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箴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2019-2020学年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箴言中学高一(上)月考地理试卷(10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 贝努小行星被科学家认为是来自太阳系形成最早的“时间胶囊”,因为它含有水冰及有机质。2016年9月8日,美国NASA发射探测器OSIRIS-Rex,计划用七年的时间前往贝努“挖石头”并带回地球,希望发现与生命起源有关的线索。如图为“太阳系八颗行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贝努小行星位于( ) A. b、c之间 B. c、d之间 C. d、e之间 D. e、f之间 2. 贝努小行星被科学家认为是来自太阳系形成最早的“时间胶囊”,因为它含有水冰及有机质。2016年9月8日,美国NASA发射探测器OSIRIS-Rex,计划用七年的时间前往贝努“挖石头”并带回地球,希望发现与生命起源有关的线索。如图为“太阳系八颗行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前往贝努的探测器OSIRIS-Rex会脱离(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3. 贝努小行星被科学家认为是来自太阳系形成最早的“时间胶囊”,因为它含有水冰及有机质。2016年9月8日,美国NASA发射探测器OSIRIS-Rex,计划用七年的时间前往贝努“挖石头”并带回地球,希望发现与生命起源有关的线索。如图为“太阳系八颗行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液态水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安全的宇宙环境 B. 稳定的太阳光照 C. 适宜的体积和质量 D. 适中的日地距离 4. 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如图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余下的电能送入电网。据此回答4~5题。 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 生物出 B. 水体的运动 C. 风的形成 D. 火山的喷发 1. 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如图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余下的电能送入电网。据此回答4~5题。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 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B. 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 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 上海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2.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证实,太阳在2017年9月6日晚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太阳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专家表示此次CME抛射的粒子流会抵达地球并造成较大影响。据此回答6~8题。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闪焰”发生于光球层 B. “闪焰”发生时,CME格外强烈 C. CME发生于色球层 D. CME发生地温度低于“闪焰”发生地 3.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证实,太阳在2017年9月6日晚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太阳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专家表示此次CME抛射的粒子流会抵达地球并造成较大影响。据此回答6~8题。 若2017~2018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段,则上一个高峰年段约是( ) A. 2005~2006年 B. 2006~2007年 C. 2007~2008年 D. 2008~2009年 4.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证实,太阳在2017年9月6日晚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太阳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专家表示此次CME抛射的粒子流会抵达地球并造成较大影响。据此回答6~8题。 “闪焰”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包括( ) A. 我国北方极光绚烂 B. 许多地区短波通信中断 C. 国内手机通话中断 D. 全球多地出现降水高峰 1. 读下面光照图,回答9~10题。 若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则A地经度为( ) A. 60°W B. 60°E C. 30°W D. 30°E 2. 读下面光照图,回答9~10题。 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赤道上东半球范围内处于夜晚的那一段经度差( ) A. 小于90° B. 大于90° C. 等于90° D. 等于180° 3. 如表中所列的是一年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差(即一年中昼长最大值一昼长最小值)。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11~13题。 甲 乙 丙 丁 昼长差 0 5小时30分 13小时56分 24小时 四地中属于寒带的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4. 如表中所列的是一年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差(即一年中昼长最大值一昼长最小值)。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11~13题。 甲 乙 丙 丁 昼长差 0 5小时30分 13小时56分 24小时 四地所处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丁丙 C. 丁丙甲乙 D. 丁丙乙甲 5. 如表中所列的是一年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差(即一年中昼长最大值一昼长最小值)。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11~13题。 甲 乙 丙 丁 昼长差 0 5小时30分 13小时56分 24小时 乙地的昼长最小值是( ) A. 9小时15分 B. 8小时35分 C. 10小时25分 D. 14小时45分 1. 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回答14~15题。 下列四地中地方时相同的是( ) A. 甲、乙 B. 甲、丙 C. 甲、丁 D. 丙、丁 2. 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回答14~15题。 乙地日落地方时大约为( ) A. 18时 B. 17时 C. 16时 D. 15时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3. 如图是“从极点上空看到的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代表夜半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为______。 (2)图中A、B、C、D四点中,白昼最长的是______点,地方时为6时的是______点。 (3)A点的昼长是______小时,日落时间是______时。 4. 读全球昼夜分布图(图中斜线部分为黑夜),已知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是图示相邻两条经线的中点,回答下列问题。 (1 )若此日过后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减小,那么太阳直射点应在______半球,并向______移动。 (2)M地的昼长为______小时,日出时间为______。 (3)此时全球新旧两天的比例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读右图可知太阳系中的火星和木星对应的行星为d、e,贝努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带之内,所以贝奴小行星位于d、e之间。 故选:C。 读材料可知,贝奴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带内,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考察太阳系以及小行星带的位置,读题中材料和图中信息结合所学课本知识,正确解题。 2.【答案】A 【解析】解:由课本知识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从图中可见位于d和e之间。因此,美国NASA发射探测器OSIRIS-Rex将从地球到达小行星带。因此,其探测器将逃离地月系,但没有脱离太阳系。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读材料信息可知,贝努小行星被科学家认为是来自太阳系形成最早的“时间胶囊”,则该小行星应位于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带。 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有关知识,知道贝努小行星位于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带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日地距离适中,导致到达地球表面太阳光照比较适中,使地球上的温度适宜,介于0°到20°之间是液态水存在的前提条件,D选项正确; 大小行星各型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以及稳定的太阳光照,是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外部条件,与液态水的存在没有关系,AB选项错误; 地球适宜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导致地球引力适中,能够形成厚厚的大气层,与液态水存在无关,C选项错误。 故选:D。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液态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地球上温度适宜是存在液态水的前提条件。 该题主要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知道液态水存在的温度范围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火山喷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故该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 故选:D。 1、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其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并源源不断向外辐射。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 (2)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考查了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 5.【答案】A 【解析】解:A、上海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故正确; B、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故错;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分散,故错; D、上海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小,故错。 故选:A。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满足生物生长发育。 (2)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考查了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 6.【答案】B 【解析】解:A、耀斑出现在色球层而不是光球层,不符合题意。 B、耀斑爆发时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多,所以“闪焰”发生时,CME格外强烈,故正确。 C、CME是耀斑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所以其应该发生于日冕层,不符合题意。 D、CME发生地温度高于“闪焰”发生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根据题干可知,“闪焰”是太阳耀斑大爆炸。 本题以2017年9月6日晚爆发“闪焰”为切入点,考查太阳活动的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掌握太阳大气层的组成和特点即可解答。 7.【答案】B 【解析】解:太阳活动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若2017~2018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段,则上一个高峰年段约是2006-2007年。 故选:B。 1、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考查了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以及太阳活动的类型和主要标志,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 8.【答案】B 【解析】解:“闪焰”是指太阳耀斑大爆炸,“闪焰”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包括选项中的B。 故选:B。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讯; 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考查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 9.【答案】D 【解析】解:图中经度差是45°,时间相差3小时,此时A的地方时为3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该地比120°E晚6小时,经度靠西90°,所以该地的经度数值是120°E-90°=30°E,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 分钟,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位置靠东的时间早,靠西的时间晚。 本题主要考查时间的计算,属于基础题,掌握时区差与区时的关系即可计算解答。 10.【答案】B 【解析】解:当北京时间为9时,则105°W地方时为18时,故赤道上处于夜晚的经度范围为105°W往东到75°E,东半球的范围为20°W往东到160°E,两个范围相交的经度差为95°。 故选:B。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知识,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使地球上产生不同的现象。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昼夜更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运动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 11.【答案】D 【解析】解:赤道上由于终年昼夜等长,所以昼长差为0;从赤道到南北极圈之间昼长差随纬度升高而增加,南北极圈到南北极点昼长差都为24小时;所以丁地在极圈到极点之间,应该属于寒带,故D正确。 故选:D。 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属于寒带,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昼长差为0,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昼长差为24小时。 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并熟记基础知识,同时分析题中图文材料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 12.【答案】D 【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甲乙丙丁四地昼长差由大到小的排序为:丁>丙>乙>甲。根据所学知识昼长差,由低位向高位逐渐递增的规律可知,四地所处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丁>丙>乙>甲。 故选:D。 根据所学知识,昼长差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增。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知识,通过学习的积累,知道昼长差由低位向高位逐渐递增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A 【解析】解:任何地点夏至和冬至的昼长和为24小时,设最长昼长为x,则最短昼长为24-x,利用x-(24-x)等于5小时30分,可求出x为14小时45分,最短昼长为24-14小时45分=9小时15分。 故选:A。 读图表信息可知,乙地昼长差为5小时30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白昼最短,南半球昼长与之相反。 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的计算,巧妙利用昼长、夜长之和是24小时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B 【解析】解:由于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图中的经度差均是30°,属于此时甲的地方时为4 时,乙的地方时为20时,丙的地方时为4时,丁是昼半球的平分线,其其地方时为12时,即四地中地方时相同的是甲、丙,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位置靠东的时间早,靠西的时间晚。 本题主要考查时间段计算,属于基础题,掌握时区差与区时的关系即可计算解答。 15.【答案】B 【解析】解:读图,乙地所在纬度昼弧有5格,每格2小时,昼长为10小时,乙地日落地方时大约为17时。 故选:B。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16.【答案】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B C 18 21 【解析】解:(1)读图可知,逆时针从北极上空俯视,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23.5°N~90°N)。 (2)读图可知,图示为北半球夏至日,图中A、B、C、D四点中,白昼最长的是B点,出现极昼现象。地方时为6时的是C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 (3)读图可知,A点所在纬度昼弧为6格,每格3小时,该地的昼长是18小时。日落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为21点。 故答案为:(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23.5°N~90°N)。 (2)B;C。 (3)18;21。 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时,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外,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最大;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最大。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7.【答案】北 南 16 4时 1:2 【解析】解:(1)读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若此日过后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减小,那么太阳直射点应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2)读图可知,M点所在纬度夜弧为2格,每格4小时,夜长为8小时,M地的昼长为16小时,日出时间为4点。 (3)读图可知,M点位于晨线,日出时间为4点,该地的经度为120°E,0时经线为60°E,属于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60°E向东到180°经线,此时全球新旧两天的比例是1:2。 故答案为:(1)北、南。 (2)16; 4时。 (3)1:2。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最大;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最大。 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自然界线,为0时经线;另一条是人为界线,为180°经线。由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由180°经线向东到0时经线为旧的一天。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