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天津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地理 温馨提示: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分析题)两部分。第1卷1-4页,第Ⅱ卷5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年8月12日发射的“帕克号”太阳探测器,将前所未有的近距离对太阳进行观测,是首项将穿越日冕的太阳观测任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星系与“帕克号”探测的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 A. 地月系 B. 行星系 C. 恒星系 D. 银河系 ‎2. 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有( )‎ ‎①干扰地球磁场 ‎ ‎②使有线电通讯中断 ‎③在南极和北极上空出现极光现象 ‎ ‎④影响卫星准确导航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帕克号”太阳探测器的探测对象是太阳,“帕克号”探测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太阳系是恒星系,地月系是行星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C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无线电通讯中断,影响卫星准确导航,在南极和北极上空出现极光现象,①③④正确,②错误。D正确。故选D。‎ ‎3.下图是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图中A、B、C分别代表的是( )‎ A.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B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C.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D.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分布的最高,对应A,岩石圈分布在最底层,对应图中的C。水圈分布在大气圈底部,岩石圈顶部,对应图中的B。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图中A、B、C分别代表的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故选D。‎ ‎【点睛】生物圈指的是全部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所以兼跨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圈层。‎ ‎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圈层中的( )‎ A. 地壳 B. 地幔 C. 软流层 D. 地核 ‎5. 地震发生前后,应采取哪些抗震救灾措施( )‎ ‎①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 ②加固山体,防止滑坡 ‎③保证准确预报,制定预防方案 ④及时救援,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4. A 5. C ‎【解析】‎ ‎4题详解】‎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33千米,根据震源为‎10km,推测出发生在地壳部分,故选A。‎ ‎【5题详解】‎ 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应该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①正确;加固山体,防止滑坡等次生灾害,②正确;采取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制定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但不能保证准确预报,③错误;及时救援,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④正确。故选C。‎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因位于蓟北山区,地质公因核心带面积9平方千米,南北长24千米,东西平均宽约‎350米,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为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和古生物化石,真实地记录了地球演化距今18亿年至8亿年的地质历史,被国内外地质学家推崇为世界上同一地质时期的“标准层型剖面”。‎ 结合下图“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6. 该地质公园地层和古生物化石处于图中地质年代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年代(中生代末期)是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从图中年代确定,①是太古代,②是元古代,③是古生代,④是中生代。地质公园化石,真实地记录了地球演化距今18亿年至8亿年的地质历史,即图中②(距今25亿年至5.41亿年)时代,B正确。故选B。‎ ‎【7题详解】‎ 从图中年代确定,①是太古代,②是元古代,③是古生代,④是中生代。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末期、白垩纪,③是古生代,C对。故选C。‎ ‎【点睛】古生代末期是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太古代末期动物萌芽发展的初期阶段,新生代末期是人类时代。‎ 读下图“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8. C 9. D ‎【解析】‎ ‎【8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③。C正确。故选C。‎ ‎【9题详解】‎ 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说明夜晚温度较高,多云的夜晚由于云层厚大气逆辐射较强,故保温作用强,温度较高,④为大气逆辐射,即为④在起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受热的过程:‎ ‎“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读学习图“中国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①地的地貌类型主要为( )‎ A. 流水地貌 B. 风沙地貌 C. 海岸地貌 D. 喀斯特地貌 ‎11. 监测天山山脉冰川面积的变化,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技术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北斗定位系统 D. GPS定位系统 ‎12. 图中①、②、③三地植被不同,影响其植被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 A. 热量 B. 地貌 C. 土壤 D. 水分 ‎【答案】10. B 11. A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①地为我国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距海远,大气降水少,风力作用较强,该地多风沙地貌,B正确。大气降水少,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少;距海远,没有海岸地貌;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遥感主要功能是拍摄遥感图像,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天山山脉冰川发生变化,监测天山山脉冰川面积变化情况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遥感,A对。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分析、处理数据信息,B错。北斗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主要是定位、导航,C、D错。故选A。‎ ‎12题详解】‎ 图中①、②、③三地植被不同,自东向西依次为③是草原、②是草原荒漠、①是荒漠,自东向西降水依次减少,导致植被变化,影响其植被不同的根本因素是水分。D正确。热量导致自然带南北向变化;地貌、土壤一般不会导致自然带出现规律性的东西变化;ABC错误。故选D。‎ 读下图“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是( )‎ A. 母质层 B. 淀积层 C. 腐殖质层 D. 枯枝落叶层 ‎14. 影响岩石风化强度大小和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气候 C. 地貌 D. 人类活动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母质因素在土壤形成上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因为,一方面它是构成土壤矿物质部分的基本材料,另一方面又是植物矿质养分元素的来源。所以,母质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直接参加者。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上。它能直接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土壤颗粒组成,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生产力的高低。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是母质层。A正确。淀积层、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层不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地形影响气候,间接影响风化作用,A错误。影响岩石风化强度大小和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原因是: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次;岩石破碎,但很少有化学风化形成的粘土矿物,以生物风化为主形成的土壤也很薄。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残积矿床,可形成较厚的土壤层。影响岩石风化强度大小和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气候,B正确。地貌、人类活动对岩石风化也有一定影响,但是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D错误。故选B。‎ ‎【点睛】岩石性质 对风化影响: 1. 成分 (1)岩浆岩比变质岩和沉积岩易于风化。岩浆形成于高温高压,矿物质种类多(内部矿物抗风化能力差异大)。 (2) 岩浆岩中基性岩比酸性岩易于风化,基性岩中暗色矿物较多,颜色深,易于吸热、散热。 (3) 沉积岩易溶岩石(如石膏、碳酸盐类等岩石)比其它沉积岩易于风化。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 或由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通过差异风化,我们可以确定岩层产状。 2. 岩石的结构构造 (1) 岩石结构较疏松的易于风化; (2) 不等粒易于风化,粒度粗者较细者易于风化; (3) 构造破碎带易于风化,往往形成洼地或沟谷。 球形风化: 在节理发育的厚层砂岩或块状岩浆岩中,岩石常被风化成球形或椭圆形,这种现象叫做球形风化,它是物理风化为和化学风化联合作用的结果。 球形风化的主要条件有:(1)岩石具厚层或块状构造;(2) 发育几组交叉裂隙;(3)岩石难于溶解;(4)岩石主要为等粒结构。 被三组以上裂隙切割出来的岩块,外部棱角明显,在风化作用过程中,棱角首先被风化,最后成球状。‎ ‎“海绵城市”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既包括河湖水系、湿地、蓄滞洪区,也包括城市配套设施,如绿地、花园、集雨池、可渗透路面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 ‎①增强城市供水能力 ②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③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④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6. 我市某校某班同学为天津市建成“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治理水污染 ②扩大绿地面积 ③减少开采地下水 ④地面铺设透水砖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建设“海绵城市”增加下渗,利于城市收集存蓄雨水,增强城市的供水能力,①正确;对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没有影响,②错误;由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利于减轻雨洪,提高城市防洪能力,③正确;下渗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大,利于增加地表的植被量,从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治理水污染和减少开采地下水于建设“海绵城市”没有关系,①③错误;扩大绿地面积/地面铺设透水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就地消纳雨水,②④正确。故选B。‎ ‎【点睛】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读下图“海洋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按纬度分布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从水平分布看,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 B. 大气运动 C. 海陆分布 D. 海水运动 ‎18.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递减主要原因是( )‎ A. 赤道海域高温少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B. 赤道海域高温多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 副热带海域炎热多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D. 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答案】17. A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影响全球气温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A对。大气运动、海陆分布主要影响降水,BC错。海水运动中,一般暖流自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对流经地区增温增湿,寒流自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对流经地区降温减湿,不会造成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D错。故选A。‎ ‎【18题详解】‎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递减原因是:副热带海区地处副热带高压带,蒸发大于降水,因此盐度较高;赤道附近海区地处赤道低压带,降水大于蒸发,因此盐度较低;自副热带向高纬度海区,温度逐渐降低,蒸发逐渐减少,盐度也逐渐降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世界各大洋表层的海水,受蒸发、降水、结冰、融冰和陆地径流的影响,盐度分布不均:两极附近、赤道区和受陆地径流影响的海区,盐度比较小;在南北纬20度的海区,海水的盐度则比较大。深层海水的盐度变化较小,主要受环流和湍流混合等物理过程所控制。‎ 读某日上海市近地面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M地的气温最可能是( )‎ A. ‎6.6‎℃‎‎ B. ‎5.3℃‎ C. ‎4.5℃‎ D. ‎‎3.8℃‎ ‎20. 图中表示上海市区与N地之间的环流形式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据图中等温线分布可知,相邻等温线之间形成‎1℃‎,M地位于‎5.0℃-6.0℃‎之间,M地为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M处等温线稀疏,说明地形单一,没有打的地形起伏,因此其气温最可能是介于‎5.0℃-6.0℃‎之间,‎5.3℃‎最可能,B正确。故选B。‎ ‎【20题详解】‎ 图中表示上海市区温度高于‎8℃‎,N地气温小于‎3℃‎,上海市区与N地之间的环流形式和城市热岛环流一致,城市上升气流,N地下沉气流,A图正确,D图错误。B图夜晚陆地降温快,陆地应该是下沉气流,B错误。C图白天山坡升温快,应该是上升气流,C图错误。故选A。‎ 第Ⅱ卷(综合分析题,共40分)‎ 二、综合分析题(共40分)‎ ‎21.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在分界面处,地震波波速分别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请你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并写出推测的依据。‎ ‎(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答案】(1)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或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在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增速或改变,在古登堡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降速或改变。‎ ‎(2)推测地幔物质状态是固体物质;而地核物质状态是非固体物质;依据是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而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一是通过钻探取出的岩芯了解地下岩石物质组成;二是通过人为爆破释放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了解地下物质状态和组成。‎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研究途径等知识点。‎ ‎【详解】(1)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分别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之上是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界面之下是地核。在向下经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增速,在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降速。‎ ‎(2)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而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在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增速,推测地幔物质状态是固体物质;在古登堡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降速或改变,推测地核物质状态是非固体物质。‎ ‎(3)除根据地震波外,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可以通过钻探取出的岩芯了解地下岩石物质组成,推测其形成年代、气候;根据地震波速度特点,通过人为爆破释放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了解地下物质状态和组成,为生产、生活服务;对火山和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22.读“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陆间循环包括的环节有(填写数字)_______________,其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的环节主要有_______________,请举两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循环形成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循环不断更新陆地上的水资源,但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利用不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请你结合自身想法和做法,至少提出三条建议?‎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降水,地表径流,下渗(或③④⑤);人工降雨,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植树种草等等。‎ ‎(2)内因是水三态变化,即水以固、液、气三态存在;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 ‎(3)节约用水;避免用水过多;减少用水量;重复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治水资源遭受污染;植树种草等等。‎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其运用。此题难度不大,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理解,明确各个环节之间联系。‎ ‎【详解】(1)海陆间循环包括的环节有: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⑤是下渗,⑥是地下径流。其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的环节主要有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具体做法有人工降雨影响降水,跨流域调水(中国的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拦截地表径流,植树种草增加下渗等等。‎ ‎(2)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导致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的能量。‎ ‎(3)水资源短缺的缓解措施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来解释。结合自身做法主要是节约方面采取措施。节流措施有:节约用水;避免用水过多;减少用水量;重复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治水资源遭受污染;植树种草等等。‎ ‎23.读“大气运动演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原理:实验中,用蜡烛作热源,目的是形成温差。从实验中知道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同时,利用蚊香片观察到烟是明显地从侧边小瓶飘进大瓶。‎ 实验步骤:‎ ‎①点燃蜡烛,让其平稳固定在一足够大的平面上,如课桌;细心观察此时蜡烛火苗的形态。‎ ‎②用大瓶的底部罩住蜡烛,让蜡烛置于大瓶中缓缓燃烧。再次观察蜡烛火苗的形态是否发生变化。‎ ‎③同时点燃蚊香片后弄灭,让其冒烟,同时让烟在侧边飘。此时可观察到烟被风吹进大瓶,又从大瓶口流出。‎ 材料准备:打火机一个、蜡烛一根、大小可乐瓶子各一个、小刀和剪刀各一把、蚊香片和镊子一把。‎ 制作步骤:首先,用小刀和剪刀把大小可乐瓶的底部剪开,整理平稳:然后在大可乐瓶的侧面中部位置挖开一个小口,该口大小可根据小可乐瓶子的开口位置大小为准绳,因为小可乐瓶要像图中所示那样从侧面插入。考虑大瓶内空气的密封程度,在大小瓶子的接驳口处,可用点燃的蜡烛环绕滴一圈蜡油,让其凝固使这个小口不至于漏气。另外,因为操作的需要,大瓶子的瓶盖要弃掉,让空气从这个地方流通。‎ ‎(1)此次大气运动的实验演示,依据的大气运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可以看出,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实验,在下面图上绘制示意图表示大气运动原理。‎ ‎【答案】(1)热力环流 ‎(2)冷热不均(或温差或热量差异)‎ ‎(3) ‎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实验的运用及其画图操作等知识点,属于基础知识,据实验不难解答。‎ ‎【详解】(1)此次大气运动的实验演示,用蜡烛作热源,瓶内空气受热上升,瓶底形成低气压,四周气压高于瓶底部气压,蚊香烟被风吹进大瓶,又随着上升气流从大瓶口流出。依据的大气运动的原理是热力环流。‎ ‎(2)从实验可以看出,点燃蜡烛造成近地面受热不均,受热的地方气流上升,没受热的地方气流下沉,近地面风从四周吹向瓶底附近,因此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或温差或热量差异)。‎ ‎(3)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如果地面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上升的空气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如果地面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因为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就同一水平面而言,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这样,这些空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就构成了简单的热力环流圈。据此画图如下:‎ ‎【点睛】热力环流原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