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地理高考总复习配套讲义:第四单元第18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学案(湘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地理高考总复习配套讲义:第四单元第18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学案(湘教版)

第18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1.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知道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的概念,利用人地关系思想分析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危害与防御措施。(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2.结合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区域资源优势或灾害类型,制定资源战略或灾害防御措施。(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开发利用与保护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2.能够分析台风、寒潮、干旱和洪涝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应对措施,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概述 读自然资源示意图,回答问题。‎ ‎(1)自然资源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如上图中的C。‎ ‎(2)分类。‎ ‎①按自然属性: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②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3)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 时期 主要能源 煤炭地位 前煤炭时期 木柴(首位)、水力 开发利用程度低 煤炭时期 煤炭 大规模开发利用,建立了煤炭工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 后煤炭时期 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 ‎(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 ‎(2)阶段特征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 农业社会阶段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地形、气候、水文等 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 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后天性资源 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疑难辨析1】 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提示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不断更新、循环使用。但开发利用的速度和强度若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开发利用不合理,就会造成资源短缺、枯竭。‎ 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概述 ‎(1)概念: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自然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有地震、火山、滑坡等,属于气象灾害的有风暴等,属于水文灾害的有海啸、洪水等。‎ ‎(3)主要特征: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4)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带来各种间接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2.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类型 类型 含义 关系 洪水 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二者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常统称为洪涝灾害 雨涝 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2)形成洪涝灾害的两大因素 ‎①自然因素 ‎②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3)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①受季风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时间 雨带位置 春夏之交 华南一带 ‎6、7月份 江淮地区 ‎7、8月份 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 ‎8、9月份 东南沿海(热带气旋)‎ ‎②我国暴雨的特点: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 ‎③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洪涝灾害。‎ ‎【疑难辨析2】 洪水就是洪灾吗?‎ 提示 洪灾是由洪水造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洪水都能造成灾害,形成洪灾。只有当洪水发生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时才可以称之为洪灾。‎ 考点一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例1】 (2015·全国卷Ⅰ,7~9)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 C.丙 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 C.大连 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B (2)A (3)A ‎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中国主要的能源资源 能源 主要特点 分布 煤炭 非可再生能源;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和利用难度不大,发热量和燃烧效率不高,输送和使用方便,灰渣、粉尘多,易污染环境 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以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区分布较丰富 石油 非可再生能源;发热量高,开采、运输、使用方便,属于高质量的能源;会产生污染 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 水能 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环境,为清洁能源 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长江三峡、珠江中上游)和西北黄河上游地区 太阳 能 能源比较分散;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但利用前景广阔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一线以西、以北地区 核能 能量集中、巨大,地区适应性强;运转费用低,收益大;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有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等 ‎1.(2019·广州验收)下图为“人均能源消耗量与人均GDP的全周期‘S’形规律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人均能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时期,能源利用技术落后,人均能源消耗量大 B.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均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长 C.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减缓,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 D.人均能源消耗量随人均GDP增长而增加 ‎(2)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为防止人均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④开发新能源 A.①④ B.②③ ‎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农业社会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小;后工业化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是因为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而不是经济发展减缓;后工业化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随人均GDP增长而减少。第(2)题,应采取节流措施,①③符合;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是消极措施,开发新能源不会减缓人均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 答案 (1)B (2)C ‎2.读“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自然资源是(  )‎ A.太阳能 B.风能 C.森林 D.水资源 ‎(2)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下垫面 D.人类活动 解析 第(1)题,该资源在我国的大致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为水资源。第(2)题,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答案 (1)D (2)B 素养一 综合思维:淡水资源利用分析 ‎1.(2014·全国卷Ⅱ,6~7)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2)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解析 第(1)题,本题通过水循环特点考查区域特征。绿水比例大表明该地主要以蒸发(腾)为主,形成的径流较少。选项中塔里木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形成的径流少,故A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覆膜种植农作物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增加生产性绿水比例,故C项正确。水田改旱地不会增加植物蒸腾作用,故A项错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适宜发展植树造林,故B项错误;修建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但对植物的蒸腾作用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答案 (1)A (2)C 素养二 区域认知:能源资源的分布与开发 ‎2.(2014·四川文综,5~6)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 C.西南风 D.西北风 ‎(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 B.②地 ‎ C.③地 D.④地 解析 第(1)题,该图所示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南海区域,多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而V级风也正分布于图东北和西南方向,且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因此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东北风。第(2)题,①③两地风功率密度等级低,可供利用的有效风能资源少,A、C项错误。④地虽等级高,但距广东太远,建设成本太高,D项错误。②地等级高,分布广,距发达地区近,故B项正确。‎ 答案 (1)A (2)B ‎考点二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例2】 (2015·全国卷Ⅱ,43,10分)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10分)‎ ‎[尝试自解]                                     ‎ ‎[审题能力培养]‎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沿海地区城市”“严重①涝灾”“时有发生”等。‎ ‎(2)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分析”“M市”“重度涝灾”“②自然原因”等。‎ ‎2.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1.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1)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 ‎(2)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水、排水能力减弱。‎ ‎(3)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填埋,缺乏蓄洪、滞洪场所。‎ ‎(4)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2.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以淮河、黄河、长江为例)‎ ‎(1)淮河的治理 上游建水库和蓄水工程;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蓄洪,加固干流的堤防;下游开辟入海河道,分流排泄洪水。‎ ‎(2)黄河的治理 上游兴建水利枢纽蓄积洪水;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3)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3.洪涝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思路 一般从以下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方面分析);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可用下表内容来加深理解与记忆:‎ 成因 影响因素 来水大 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 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排水不畅 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调洪、蓄洪能力差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水治理问题的分析思路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对黄河洪水治理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洪水治理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知识拓展 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灾害 成因 我国的时空分布 危害 防治途径 干旱 长时期不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东部地区多发,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改变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西南依次变弱 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 台风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受影响 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1.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 C.③④ D.①④‎ ‎(2)该地最常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相关信息可知图示为我国长江荆江河段,对该河段而言,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河道弯曲,地势低洼等。第(2)题,最常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修筑大堤。支流众多、洪峰叠加是长江中下游易发生洪水的原因之一,而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也是针对中下游多洪水灾害而采取的措施。‎ 答案 (1)A (2)B ‎2.(2019·东北三省四市调研)干旱是我国普遍存在的气象灾害。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图”,图2是“楚雄常年逐月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楚雄最严重的旱情多发生在(  )‎ A.夏秋季节 B.春夏季节 C.冬春季节 D.秋冬季节 ‎(2)导致图2中蒸发量最大季节出现在该时段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高,降水少,海拔高,地表植被差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降水少,日照多,风力较强 C.北方冷空气势力强,辐射弱,降水少,日较差大 D.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易漏水,径流少,地表干燥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楚雄雨季是在5~10月,而楚雄10月至次年5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其中3~4月蒸发量最大,故楚雄最严重的旱情发生在冬春季。第(2)题,楚雄蒸发量最大季节出现在3~4月。楚雄位于云南,纬度较低,地处高原地形区,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雨季。春季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这期间降水少,日照多,风力较强,蒸发量大。‎ 答案 (1)C (2)B 素养一 区域认知: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1.(2015·课标Ⅰ,43,10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低平、海水顶托)、气候(降水多且集中)、河流(水系发达)等方面回答。读图文材料可知,M城地处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集水面积广,海水顶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答案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素养二 人地协调观:洪灾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2013·课标Ⅰ,43,10分)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10分)‎ 解析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图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可知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从图中获取信息,居民点位于河流沿岸,根据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处,可知该地地处河谷,暴雨时,水流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 答案 原因: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