①改善高原湖泊的生态及水环境状况 ②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 ③‎ 有效保障工业生产用水,促进经济发展 ④增加就业机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滇中引水工程采用隧洞输水方式,有利于(  )‎ ‎①减少水量蒸发 ②增加下渗,回补地下水 ③改善沿线生态环境 ④充分保障供水水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7.C 8.D 9.B 第7题,滇中引水总干渠如此选线的优势是充分发挥高差优势,自流引水,A包括。水源地位于上游,水质清洁,B包括。图中线路拐弯,线路较长,工程量增大,C不包括,选C。水量较大,便于为沿线城市供水,D包括。第8题,引水工程建成运行后,为滇中地区带来的社会效益表现为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②对。改善高原湖泊的生态及水环境状况,是生态效益,①错。有效保障工业生产用水,促进经济发展,是经济效益,③错。增加就业机会是社会效益,④对。第9题,滇中地区气温高,蒸发量大,引水工程采用隧洞输水方式,有利于减少水量蒸发,①对。隧洞输水要采取防渗漏措施,目的是输水,不会回补地下水,②错。对沿线补给少,不利于改善沿线生态环境,③错。受地表环境影响小,有利于充分保障供水水质,④对。‎ 特高压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是在超高压输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图是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从图中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是(  )‎ A.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人均贫乏 B.我国西部和北部能源丰富 C.我国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 D.我国以煤炭和水能为主要能源 ‎11.有关特高压技术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解决能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B.可以改善中西部地区环境 C.可以使工业摆脱能源的地域限制 D.可以促进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解析:10.B 11.C 第10题,从图中能源分布在西部、北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西部和北部能源丰富,B正确。不能判断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人均贫乏,A错误。我国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但图示电网输电不能体现,C错。图中煤电数量多,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D错。第11题,特高压技术发展可以使工业摆脱能源的地域限制,获得其他地区的能源供给,C对。可以缓解,不能解决能源分布不均的问题,A错。可以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而会使中西部地区环境恶化,B错。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D错。‎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大桥于同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大桥通车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港珠澳大桥示意图。下表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大湾区基本情况对比表。‎ 东京 湾区 纽约 湾区 旧金山湾区 粤港澳湾区 面积/万km2‎ ‎3.68‎ ‎2.15‎ ‎1.79‎ ‎5.60‎ 人口/万人 ‎4 383‎ ‎2 340‎ ‎760‎ ‎6 671‎ GDP/万亿美元 ‎1.80‎ ‎1.40‎ ‎0.76‎ ‎1.36‎ 人均GDP/万美元 ‎4.1‎ ‎6.9‎ ‎9.9‎ ‎2.0‎ 第三产业占比/%‎ ‎82.3‎ ‎89.4‎ ‎82.8‎ ‎62.2‎ 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766‎ ‎465‎ ‎227‎ ‎6 520‎ 机场旅客吞吐量/亿人次 ‎1.12‎ ‎1.30‎ ‎0.71‎ ‎1.75‎ 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家 ‎60‎ ‎28‎ ‎22‎ ‎16‎ ‎(1)从自然角度,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面临的困难。‎ ‎(2)与其他世界三大湾区相比,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条件。‎ ‎(3)对比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级大湾区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4)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建设过程中会遇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海水腐蚀、台风、复杂地质条件和可能受地震影响等方面。第(2)题,对比表中数据,就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条件主要表现在发展空间、劳动力人口、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设施条件。第(3)题,与其他三区相比,可知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较小,经济实力相对较低,第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500强公司数量较少,大型企业的竞争力较差,所以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协作与融合,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新型产业,形成新型产业集群。第(4)题,该地地处港澳和内地联系地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的深化合作以及发挥其对全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分工与合作,提升该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 答案:(1)海域广阔、深度大,海水腐蚀严重;该海域多台风且风力大,台风破坏力强;珠江口水下地质条件复杂,建设难度大;该海域靠近板块交界地带,可能受地震影响。‎ ‎(2)土地面积大,发展空间广;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充足;客、货吞吐量大,交通便捷,运输能力强。‎ ‎(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加强协作与融合,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新型产业,形成新型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4)利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的深化合作;利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与合作;利于发挥港澳的独特优势,提升该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利于发挥其对全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 ‎13.(2018·陕西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甲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规划示意图;图乙为南水北调穿黄隧道示意图。‎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工程”,位于郑州荥阳市境内黄河河段(该段为地上悬河),共两条隧洞,每条长4 250 m,黄河底部土层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队克服了重重障碍,于2010年9月穿黄隧洞工程全线贯通,实现了北上的江水与黄河立体交叉,互不干扰。‎ 黄河水文情况非常复杂,为确保穿黄工程万无一失,长江设计院和黄委会设计院分别独立设计渡槽凌空穿黄和隧洞遁地穿黄两个方案,并进行综合研究比选。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选择了隧洞穿黄方案。‎ ‎(1)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线路规划了A、B两种方案,说明方案A较方案B更合理的理由。‎ ‎(2)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问题①:说明南水北调工程最终选择隧洞方案穿越黄河的理由。‎ 问题②:指出南水北调穿黄隧道工程建设需要克服的工程障碍。‎ ‎(3)穿黄隧道挖掘施工过程中,遇到大量鹅卵石,给工程推进带来了巨大阻碍。阐释此处出现大量鹅卵石的过程。‎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中的注记,方案B是穿越黄河大堤和沁南滞洪区,工程复杂。从图中可以看出,方案A穿黄距离短,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不大。没有滞洪区,建设成本较低,建设工期较短。第(2)题,问题①:选择隧洞方案,可以避开河势影响,实现引水自流。避免外界温度、气候等气象条件的影响,耐久性更好。隧洞在地下建设,可以避开与黄河规划的矛盾。减少对黄河水文的影响,避免对黄河航运造成影响,形成接近地面的检修条件。渡槽凌空穿黄,技术难度高,检修难度大,不能自流引水,耗能多。问题②:南水北调穿黄隧道工程建设,是在黄河河床底下开凿隧洞,黄河河床底下地质复杂。黄河河底是堆积地层,疏松易塌方,开凿难度大。地下水压高,容易渗水,技术要求高。防冻防冰保证隧道安全。第(3)题,鹅卵石来自上游山区,是流水搬运、沉积作用形成。上游河段岩石受外力作用风化分解,形成砾石,受山洪冲击,流水搬运,离开原来位置。在搬运的过程中不断磨圆,形成鹅卵石。该河段,地形较平坦,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鹅卵石在此处堆积。‎ 答案:(1)方案B穿越黄河大堤和沁南滞洪区,工程复杂;方案A穿黄距离短,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不大,建设成本较低,建设工期较短。‎ ‎(2)问题①:避开河势影响,实现引水自流;避免外界温度、气候等气象条件的影响,耐久性更好;避开与黄河规划的矛盾;减少对黄河水文的影响;避免对黄河航运造成影响;形成接近地面的检修条件。‎ 或问题②:黄河河床底下复杂的地质;黄河水文变化对工程的影响;堆积地层,疏松易塌方;地下水压高,容易渗水;防冻防冰保证隧道安全。‎ ‎(3)上游河段岩石受外力作用风化分解,形成砾石,受山洪冲击,流水搬运,离开原来位置;在搬运的过程中不断磨圆,形成鹅卵石;至该河段,地形趋于平坦,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鹅卵石在此处堆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