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70分)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4℃等温线向北突出,主要是 ( ) A. 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B. 受河流流向的影响 C. 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D. 受热带季风的影响 2. 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 ) A.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 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 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 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3. 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 ) A. 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B. 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 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 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图示中4℃等温线向北突出反映“凸低为高”,说明温度偏高,主要考虑地形地势的的影响。结合地理位置有长江一条支流经过,位于河谷地带,温度高于同纬度的两侧地区。故选C项。 【2题详解】 图示几处湿地的分布主要位于地势较高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A相关;同时地形相对周围地区低洼,容易积水,B相关;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形成湿地的水源来源,C相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湿地,水源不是来自于河流泛滥,一般来源于山地的地下水,D不相关。故选择D项。 【3题详解】 湿地不能改造为农业用地,应保持原来状态,或变为湿地公园,为人类服务。结合题文材料也可知,在坡度打的山坡上任意修建梯田,种植作物,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可以从打坝蓄水、建造湿地公园、发展旅游等方面进行湿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故A不合理,BCD合理。答案选A。 4.下列关于产业转移对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的叙述,正确是( )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可导致环境污染大量转移和扩散 ②日本重化工业向海外转移,也同时将环境污染向国外扩散 ③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可导致国内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④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严重污染的工厂企业转移可导致环境污染大量转移和扩散,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不会导致环境污染大量转移和扩散,①错误。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小,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不会导致国内失业人口大量增加,③错误。重化工业污染严重,日本重化工业向海外转移,也同时将环境污染向国外扩散,②正确。大量产业移入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C。 5.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①坡度大于25°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②大规模改良现有草原,发展林木生产 ③在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大面积植树造林 ④把用材林的采伐量控制在生长量之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本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坡度大于25°的山坡上发展耕作业易造成水土流失,应退耕还林还草,①正确;林业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大规模改良现有草原发展林木生产不可取,可能会导致严重荒漠化,②错误;青藏高原西北部和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 种植森林不易存活,③错误;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把用材林的采伐量控制在生长量之下,④正确。故选C。 6.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所用的最主要的指标是( ) A. 预期寿命 B. 教育程度 C. 国防开支比重 D. 国内生产总值 【答案】D 【解析】常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共同来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是最主要的指标。 7.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有( ) A. 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 B. 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比较方便 C. 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D. 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C 【解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国境线长,邻国较多,发展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C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广布,A错。资源丰富,但交通运输比较条件差,B错。水资源不足,绿洲上农业基础较好,劳动力资源不如东部地区丰富,D错。 8.读“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产生这种环境问题的原因不可能是( ) A. 过度放牧 B. 滥挖“发菜” C. 露天采矿 D. 扩大牧场范围 【答案】C 【解析】图中的过渡地带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造成荒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有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露天开矿不是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C正确,故选C。 9. 田纳西河流域农业发展注重了( ) A. 以种植业为主 B.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类型农业 C. 以水产养殖为主 D. 以副业为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根据流域的特征,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农林牧副渔相结合,发展多种经营,即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利用保护环境。 下图中的实线表示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状况,虚线表示农作物的污染指数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0. 生物防治害虫最突出的优点是( ) A. 作物增产幅度大 B. 保持生物多样性 C. 不污染环境 D. 降低生产成本 11. 防治害虫是提高农业产出的手段,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既能体现杜绝化肥、农药的滥用,又能保证食品达到卫生标准的是( ) A. 处方农业 B. 有机农业 C. 节水农业 D. 精确农业 【答案】10. C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原理,采用害虫天敌消灭害虫的一种措施。所以生物防治最突出的优点是杜绝了农药的使用,不污染环境,C对。生物防治作物增产幅度不一定大;生物防治目的也是灭杀害虫,故不能保持生物多样性;生物防治不一定能降低生产成本。故选C。 【11题详解】 “处方”农业是农场主按照农业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开出的施用化肥、农药的处方,去施用定量的化肥、农药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它杜绝了化肥、农药的滥用,能够保证食品达到卫生标准。故选A。 12.下列特点属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是( ) A.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分的平衡 C. 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D. 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 【答案】C 【解析】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是传统农业发展阶段,A错误;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B错误;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D错误;故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是工业化阶段的特征,C项正确。 13.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 ①预期寿命 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③教育程度 ④国内生产总值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故选C。 14.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多种因素都产生了促进作用,主要有( ) ①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内,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②消除了国家之间的武装冲突和经济矛盾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跨国公司的出现,使新技术、新管理观念产生空间扩散 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的差异逐步缩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内,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科学技术的进步;跨国公司的出现,使新技术、新管理观念产生空间扩散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所以①③④正确;不可能消除国家之间的武装冲突和经济矛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承担角色不同,故经济差异逐步扩大,②⑤不对。本题选择D选项。 15. 读下边“我国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图”,图中所标出的三道堤坝,其主要作用是( ) A. 蓄水发电 B. 水产养殖 C. 拦泥蓄水 D. 修桥筑路 【答案】C 【解析】由图推知该地是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在小流域的沟道打坝建库,目的是拦洪蓄水,ABD不是黄土高原地区打坝淤地的目的;故选C。 16.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B. 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 C. 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 D. 荒漠化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形成的 【答案】A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主要是由于地处内陆,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植被的破坏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西北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故治理才主要途径是恢复植被,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总体趋势还在扩大。 17.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若干平原组成 B. 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 C. 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D. 地势低平,土质疏松 【答案】A 【解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洞庭湖平原、汉江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共同组成,A正确;本区河流、湖泊较多,有零星沼泽分布;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质疏松是东北平原的特征;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土质黏重,故本题选A。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8. 读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19. 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 发展水平 B. 生活特点 C. 发展方向 D. 发展条件 【答案】18. B 19. C 【解析】本题组以我国自然区域划分和农业区域划分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区域特征、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8题详解】 区域具有一定的边界,如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划分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旱地农业区与水田农业区的界限,但该图未表达出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故A项错误。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在划分指标的特征上,内部是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故B项正确。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可划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该图未表达出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故C项错误。区域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地区,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故D项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自然地理要素中湿度的差异,同时直接影响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故C符合题意。题意没有体现区域的发展水平、生活特点和发展条件,排除A、B、D。故选C。 20.西气东输主体工程的起点位于( ) A. 塔里木盆地 B. 内蒙古高原 C. 长江三角洲 D. 黄土高原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气东输主体工程的起点位于塔里木盆地,A对。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是途经地区,B、D错。长江三角洲是目的地之一,C错。 21.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水分 B. 热量 C. 地形 D. 耕作方式 【答案】A 【解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距离海洋的越来越远,得到海洋的水汽越来越少,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选A。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 ) ①乡村地域 ②自然地域 ③城镇地域 ④人文地域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3. 与乡村地域相比,城镇地域的特点是( ) A. 范围较大 B. 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C. 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D. 是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24. 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情况下,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 A. 点状 B. 线状和网络状 C. 面状 D. 岛状 【答案】22. B 23. C 24. D 【解析】 【22题详解】 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前者的范围通常要比后者的范围大的多,故选B。 【23题详解】 城镇地域范围小于乡村,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故选C。 【24题详解】 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故选D。 25.下列不属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的是( ) 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 人均国民收入 C.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D. 对外贸易总额 【答案】D 【解析】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但这些指标是一些具体的单一方面指标,为了全面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人们还设计了一些综合指标,比如人文发展指数,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故选D。 26.人文发展指数(HDI)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下列不属于人文发展指数三项指标的是( ) A. 国内生产总值 B.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C. 预期寿命 D. 教育程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发展指数(HDI)的内涵,人文发展指数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判断,因此ACD正确,B错误。故选B。 27.下列有关区域主要特征和空间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农业表现为点状 B.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D. 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 【答案】A 【解析】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区域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模糊的,有的是明确的,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故选A。 28.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 B. 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C. 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D. 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分类。通常乡村地域的范围较城镇地域的范围要大得多;乡村地域的发展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城镇地域是以非农产业活动即第二、三产业为主,乡村地域以农业活动为主。 29.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划分的 B. 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 C.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互不影响 D. 区域划分是为了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开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特征,划分的标准不同,得到的区域也就不相同,而且区域划分的标准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因素,A错误;区域中有的边界是模糊的,比如自然地理区域,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比如行政区,B错误;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C错误;区域划分是为了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开发,D正确。故选D。 30.下列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搭配正确的是( ) A. 初期阶段——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B. 成长阶段——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C. 转型阶段——加工业和服务业大幅增加 D. 再生阶段——没有任何工业部门 【答案】A 【解析】在区域发展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此时的特点,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A对。成长阶段,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B错。转型阶段,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区域原由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失业率增高,人口减少,C错。再生阶段,采取措施,以促进区域经济复苏。主要措施包括: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D错。故答案选A。 3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人类大量开垦耕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 河流、湖泊受污染 B. 生物多样性增多 C. 生态系统日益复杂和脆弱 D. 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砍伐和焚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地关系的判断,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大量向湿地、森林、草原索取耕地,在此期间,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日益简单和脆弱,BC错误,D正确。而河流、湖泊受污染主要是在工业文明时期,A错误。故选D。 32.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 A. 东北三江平原 B. 海南岛红树林 C. 鄱阳湖 D.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 【答案】D 【解析】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由此可知,四个选项中,只有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不属于湿地。 33.按四大地区划分,下列省区中属于东部地区的是( ) A 辽宁、河北 B. 广西、云南 C. 江苏、福建 D. 山东、山西 【答案】C 【解析】根据中国行政区划及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可知,河北位于中部地区,云南位于西部地区,山西位于中部地区,江苏和福建位于东部地区。 34.下图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大陆部分投资示意图。图示地理现象属( ) A. 工业集聚 B. 产业转移 C. 资源调配 D. 劳动力转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概念判断。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中国大陆部分投资示意图”可以看出福特汽车公司在不同地区生产汽车配件或整车装配,应属于产业转移。故B正确, ACD错误。故选B。 35.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经济全球化得益于科技进步 ②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③经济全球化给所有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 ④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科技的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全球化,故①正确。经济全球化,主要是资本与科技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故④不符合题意。经济的全球化,部分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或者发达国家之间的获利,故不能说给所有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故③不符合题意。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的战略,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资本、人员的最优配置,促进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故②正确,①②正确,A正确。故选A。 二、综合题 36.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如下表和下图。 表部分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单位:万平方千米) 新 内蒙古 藏 甘 青 陕 宁 冀 107.16 62.24 43.35 19.35 19.17 2.99 2.97 2.32 (1)①荒漠的名称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2)①地和②地荒漠化比较严重,其荒漠化产生的共同原因主要是(双选)( )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 C.水资源的利用不当 D.过度农垦 (3)结合表格对比分析新疆和内蒙古在荒漠化土地和明显沙化趋势土地面积上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地区 差异 成因 新疆 __________ __________ 内蒙古 __________ __________ (4)内蒙古在防治荒漠化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风力作用强。 (2)BC。 (3)荒漠化土地面积大;比内蒙古离海洋远,降水少;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分布广;草原面积广大,过度放牧和开垦,造成土地退化,沙化严重。 (4)合理发展畜牧业,防止过度放牧;加强人工草场建设;退耕还草;已沙化土地采取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等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等,比较基础的考题,难度较低。 (1)从图可知,①为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因以自然因素为主,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风力作用强。 (2)②地为内蒙古,与新疆同属于我国的牧区,过度放牧现象严重,同时都存在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答案BC。 (3)由图2可知,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主要原因是比内蒙古离海洋远,降水少。内蒙古明显沙化面积较广,主要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原面积广大,过度放牧和开垦,造成土地退化,沙化严重。 (4)内蒙古在防治荒漠化方面可采取的措施要合当地环境特点,从生产管理上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共同治沙;合理发展畜牧业,防止过度放牧;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合理规划牧场;退耕还草,恢复草原生态;已沙化土地采取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等措施。 37.读美国农业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两个B处,作物一样,但B1处种植__________,B2处种植__________。 (2)美国的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图中字母__________处,因为该处具备发展乳畜业的两个主要区位条件: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3)图中C、B1、B2农业带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试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答案】(1)春小麦;冬小麦。 (2)A;多汁牧草丰富;接近消费市场。 (3)商品谷物农业;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湿润。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地广人稀;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农业的分布及商品农业的区位特征分析。 (1)根据题中图可以看出,B1处纬度较高,是春小麦,B2处种植冬小麦。 (2)根据题中图可以看出,A处是乳畜带,乳畜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该地发展乳畜业的两个主要区位条件,一是气候湿冷,无霜期短,土地较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二是接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3)图中C、B1、B2农业带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及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农业科技等)进行分析,该地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该地区为黑土,土壤肥沃,靠近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附近,灌溉水源充足,且气候温和;该区域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实力雄厚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