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乾安七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二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我国“十三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以上划分是按( )‎ A. 单一指标划分的 B. 自然指标划分的 C. 综合指标划分的 D. 地理位置划分的 ‎2. 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 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 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 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3. 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的特点是(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开放性 D. 阶段性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四类主体功能区是结合了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等因素划分,不是单一指标,是综合指标;是人为划定的,不是自然形成;没有考虑地理位置差异。选C正确。‎ ‎【2题详解】‎ 区域是地理的空间单位,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A正确;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并不完全一致,B错;各区域间不一定有十分明确的界线,C错;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因地制宜,不完全一样,D错。选A正确。‎ ‎【3题详解】‎ 利用综合指标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是考虑了各个地区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不能以一概全;整体性是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联;开放性是区域间的联系;阶段性是区域发展过程的体现。选B正确。‎ ‎【点睛】区域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区域特点:(1)有界性:边界有明确的,也的过渡性;(2)层次性:区域内等级有高低;(3)差异性:区域间有差异;(4)整体性:区域内的各要素之间有内在联系,有相对的一致性。‎ ‎4.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山东省青岛市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区域边界的理解程度。‎ ‎【详解】区域都具有一定的边界,但有些边界非常明确,也有些边界是模糊的,一般行政区的边界是明确的,而自然区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由此判断,①行政区和⑤山东省青岛市边界是明确的,而②自然带、③热量带和④干湿地区的边界是模糊的,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聚落景观和人类活动也有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下列区域特征与对应的主要形成原因连线的组合,正确的是 ( )‎ A. 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洋流影响 B. 庐山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地形状况 C. 黑龙江漠河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海陆位置 D.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纬度位置 ‎6. 下列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 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 C. 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D.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北方地区地广人稀 ‎【答案】5. B 6. B ‎【解析】‎ 本题组以区域差异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区域特征产生的原因、我国南北居民差异及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5题详解】‎ 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是因为纬度低,全年获取的太阳辐射较多,与洋流无关,A错。庐山成为避暑胜地,是因为地势高,气温低,B对。漠河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原因是纬度高,离冬季风的风源近,所以气温低,与海陆位置关系不大,C错。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与纬度位置关系不大,D错。故选B。‎ ‎【6题详解】‎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正午太阳高度低,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与宗教思想影响无关,A错。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B对。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因此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与地价和建材价格无关,C错。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考虑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与人口密度关系不大,D错。故选B。‎ ‎7. 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 A. 稠密水系 B. 黏重的土壤 C. 便利的交通 D. 平坦的地形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稠密的水系在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故稠密的水系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制约当地的农业生产,但随之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稠密的水系提供了便利的水运和充足的水源,利于促进农业生产。‎ ‎8.长江三角洲的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东北平原只能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的(  )‎ A. 光照条件不同 B. 热量条件不同 C. 水分条件不同 D. 土壤条件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南北地区作物熟制差异设置试题,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详解】作物熟制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分、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热量条件作物熟制的主要因素,≥10℃积温高、无霜期长、生长期长有利于一年多熟。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10℃积温在4500℃以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而东北平原位于中温带,≥10℃积温在3400℃以下,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因此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的热量条件不同,选项B符合题意。光照条件对作物熟制影响不大,排除A。两地水分条件差异不是产生作物熟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C。东北平原地区的土壤比长江三角洲更肥沃,排除D。故选B。‎ ‎9.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技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的了解程度。‎ ‎【详解】遥感技术可以对全球天气状况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观测;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先使用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在高空获取大气中云层分布的原始数据,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制作成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①②正确,A符合题意。在制作卫星云图上,使用全球定位技术较少,因此排除B、C、D。故选A。‎ ‎10.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 )‎ A. 只接收地面物体的发射光谱 B. 只记录接收地面物体辐射光谱 C. 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 D. 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 ‎【答案】C ‎【解析】‎ 遥感(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卫星、飞船)上利用光学仪器或电子仪器等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遥远的感知,并传送到地面进行分析。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1.遥感技术可应用的领域有( ) ‎ ‎①人口普查 ②森林普查 ③农作物病虫害监测 ④交通定位导航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了解程度。‎ ‎【详解】由于人口可移动性和建筑物的遮挡等多种原因,遥感技术不能用于人口普查,①错。通过遥感技术获取森林图像,再通过遥感图像解译提取森林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等信息,实现森林普查,②对。农作物遭受病虫害时,其发出的辐射量会大大减少,表面温度也会随之降低,这些会被遥感平台的红外传感器感知成像,因而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③对。交通定位导航由全球定位系统完成,遥感技术不能实现,④错。综合上述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2.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简要程序是 A.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B. 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库→表达 C. 信息源→空间分析→数据库→数据处理→表达 D. 信息源→数据库→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表达 ‎【答案】A ‎【解析】‎ 选项A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 ‎13.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原因为(  )‎ A. 农业发达,粮食生产自给有余 B. 对外开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C. 位置优越,港口优良,交通便利 D. 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出口初级产品,发展对外贸易 ‎【答案】C ‎【解析】‎ 马六甲海峡东南端的著名港口就是新加坡港,该港口港阔水深,风平浪静,为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最有利条件是位置优越,港口优良,交通便利。故选C。‎ ‎14.新加坡的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原因是(  )‎ A. 地处赤道附近,蒸发很强 B. 工业发达,废水污染很严重 C. 国土面积狭小,无大河 D. 技术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新加坡的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原因,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蒸发很强,但属热带雨林气候,降水更多,A不符合题意。新加坡工业发达,但环保设施比较完善,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较高,B不符合题意。新加坡虽然降水多,但国土面积狭小,无大河,存水条件较差,导致了水资源非常匮乏,C符合题意。新加坡经济比较发达,节水技术比较先进,水资源利用率较高,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农业结构上应以畜牧业为主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6. 在下列作物中,图中②的地区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是( )‎ A. 花生、甜菜 B. 大豆、花卉 C. 枸杞、甘草 D. 甜菜、大豆 ‎【答案】15. C 16. D ‎【解析】‎ 试题分析:‎ ‎【15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③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部,植被以草原位置,主要发展畜牧业,所以C正确。‎ ‎【16题详解】‎ 根据地理位置可知,②位于东北的松嫩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甜菜、大豆等,所以D正确。‎ 考点:农业区位因素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7. 下列关于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 次生盐渍化不属于荒漠化的表现范畴 C. 在我国荒漠化只存在于西北地区 D. 荒漠化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18. 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 B. 干旱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C. 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沙质土壤 D. 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答案】17. D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荒漠化包括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土流失、盐碱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A错误;次生盐碱化是由于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故属于荒漠化,B错误;荒漠化包括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和华北的盐碱化等,故C错误;荒漠化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D正确。故答案选D项。‎ ‎【18题详解】‎ 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内陆地区,由于自东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A正确;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水资源短缺,因此干旱时该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B正确;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该地气候干旱,风力显著,地表多为沙质沉积物,土壤沙化,C错误;塔里木盆地,地形封闭,降水极少,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D正确;故答案选C项。‎ 图2为某种植被在各省的比例图,读图回答9~10‎ ‎19. 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 A. 草原 B. 苔原 C. 硬叶林 D. 针叶林 ‎20. 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 )‎ A. 酸雨 B. 固体废弃物污染 C. 土地荒漠化 D. 臭氧层破坏 ‎【答案】19. A 20. C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19题详解】‎ 图示反映该种植被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陆和青藏高原地区,判断为草原。故选A。‎ ‎【20题详解】‎ 该地区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故植被破坏而导致土地荒漠化扩张。故选C。‎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21. 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 A.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B. 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C. 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 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22. 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 A. 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 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C. 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 D. 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答案】21. A 22. C ‎【解析】‎ 本题组以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沙漠化产生的原因、治理沙漠化的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1题详解】‎ 由于人们不合理地生产生活活动,破坏了西北干旱地区的植被,使得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沙地面积广大,沙源更加丰富,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增多,A符合题意。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为湿润地区,出现沙化的可能性不大,排除B。长江中上游地区多为湿润地区,毁林现象严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对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关系不大,排除C。华北地区的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在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与沙尘暴发生频率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 ‎【22题详解】‎ 我国强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如果过度开采地下水灌溉,会导致地下水枯竭,最终可能加剧当地的荒漠化,排除A。在干旱地区扩大牧场载畜量,可能会因过度放牧而使草场退化,加剧沙化,增加沙尘暴次数,排除B。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恢复当地植被,有利于抑制沙化速度,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率,C符合题意。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不太现实,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排除D。故选C。‎ ‎23.森林破坏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有( )‎ ‎①全球气候失调 ②生态环境恶化 ‎ ‎③臭氧层破坏加重 ④自然灾害频发 ‎ ‎⑤地震、火山加剧 ⑥生物多样性锐减 A. ①②④⑥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绿色植物的作用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烟滞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森林破坏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有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 A. a—枯枝落叶 B. b—土壤 C. c—生物 D. d—供给养分 ‎25. 雨林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积累补充养分少 ‎②土壤长期受到高温多雨的淋洗 ‎③热带雨林常绿,缺少枯枝落叶 ‎④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速度缓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24. B 25. A ‎【解析】‎ 本题组以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循环环节判断、雨林土壤贫瘠的原因等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4题详解】‎ 根据图中各环节的逻辑关系判断,图中a可以产生枯枝落叶,应表示植物体,A错;枯枝落叶释放养分应该给土壤,因此b为土壤,B对。土壤中的养分一部分通过植物体根系吸收供给养分,因此c为供给养分,C错。 土壤中的养分一部分通过水的流动而流失,d为养分流失,D错。故选B。‎ ‎【25题详解】‎ 雨林中生物循环旺盛,有机物合成速度快,雨林植物吸收作用强烈,植物快速吸收了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土壤积累养分少,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得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快,使得土壤有机含量低,补充养分少,①对。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得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淋溶作用强烈,易带走土壤表层的营养物质,②对。热带雨林生命活动旺盛,新陈代谢速度快,枯枝落叶多,③错。由于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得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速度快,④错。综合上述判断,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6.下列有关热带雨林分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 B. 赤道穿过的陆地都有雨林分布 C. 大陆向风地带可以延伸到南北纬15°~25°‎ D. 亚马孙地区集中分布了地球上约一半雨林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热带雨林的分布。世界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位于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南北纬15°~25°也可能分布有雨林。世界上最大的雨林位于亚马孙平原。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虽然赤道经过,但形成的为热带草原气候。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7.造成巴西大量移民进入亚马孙平原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 B. “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 C. 巴西东北部气候干旱 D. 亚马孙横贯公路的修建 ‎【答案】D ‎【解析】‎ 亚马孙横贯公路的修建,为移民迁入亚马孙平原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节省了迁移的人力、物力、财力,故选D。‎ ‎28.巴西政府大规模开发亚马孙流域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是( )‎ ‎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②移民亚马孙平原 ‎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④接纳海外移民,开发亚马孙平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巴西为发展中国家,其开发亚马逊河流域主要为本国人口的迁移,而不是接纳“海外移民”,所以A正确。‎ 考点: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9. 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 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 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 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30. 在乙地区,可以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 A. 地表反射率下降 B. 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 土壤盐碱度升高 D. 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答案】29. D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选择D项。‎ ‎【30题详解】‎ 河流经过,引水灌溉,不合理的灌溉造成土壤盐碱度升高,形成土地的荒漠化。选择C项。‎ 二、非选择题 ‎31.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是________。乙为我国______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地区降水空间变化和年平均气温空间变化怎样变化?‎ ‎(3)甲乙两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请指出乙地与甲地相比,其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所具有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答案】(1)东北 平原 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壤黏重,开垦困难。‎ ‎(2)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3)有利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降水更为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水网稠密,土地分散,不利于大规模机械生产。‎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为背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区域判断、地形、降水和气温空间变化规律、农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第(1)题,根据区域形态和水系特征判断,甲为我国的东北地区,该地区东北平原面积广大,主要地形是平原。乙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多低山丘陵,地形较为复杂;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壤黏重,比较贫瘠;河网稠密阻隔交通,这些是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 第(2)题,甲地区东部为季风气候区,从东南向西北,受夏季风影响由强变弱,导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甲地区南北纬度跨度较大,接收太阳辐射由南向北减弱,导致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第(3)题,与甲地相比,乙地在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应从自然(气候、土地、水源)和人文(人口、交通、市场、技术)两方面进行梳理分析。从气候方面来看,乙地区纬度较低,受夏季风影响更强,导致水热条件更好,但光照条件相对较差,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从土地和人口方面来看,乙地区低山丘陵较多,土地类型多样,适宜多种经营,但地形较复杂,土地较分散,不利于大规模机械生产,土壤较贫瘠,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但人均耕地少;从水源来看,乙地区水源更丰富,但在山地丘陵区灌溉不便利;其它方面差别不大。‎ ‎32.读“我国的某区域图”及“荒漠化发展与结果”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_____。‎ ‎(2)西北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________的地带性规律,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________条件决定的。该区以________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形是________,西部地形以________为主,同时该山也是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也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分界线。该地河流主要以内流河为主,补给类型主要靠__________和夏季降水。‎ ‎(3)简述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___________的退化。‎ ‎【答案】(1)干旱 自西向东减少 ‎(2)从沿海到内陆(或经度) 水分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 盆地和山地 200 内蒙古 宁夏 高山冰雪融水 ‎(3)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4)土地生产力 土地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我国荒漠化严重地区示意图和荒漠化发展与结果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危害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第(1)题,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因此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该地区由东向西离太平洋渐远,空气中水汽渐少,导致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 第(2)题,由于降水量的变化,西北地区植被从东向西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而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性规律,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水分条件决定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形是高原(内蒙古高原),西部地形多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贺兰山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大致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分界线。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该地河流多内流河,河流水源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和祁连山等高山地区的冰雪融水和山地夏季降水。‎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如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和交通建设,导致破坏植被和生态用水而引起荒漠化发展。‎ 第(4)题,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示意图中看出,随着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土地生产力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土地的退化。‎ ‎33.读“世界森林资源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森林类型是________。‎ ‎(2)图中D代表的森林类型是______,其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其首都是_____。‎ ‎(3)热带雨林具有的全球环境效应体现在_____、_____、_____。但雨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生产力的同时又具有脆弱性,其脆弱性的原因_____。‎ ‎(4)对于D地区的森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_____,破坏的直接原因是_____。‎ ‎(5)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有哪些?(任意四点)‎ ‎【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带 ‎(2)热带雨林带 巴西 巴西利亚 ‎(3)调节碳氧平衡 调节水平衡 物种基因宝库 土壤贫瘠,养分绝大部分储存在地上植被中,易被破坏。‎ ‎(4)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 人类的开发 ‎ ‎(5)a.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 b.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c.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d.建设雨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的机会 e.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f.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世界森林资源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五道小题,涉及森林类型、森林分布、森林生态效应、森林破坏的原因、森林保护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题,图中显示,A森林带主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属亚寒带地区,因此代表的森林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带。‎ 第(2)题,图中显示,D代表的森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多高温多雨的气候,森林类型是热带雨林带。根据所学知识及图中信息判断,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南美洲的巴西,其首都是巴西利亚。‎ 第(3)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热带雨林可以强烈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调节碳氧平衡的环境效应;热带雨林通过涵养水源功能调节水平衡;热带雨林生物种类多样,被称为物种基因宝库。但雨林生态系统因土壤贫瘠,养分绝大部分储存在地上植被中,易被破坏,导致具有较强的脆弱性。‎ 第(4)题,D地区为热带雨林地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增长迅速,经济比较落后,为了发展经济,低成本地利用森林资源和林地,促进地区开发,导致了森林破坏。‎ 第(5)题,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应从森林破坏的人为原因入手,如目前粗放式地利用森林导致了森林破坏,因此要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过度地开发导致森林破坏,因此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设雨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的机会;森林资源利用中使用皆伐方式且而不促进更新导致森林破坏,因此要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当地居民为了发展、为了消除贫困而破坏森林,因此要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破坏森林的行为往往是环保意识不强所导致,因此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