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

‎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命题:王有福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科学家预测 2019 年至 2020 年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下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图示天体系统的层次有 A. 1 级 B. 2 级 C. 3 级 D. 4 级 ‎2. “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①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 ‎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不断扩大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 ‎ ‎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 B 2. D ‎【解析】‎ ‎【分析】‎ 考查天体以及太阳活动相关知识。‎ ‎【1题详解】‎ 由图可知,天体系统包括太阳系以及地月系,一共有两级天体系统,正确答案选B。‎ ‎【2题详解】‎ 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黑子活动减弱,因此地球上降水相对较少,太阳活动减弱,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较少。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的通讯干扰较少,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不会扩大,③④正确,正确答案选D。‎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对地球影响,例如许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时是正相关,有时是负相关;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会引起电离层的扰乱,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弱或中断;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 福建省云霄县背山面海,种植的枇杷品质好。云霄枇杷树根系浅,喜温暖,花期在11-12月,冬季低温会影响开花结果,果实转熟期,表面易受强日照灼伤。当地广泛推广枇杷套装技术,每年3-4月间,当地举办以“浪漫云霄、欢乐采摘”为中心的枇杷节。下图示意云霄县位置范围。‎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云霄县是我国枇杷越冬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下列不是云霄县枇杷越冬条件好的原因为 A. 三面环山,冬季受寒潮(强冷空气)的影响小 B. 邻近海洋,冬季气温受海洋增温调节作用影响 C. 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 D. 较封闭的山谷,不易散热 ‎4. 风害是影响云霄县枇杷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对云霄枇杷生产风害影响最明显的季节和原因是 A. 春季;华南准静止锋导致的强风 B. 夏季;东南季风因地形产生“狭管效应”‎ C. 秋季;热力环流导致海风增强 D. 冬季;寒潮带来强劲的西北风 ‎5. 果农对枇杷套袋最佳时间为 A. 1~2月 B. 3~4月 C. 7~8月 D. 10~11月 ‎【答案】3. D 4. B 5. A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从影响气温的因素出发分析即可。冬季温度越高、受寒潮影响越小,温度越稳定,枇杷越冬条件越好。由图文材料可知,云霄县背山面海,距离海洋近,受海洋影响明显,冬季气温较高;三面环山,处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寒潮影响小;从纬度位置来看,位于24°N,纬度低,太阳辐射较强,冬季温暖。ABC正确;三面环山,开口向东,不是较封闭的山谷,D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云霄县枇杷根系浅,枝繁叶茂,重心不稳,易倒伏;从风力角度分析,风力越大风害越明显,夏秋季节台风频繁,受台风影响大;从地形来看,此处为喇叭口地形,夏季风、海风沿喇叭口进入因地形产生“狭管效应”,加大风力。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据材料分析,枇杷花期在11-12月;之后是果实转熟期,表面易受强日照灼伤;每年3-4月间,当地举办以“浪漫云霄、欢乐采摘”为中心的枇杷节,采摘时应该已经成熟,据此推断果实转熟期,应该介于12月之后、3月之前,1~2月最合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18年7月31日11时,新疆哈密地区气象部门发布极端天气消息,局部地区降水多达114.5mm,是哈密三年平均降水量的总和。这场暴雨实际上就是“春风吹过玉门关”引发的季风主雨带形成的暴雨。下图为2018年7月31日气象卫星云图(图中灰白区域为高空云层覆盖区域)。‎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 哈密地区气象部门发布暴雨信息,该日 A. 叶尼塞河正值春汛期 B. 中山站日出东南方 C. 旧金山所处季节高温多雨 D. 哈密昼长大于夜长 ‎7. 影响图示虚线区域大气环流最可能是 A. 副热带高压 B. 盛行西风 C. 副极地低压 D. 东北信风 ‎【答案】6. D 7. A ‎【解析】‎ ‎【6题详解】‎ 气象部门发布暴雨信息的时间为7月31日为北半球的夏季,该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据此分析。‎ A,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因此叶尼塞河应该是夏汛期,故A选项错误;‎ B,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中山站的日出方向为东北方,故B选项错误;‎ C,旧金山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故C选项错误;‎ D,哈密位于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7题详解】‎ 我国的雨带推移是受副高北移推动的,暖空气随之北移,形成的锋面雨带,A正确;而盛行西风带受地形阻挡难以到达我国东部地区,B错误;副极地低气压带纬度较高此时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也北移,C错误;东北信风位于低纬地区,D错误;因此此时影响我国图示虚线地区的只有可能是副热带高压。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A,BCD错误。‎ 故选A 温度平流是指冷暖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某些地区温度降低或升高的现象.空气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暖平流”;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称“冷平流”.冷暖平流是大规模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暖气流一般运动速度较慢而多连续性降水,热带辐合带是指从南北两半球来的气流在赤道附近辐合而成的多雨带,下图为某月非洲盛行风向和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该月为 A. 7月 B. 10月 C. 1月 D. 3月 ‎9. 图中虚线框架范围内热带辐合带位置较东侧明显偏北的可能原因是 A. 寒流降温减湿 B. 地势高气压低 C. 阳坡受热增温 D. 季风势力较强 ‎【答案】8. C 9. C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风向判断时间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读图,根据图示南亚季风的风向,此时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说明北半球是冬季,该月为1月份,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非洲西侧热带辐合带位置较东侧明显偏北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热带辐合带是指从南北两半球来的气流在赤道附近辐合而成的多雨带。‎ A、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分析,图中虚线框范围沿岸是几内亚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A错误;‎ B、非洲东部为东非高原,该处地势比东部低,B错误;‎ C、虚线框范围内热带辐合带位置较东侧明显偏北可能原因是阳坡受热增温,C正确;‎ D、图示虚线框范围内地区不受季风影响,D错误。‎ 故选:C。‎ 从10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在变暖。下图示意某地 7月7°C 等温线近百年来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 ②地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大气环流 C. 洋流 D. 海陆位置 ‎11. 全球变暖对①地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A. 制冷能耗减少 B. 草原变成荒漠 C. 作物熟制改变 D. 海岸线向东移 ‎【答案】10. C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受纬度位置影响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但②地等温线明显向北弯曲,A错误;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对等温线弯曲影响不大,B错误;图示地区位于大陆西岸,②地位于海洋,可能受洋流影响,使等温线发生弯曲,C正确;受海陆位置影响的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D错误;‎ 故选C ‎【11题详解】‎ 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制冷能耗会增加,A错误;该地位于大陆西岸沿海地区,无草原分布,B错误;据图可知,2015年相对于1905年7℃等温线北移幅度不大,该地升温不会太大,不会改变作物熟制,C错误;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大陆延伸,故海岸线向东移,D正确。‎ 故选D ‎2019年8月7日第9号台风“利奇马”抵达浙江东南部,并正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往西北方向移动,到8月14日一路北上到达冀辽,对我国多省市地区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下表为1949-2018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台风个数(单位:个)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统计项目 夏季 秋季 生成台风个数 ‎783‎ ‎755‎ 超强台风个数 ‎128‎ ‎211‎ 超强台风占比 ‎16.3%‎ ‎27.9%‎ ‎12. 与“利奇马”向西北方向移动登陆联系最密切的是 A. 低纬东北信风推动 B. 赤道低气压带吸引 C. 副热带高气压带推动 D. 副极地低气压带吸引 ‎13.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秋季超强台风个数多于夏季,其主要原因是 A. 低纬海区海水温度较高 B. 地表摩擦力减小 C. 副热带高压增强 D. 副热带高压减弱 ‎【答案】12. C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如果是低纬东北信风推动,“利奇马”应向西南方向移动,A错误;受赤道低气压带吸引,“利奇马”应向南移动,B错误;9月份亚洲大陆气压仍较低,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使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与“利奇马”向西北方向移动登陆联系最密切的是副热带高气压推动,使台风向亚洲低压区移动,C正确;受副极地低气压吸引应向北或东北方向移动,D错误。‎ 故选:C。‎ ‎【13题详解】‎ 台风的生成和发展,需要有温暖的海水提供能量,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造成海温偏高。海温偏高,积攒较多热量,提供给台风的能量更大;下垫面差别不大,摩擦力相差不大,B错误;台风是热带气旋,是低压系统,台风的数量与副热带高压强弱关系不大,CD错误。‎ 故选:A。‎ ‎【点睛】气旋的近地面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的水汽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气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成功发射,四天后进入环月轨道,开始环月飞行。2019年1月3日,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月球表面的高地称为月陆,低陷地带称为月海。‎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 在“嫦娥四号”环月飞行期间( )‎ A. 北京正午物影方向不变 B. 武汉6时后日出东北方向 C. 南非开普敦高温多雨 D. 纽约昼长差值大于12小时 ‎15. 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所面临的最大考验是( )‎ A. 极易受太空碎片撞击 B. 月海海水的强烈侵蚀 C. 永恒的极夜黑暗环境 D. 巨大的昼夜温度差异 ‎【答案】14. A 15. D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意义及月球环境,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14题详解】‎ 据材料知,环月飞行时间为12月12日~次年1月3日,正午时,太阳始终位于北京正南方,即北京正午物影方向不变,A对;北半球冬季,武汉日出东南方向,B错;南非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环月飞行期间为南半球夏季,天气高温少雨,C错;纽约昼长最大差值小于12小时,D错。综上可知,选A。‎ ‎15题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月球轨道空间碎片极少,受太空碎片撞击不是最大的考验,A错;月海是指月球表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用肉眼遥望月球有些黑暗色斑块,这些大面积的阴暗区就叫作月海,月海虽叫作“海”,但徒有虚名,实际上它滴水不含,B错;当地球上看到月球向阳一面时(比如月中的满月),月球背面是黑暗的,当我们看到月球背向太阳那一面时(比如月初无月),月球背面是光明的,基于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月球背面昼夜发生更替,C错;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低,因而月球背面昼夜的温差很大,D正确。综上可知,选D。‎ 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下图中的曲线反映了某地某日观测的近地面辐射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影响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天气状况 ②气候特点 ③地形  ④地表温度 ⑤太阳高度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17. 甲、乙、丙三条曲线与下列各要素之间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 A. 甲——地表温度,乙——地面净辐射强度,丙——近地面大气温度 B. 甲——地面净辐射强度,乙——地表温度,丙——近地面大气温度 C. 甲——近地面大气温度,乙——地面净辐射强度,丙——地表温度 D. 甲——地表温度,丙——近地面大气温度,乙——地面净辐射强度 ‎18. 有关该图反映观测地点和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 A. 西欧平原,3、4月份 B. 撒哈拉沙漠,7、8月份 C. 青藏高原,5、6月份 D. 准噶尔盆地,10、11月份 ‎【答案】16. B 17. A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云量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到达地面的少,①正确;气候类型反映一地多年的气候待征,不能体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弱,②错误;地形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③正确;地表温度不影响太阳辐射,④错误; 影响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距离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少,太阳辐射强,⑤正确;故选B正确 ‎【17题详解】‎ 根据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表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地表温度与太阳辐射强度基本呈同步变化,所以甲表示地表温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白天地面收入大于支出,为正值,夜晚为负值,所以乙图像表示地面净辐射;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变化要滞后于地表温度的变化,故丙表示近地面大气的温度。综合分析,A项符合题意。‎ ‎【18题详解】‎ 图中太阳总辐射量最大值,应是当地地方时是12点,对应世界时6点,比零时区早6小时,可判断该地的经度约为东经90°,根据经纬度位置分析,不可能是西欧平原及撒哈拉沙漠,A、B错误;由图示太阳辐射强度曲线分析,该日日出约为世界时23时,日落约为世界时13时,昼长夜短,该地为夏季,但近地面大气温度该日最高温度约为150,判断观测点应是青藏高原的 5、6月份,C正确。该地最低气温大于0℃,准噶尔盆地在10、11月份的气温小于0℃,D错。综合分析,C项正确。‎ 阿克库勒湖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其湖水因含河流带来的白色颗粒物呈乳白半透明状,又称“白湖”。下图阿克库勒湖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仅考虑地势对气温的影响(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图示区域最大温差可能是 A. 5.4℃ B. 6.1℃ C. 6.7℃ D. 7.2℃‎ ‎20. 最不可能将白色颗粒物带入湖泊的河流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1. 图中各河流,平均流速最快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2. 据图判断,甲地地形是 A. 山谷 B. 三角洲 C. 冲积扇 D. 山脊 ‎【答案】19. B 20. B 21. D 22. A ‎【解析】‎ 试题考查等线图的判断 ‎【19题详解】‎ 从图中看,等高距为100米,图示区域最低处位于②河的最左侧,海拔为1600~1700米;图中右上角处海拔最高,为2600~2700米,图示区域高差为900~1100米,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可算出温差为5.4~6.6℃,可能是6.1℃,B正确。‎ ‎【20题详解】‎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可知河流②从湖泊向西流,最不可能将白公颗粒物带入湖泊,B正确。‎ ‎【21题详解】‎ 图中④河流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平均流速最快,D正确。‎ ‎【22题详解】‎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图中甲处有河流从湖泊流出,为山谷,A正确。‎ ‎“登高观日出”,面对悬崖,目睹太阳从正前方地平线上升起,让游者心旷神怡,这是很多山地景区所拥有的游览项目。某重庆游客于2018年5月1日登临图中的甲地,观赏到了正前方壮观的日出景象。‎ 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中丙地和丁地之间最大高差约为 A. 299米 B. 399米 C. 499米 D. 599米 ‎24. 若该游客希望在乙地也欣赏到与甲处一样的日出景象,其日期应该选择在 A. 2月9日 B. 4月1日 C. 8月13日 D. 11月11日 ‎【答案】23. D 24. A ‎【解析】‎ 本题组以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相对高度估算、日出太阳方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3题详解】‎ 图中已有等高线数值可以推算出等高距为200米。图中显示,丙地外围等高线以外海拔低于500米,因此丙海拔高于500米,海拔为500~700米之间,丁地外围等高线以外海拔高于1100米,因此丁海拔低于1100米,海拔为900~1100米之间,由推算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00~600米,两地之间最大高差应接近600米,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24题详解】‎ 题中信息表明,2018年5月1日,某重庆游客在甲地面对悬崖的正前方观赏到了壮观的日出景象,旅客在乙地面对悬崖的正前方是东南方向,如果在正前方欣赏日出,表示当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直射点应南半球,而4月1日和8月13日直射点在北半球,排除B、C。图中显示,面对悬崖,甲地正前方的东北方向与乙地正前方的东南方向,关于正东方基本对称,说明两天太阳直射点位置纬度相同、半球相反。5月1日直射点纬度大约在10°N,而2月9日和11月11日的直射点纬度大约分别是10°S、12°S,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D不符合题意。‎ 下图为我国某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单位:毫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甲地年降水量大于周边地区的原因是( )‎ A. 山地地形截留水汽,形成地形雨 B. 盆地地形使水汽不易扩散,云雨较多 C. 湖泊蒸发导致水汽增多,降水增加 D. 茂密的植被涵养水源,增大空气湿度 ‎26. 图中甲、乙两地相比( )‎ A. 乙地年降水量比甲地小 B. 甲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较乙地大 C. 乙地气温年较差较甲地大 D. 甲地气候的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无关 ‎【答案】25. A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甲地位于闭合的6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中心,其降水量大于600毫米,降水量出现高值中心,可能的原因就是山地截留水汽(陕西黄龙山),形成地形雨,而且盆地、湖泊、植被的解释均不合理。故选A。‎ ‎【26题详解】‎ ‎.甲、乙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乙的纬度比甲低,正午太阳高度一年四季都比甲地大。乙地位于秦岭山脉,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甲地降水600~800毫米,从区域位置和降水量来看,甲地气候的大陆性比乙地更强些,所以甲地降水的年际变化比乙地大。甲地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也都比乙地大。关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另一种解释:乙地纬度比甲地低,海拔也比甲地高,所以乙地气温年较差比甲地小。乙地纬度低,日较差应该比甲地大。乙地海拔高,日较差又应该比甲地小,但乙地位于秦岭山区,纬度与甲地相差仅有2度,所以甲、乙两地属于中小尺度的地域范围,因此,地形对日较差的影响更大些,所以乙地海拔较高,日较差较小,加之乙地降水多,阴雨天气使乙地日较差更小些。故选B。‎ 二、综合题(50分)‎ ‎2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每年秋季至初春季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海低地会出现一种强劲的干热风,被称为“圣塔安娜风”(如下图),一般为东北风。“圣塔安娜风”引发的火灾对当地广阔的森林影响巨大。‎ ‎(1)据图文资料分析“圣塔安娜风”的形成原因。‎ ‎(2)据图并结合大气环流相关知识,说说图示地区北部沿海低地受“圣塔安娜风”影响较小的主要原因。‎ ‎(3)简要分析“圣塔安娜风”在当地引起火灾的原因。‎ ‎【答案】(1)冬半年,内陆高原荒漠地区形成冷高压,加州南部沿海地区位于冷高压西南部,盛行东北风;该气流由高原吹向沿海低地过程中,下沉增温,形成干热的“圣塔安娜风”。‎ ‎(2)北部盛行西风较强,对高原来的气流具有抑制作用;高原来的气流受重重山脉阻挡,很难到达沿海低地。‎ ‎(3)“圣塔安娜风”为干热风,易引发火灾;该风风力强劲,易助长火势;当地森林面积大;当地居民较多,产业较密集,造成的损失大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大气环流 ‎【详解】(1)结合图例从图中可看出,冬半年内陆高原荒漠地区形成冷高压,加州南部沿海地区位于冷高压西南部,盛行东北风;由材料可知“圣塔安娜风”,一般为东北风,该气流由高原吹向沿海低地过程中,下沉增温,形成干热的“圣塔安娜风”。‎ ‎(2)从图中看图示地区北部沿海低地位于35°N以北,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该地受盛行西风影响大,对高原来的气流有抑制作用;结合图例从图中可看出,图示地区北部沿海低地与内陆冷高压之间有重重山地阻挡,高原来的气流难以到达。‎ ‎(3)“圣塔安娜风”在当地引起火灾原因可从“圣塔安娜风”的性质、风力、当地的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由材料可知“圣塔安娜风”性质为干热风,易引发火灾;且风力强劲,易助长火势;由材料可知当地森林面积广大,有引发火灾的物质基础;当地居民较多,产业较密集,造成的损失大。‎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圣诞岛位于印度洋东部,为火山岛,属于澳大利亚的海外领地。圣诞岛海岸线长80公里,沿岸大多为悬崖峭壁,仅有13处浅滩,最大的一处名为飞鱼湾,是岛内唯一港口和人口主要聚居地。磷酸盐工业是圣诞岛的经济支柱(图中黑色阴影部分为磷酸盐矿分布区),澳大利亚政府曾因为其对雨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而宣布关闭磷酸盐矿。1990年起允许私营公司在热带雨林资源不受破坏的条件下恢复开采。‎ 材料二 圣诞岛区域图 材料三 下表为圣诞岛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统计资料。‎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降水量(mm)‎ ‎290‎ ‎354‎ ‎303‎ ‎230‎ ‎148‎ ‎158‎ ‎94‎ ‎29‎ ‎38‎ ‎140‎ ‎193‎ ‎290‎ ‎354‎ 降水天数(天)‎ ‎18‎ ‎20‎ ‎20‎ ‎17‎ ‎15‎ ‎14‎ ‎12‎ ‎8‎ ‎7‎ ‎11‎ ‎14‎ ‎18‎ ‎20‎ ‎(1)简述圣诞岛的地形地势特点。‎ ‎(2)分析圣诞岛沿岸大多为悬崖峭壁原因。‎ ‎(3)分析圣诞岛的降水季节分配特点的成因。‎ ‎(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谈谈未来圣诞岛磷酸盐工业开发的方向。‎ ‎【答案】(1)特点: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整体地势较低;岛屿中部平坦(台地),岛屿边缘地形崎岖、落差较大,沿海多悬崖峭壁。‎ ‎(2)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岩石海岸;(岩石海岸)受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 ‎(3)当地夏季(北半球冬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当地冬季(北半球夏季)受东南信风控制;且地势低,地形抬升不明显,降水较少。‎ ‎(4)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对磷酸盐的综合开发利用;磷酸盐开发过程中注重对雨林的保护(加强生态补偿);做好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污染)。‎ ‎【解析】‎ ‎【分析】‎ ‎(1)地形地势特点可从地势倾斜方向、整体高低状况、起伏大小;主要的地形类型、地形类型的分布状况;特殊地形地貌等方面来描述。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及疏密可以判断。‎ ‎(2)沿岸的悬崖峭壁即岩石海岸受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地貌。‎ ‎(3)据材料三中的表格可以看出降水季节分配的特点,降水季节分配特点的成因可从降水的影响因素——大气环流、地形等角度考虑。‎ ‎(4)圣诞岛未来开发的措施可借鉴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及热带雨林的保护进行分析。‎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沿岸大多为悬崖峭壁,仅有13处浅滩”,且据图可知,图中等高线中间稀疏,边缘密集,说明岛屿中部平坦,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整体地势较低,岛屿边缘地形崎岖、落差较大,沿海多悬崖峭壁。‎ ‎(2)根据材料信息“圣诞岛位于印度洋东部,为火山岛”可知,该岛屿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多岩石海岸,临海地区常年受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导致边缘为悬崖峭壁。‎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2、3月(当地夏季)降水较多,是因为该地位于10°S附近,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7-10月(当地冬季)降水较少,是因为当地冬季受东南信风控制,且地势低,地形抬升不明显,降水较少。‎ ‎(4)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磷酸盐工业开发过程中可以推行清洁生产,把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综合开发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加强生态建设,注重对热带雨林的保护;做好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防止水土流水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污染。‎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雪花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的固态降水,结构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多呈六角形,像花。雪花形状与形成时的水汽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烫伤、冻伤的单方。吉林省是冬季降雪量最多的地区,也是中国最美的雪花分布区。下面左图是我国冬季温度适宜“最美雪花”生长地区分布,下右图为雪花形状与气温、水汽的关系图。‎ ‎(1)简析吉林省东部降雪多的原因。‎ ‎(2)推测吉林省东部主要的雪花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3)湖北江汉平原地区有谚语“一场春雪一次寒”,试解释其原因。‎ ‎【答案】(1)距海近,水汽充足;纬度较高,地势高,冬季气温低;地形抬升,大气中水汽遇冷凝结。‎ ‎(2)大片状冬季气温大部分为-15℃~-18℃;空气中水汽多,水汽处于过饱和状态。‎ ‎(3)春季寒潮爆发时,湖北易下雪,降温幅度大;中东部平原面积大,北部无高大山地阻挡,风力大,散热快;积雪融化,吸收热量,加剧气温下降。‎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天气系统等内容,同时考查了学生获取并分析材料及图中信息的能力,试题难度较难。‎ ‎【详解】(1)降雪的形成条件离不开充足的水汽和较低的温度,解答本小题要根据吉林省东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特征加以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吉林省东部地势较高,距海较近,冬季来自海洋湿润气流与来自北部寒冷的空气相遇,在山地迎风坡产生大量降雪。‎ ‎(2)解答本小题首先根据左图判断出我国冬季温度适宜“最美雪花”生长地区分布温度范围,再根据右图为雪花形状与气温、水汽的关系图判读吉林省东部主要的雪花类型。根据左图,1月份吉林省东部平均气温在-14℃至-18℃之间,结合右图,平均气温在-14℃至-18℃之间,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形成大片状雪花类型。‎ ‎(3)分析湖北江汉平原地区有谚语“一场春雪一次寒”原因要根据所学知识从春雪的形成原因(锋面知识)及积雪融化对气温的影响方面分析。本小题强调春雪,春雪是由春季寒潮爆发,冷空气南下,降温幅度大,与南方暖湿空气相遇形成,属于冷锋天气;同时,积雪融化,吸收热量,加剧气温下降。‎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