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地理试题

东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摸底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读“阿拉斯加某冰川示意图”,回答下列题。‎ ‎1. 图中冰川南北端的直线距离最接近 A. 2km B. 6km C. 10km D. 无法计算 ‎2. 图中P处冰川移动的方向大致为 A. 西南方向 B. 东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东南方向 ‎【答案】1. B 2. A ‎【解析】‎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应用——计算距离和地图三要素——方向的判读。‎ ‎【1题详解】‎ 纬度1°距离是111千米,1°=60′,图示南北跨约3.5分,南北两端的直线距离约(3.5/60)×111=6.475 km,最接近6 km,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等高线,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是河谷地形,图示冰川主要分布在谷地;图中P处冰川大致与等高线垂直,向海拔较低处移动,P处等高线向东北方向突出,根据所给经纬网确定是向西南方向滑动,故选A。‎ 某学校组织学生去浙江省某山区进行夏令营活动,需要借助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应的活动安排与设计。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 对于该区域地理事象的判读,认识正确的是 A. 在活动期间搭帐篷宿营最合适的是③地 B. 河道弯曲,河流湍急 C. 陡崖的相对高度不超过120米 D. 山体险峻,坡陡谷深 ‎4. 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当地环境特点的是 A. 穿行在漫山遍野的茶树间 B. 狂风暴雨席卷当地 C. 河岸不时崩塌,河水中夹杂大量泥沙 D. 大片的竹林中隐藏着农家 ‎【答案】3. A 4. C ‎【解析】‎ 试题分析:‎ ‎【3题详解】‎ 浙江夏季是雨季,①位于河流沿岸,一旦遇到暴雨天气,水位上涨,容易出现险情。②地位于山谷口,在山区容易发生山洪灾害,有遭遇泥石流的危险。④处是陡崖,容易发生碎石崩落危险。③处地势较高,地形较开阔平坦,没有前面的各种灾害,地质灾害最少,故A正确。从图中可见河道比较平直,B错误;从图中可知等高距为40米,陡崖顶部的范围为200-240米,底部的海拔范围为80-120米,所以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为80-160米故C错误;等高线较稀疏故D错误。‎ ‎【4题详解】‎ 浙江省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盛产茶树、毛竹等经济作物AD正确。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带来狂风暴雨天气B有可能。我国南方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小故C错误。‎ 考点:考查等高线图综合判读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下图中实线表示黄土高原局部等高线(单位:m),虚线表示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m)。据此完成下列题。‎ ‎5. 关于图中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示区域基岩表面中间高四周低 B. 图中四地甲地的黄土厚度可能最大 C. 图中乙地和丁地黄土层的厚度不可能相同 D. 图示区域降暴雨后冲刷最严重的是丙地 ‎6. 图中丙地附近有一窑洞,某日此处北京时间7:50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而北京时间9:30太阳从门的正前方射入窑洞,则该日窑洞前晒场能被太阳照射的时间约为 A. 6小时 B. 7小时40分钟 C. 9小时20分钟 D. 12小时 ‎【答案】5. B 6.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图的判断和太阳高度的计算。‎ ‎【5题详解】‎ 读图,根据等值线数值可知,基岩表面西高东低,A错。图中等高距是5米。甲地海拔为830~835m,黄土底面高度为800~805m,黄土厚度为25~35m;乙地海拔为825~830m,黄土底面高度为805~810m,黄土厚度为15~25m;丙地海拔为835~840m,黄土底面高度为810~815m,黄土厚度为20~30m;丁地海拔为820~825m,黄土底面高度为800~805m,黄土厚度为15~25m,甲地的黄土厚度可能最大,乙地与丁地黄土厚度可能相同,B对,C错。丙地等高线稀疏,且相当于山脊为分水岭,暴雨冲刷不是最严重,D错。故选B。‎ ‎6题详解】‎ 某日此处北京时间7:50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当地时间为7:20左右,昼短夜长,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故从7:50日出到9:30太阳位于门的正前方有1小时间40分,窑洞前的晒场能被太阳照射;6小时后,太阳从门的正前方西移与窑洞门成90度夹角时,由于西侧有山脊阻挡,门前的晒场就不能再被太阳照射,因此该日窑洞前晒场能被太阳照射的时间为7小时40分钟。故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都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都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时,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下表为长春市某民居正南朝向窗户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统计表。读表中材料,回答下列下列题。‎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面积(m2)‎ ‎5‎ ‎4.99‎ ‎4.98‎ ‎4.97‎ ‎4.98‎ ‎7. 以下四幅光照图与表中时间相吻合的是 A. B. C. D. ‎ ‎8. 若某日该民居室内正午光照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的公转速度最慢 B. 澳大利亚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C. 长春日出方向为东南 D. 天山雪线位置达一年中最高 ‎【答案】7. D 8.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 ‎【7题详解】‎ 该地正午阳光位于正南方向,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应为夏至日前后。A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冬至日光照图;B越往北夜越长,为北半球的冬半年;C晨昏线与某条经线重合为二分日光照图;D据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可判断为北极点俯视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现象为夏至日光照图;故选D。‎ ‎【8题详解】‎ 当该民居室内正午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最小,北半球各地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最小,冬至日时接近近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快,A错;澳大利亚人民是3—5月当地秋季播种小麦,B错误;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各地均东南日出、西南日落,C正确;北半球的冬季气温低,天山雪线位置达一年中最低,D错误。故选C。‎ ‎【点睛】屋内光照面积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有关,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照射到屋内的面积越大,更加屋内照射面积的变化可以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进而判断昼夜长短的变化,解答第一小题即可。正午光照面积最大值,为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知道了题目时间为冬至日,逐个选项排出除第二小题即可。‎ ‎2016年1月6日,中国两架民航客机先后从海南省海口市美兰机场起飞,成功试飞南沙永暑礁新建机场。下图为“永暑礁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 永暑礁机场建设者在一年中看到正午太阳在北方的时间大约是 A. 3个月 B. 6个月 C. 9个月 D. 12个月 ‎10. 有关永暑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直射的时间超过半年 B. 一年中有三个月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 C. 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昼长夜短 D. 太阳辐射强烈,天气多变,多雷暴 ‎【答案】9. A 10. D ‎【解析】‎ 试题分析:‎ ‎【9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纬度,永暑礁纬度约是10°N,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一年中位于永暑礁北侧的时间约是3个月,机场建设者在一年中看到正午太阳在北方的时间大约是3个月,A对。B、C、D错。‎ ‎【10题详解】‎ 永暑礁位于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的时间只有两天,A错。夏半年日出东北方向,一年中有6个月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B错。一年中有约一半时间昼长夜短,C错。纬度低,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太阳辐射强烈,天气多变,多雷暴,D对。‎ 考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时间,日出方向,气压带特征。‎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 减弱了射向膜外的地面辐射 B. 增强了地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2. 山东省胶东地区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A对。地膜覆盖不是大棚生产,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不改变太阳辐射的总量,C错。不能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故选A。‎ ‎【12题详解】‎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给果实着色,C对。夏季地温高,不需要保持地温,A错。地膜覆盖不能降低地温,B错。地膜覆盖不能增加吸收太阳辐射,D错。故选C。‎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 洱海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中,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洱海地区形成湖陆风和山谷风叠加的局地环流. ‎ 读洱海地区某时刻沿25°36′N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和洱海地区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洱海上空等温面的凹凸现象应该出现在 A. 冬季晚上 B. 夏季晚上 C. 冬季白天 D. 夏季白天 ‎14. 该时刻甲地吹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15. 洱海存在使周边地区 A. 气温日较差变大 B. 风频变大,山风增强 C. 气温年较差变大 D. 点苍山东坡夜雨减少 ‎【答案】13. A 14. D 15.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及其影响。‎ ‎【13题详解】‎ 读左图可知,近地面气温较低,应是冬季;湖区气温高于周围地区,冬季的夜晚由于湖泊降温慢,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14题详解】‎ 读图分析,湖泊气温高于周边地区,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区,风从湖岸吹向湖面。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自南向北指向湖区。加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向右偏形成西南风。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5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洱海的水热容量大于周边陆地,可以调节气候,使得周边地区日较差、年较差变小,故A、C错误;受湖陆风的影响,白天风从洱海吹向陆地,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洱海;受山谷风的影响,白天风从洱海吹向点苍山,晚上风从点苍山吹向洱海。湖陆风和山谷风在昼夜风向一致,故洱海的存在使周边地区风频变大,山风增强,故B正确;东坡可阻挡夜间洱海水汽,降水增多,故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018年春,北京的一场四月雪为清明小长假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4月5日下午,一位摄影爱好者发现在一片铺着方形地砖且空着的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白色的“馒头”状的小雪堆(如下图),且每个雪堆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据了解,这种方砖的中心有个空洞,会露出土壤,属近年流行的“可呼吸”地面铺装。‎ 据此完成下列题。‎ ‎16. 带来这场降雪的天气系统是 A. B. ‎ C. D. ‎ ‎17. 照片显示的“雪馒头”形成的原因有 ‎①土壤较地砖比热容大,升温较慢,其上积雪融化较慢 ‎②地砖中心空洞积雪厚 ‎③土温比气温低,积雪融化慢 ‎④砖面比泥土升温快,温度高,其上积雪融化较快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6. A 17. B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2018年北京春季一场降雪后的“雪馒头”景观为背景材料,以此次北京普降大雪的原因、雪馒头形成的原因、方砖铺设的地面与水泥路面相比的效应为切入点,考查天气系统、大气受热过程、水循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 ‎【16题详解】‎ A冷气团向暖气团运动,为冷锋,B为暖锋,C气流下沉为反气旋,D气流上升为气旋。一般降雪是需要充足的水汽和较强的冷空气影响。从材料中可知此次北京普降大雪的时间在四月清明前后,此时北京虽然气温会出现回升现象,但一般不会导致强对流天气,况且强对流天气持续,范围为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如冰雹、雷暴、龙卷风、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而本次是降雪且为普降,B不对;春季北方地区仍有冷空气侵扰,受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可形成冷锋天气,如果当地水汽充足的话,能带来大范围降雪,A符合。故本题正确应选A。‎ ‎【17题详解】‎ 从图上可以看出雪馒头是在空心砖的中央空洞部分存在的,可以推测出应该是土壤部分和地砖部分的温度不同导致,地砖化的快,代表地砖由于升温等原因导致的其温度较高一些。地砖中心虽然有空洞,但与地砖相比高度应不会有那么大的差距,且没化的雪向上突起,微弱的差距影响不大,且雪有粘附性,中心空洞的雪在没融化前应和周边地砖上的雪附着一起,其下面空气应较多一些,②不符;降雪前土温比气温要高,因为大气的温度来自于地面辐射,故降雪时其表面温度应略高于气温,③不对;由于土壤的比热容较大,雪后升温速度较慢,砖面升温较快,这样导致砖的升温快,再加上由于土壤的含水量高渗水率低,砖渗水率高一些,因地落在中间土地上,会化得慢。①④符合,故本题B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中等,以一幅照片作为情境材料进行地理知识的考查在不少试题中常常出现,这也体现了地理知识的生活化,符合今年高考大纲的要求“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有效的检测了解题者必备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关于相同区域雪融化差异的题目较多,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注意这相同区域受太阳辐射类似,能使雪融化差异一定是下垫面中的温度差异而导致的,所以入手就是找到什么原因导致的下垫面温度不同。‎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和不透水地面周边等地,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箭头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  )‎ A. a增加 B. b增加 C. c减少 D. d减少 ‎19. 建设植被浅沟对城市的影响是(  )‎ A. 增加地表水资源 B. 缓解城市内涝 C. 造成地面沉降 D. 加重热岛效应 ‎【答案】18. A 19. B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详解】‎ 联系水循环的基本环节、结合图形可知,a为蒸发或者蒸腾作用,b为地表径流,c为下渗,d为地下径流;植被浅沟中的植被具备蒸腾作用,那么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a会增加;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土质较疏松,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即c增加、b减少;下渗量增加,那么地下径流应该增加,即d增加,故选项AC正确。‎ ‎【19题详解】‎ 地面沉降与过度开采地下水等有关,与人为制造的植被浅沟无关,故排除选项C;植被比不透水地面热容量大,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故排除选项D;由题干材料可知,植被浅沟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可以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而且可以把下渗的水资源收集起来加以利用,即可以增加水资源,故选项A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大气受热过程。‎ 巴丹湖位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缘,湖泊被沙山分为东湖和西湖两部分(下图),两湖水体性质受盛行西北风的影响而产生明显差异。地质历史时期,该湖所在地区风向多变,影响着巴丹湖的地貌演化,并造就了不同的湖泊形态。‎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 右图示意巴丹湖的地貌演化过程,据此推断Ⅰ、Ⅱ、Ⅲ阶段的盛行风向分别是 A. 西南风;东南风;西南风 B. 西南风;东南风;东北风 C. 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 D. 东北风;西北风;东北风 ‎21. 巴丹湖冬、春季节水位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A. 地下水补给量大 B.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量大 C. 大气降水量大 D. 气温低,蒸发量小 ‎22. 东湖比西湖水位高、盐度低的原因是 ‎①湖盆底部西高东低,东湖接受浅层地下水补给量大于西湖 ‎②东湖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大,湖水补给量大 ‎③该地盛行西北风,沙山阻挡,导致风力东湖较西湖弱,水分蒸发弱 ‎④西湖沿岸地区人类活动频繁,用水量大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20. C 21. D 22.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要素的相互影响。‎ ‎【20题详解】‎ 沙丘凸向即风来的方向。因此可以得出阶段Ⅰ是东北风;阶段Ⅱ是西北风;阶段Ⅲ是西南风。故选C。‎ ‎【21题详解】‎ 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季节变化小,A错误;本题是冬春季节,题目条件中也无从得出该地冬春降雪丰富,且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发生在春季,B错误;另外本地位于内蒙古沙漠地区,干旱是主要特征,降水量有限,C选项大气降水量大,不符合题意。冬春季节,气温低,蒸发量小,故D正确。‎ ‎【22题详解】‎ 由图可知湖盆底部西高东低,东湖接受浅层地下水补给量大于西湖,①正确;本地位于西北内陆,夏季风难以到达,②错误;两湖水体性质受盛行西北风的影响,西北风使得西湖蒸发旺盛,东湖受沙山阻挡,风力较西湖弱,蒸发量较小,③正确;巴丹湖位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缘,人类活动较少,④错误。A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下图中①②③④线段均为该大洋中的洋流。读图完成下列题。‎ ‎23. 若②③洋流流向刚好相反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印度半岛为炎热干燥的季节 B. 马六甲海峡海水由东南向西北流 C. ①洋流所在海区垂直方向上的上升流较强盛 D. ②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为盛行西风 ‎24. 7月份①洋流所在海区经常出现浓雾,有关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7月气温较高,蒸发旺盛,海域上空水汽充足;‎ ‎②7月份该海域中有寒流经过,降温促使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 ‎③7月份该海域中有暖流经过,故水温较高,蒸发旺盛,海域上空水汽充足;‎ ‎④7月份该地有向岸风,垂直方向上升流较强盛,故水平方向有寒流经过;‎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答案】23. C 24. C ‎【解析】‎ 本题考查洋流 ‎【23题详解】‎ 图示为北印度洋海域,③为南赤道暖流是自西向东流,若与②方向相反,②洋流为顺时针流,为北半球夏季,①洋流是补偿流,有离岸风,垂直方向上升流较强盛,寒流上升流较强盛 ,C正确;受西南季风影响,马六甲海峡海水由西北向东南流,B错;印度半岛为雨季,C错; ②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为西南季风,D错。故选C。‎ ‎【24题详解】‎ ‎7月气温较高,蒸发旺盛,海域上空水汽充足;7月北半球夏季,该地有离岸风,垂直方向上升流较强盛,①洋流是寒流,减温减湿,促使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使水汽凝结形成雾。①②正确,故选C。‎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北部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5. 图中M点的湖底粗颗粒沉积物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季节分别是 A. 风力作用,春季 B. 流水作用,夏季 C. 海浪作用,秋季 D. 冰川作用,冬季 ‎26. 近些年连续观测发现,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A. 青藏高原风力减小 B. 入湖水量逐渐增加 C. 全球变暖,气温上升 D. 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答案】25. A 26.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物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只要掌握区域环境特征即可正确作答,总体难度一般。‎ ‎【25题详解】‎ 读图,结合经纬度及地理事物的分布来看,图示区域库赛湖位于青藏高原,冬季温度低、风力强劲,风力搬运作用使大量的陆地砂砾在冰面沉积,春季气温回升,湖泊解冻,冰面上的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沉积层;夏季流水搬运的粗颗粒泥沙在湖泊边缘沉积,细颗粒泥沙在湖泊中心沉积;冰川前沿不可能进入湖泊中心形成冰川沉积。故选A。‎ ‎【26题详解】‎ 可知,粗颗粒沉积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说明风力侵蚀、沉积作用减弱。青藏高原的风力在短期内变化不大;粗颗粒沉积层厚度变薄最可能是生态环境改善,地面植被覆盖增加,风力侵蚀作用减轻。故选D。‎ 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般情况下,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 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这段的河谷及两岸阶地的东西向剖面图。读下图完成下列题。‎ ‎27. 下列对河谷地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B. 流水的搬运作用形成了河流阶地 C. 该河流的流向为由南向北 D. 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B-C ‎28. 该地区的耕地和居住地最适宜分布的地区及原因是 A. 分布在①,离水源较近 B. 分布在阶地②,植被丰富 C. 分布在阶地③,土壤肥沃 D. 分布在阶地④,地势较高 ‎【答案】27. C 28. C ‎【解析】‎ 阶地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27题详解】‎ 图中的河流火山灰层,西岸砂岩层形成堆积明显,以堆积作用为主。依据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可知该河流的流向为由南向北,C对;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图中的阶地不断增加,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A错;沉积岩层a上覆盖有火山灰XY,形成最早,沉积岩层c上覆盖有火山灰X,形成较晚,沉积岩b上没有火山灰覆盖,形成最晚,结合阶地位置可知,三个沉积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D错。故选C。‎ ‎【28题详解】‎ 阶地③有火山灰,土壤非常肥沃,离水源地近,水源充足,且海拔较高,不易遭受洪水,C对;河流沿岸的居民点和耕地,要考虑到洪水,故应位于海拔较高处,分布在河漫滩,离水源较近,但容易遭受洪水,A错; 分布在阶地②,但砂岩土壤没有火山灰肥沃,B错;分布在阶地④,地势太高,取水不便,D排除。故选C。‎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 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 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 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 D. 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30. 上图中 A. 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 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 C. 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 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 ‎【答案】29. D 30. D ‎【解析】‎ 试题分析:‎ ‎【29题详解】‎ 由图示可推知,该处先经历挤压形成褶皱导致地表形态变化,后又经历岩层断裂,使岩层隆起与下陷,在断层线位置,岩石破碎,被外力侵蚀,形成沟谷、河流。可见图中地貌既与内力作用有关,也与外力作用有关,A错;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受挤压、断裂而成,故B错;甲地山脉为地壳断裂上升而成,乙山背斜隆起形成,原因不同,C错;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D正确。‎ ‎【30题详解】‎ 背斜顶部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①处为背斜,A错;②处为向斜,B错;③处为花岗岩,不可能有生物化石,C错;②在①岩层的下部,形成时间早;③侵入①岩层,③晚于①,故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D对。‎ 考点: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的意义。‎ 二、综合题 ‎31.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多年平均总云量(总云量可以视为是观测时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百分比,单位:﹪)分布图,图中N河是雅鲁藏布江右岸最大的支流,河谷地区海拔3800—5000m,流域内昼夜温差大。夏季白天谷内气温可高达29℃,晚上多夜雨,夜雨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 ‎-4.6‎ ‎-1.9‎ ‎2.0‎ ‎5.3‎ ‎9.1‎ ‎12.7‎ ‎12.5‎ ‎11.5‎ ‎9.9‎ ‎6.2‎ ‎0.6‎ ‎-3.8‎ 降水量 ‎(mm)‎ ‎0.2‎ ‎0.4‎ ‎1.4‎ ‎4.7‎ ‎47‎ ‎65.7‎ ‎100.2‎ ‎110.9‎ ‎50.4‎ ‎3.8‎ ‎1.1‎ ‎0.4‎ ‎(1)指出雅鲁藏布江流域云量的时空变化特点。‎ ‎(2)分析N河河谷夏季白天气温较高的原因 ‎(3)简析N河谷夏季夜雨特别多的原因 ‎【答案】(1)特点:夏季多,冬季少(5—10月多,11—次年4月少);东部多,西部少。‎ ‎(2)纬度较低,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云量少(多晴朗天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谷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 ‎(3)河谷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受来自海洋(印度洋)的暖湿季风(西南季风)的影响,水汽较充沛;夏季,河谷白天气温高,蒸发旺盛,增加了河谷内空气湿度;夜晚,河谷两岸山地降温快,且由于多雪山,来自山顶的冷空气势力强;沿陡坡快速下沉,使河谷内的暖湿空气强烈抬升而多夜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西藏南部地区为背景,考查降水时空分布及原因、气温较高和夜雨较多的原因。‎ ‎【详解】(1)通过描述藏南地区云量时空分布及原因,考查降水时空分布及原因。藏南地区云量主要是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深入河谷,遇地形抬升成云致雨,其次,夏季昼夜温差大,晚上高空散热快,形成较大的垂直温差异,空气对流运动强烈。所以云量夏季多冬季少。由图中云量等值线可知,云量东多西少,因为东部受西南季风影响大于西部。‎ ‎(2)位于北纬30度以南地区,纬度较低,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较强;从云量分布可以看出,该地云量少,多晴朗天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河谷地区海拔3800—5000m,山高谷深,谷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 ‎(3)河谷夏季夜雨特别多的原因可从该地的季风气候以及河谷两岸山地地形对降水的影 响进行分析。河谷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暖湿西南季风顺河谷深入,带来较充沛的水汽;流域内昼夜温差大,从上题分析可知,夏季升温快,河谷白天气温高,水汽蒸发旺盛,增加了河谷内空气湿度;夜晚降温快,河谷两岸山地降温快,且由于多雪山,来自山顶的冷空气势力强,形成山风,沿陡坡快速下沉,下沉的冷空气使河谷内的暖湿空气强烈抬升而形成降雨,故多夜雨。‎ ‎32.图为滦河流域简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滦河是华北重要的河流,张百湾至滦县之间的中游河段有较多黄土分布,近年来多不合理的垦殖。‎ ‎(1)试从径流量、结冰期等方面描述滦河的水文特征。‎ ‎(2)分析滦河流域易发生洪涝的季节及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3)京津地区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试从“节流”角度简述缓解该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1)径流量小,径流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 ‎(2)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支流众多,汇水量大。‎ ‎(3)调整产业结构,适当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发展节水农业;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水污染,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解析】‎ ‎【详解】(1)滦河的水文特征从流量、流量季节变化、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 滦河位于我国华北地区,降水少,江河径流量小;降水主要集中于7、8两月,冬春季节干旱少雨、蒸发旺盛,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少雨年份更加干旱缺水,径流季节变化大,纬度较高,有结冰期,张百湾至滦县之间的中游河段有较多黄土分布,含沙量大。‎ ‎(2)滦河流域属于季风影响区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区域位于华北平原地区,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图中可以看出,支流众多,汇水量大,这导致滦河夏季易发生洪涝。‎ ‎(3)京津地区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其人为原因主要有人口稠密,人均水资源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等。从“节流”层面解决该问题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适当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发展节水农业;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水污染,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节水意识等。‎ ‎【点睛】华北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措施 自然原因: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 2、华北地区降水少,江河径流量小;降水主要集中于7、8两月,冬春季节干旱少雨、蒸发旺盛,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少雨年份更加干旱缺水 3、从水土资源的配合上看,华北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人为原因: 1、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 2、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3、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措施: 1、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是目前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最有效途径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首先,跨流域调水工程 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其次,修建水库是解决降水季节变化大的主要措施。 3、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 ‎33.下图示意黄河某段外力地貌分布图及沿A和B一线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左图中C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2)描述冲积扇城市A和B一线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答案】(1)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流经此地的河流含沙量大,携带大量泥沙在流出山口时,河面展宽,流速减慢,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冲积扇。‎ ‎(2)特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详解】(1)从图中形态可以看出为冲积扇地貌,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低,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流经此地的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流出山口时,地形趋于平坦,河面展宽,流速减慢,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下降,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冲积扇。‎ ‎(2)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逐渐下降,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故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