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登陆火星五周年之际,“好奇号”探测器确认火星上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分析检测显示,取出的岩石粉末含有黏土、硫酸盐和其他对生命非常关键的矿物成分。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下图示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高分辨率照相机抓拍到的“公牛眼”状陨石坑。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火星体积密度较小 B. 火星上没有液态水 C. 火星表面温度高 D. 火星上大气稀薄 2. 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 A. 火星公转速度快 B. 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 C. 火星大气稀薄 D. 火星的质量小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火星上没有液态水,地球上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B对。火星体积密度与地球相似,是类地行星,A错。火星距太阳比地球远,表面温度较低,C错。火星上大气稀薄不是主要原因,D错。 【2题详解】 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火星大气稀薄,不能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陨石烧烬,C对。火星是类地行星,火星的公转速度、质量与地球接近,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但受陨石袭击的机率差异不大,不是易受陨石袭击的主要原因,A、B、D错。 点睛:地球上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火星上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火星上没有液态水。火星距太阳比地球远,表面温度较低。火星是类地行星,火星的公转速度、质量与地球接近。火星大气稀薄,不能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陨石烧烬。 2012年6月18日~26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两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北京时间6月18日14:14“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第一次交会对接成功。此时,位于南太平洋望远六号测控船(118°W)的区时是( ) A. 6月17日22:14 B. 6月18日22:14 C. 6月18日6:14 D. 6月19日6:14 4. 两次空间交会对接期间( ) A.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 B. 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C. 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D. 我国各地昼长先变长后缩短 5. 下列现象最有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 ) A. 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C. 地月引力 D. 流星现象 【答案】3. A 4. D 5. B 【解析】 【3题详解】 北京时间6月18日14:14,“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第一次交会对接成功。118°W位于西8区,与北京时间相差16小时,东边的比西边的早,此时,位于南太平洋望远六号测控船(118°W)的区时是 6月17日22:14,A对。B、C、D错。 【4题详解】 两次空间交会对接期间,日期是6月18日~26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先向北移,后南移,A错。7月初,地球公转到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此期间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变慢,B错。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C错。我国各地昼长先变长后缩短,D对。 【5题详解】 最有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太阳活动,能够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信号中断,B对。太阳辐射、地月引力、流星现象不干扰电离层,不影响无线电信号,A、C、D错。 气象学将“立冬”作为冬天的开始,2017年11月7日13时37分迎来 “立冬”节气。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冬始日期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2017年“立冬”之时全球新旧两天的范围比大约为( ) A. 2:1 B. 5:2 C. 4:1 D. 6:1 7. 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冬始日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海陆分布 C. 纬度 D. 光照 8. 关于A,B,C,D四地冬始日期分布规律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地冬始日期早,纬度较低 B. B地冬始日期早,地势较低 C. C地与同纬度区域比冬始日期最晚,地势较高 D. D地为无冬区,纬度较低 【答案】6. B 7. C 8. D 【解析】 【6题详解】 2017年“立冬”之时,北京时间是11月7日13时37分,时刻0点的经线约是84°W,全球新一天的范围约占264°,旧一天范围约占96°,新旧两天的范围比大约为 5:2,B对。A、C、D错。 【7题详解】 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冬始日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纬度不同,热量不同,进入冬季的日期不同,C对。地形、海陆分布、光照不是影响热量差异的主要因素,A、B、D错。 【8题详解】 A,B,C,D四地冬始日期中,A地冬始日期早,因为海拔较高,A错。B地冬始日期早,因为纬度较高,B错。C地与同纬度区域相比,冬始日期最晚,是因地形闭塞,受冬季风影响小,C错。D地为无冬区,是因纬度较低,位于热带,D对。 图甲为2015年12月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喷发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 埃特纳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类型是图乙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 埃特纳火山喷发期间其周围环境变化有( ) ①地表形态发生改变 ②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 ③植被更茂密 ④地下水水温升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9. A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成因及地壳的物质循环。由材料可知,埃特纳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类型是岩浆岩中的喷出岩,读右图分析,来自软流层的箭头指向①和②,②经过隆起后,才受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①不经隆起过程便受外力作用,说明①是喷出岩,②是侵入岩,A对,B错。沉积物形成④,因此④是沉积岩,③是变质岩,C、D错。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火山喷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埃特纳火山喷发期间其周围环境中,地表形态发生改变,①对;由于火山灰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②对;植被受岩浆影响,被焚烧,③错;岩浆是炽热的,使地下水水温升高,④对。所以①②④正确,故选D。 点睛:三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属于高频考点,主要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分析不同岩石的成因及对人类的影响。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形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 (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只有一个箭头。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作用。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11. 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岩盐是化学沉积的矿物——石岩组成的岩石。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盐丘形成顺序为T2-T1-T3 B. 图中岩盐层的年龄较新 C. 盐丘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 D. 油气不可能在盐丘下部聚集 【答案】C 【解析】根据岩层形态,结合地质作用的主要表现,分析岩层的形成过程。沉积岩层下面的岩层形成的时间早,是老岩层。 读图,砂岩层是沉积岩层,最初形态是水平的,后来岩层受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挤压力过大,导致岩层断裂,下面的岩盐层挤出来,形成盐丘。所以盐丘形成顺序为T2 -T3-T1,A错。盐丘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C对。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的时间早,图中岩盐层的年龄较老,B错。油气形成于沉积岩层中,可能在盐丘下部聚集,D错。 12. 高山流石滩指位于高山冰川雪线(终年积雪的下限)以下,高山草甸以上的地表岩石大量崩裂,大多棱角分明的岩块与碎石沿着陡峭的山坡缓慢滑动,在山坡较平坦处形成的扇形岩屑坡。完成第下题。 高山流石滩上岩块与碎石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 风力堆积 B. 风化作用 C. 流水搬运 D. 冰川侵蚀 【答案】B 【解析】 【详解】读图,结合材料分析,高山流石滩上岩块与碎石,是高山草甸以上的地表岩石大量崩裂形成的,大多是棱角分明的岩块与碎石,所以形成的主要作用是风化作用,B对。风力堆积主要形成在低洼地区,A错。流水搬运作用形成的岩石棱角不分明,比较圆滑,C错。冰川侵蚀形成的是U形谷地貌,D错。故选B。 读“地球局部海域洋流分布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3. 图中洋流( ) A. ④可能出现在北太平洋 B. ③形成受东北信风影响 C. ①的流向为自南向北 D. ②可能流经澳大利亚西海岸 14. 若图示海域位于太平洋,洋流( ) A. ①造成澳大利亚大陆沿岸地带气温降低 B. ②与南美大陆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有关 C. ④流经海区形成著名渔场 D. ③为寒流 【答案】13. D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图中纬度可以判断图中所示洋流为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方向为逆时针运动,所以该海域应该为南半球。A、B所述都位于北半球,错误。①洋流的流向为自北向南,C项错误。若该海域位于南印度洋,则②洋流为流经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D项正确。 【14题详解】 若图示海域位于太平洋,则其位于南太平洋(太平洋的南半球部分),①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造成途经的澳大利亚大陆沿岸气温升高,A项错误。②洋流为秘鲁寒流,使南美大陆热带荒漠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B项对。④洋流为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流经区域没有成著名渔场,C错;③洋流为南赤道暖流,D错。故选B。 下图为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部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地风向为东北风 B. ②地风向为西南风 C. A地为副极地低压带 D. B地盛行上升气流 1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此时中山为夏半年 B. 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受气压带A影响 C. 受气压带B控制的地区终年多雨 D.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①风带影响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①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间,为盛行西风带,北半球为西南风,A错;②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该气压带之间,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B错;A地位于30°附近,应该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错;B地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D对。 【16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南,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中山为冬半年,A错;地中海气候受气压带A(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盛行西风带的影响,B对;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终年高温多雨,C对;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D对。A相符合题意。 南非的采矿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海洋捕鱼业得到迅速发展。下图示意南非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南回归线附近,东非比西非的年降水量多的原因是( ) A. 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增湿 B. 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增湿 C. 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寒流减湿 D. 位于中纬西风的背风坡,寒流减湿 18. 图中南部甲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有上升补偿流 B. 大陆架广阔 C. 河流入海口处 D. 寒暖流交汇 19. 关于南非最南端的气候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1月炎热干燥,7月温和多雨 B. 1月温和多雨,7月炎热干燥 C. 1月高温多雨,7月温和少雨 D. 1月温和少雨,7月高温多雨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气候成因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即考查东非比西非的年降水量多的原因。南回归线附近,东非比西非的年降水量多的原因是东非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沿岸有暖流经过,暖流增湿,故降水丰富,B正确,ACD不对。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渔场的成因—考察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图示洋流方向,图中南部甲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寒暖流交汇。图示该地没有河流入海口,大陆架、入海口不是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ABC错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察世界气候。结合纬度位置判断,南非最南端受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1月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7月冬季受西风带的控制,温和多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广东肇庆七星岩景区每年有两次可以观看到天象奇观“卧佛含丹”,晴天的傍晚18时刚过,夕阳从约正西方缓缓落下,宛然嵌入卧佛口中,时间持续约三分钟。下图示意游人于2017年9月22日拍摄到的“卧佛含丹”奇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游客同一年另外一次拍摄到“卧佛含丹”天象奇观的时间大约在( ) A. 春分日前后 B. 夏至日前后 C. 秋分日前后 D. 冬至日前后 21. “卧佛”山体的走向大致为( ) A. 东西 B. 南北 C. 东北—西南 D. 西北—东南 22. 七星岩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美景的主要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溶蚀 C. 流水侵蚀 D. 流水堆积 【答案】20. A 21. B 22. B 【解析】 【20题详解】 “卧佛含丹”天象奇观出现与日落方位有关,同一年两次日落相同方位,日期应关于夏至或冬至日对称,即两次日期与冬至或是夏至的日期间隔相同。9月22日关于夏至对称的日期约是3月22日左右,游客同一年另外一次拍摄到“卧佛含丹”天象奇观的时间大约在春分日前后,A对。B、C、D错。 【21题详解】 9月22日日落约正西方向,日落方向佛口,说明日落方向与“卧佛”山体的走向垂直,山体走向大致为南北方向,B对。A、C、D错。 【22题详解】 七星岩景区岩石是石灰岩,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美景属于石灰岩地貌,主要作用是流水溶蚀,B对。湿润地区风力不是主要外力作用,A错。流水侵蚀不是石灰岩地貌的主要外力,C错。流水堆积为不能形成洞,D错。 读下图(图中e、f表示不同作用,a、b、c、d、g表示不同辐射),完成下面小题。 23.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 箭头a表示的辐射 B. 箭头b表示的辐射 C. 箭头c表示的辐射 D. 箭头d表示的辐射 24. 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可能增强 ②箭头e可能增强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25. 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 A. 增加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B. 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 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23. C 24. D 25. B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上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23题详解】 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图中a、b、c、 d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大气辐射,通过c大气逆辐射,将地面辐射损失的一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故C正确, ABD错误。故选C。 【24题详解】 结合大气是的受热过程进行分析:①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即f增强,故①正确;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即c增强,从而使大气保温作用即e增强,故②正确;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即c增强,故③正确;④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因此箭头a表示的太阳辐射减弱,故④错误;综上,ABC错误, D①②③正确。故选D。 【25题详解】 冰面可以使地表反射太阳光线能力增强,从而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地面辐射减弱,近地面气温降低.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缓解温室效应,A错误;冰雪面积减少可以加大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会导致近地面增温,故B正确;植树造林可以增大大气相对温度,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与土壤有机质没有关系,D错误,故选B。 下图中①为常年有河水的河床,②为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的河漫滩,③为相对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下列最可能属于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条件是( ) A. 泥沙大增堆积 B. 地壳下降 C. 河流流量减少 D. 冰碛物堆积 27. 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 ) A. 河流瀑布处 B. 河流 “V型谷”处 C. 中游河曲处 D. 河流入海口处 【答案】26. A 27. C 【解析】 【26题详解】 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最可能属于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条件是泥沙大量堆积,导致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A对。地壳下降,形成峡谷,不是河漫滩,B错。河流流量减少,泥沙堆积少,不能使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C错。冰碛物堆积是冰积地貌,不是河漫滩,D错。 【27题详解】 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中游河曲处,河流凸岸沉积,凹岸侵蚀,C对。河流瀑布处、河流 “V型谷”处水流急,以下蚀为主,不对称河谷分布少,A、B错。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地貌,D错。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雪线以年均2米到6.5米的速度不断上升,随着冰雪资源不断减少,河西走廊地区面临着巨大的水资源危机。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28. 祁连山地区冰川面积大幅缩减的主要原因有( ) 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②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酸雨 ③大量燃烧化石能源 ④农业生产发展大量引水灌溉 ⑤过度砍伐森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③⑤ 29. 下列解决河西走廊地区缺水问题的长远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发展节水农业 B. 加强水的循环利用 C. 进行人工降雨 D. 保护和恢复植被 【答案】28. D 29. C 【解析】 【28题详解】 题干中已经提及全球变暖。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量燃烧化石能源;过度砍伐森林,答案选D。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酸雨,不会导致全球变暖,②错;农业生产发展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水资源紧张,④错。 【29题详解】 解决河西走廊地区缺水问题的长远措施有发展节水农业;加强水的循环利用;保护和恢复植被。而进行人工降雨只是短时间内的应急措施,不是长远措施,C对。 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往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在厚度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读图回答下题。 30. 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 ) A. 温差逐渐变小 B. 气候的海洋性越来越强 C. 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D. 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 31. 有关上述地区自然植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英国南部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 德国西部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C. 波兰中部为亚寒带针叶林 D. 俄罗斯西部为温带荒漠 32. 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 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 从赤道向两级的地域分异 C. 地方性地域分异 D. 垂直地域分异 【答案】30. D 31. B 32. A 【解析】 【30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是由沿海向内陆,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大陆性增强,气温年较差增大,冬季气温较沿海地区低,D正确。 【31题详解】 从沿海向内陆大陆性增强,降水量减少,自然植被从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到温带草原;英国南部、德国西部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不对,B对。波兰中部、俄罗斯西部为亚寒带针叶林,CD不对。故选B。 【32题详解】 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由于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正确。 读某月3~7日四种天气系统经过不同地区时的气压变化过程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天气系统过境时,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的曲线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天气系统过境时会带来大风、雨雪天气 B. ②天气系统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以上升为主 C. ③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D. ④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晴朗 【答案】33. D 34. C 【解析】本题考查的常见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示信息分析,曲线①气压持续降低,气温升高,为暖锋过境,会带来阴雨。曲线②气压先升高,后降低,为高压过境,即反气旋过境,不会带来阴雨。曲线③气压逐渐升高,为冷锋过境,会带来阴雨。曲线④气压先降低,后升高,为低压过境,即气旋过境,会带来降水。故①③④过境时可能会出现阴雨。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D,ABC错误;故选D。 【34题详解】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与天气特征分分析。结合上题分析:①为暖锋过境,过境时带来连续性降雨,冷锋过境会带来大风,雨雪天气,A错误。②为反气旋过境,垂直方向气流以下沉为主,B错误。③为冷锋过境,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C项正确。④为气旋过境,过境时气流上升,会带来降雨,故D项错误。故选C。 35. 读“某山地自然带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山地可能位于赤道附近 B. 该山地北坡为迎风坡 C. 自然带①表示高寒荒漠带 D. 自然带②表示高山草甸带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自然带的分布:图中①自然带紧邻山地针叶林,且位于山地针叶林以上,应为高山草甸带,②自然带位于积雪冰川带的下部,高山草甸的上部,应为高山荒漠带,故选CD错误;根据基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其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明确基带的自然带属性;图中的山麓地区为耕地和牧场,并结合该山体的自然带判断,因为与中纬度地区,且北坡雪线较南坡低,说明北坡为迎风坡,B正确,A错误。故选B。 36. 鄱阳湖承接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北通长江,是五河入江的“中转站”(如下图所示)。鄱阳湖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面积变化很大,呈现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的独特自然景观。关于鄱阳湖与赣江、长江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丰水期,鄱阳湖承接赣江来水 ②丰水期,鄱阳湖蓄纳长江洪水 ③枯水期,鄱阳湖补给赣江 ④枯水期,长江补给鄱阳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水体的补给。河流与湖泊具有相互补给关系,在丰水期,河流水位高,河流水汇入湖泊,①②正确;赣江是长江的支流,丰水期、枯水期都是汇入鄱阳湖,③错误;枯水期鄱阳湖补给长江,④错误;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孙德尔本斯横跨印度和孟加拉国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森林,位于恒河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上。它是迄今为止几乎未经过任何人工培育的原始森林,同时也是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孙德尔本斯供养着丰富多样的动物种群,如同世界许多其他湿地一样,它也不断为人类发展所侵占,但近来印度和孟加拉国宣布孙德布尔本斯的所有土地作为保护区。 (1)说出孙德尔本斯降水量的特征,并分析全年最高月均温出现在5月的主要原因。 (2)简述恒河三角洲成为世界最大三角洲平原的原因。 (3)从气候和地形条件,说明孙德尔本斯地区形成湿地的原因。 【答案】(1)降水量的特征:年降水量丰富;降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或6-9月降水多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降水少为旱季)。 最高温的成因:5月太阳直射北半球,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加之雨天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气温回升迅速。 (2)恒河等多条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孟加拉湾,入海处地势大幅度降低,河水流速大大减慢,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口前方,年复一年,形成大面积三角洲。 (3)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远超于蒸发量;地势地平,排水不畅;处于河口三角洲,河水补给充足,红树林广布。 【解析】(1)孙德尔本斯是热带季风气候,结合气候资料图,降水量的特征是年降水量丰富,降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每年6-9月降水多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降水少为旱季。5月太阳直射北半球,该地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此时西南季风还未到来,雨天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气温回升迅速。5月后,西南季风到达,进入雨季,阴天多,气温相对较低。 (2)恒河等多条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孟加拉湾,入海处受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大大减慢,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大面积河口三角洲。 (3)从气候分析,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远超于蒸发量。从地形分析,该地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处于河口三角洲,泥沙沉积,水域较浅,属于热带浅海区域,适宜红树林生长,形成红树林湿地。 3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2)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40°N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 (2)内部高于外部,原因是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西部高于东部,原因是西部气温较高、离海(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理解什么是“山体效应”,再根据题干提示“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对图a的解读,总结形成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山体为北美洲西部山地。西侧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丰富。由 “山体效应”可知,山体内部温度高于山体外部。在依据题干提示“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即可得出结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