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新疆预科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新疆预科班)

www.ks5u.com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新疆部预科地理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双选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我国有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牛郎星是天鹰座的一颗恒星,七夕节前后我国许多地区几乎整夜肉眼可见牛郎星,下图为某时地球、太阳与牛郎星的大致位置示意图。按引力影响算,太阳系的直径约为4光年。‎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与牛郎星属于同一类天体的是 A. 月球 B. 地球 C. 太阳 D. 流星体 ‎2. 牛郎星位于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河外星系 D. 银河系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牛郎星是天鹰座的一颗恒星,牛郎星与太阳一样都是恒星;月球是卫星,地球是行星,流星体是流星。选C正确。‎ ‎【2题详解】‎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牛郎星是天鹰座的一颗恒星,距离太阳系16光年,位于银河系之中;与太阳系同属银河系中,不属河外星系;地月系包含在太阳系中。选D正确。‎ ‎【点睛】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包括1500~40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黑洞,它的可见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100亿倍。在银河系里大多数的恒星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范围内,扁球的形状好像铁饼。扁球体中间突出的部分叫“核球”,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太阳即将毁灭,人类面临绝境。因此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地球最终将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下图为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在电影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多米深度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地层叙述正确的是:‎ A. 纵波可以传播,横波无法传播 B. 是岩浆的发源地 C. 属于地幔 D. 由坚硬的岩石构成 ‎4. 地球在流浪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是 A.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 B. 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 C.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 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 ‎5. 关于地球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后的推测,不可信的是 A. 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 B. 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能避免星际物质撞击 C. 比邻星性质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 D. 宜居轨道能提供较为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答案】3. D 4. C 5. B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3题详解】‎ 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 千米。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属于地壳,隶属于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坚硬的岩石构成,D正确,C错误;地壳圈层纵波横波都可以通过,A错误;处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B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太阳系自内向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流浪至比邻星需要远离太阳,自内向外运行,因此需要经过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运行轨道。水星、金星位于地球运行轨道内侧,不会经过,A、B错误。地球在流浪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地球向外运行首先经过火星轨道,其次是木星和土星轨道,然后是天王星和海王星,故C正确。‎ ‎【5题详解】‎ 地球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说明该地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若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则会使地球保持适宜的温度,液态水能够存在,A可信;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有岩石圈,但是星际物质运行速度较快,大陨星与地球碰撞会对地球造成巨大破坏,仍然威胁人类生存,但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成为保护我们的天然屏障,使撞向地球的绝大部分星际物质在落到地面前被燃烧成灰烬,能避免星际物质撞击,B不可信;稳定的光照条件是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之一,C可信;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利于生命存在,D可信。故B正确。‎ ‎【点睛】解该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太阳系的组成情况,然和结合题干分析问题,难度一般。‎ 火星是目前人类已知的与地球最为相似的星球,未来可能成为人类首选的移居地。下表为地球与火星数据比较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与地球相比,火星 A. 温度更高 B. 距太阳更近 C. 大气更稀薄 D. 气温季节变化幅度更小 ‎7. 研究火星是否可作为人类移居的星球,应该考虑 A. 是否存在液态水 B. 是否有平坦的表面 C. 是否有肥沃的土壤 D. 是否有大气层 ‎【答案】6. C 7. A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6题详解】‎ 由资料可知,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温度更低;火星在地球轨道的外侧,距太阳更远;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更小,其吸附大气的能力更弱,大气更稀薄;火星的公转周期更长,气温季节变化幅度更大。故C正确。故选C。‎ ‎【7题详解】‎ 人类移居的星球应考虑是否有适宜的温度、是否有液态的水、是否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土壤和地形对生命存在影响是次要条件。故A正确。故选A。‎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充足的液态水、适宜的大气厚度和成分、适宜的温度范围。该题难度一般。‎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为“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A. 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 B. 扰动电离层,影响有线电短波通信 C. 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 D. 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9. 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A. 青藏高原 B. 四川盆地 C. 华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10. 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高 B. 植被少 C. 地势高 D. 云雨少 ‎【答案】8. D 9. A 10. D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8题详解】‎ A、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形成天气变化,但不一定都是洪灾,A错。‎ B、太阳辐射不会扰动电离层,太阳活动会扰动电离层,B错。‎ C、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量来源,但不是唯一的能量,C错。‎ D、太阳辐射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运动提供了能量,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D正确。‎ 故该题正确选项为D。‎ ‎【9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青藏高原地区的光合有效辐射值为35,仅从光合有效辐射的角度考虑,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地区。故A正确。故选A。‎ ‎【10题详解】‎ 由PAR概念“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可知,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越强,利用率就越高。纬度越高,太阳辐射应越低。图中甲地位于四川盆地,多云雨天气,太阳辐射少,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云雨少,晴天多,所以光合有效辐射(PAR)比甲多。故D正确。故选D。‎ ‎【点睛】通过读图获取我国光合有效辐射的分布特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光合有效辐射的因素。该题难度一般。‎ 下图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银河与极光交相呼应”的照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 该照片拍摄地点位于 A. 扬州郊区 B. 青藏高原 C. 赤道附近 D. 极地附近 ‎12. 为了取得最佳拍摄效果,拍摄者应提前查询的信息是 A. 太阳辐射强度 B. 太阳活动周期 C. 夜晚最低气温 D. 八大行星位置 ‎【答案】11. D 12.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极光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其出现地为高纬度地区。极光的产生是由于太阳活动所致,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是由于太阳活动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产生的,其活动周期约11年;拍摄者需提前知道该信息,做好准备。‎ ‎【11题详解】‎ 极光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其出现地为高纬度地区。选D正确。‎ ‎12题详解】‎ 极光的产生是由于太阳活动所致,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是由于太阳活动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产生的,其活动周期约11年;拍摄者需提前知道该信息,做好准备;与太阳辐射、夜晚气温、八大行星位置无关。选B正确。‎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可用于发电、供暖等。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干热岩分布在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 ‎14. 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壳厚度均匀 B. 地幔属于岩石圈 C. 岩浆主要发源于软流层 D. 纵波横波都能通过地核 ‎【答案】13. A 14. C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其特点。地壳平均厚度0-33千米,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应属地壳层。地壳的厚度各地不均,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浆主要发源于软流层;横波不能穿过地核,纵波穿过地核。‎ ‎【13题详解】‎ 地壳平均厚度0-33千米,地幔深33-2900千米,地核深超过2900千米,软流层33-400千米;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应属地壳层。选A正确。‎ ‎【14题详解】‎ 地壳的厚度各地不均,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地幔不是岩石圈,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浆主要发源于软流层;横波不能穿过地核,纵波穿过地核。选C正确。‎ 读下图“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B. 生物圈位于水圈与岩石圈之间 C. 大气圈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 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16. 联系图中四大圈层,能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 A. 太阳辐射 B. 热力环流 C. 水循环 D. 海陆变迁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A对;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与岩石圈上部,B错;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是对流层,平流层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故C错;岩石圈厚薄不一,大陆厚,海洋薄,D错。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能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能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C正确。故选C。‎ 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下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黄豆、绿豆和小米的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7. 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 冲积扇 B. 陡崖 C. 沙丘 D. 峡谷 ‎18. 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作用 B. 流水沉积作用 C. 风力侵蚀作用 D. 风力沉积作用 ‎【答案】17. A 18. B ‎【解析】‎ 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7题详解】‎ 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图中的实验有颗粒物质的选取,形成的是地貌是堆积体的外形特点,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说明有一定的坡度,因此此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故A正确。故选A。‎ ‎【18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冲积扇形成的原因为流水沉积作用,B正确。故选B。‎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示景观中,主要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形成图③所示的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 冰川侵蚀 B. 流水侵蚀 C. 风力堆积 D. 流水堆积 ‎【答案】19. A 20. C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19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①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②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③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④是流水沉积形成。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据图所示可知,③是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D。‎ ‎【点睛】该题要熟练掌握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即可,难度一般。‎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在图示河流的①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A. 搬运 B. 堆积 C. 侵蚀 D. 风化 ‎22. 图为某河段示意图,该河段水对两岸侵蚀作用明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处适于港口建设 B. ②处适于村落的建设 C. 该河段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D. ①②③④四处中②处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烈 ‎【答案】21. B 22. D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河流作用与地貌。‎ ‎【21题详解】‎ 河流弯曲河段不再适用地转偏向力,而是考虑水流的惯性力。凸岸水流速度较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凹岸受水流冲击,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为主。据图示判断,河流的①处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故B正确。故选B。‎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处为河流的凸岸,水流慢,泥沙沉积,河道较浅,不适宜建码头,但适合建村落。②处为凹岸,水流以侵蚀为主,水流较深,河岸较陡,适宜船只停靠,适宜建设码头,但不适合建村落。该河段流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较强(以侧蚀为主),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中下游。②处为凹岸,水流以侵蚀为主,故D正确。故选D。‎ ‎【点睛】该题考查河流凸岸、凹岸的知识,凸岸水流速度较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凹岸受水流冲击,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为主。该题难度一般。‎ 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的地貌是 A. 甲—河口三角洲 B. 乙—冲积扇 C. 丙—风蚀蘑菇 D. 丁—冲积平原 ‎24. 若图示区域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则最易受人类影响的环节是 A. 地下径流 B. 河流径流 C. 水汽输送 D. 大气降水 ‎【答案】23. D 24. B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乙、丙、丁分别为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山坡、冲积平原。对于河流来说,不同的位置会形成不同的地貌。甲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由于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淤积而形成冲积扇;乙在河流入海口处,河道非常宽,流速非常慢,泥沙淤积而成为三角洲;丁在河流在中下游地区易形成河漫滩平原,风蚀蘑菇主要在干旱和半干旱的风力较强的地区,故D正确。‎ ‎【24题详解】‎ 水循环对人类活动影响巨大,而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最易受人类影响的环节是地表径流,故B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的成因及其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题难度一般。‎ 熏烟驱霜是指晚霜来前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1所示,图2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2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A. ①—②—③ B. ①—④—② C. ②—③—④ D. ③—④—②‎ ‎26. 熏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 A. 削弱了① B. 增强了② C. 增强了③ D. 增强了④‎ ‎【答案】25. B 26. C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25题详解】‎ 图2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热量,又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大气,使大气增温。所以过程顺序是①﹣④﹣②,故B正确。‎ ‎【26题详解】‎ 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可以知道,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当空中的杂质或云团较少时,地面辐射大多散失,地面温度降低,容易产生霜冻;而通过熏烟,在地表产生的烟中的微小颗粒可以增加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也就是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升高,从而减轻霜冻。故C正确。‎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 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27. 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能量最强部分是红外波段 B. ②表示大气逆辐射 C. 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D. ④表示地面辐射 ‎28. 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 A. 增强① B. 削弱② C. 增强③ D. 削弱④‎ ‎【答案】27. C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①是太阳辐射能量最强部分是可见光波段;②表示被大气削弱了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④表示大气的逆辐射。选C正确。‎ ‎【28题详解】‎ 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可遮挡太阳辐射,削弱②;不可能增强太阳辐射①;对地面辐射③和大气逆辐射④无影响。选B正确。‎ ‎【点睛】地球吸收了太阳光后,除去反射给太空的部分,其他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大气的作用;大气能减弱地球热能的反射作用,而且可以存储这些热量,除了辐射,其他形式的热传递都要通过物质,大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把热量保存在地表。‎ 图为某大型湖泊与周边地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甲乙丙丁中,气压最高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0. 此时 A. 甲地为白天 B. 丁地盛行陆风 C. 甲地降水概率小 D. 丁地气温最高 ‎【答案】29. D 30. A ‎【解析】‎ ‎【分析】‎ 该组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 ‎【29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丁处气流作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甲气流作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即乙为高气压,丙为低气压,海拔越低、气压越高,高空气压始终小于近地面,因而气压最高的是丁,故D正确。‎ ‎【30题详解】‎ 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陆地增温比湖泊快,造成近地面的陆地气压低于湖泊,于是风就由湖泊吹向大陆,形成湖风;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为白天,盛行湖风,甲地气流上升,降水概率大。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高空气温低于近地面,因而气温最高的是甲。故A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热力环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该题难度一般。‎ 图示北半球高空等压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 甲地温度可能低于乙地 C. 甲、乙两地之间吹东南风 D. 高空气流由③流向①‎ ‎32. 我国东部地区不少城市出现了“热岛效应”,其主要原因有 ‎①城市郊区化 ②绿地面积增大 ‎③能源消耗加大 ④城市人口剧增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31. C 32. B ‎【解析】‎ ‎【分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热力环流。‎ ‎【31题详解】‎ A、根据等压面的位置得知,①处等压面位置最下,故气压最高,②④相等,③处气压最小,故排列是①>②=④>③,故A错。‎ B、甲地高空等压面凸向高处,表示高压,近地面则为低压,甲地气温高气流上升导致,故B错。‎ 甲地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乙地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甲乙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自东指向西,北半球右偏形成东南风,故C正确。‎ D、据等压面位置可知,①处气压高于③处,高空气流由①流向③,故D错。‎ 该题正确选项为C。‎ ‎【32题详解】‎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能源消耗大,城市人口增加速度快,大量人为热的排放,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城市郊区化和绿地面积增大不会导致热岛效应,故B正确。‎ ‎【点睛】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同一地点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故等压面位置越偏上气压值越低,反之越高。‎ 图为2018年4月某日亚洲东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甲乙丙丁中 A. 甲地风力最强 B. 乙地风力最小 C. 丙地气压最低 D. 丁地气压最高 ‎34. 乙地的风向最可能是 A. 西南风 B. 正东风 C. 西北风 D. 东南风 ‎【答案】33. D 34. C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等压线的判读。‎ ‎【33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乙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最大。根据等压线分布情况可判断出甲乙丙丁四地气压数值丁地最高。故D正确。‎ ‎【34题详解】‎ 风总是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并且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风向发生右偏,故C正确。‎ ‎【点睛】该题主要通过读图获取相关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读。该题难度一般。‎ 野外进行登岛求生训练,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下面左图所示,右图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5. 左图获取淡水过程中,末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蒸发 B. 降水 C. 水汽输送 D. 径流 ‎36. 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   )‎ A. 日出前后 B. 中午前后 C. 日落前后 D. 午夜前后 ‎【答案】35. C 36. B ‎【解析】‎ 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和原理,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抓住图中关键信息分析答题。‎ ‎【35题详解】‎ 图中薄膜内部沙滩上有水体蒸发,体现了蒸发环节;蒸发的水汽遇薄膜冷却凝结成水滴,然后沿薄膜流到中间,降落收集器中,体现了降水环节;取水管获取淡水过程,体现了水循环的径流环节,ABD不合题意;水汽输送是通过大气运动进行的,图中显然无法体现,C符合题意。故选C。‎ ‎【36题详解】‎ 获取淡水最大时期是薄膜上气温与薄膜下气温相差最大的时段,温差最大,降温幅度最大,读图可知,薄膜上下温差最大时段是正午前后。此时薄膜下气温高,蒸发旺盛,水汽上升遇到较冷的薄膜,产生大量水汽凝结,故中午前后是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面左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右图为扬州西部商务区一角,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37. 左图中①③⑤⑦分别表示( )‎ A. 地表径流、水汽输送、蒸发、降水 B. 水汽输送、蒸发、地表径流、降水 C 降水、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 D. 蒸发、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 ‎38. 右图中的水泥路面可能导致图中水量减少的环节是( )‎ A. ① B. ②‎ C. ④ D. ⑥‎ ‎【答案】37. B 38. D ‎【解析】‎ 考查水循环及其环节。‎ ‎【37题详解】‎ 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可知,图中①到⑦分别表示水汽输送、降水、蒸发、蒸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降水,故图中①③⑤⑦分别表示水汽输送、蒸发、地表径流、降水,B正确。故选B。‎ ‎【38题详解】‎ 水泥路面阻止了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径流速度加快,地表径流量增大,下渗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图中⑥表示地下径流,故水量减少的环节是⑥,因此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某河流一个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9. 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A. 降水 B. 湖泊水 C. 地下水 D. 冰川积雪融水 ‎40. 甲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乙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早于乙,原因是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 甲早于乙,原因是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 甲晚于乙,原因是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 甲晚于乙,原因是流域内开荒面积扩大 ‎【答案】39. A 40. C ‎【解析】‎ 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9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河流相对流量与降雨量大致正相关,说明其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降水,A正确。故选A。‎ ‎【40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流量曲线变化幅度明显小于乙流量曲线,说明测量甲时,该流域径流量受到了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导致的,也有可能是上游建有水库导致的。若甲早于乙,则原因可能是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或拆掉了水库大坝;若甲晚于乙,则原因可能是上游修建了水库或改善了植被。结合选项可知,C项正确。故选C。‎ ‎(二)双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41.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B. 大气圈对流层的大气温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 C. 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划分及其特点。‎ ‎【详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对流层的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所以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生物圈指地球上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地上部)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故BC正确。‎ ‎【点睛】该题学生熟练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即可,难度一般。‎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2. 画中描绘南方景观的有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3.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有 A. 海浪作用 B. 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 D. 流水作用 ‎【答案】42. BD 43. C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和我国的主要地形区。‎ ‎【42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图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山高谷深,属于山区;②图为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③图沟谷发肓比较好,有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形态,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大,属于丘陵地形且有河流分布,所以应为江南丘陵。故BD正确。‎ ‎【43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③为沟谷发育比较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早期是西北风携带沙粒、尘土被太行山阻挡风速下降而沉积形成的高原,后来主要是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故CD正确。‎ ‎【点睛】该题主要通过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所在地区及地形。该题难度一般。‎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4. 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A. B. ‎ C. D. ‎ ‎45. 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 A. ①减弱 B. ②减弱 C. ③减小 D. ④减小 ‎【答案】44. AD 45. AC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44题详解】‎ 所谓云海,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当人们在高山之巅俯首云层时,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判断云海日出期间,海陆风和山谷风的风向问题,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所以应该为山风和陆风。故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山谷风相似,山谷气流上升,形成于夜晚;与海陆风相似,海洋气流上升,形成于夜晚。故选AD正确。‎ ‎【45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反射。云海的出现使大气云层变厚,导致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辐射减小,大气辐射减小,大气逆辐射增强,故AC正确。‎ ‎【点睛】解该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熟练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难度一般。‎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每题的正误,(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46.太阳活动为地球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 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详解】‎ 太阳辐射为地球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提供能量。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引发自然灾害等。‎ ‎47.“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描写了我国西部戈壁滩景观。( )‎ ‎【答案】正确 ‎【解析】‎ ‎【分析】‎ 考查我国的地貌特点。‎ ‎【详解】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地广人稀,植被稀少多大风天气。故描述的是我国西部的戈壁滩。故正确。‎ ‎【点睛】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48.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大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答案】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获得的地面辐射少。‎ 考点:近地面大气的热源 ‎49. 热力环流是大气环流的最简单形式。‎ ‎【答案】正确 ‎【解析】‎ ‎【分析】‎ 考查热力环流。‎ ‎【详解】‎ 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故原命题正确。‎ ‎50.“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正确反映了水循环的原理。( )‎ ‎【答案】错误 ‎【解析】‎ ‎【分析】‎ 主要考查水循环。‎ ‎【详解】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故错误 ‎【点睛】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三、综合题:阅读材料,在试卷上完成下列问题(3小题,共25分)。‎ ‎51.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八颗行星中,B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 ‎(2)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________。‎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3)请在图中标出地球的公转方向________。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具有________性。‎ ‎(4)与图中其它行星相比,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 (1). 金星 (2). 火星 (3). A (4). 逆时针 (5). 同向性 (6). 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太阳系。‎ ‎【详解】(1)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及远的关系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读图,依据八大行星距日远近关系,B为金星,D为火星。‎ ‎(2)若地球运行的轨道变远,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变远,导致地球上的温度变低。符合题意的是A.。‎ ‎(3)地球沿公转轨道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从北极上空看,各大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即自西向东沿着近圆形的轨道绕日运行,所以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 ‎(4)与图中其它行星相比,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其自身条件的特殊,从日地距离适中,质量、体积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三方面分析。日地距离适中;质量、体积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故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 ‎【点睛】该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太阳系的特点及其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难度一般。‎ ‎52.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 ‎(2)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______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地。‎ ‎(3)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是______;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地。‎ ‎(4)在图中画出高空的等压面弯曲状况______;并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______。‎ ‎【答案】 (1). 甲>乙>丙>丁 (2). 乙 (3). 阴雨 (4). 甲 (5). 西南风 (6). 甲 (7). 与近地面弯曲方向相反 (8). 呈逆时针运动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等压线的判读。‎ ‎【详解】(1)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甲、乙在近地面,甲等压面上凸为高压甲>乙,对应的高空丙>丁,同一空气柱,下面的气压值永远大于上面,从而可知甲>乙>丙>丁。‎ ‎(2)依据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结合图示可知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乙地,乙地气流上升,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阴雨天气,甲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甲地气温日较差较大。‎ ‎(3)图中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甲指向乙(即由南指向北),结合北半球向右偏,从而可知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由西南吹向东北即西南风;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气温低)的是气流下沉的甲地。‎ ‎(4)高空等压面与近地面弯曲方向相反。结合上面题目,该环流模式呈逆时针运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气压分布图的阅读理解,以及气压与气温之间关系的理解掌握。难度一般。‎ ‎53.图1为“某区域示意图”,图2为“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1中所示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_____,水循环中②环节是_______。‎ ‎(2)图1中A处的地貌可能是图2中的_______(甲或乙),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为________。其地貌特点是________。‎ ‎(3)图1中的河流的补给类型主要为_________;如果上游地区植被遭破坏,图中④环节的流量会________(增大或减少);人类会采取_______措施,缓解图中河流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答案】 (1). 海陆间循环 (2). 水汽输送 (3). 甲 (4). 流水堆积 (5). 位于河流出山口,呈扇形,从顶点到边缘地势由高到低,颗粒物由粗变细。 (6). 雨水补给 (7). 增大 (8). 修建水库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水循环。‎ ‎【详解】(1)读图可知,该循环有陆地和海洋的参与,为海陆间循环,②为水汽输送环节。‎ ‎(2)甲为冲积扇,乙为河口三角洲,A处河流河流出山后,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而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所导致。地貌特点是以谷口为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3)由图示可知,图1中的河流的补给类型主要为雨水补给。如果上游地区植被破坏,造成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变化增加,故④环节的流量会增大。人类可以通过修建水库缓解图中河流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点睛】该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水循环的基础知识,并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难度一般。‎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