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解析版)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一、选择题 “离开澜沧江,汽车翻过山口,进入怒江流域。这里的山较金沙江与澜沧江畔的山更加荒芜,路边的灌丛叶片沾裹着汽车扬起的沙尘。车里的空调虽然开得很足,但难以抵挡车外的热气。本以为到了接近河谷的地方,植被会变得葱郁些,可是我错了。随着海拔的不断下降,车窗外已经不了灌丛,四周近于寸草不生。按说这一带的山坡低海拔处应该是湿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上逐渐变成灌丛与草甸。可在怒江的干热河谷以及沿途的多处河谷,森林却是在山顶”。下图为横断山区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区域地形特点的形成,受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板块的碰撞挤压;流水下蚀 B. 板块的碰撞挤压;流水溯源侵蚀 C. 板块抬升;流水下蚀 D. 板块抬升;流水侧蚀 2. 导致怒江干热河谷段山顶有林、谷底干热的原因可能是( ) ①地处内陆,距离海洋远 ②夏季风难以到达 ③地形闭塞,河谷深陷 ④受山谷风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区域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山高水深,主要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结果, 深谷的形成还与流水向下侵蚀(下蚀)有关。故选A。 【2题详解】 怒江注入印度洋,距离海洋较近,受夏季风影响大,①②错误;怒江深陷河谷,一方面谷底处于夏季风背风一侧受下沉干热气流影响,十分干热;另一方面,由于山谷风影响,特別是白天山坡空气上升,山顶降水较多,形成森林,③④正确。故选C。 【点睛】溯源侵蚀一般发生在河流初期,河流向源头的侵蚀。使河流变长。下切侵蚀使河床变深。侧向侵蚀一般发生在河流形成过程中,使河流变宽。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边缘山前地带,有一奇特地貌区,当地人称其为龙脊谷。龙脊谷的核心地貌,是距今2亿年前不同的砂岩与泥岩互层构成的,这里起伏的垄和槽相间分布,高差约5~10米,走向为东北一西南,出露的岩层近似于垂直地面,其中的垄状如龙脊。下图为游客拍摄的龙脊谷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推测2亿年前,该地区地势 A. 起伏和缓 B. 陡峭高峻 C. 低洼积水 D. 平坦广阔 4. 当地的岩层之所以近似于垂直地面,是因为 A. 岩层性质差异 B. 岩块断裂上升 C. 岩浆向上喷发 D. 岩层挤压隆起 【答案】3. C 4. 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形成地貌。 【3题详解】 龙脊谷是距今2亿年前不同的砂岩与泥岩互层构成的,属于沉积岩,故可以判断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2亿年前,该地区地势低洼积水,C正确。 【4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该地起伏的垄和槽相间分布,垄状如龙脊,应为地壳运动造成板块挤压隆起形成的褶皱,其中垄为背斜,其外层岩层受外力作用被侵蚀,中间坚硬的岩层保留下来形成近似于垂直地面的岩层,D正确。 【点睛】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89.3°E所作的地形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 甲山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①风化侵蚀 ②断裂抬升 ③外力沉积 ④板块张裂 ⑤岩浆侵入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6. 乙地所产瓜果含糖量高、味道甜,其主要原因是 A. 降水丰富,热量充足 B. 日照强烈,昼热夜冷 C. 雨热同期,土壤肥沃 D. 水源甘甜,品种优良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甲山左侧有断层存在,说明甲山形成是断裂抬升作用;甲山岩石具有层理构造,有砂岩,故为沉积岩,故有外力的沉积作用;甲山有岩浆岩说明该地有岩浆侵入。故选D。 【6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新疆,新疆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旱,大陆性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夜晚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糖分积累,所以瓜果含糖量高。 考点:该题考查地质作用及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尖岭位于海南岛东南部陵水黎族自治县东南侧,两侧均被低山束缚,海岸线向外海呈 “喇叭”形状,海滩前缘是珊瑚礁和基岩平台,在正常天气条件下,到达海岸的波浪较小,海滩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当海浪越过滩脊后,会在陆地一侧形成颗粒较细的堆积物,称之为冲越扇。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冲越扇形成的原动力为 A. 潮汐涨落 B. 西南季风 C. 东北季风 D. 台风 8. 沉积砂层与下面的砂壤层相比 A. 颗粒更细 B. 层理明显 C. 分选性更差 D. 肥力更高 【答案】7. D 8. B 【解析】 【7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在正常天气条件下,到达海岸的波浪较小,海滩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当海浪越过滩脊后,会在陆地一侧形成颗粒较细的堆积物,称之为冲越扇”。据此分析可知形成扇状堆积体的是大风浪造成的,形成暴风浪应是台风,台风来临时会带来狂风,会引起暴风浪,D正确;潮汐涨落、西南季风、东北季风不是每一次都会带来大风,故ABC排除。故选D。 【8题详解】 由图知,沉积砂层是在没有沙脊潮汐作用下形成,而冲越扇是台风作用下形成。台风作用 下,海浪携带沙子翻越沙脊又高处抛落下来,分选作用更好,故C错;台风出现又是周年性的,所以层理明显,故B正确;沉积砂层比砂壤颗粒更粗,故A错;砂土的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养分易淋失,致使各种养分都较贫乏。壤土的性质则介于砂土与粘土之间,其耕性和肥力较好。这种质地的土壤,水与气之间的矛盾不那么强烈,通气透水,供肥保肥能力适中,耐旱耐涝,抗逆性强,适种性广,适耕期长,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故D错。故选B。 山体效应是指由于山体隆起,对山体本身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气候效应。下图为38°N科罗拉多落基山脉山体内外最热月气温10℃等温线分布高度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落基山脉由于山体效应,使得( ) A. 山麓自然带向北延伸 B. 山体内部的垂直带谱更完整 C. 山麓自然带向南延伸 D. 山体内部的自然带向高处拾升 10. 造成图示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山体内部近地面大气( ) A. 吸收太阳辐射多 B. 吸收地面辐射多 C. 大气逆辐射强 D. 吸收太阳辐射少 【答案】9. D 10. B 【解析】 【9题详解】 落基山脉由于山体效应,使得山休内部的温度较高,同一自然带向高处抬升, D正确。山麓自然带受纬度影响,不会向北、向南延仲,山体内部的垂直带谱不可能增加,不会更完整,故A、B、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不是大气主要直接热源,A错。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造山体内部气温较高的直接原因是山体内部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B对。大气逆辐射强、吸收太阳辐射少不是大气温度高的原因,C、D错。故选B。 【点睛】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力。巨大山体(山系或高原)创造其周围的气候,在任给定的海拔高度上,隆起地块的表面积越大,山体对其本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山体作为突起的热岛,太阳辐射被吸收并转换成长波热能,其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 非洲的玫瑰湖位于达喀尔市偏北方向30多千米处,如图1所示,无水源与外界相通。每年的某一季节水中的微生物和大量外来的矿物质在充足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湖面呈现如同绸缎一般的粉色,玫瑰湖的名称由此而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 玫瑰湖呈现出绸缎般的粉色时,北京所处的主要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2. 以下关于玫瑰湖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处高原,气候凉爽适宜藻类生长 B. 雨季时水分充足,微生物繁殖较多 C. 气压带风带北移,光照充足的结果 D. 受信风影响,从沙漠带来矿物质多 13. 以下关于玫瑰湖北侧海域洋流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属于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B. 所流经海域等温线向北凸出 C. 对沿岸环境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D. 所流经海域易出现多雾天气 【答案】11. D 12. D 13. D 【解析】 【分析】考查气候成因与特点,玫瑰湖形成原因,洋流分布规律及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11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玫瑰湖呈现出绸缎般的粉色是由于水中的微生物和大量外来的矿物质在充足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形成。湖中的喜盐生物在盐分浓度高的盐湖中旺盛生长,玫瑰湖美丽的色彩是那些嗜盐微生物盐藻的杰作。随着季节变化,湖水的含盐度会改变它的颜色,会呈现出从淡绿到深红的色调。每年12月到次年1月,由于阳光和水中的微生物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它们呈现出如同绸缎一般的粉色,是玫瑰湖最美的时候,玫瑰湖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此时北京所处的主要季节是冬季。故选D。 【12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玫瑰湖形成原因是由于水中的微生物和大量外来的矿物质在充足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玫瑰湖位于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塞内加尔,玫瑰湖西边几百米就是大西洋,中间是金黄的海滩将它与碧蓝的海洋隔开,故地处平原地形,A错误;每年12月到次年1月,由于阳光和水中的微生物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它们呈现出如同绸缎一般的粉色,此季节是旱季,B错误;气压带风带北移,即赤道低压带北移控制该地,此季节处于湿季,多雨光照减弱,C错误;受东北信风影响,从沙漠带来矿物质多,在阳光充足条件下与水中的微生物反应,呈现玫瑰色,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玫瑰湖北侧海域洋流甲是加那利寒流。属于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A错误;根据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可知,甲所流经海域等温线向南凸出,B错误;寒流对沿岸环境有降温减湿的作用,C错误;寒流流经海面水温较低,导致海面上空气降温,使所流经海域易出现多雾天气,D正确。故选D。 太阳辐射强度受纬度高低、大气透明度、地形地势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4. 该地可能位于 A. 阴山山区 B. 长白山区 C. 横断山区 D. 天山山区 15. 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 A. 2月1日、晴天 B. 4月1日、晴天 C. 9月14日、多云 D. 12月1日、多云 16. 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和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 土壤 C. 气候 D. 纬度 【答案】14. D 15. C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各地太阳辐射强度在地方时下午12点最强,该地在北京时间14点时,太阳辐射最强,经度是90°E,可能位于天山山区,D对。阴山山区、长白山区、横断山区的经度在100°E以东,A、B、C错。所以选D。 【15题详解】 该日的太阳辐射实际数值小于理论数值,天气状况可能是多云,云块儿削弱了太阳辐射,A、B错。根据日出、日落时间,当天的昼长约11.5小时,12小时,即接近昼夜平分,说明接近二分日,日期可能是9月14日,C对。12月1日昼夜长短差异大,D错。所以选C。 【16题详解】 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和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地形,即若是平原地区,此时未日落,A对。同一地区的同一日期,土壤、气候、纬度不变,不是日出、日落时太阳辐射差异的原因,B、C、D错。所以选A。 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湖区平均降水量为228.1 mm,平均蒸发量为1411.5 mm,湖水面积的变化范围非常大,湖水经额尔古纳河注入黑龙江。读呼伦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7. 依据图示信息推断,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水文站附近河流含沙量最小的最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形成图中湖滨沙丘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堆积 B. 物理风化 C. 风力堆积 D. 湖床下沉 【答案】17. B 18. C 【解析】 本题组考查湖泊地理环境。第(1)题,要比较四条河流的不同位置,注意湖泊的淤积及调蓄功能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第(2)题,本题考查外力地貌。由于盛行风吹拂湖水,在湖泊的背风湖岸会形成风力堆积地貌。 【17题详解】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水文站附近河流中,唯有②位于贝尔湖泊的下游,泥沙在湖泊中会沉积,且②河流受到湖泊的调节作用,②河流水流变化和缓,流速稳定,含沙量较小,选B。 【18题详解】 本区域主要受到西风影响。图中显示沙丘多分布于湖泊的东岸,即西风的背风地带,这是由于西风吹拂湖水,在背风湖岸泥沙堆积形成沙丘,选C。 我国某一河流,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上旬,河道出现“连底冻”(从水面到河底全断面冻結成冰)现象。下图示意该流域降水、径流量年内分配。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该河流最可能位于 A. 青藏高原 B. 塔里木盆地 C. 内蒙古高原 D. 华北平原 20. 与7月相比,4月径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 降水量较大 B. 下渗量较小 C. 融雪量较少 D. 地下水补给较多 21. 近年来,该河径流量有小趋势,与此无关的是 A. 气候暖干化 B. 过度放牧 C. 大量开采矿产 D. 冰川融水减少 【答案】19. C 20. B 21. D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条河流的径流量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为例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径流量变化的影因素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根据图示分析该地降水量200-300mm左右,降水集中在夏季,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上旬,河道有结冰期,故此判断为能蒙古地区,C正确;青藏高原的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塔里木盆地的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华北平原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A、B、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河流径流量大小的因素,据图判断4月份降水量小于4月,A错;该地为能蒙古缺乏高山冰雪补给,4月份融雪量大,C错;地下水的补给一年中较为稳定,变化较小, D错;与7月相比,4月径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此时地表融雪量大, 冻土消融速度慢,阻隔地表水下渗,导致径流量增加,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径流量变化的因素,河流径流量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冬季积雪量减少,春节季节性积雪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A错误;过度放牧会大量打机井及饮用河流水,导致径流量减少,B错;大量矿产资源的开发会消耗大量水,也会造成径流量减少,C错;内蒙古地区缺乏冰川融水的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减少无关,D对。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a洋流是一支深受盛行西风影响的洋流。科学家发现该洋流的流速已经比50年前下降了31%。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2. a洋流流速最快的季节可能是 (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3. 若a洋流流速减缓,则下列推断可能正确的是 ( ) A. 英国年雨量增多 B. 北海渔场渔业减产 C. 挪威迎来暖冬 D. 北海油污面积缩小 【答案】22. D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根据海陆轮廓和经纬度,a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形成,流速最快的季节可能是冬季,西风势力强,D对。夏季或春秋季节,西风的势力较弱,流速较慢,A、B、C错。 【23题详解】 若a洋流流速减缓,则英国受暖流影响减弱,年雨量减少,A错误。北海渔场洋流带来的饵料减少,渔业减产,B正确。挪威沿岸暖流势力减弱,迎来冷冬,C错误。洋流能加快污染 扩散,加快净化速度,北海油污净化减慢,污染面积可能扩大,D错误。 下图是雪线(终年积雪下限),高山寒漠土、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和对流层高度随纬度的变化曲线,读下图回答4~5题。 24. 图中与林线高度对应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5. 与图中高山寒漠土随纬度分布规律基本相似的是: A. 气温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B. 雪线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C. 海水蒸发量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D. 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随纬度的分规律 【答案】24. A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在纬度70°以北地区因气候寒冷,没有森林分布,所以图中①线为林线高度对应的曲线。故选A。 【25题详解】 高山寒漠土随纬度分布规律是随纬度升高海拔降低,而气温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随纬度升高海拔降低;而雪线还受降水的影响,在副热带地区降水少,雪线的海拔高;海水蒸发量受气候的影响,在副热带嗨区多;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随纬度变化而增大。故选A。 考点:地理环境垂直地域差异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水分是影响沙地生态过程的重要因素。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北岸交错带的沙地,海拔3570m,年蒸发量约为2700mm。该地中部为流动沙丘、高达3~4m,东部为有沙带的河滩地。某科考队于某年7月中旬在该地进行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定点观测。调查发现,即使在雨季,沙地表面也普遍存在5~10cm的干沙层。由于干沙层的存在,降雨后,下渗水分不会在短时间内蒸发掉。下图示意7月中旬该地不同美型沙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特征。 (1)简述沙地表面干沙层形成的条件。 (2)指出干沙层对沙地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3)解释覆沙河滩地士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特征的成因。 (4)沙丘顶与背风坡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一个水分随着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范围,称为水分下降层。水分下降层的厚度与堆积物的紧实程度有关。分析沙丘顶土壤水分下降层厚度比背风坡大的原因。 【答案】(1)(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沙面蒸发强烈。 (2)抑制深层土壤水分的蒸发,使水分在沙土中保持更长的时间。 (3)覆沙河滩地地势较低;7月份雅鲁藏布江处于丰水期;地下水位升高。 (4)沙丘顶因受风力侵蚀作用较大,土壤表层堆积物紧实度大,影响雨水下渗,堆积物水分下降层较厚;背风坡由于风力堆积作用,沙质松软,降雨容易下渗。 【解析】 【分析】本题以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北岸沙地土壤含水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沙地表面干沙层形成的条件;干沙层对沙地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覆沙河滩地士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特征的 成因;沙丘顶土壤水分下降层厚度比背风坡大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沙地表而干沙层形成的条件,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分析材料可知,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太阳辐射强,沙面蒸发强烈,故形成沙地表面干沙层。 (2)本题考查干沙层对沙地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分析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干沙层的存在,降雨后,下渗水分不会在短时间内蒸发掉。故干沙层能有效抑制深层土壤水分的燕发,使水分在沙土中保持更长的时间。 (3)本题考查覆沙河滩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特征的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当地河流汛期的变化特点。根据材料可知,覆沙河滩地地势较低;7月份雅鲁藏布江处于丰水翔;地下水位升高。 (4)本题考查沙丘顶土壤水分下降层厚度比背风坡大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美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沙丘顶因受风力侵蚀作用较大,土壤表层堆积物紧实度大,影响雨水下渗,堆积物水分下降层较厚;背风坡由于风力堆积作用,沙质松软,降雨容易下渗。 2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每年秋季至初春季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海低地会出现一种强劲的干热风,被称为“圣塔安娜风”(如下图),一般为东北风。“圣塔安娜风”引发的火灾对当地广阔的森林影响巨大。 (1)据图文资料分析“圣塔安娜风”的形成原因。 (2)据图并结合大气环流相关知识,说说图示地区北部沿海低地受“圣塔安娜风”影响较小的主要原因。 (3)简要分析“圣塔安娜风”在当地引起火灾的原因。 【答案】(1)冬半年,内陆高原荒漠地区形成冷高压,加州南部沿海地区位于冷高压西南部,盛行东北风;该气流由高原吹向沿海低地过程中,下沉增温,形成干热的“圣塔安娜风”。 (2)北部盛行西风较强,对高原来的气流具有抑制作用;高原来的气流受重重山脉阻挡,很难到达沿海低地。 (3)“圣塔安娜风”为干热风,易引发火灾;该风风力强劲,易助长火势;当地森林面积大;当地居民较多,产业较密集,造成的损失大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大气环流 【详解】(1)结合图例从图中可看出,冬半年内陆高原荒漠地区形成冷高压,加州南部沿海地区位于冷高压西南部,盛行东北风;由材料可知“圣塔安娜风”,一般为东北风,该气流由高原吹向沿海低地过程中,下沉增温,形成干热的“圣塔安娜风”。 (2)从图中看图示地区北部沿海低地位于35°N以北,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该地受盛行西风影响大,对高原来的气流有抑制作用;结合图例从图中可看出,图示地区北部沿海低地与内陆冷高压之间有重重山地阻挡,高原来的气流难以到达。 (3)“圣塔安娜风”在当地引起火灾的原因可从“圣塔安娜风”的性质、风力、当地的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由材料可知“圣塔安娜风”性质为干热风,易引发火灾;且风力强劲,易助长火势;由材料可知当地森林面积广大,有引发火灾的物质基础;当地居民较多,产业较密集,造成的损失大。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塔哥尼亚地区南部以荒漠为主,内流区城狭小。发源于阿根廷西部冰川国家公园的圣克鲁斯河流河水清澈,河中生物很少。由我国投资建设的孔拉水电项目位于该河中游地区,项目由CC、LB两个水电站构成,是阿根廷在建的最大能源项目,建成后超50%的圣克鲁斯河河段将变为水库。下图为孔拉水电站位置示意图。 (1)分析巴塔哥尼亚地区南部荒漠的成因。 (2)请你对“河中生物很少”做出合理解释。 (3)LB电站坝址距CC电站坝址较远,从该项目主要功能角度分析其布居的合理性。 【答案】(1)安第斯山阻挡西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水汽,降水少;位于安第斯山东侧,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 (2)巴塔哥尼亚地区气候干早,河流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水清澈,营养物质少;中下游流经荒漠地区,营养物质补充少;冰川融水水温低,不利于生物生长、繁殖。 (3)孔拉水电项日主要功能是发电。两水电站海拔差异小落差小,水能蕴藏量小;相距较远可增大LB水电站水库库容,增加蓄水量,保证发电。 【解析】 【分析】本题以巴塔哥尼亚地区为背景,考查了巴塔哥尼亚地区南部荒漠的成因;“河中生物很少”原因;电站坝址布居原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巴塔哥尼亚地区南部荒漢的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荒漠的成因可以从地形对谖地气候的影响作答,荒漠的成因:安第斯山阻挡西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水汽,降水少;位于安第斯山东侧,气流下沉增(焚风效应),蒸发量大。 (2)本题考查“河中生物很少”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及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題关键在于熟练掌握该河流的水文特征。巴塔哥尼亚地区气候干旱,河流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給为主;河水清澈,营养物质少;中下游流经荒漠地区,营养物质补充少;冰川融水水滥低,不利于生长、繁殖。 (3)本题考查LB电站坝址距CC电站坝址较远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掌握两水电站的功能特点和位置距离远近对水库的影响。孔拉水电項目主要功能是发电;两水电站海拔差异小、落差小,水能蕴藏量小;相距较远可增大LB水电站水库库容,增加蓄水量,保证发电量。 【点睛】荒漠分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荒漠的成因有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或信风的影响;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背风坡等。注意具体荒漠具体分析。水电站易建在河流水量大,落差大的河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