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宝坻区2021届新高考地理模拟试题(1)含解析
天津市宝坻区 2021 届新高考地理模拟试题( 1)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 2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 抚养比是指在某一地区的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 15-59 岁)人数之比,用以 反映该地区劳动人口抚养负担的大小。读长三角和川渝地区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图。 完成下面小题。 1.长三角地区少儿抚养比偏低的原因包括( ) ①婚育年龄提高 ②养育子女成本升高 ③总人口数量大 ④养老观念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造成川渝地区和长三角老年人口比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A.两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差异 B.养老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差异 C.经济水平差异引起的人口迁移 D.全国“二孩”生育政策的放开 【答案】 1.B 2.C 【解析】 【分析】 1.长三角地区少儿抚养比偏低主要是因为少儿人口比重较小所致,少儿比重偏小主要是因为出生率或生 育率较低的结果。随着年轻人的婚姻观念的改变,工作和经济压力的加大,导致年轻人主张晚婚,使得婚 育年龄提高,从而降低了出生率,①符合题意;随着优育观念的深入,教育等成本提高,使得养育子女成 本升高,抑制了人们的生育愿望,从而降低了出生率,②符合题意;图中显示,与川渝地区相比,长三角 的总人口数量小,且总人口数量对出生率影响不大,③不符合题意;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社会保障体系 比较完善, 因而当地居民的养老观念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了生育观念, 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 B 符合题意,排除 A、 C、D。故选 B。 2.川渝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差异,对老年人口比重影响很小,不是造成川渝地区和长 三角老年人口比重差异的主要原因, A 不符合题意;与川渝地区相比,长三角养老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更 好,更适合老年人生活,但图中信息表明,川渝地区老年人口比重量更大,因此养老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 差异不是造成川渝地区和长三角老年人口比重差异的原因, B 不符合题意;由于川渝地区和长三角经济水 平差异明显,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往长三角,从而导致了长三角老年人口比重小于川渝地区, C符合题意; 全国 “二孩 ”生育政策的放开,对于川渝地区和长三角两地区是同步的,因此不是造成川渝地区和长三角老 年人口比重差异的原因,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下图为我国 1949— 2015年出生人口变化统计图 ,下表为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变化进程表。 据此完成下 面各题。 1.下列关于图中三次婴儿潮的叙述 , 正确的是 A.第一次婴儿潮规模小的原因是生育率低 B.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第二次婴儿潮 C.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的原因是人口基数最大 D.第三次婴儿潮规模较小的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少 2.从目前情况看 , 第四次婴儿潮并没有如期出现 , 原因可能是 ①生育观念的改变 ②受人口政策的影响 ③抚养成本的提高 ④经济结构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B 2.B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我国人口数量变化。 1.第一次婴儿潮规模小的原因是人口基数小,育齡妇女人数少; 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 是第二次婴儿潮, B 正确;第二次婴儿潮规模最大的原因是国家鼓励生育政策引导;第三次婴儿潮规模较 小的原因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2.第四次婴儿潮并没有如期出现 ,原因可能是生育观念的改变和抚养成本的提高, B 正确。 3.下图是华北平原地区某城市附近监测点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据图可知,该监测点附近地区用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下列属于图示地下水埋藏深度明显下降的原因的是 A.城市化导致下垫面变化 B.降水量减少 C.地表径流减少 D.农业用水增加 【答案】 1.B 2.A 【解析】 1.读图可知,不同年份春、夏两季地下水位较低,说明这两个季节用水量大,再结合该地区 ( 华北地区 ) 春季降水量明显少于夏季,推出该监测点附近地区夏季用水量更大。故选 B。 2.1980-2000 年,华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下垫面逐渐硬化,下渗水量减少 同时地下水开采量也在加大,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图示时间段,降水量不可自能出现较大幅度减少; 地表径流减少,可能是因为下渗量增大,则地下水位升高;农业用水增加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但该监测 点位于城市附近,地下水位下降主要是城市路面硬化造成下渗减少和大量开采地下水所致。故选 A。 4.仰望星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恒星。与星云相比,这些恒星的特点是 A.质量大 B.体积大 C.密度大 D.有固态的表面 【答案】 C 【解析】 【详解】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状天体;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 体。二者均无固体表面,同星云比较,恒星具有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大的特点。故 C 正确, A 、B、D 错误。 5. 非洲的安哥拉被称为 “ 春天国度 ”,降水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农矿资源丰富。结合安哥拉 地图(下图) 。 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安哥拉地理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B.受寒暖流交汇影响,渔业资源丰富 C.气候干燥,物种稀少 D.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中高周低 2.下列关于安哥拉沿海地区多雾的月份及对应的原因正确的是 A. 3-5 月陆地气温回升快 B.6-8 月昼夜温差大 C.9-11 月风力较小 D. 12 月一次年 2 月水汽充足 【答案】 1.D 2.B 【解析】 【分析】 1.根据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沿海有本格拉寒流经过,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使得沿海地 区降水较少,故 A 错误。安哥拉西部沿海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在离岸风影响下,冷海水上泛,带来丰富 的营养物质,使得该地渔业资源丰富,故 B 错误。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该地物种较多,故 C错误。图中显示,河流由安哥拉中部流向四周,说明地势中高周低,结合非洲地形分 布可知,该地地形以高原为主,故 D 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D。 2.该地位于南半球, 3-5 月为南半球的秋季,此时陆地出现降温,而不是升温,故 A 错误。 6-8 月为南半 球冬季,是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干季,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水汽容易凝结,所以多雾天,故 B 正 确。 9-11 月信风势力减弱,但是风力依然较大,故 C 错误。 12 月一次年 2 月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该地 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多,昼夜温差小,水汽不易凝结,所以雾天较少,故 D 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 6. 日本茶区常出现霜冻,为防止茶树受害,研究运用了风力除霜技术,安装在茶园中的离地 6 米的电风扇在气温下降到 3℃时自动启动。完成下面小题。 1.日本霜冻多出现在 A. 3 月阴雨的夜晚 B.3 月晴朗的夜晚 C.9 月阴雨的夜晚 D.9 月晴朗的夜晚 2.除风力除霜技术外,下列措施也可以防止茶园受冻害的是 A.人造烟幕 B.排干土壤水分 C.增施农家肥 D.机械化采摘 【答案】 1.B 2.A 【解析】 1.霜冻多出现在深秋和早春晴朗的夜晚,由于大气保温作用弱,近地面降温速度快。阴雨天时云层厚, 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不易出现霜冻,所以 A、C两项阴雨晚上的都错;日本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 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明显, 3 月为早春季节, 9 月为初秋时节,晴朗的夜晚 3 月温度比 9 月更低一些,日 本最冷月一般在 2 月份左右,更易出现霜冻,很明显 D错, B对。故答案选 B。 2.人造烟幕可增加云层厚度,增强大气逆辐射,以增强保温效果,防止茶园受霜冻影响,故 A对。由于 水的比热容更大,土壤中有水可以使土壤温度更高些,所以 B 错。增施农家肥只是土壤更肥沃,补充有机 肥,而机械化采摘更和茶园冻害无关,所以 C、 D两项错。故答案选 A。 7. 青藏铁路路基建设中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冷空气密度较大,在自重 和风的作用下将管中的热空气带出, 并不断将周围土体中的热量带走, 同时也可以自动关闭入口阻隔热空 气进入。下图为通风管路基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通风管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预留出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 B.减小人类工程对冻土的影响 C.防寒保暖延长路基使用寿命 D.增强路基稳定性和促进排水 2.通风管通风工作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1.B 2.D 【解析】 【分析】 此题以“青藏铁路路基建设中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为背景,考查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分析能力。 1.由材料“冷空气密度较大,在自重和风的作用下将管中的热空气带出,并不断将周围土体中的热量带 走,同时也可以自动关闭入口阻隔热空气进入”得知,通风管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降温。而青藏高原气候高 寒,有多年冻土,所以通风管可以防止冻土融化,保障铁路安全。故选 B。 2.由材料“自动关闭入口阻隔热空气进入”得知,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的时候关闭,即夏季外界气 温高,通风管会关闭, B 错误;冬季外界气温低,通风管会打开,通风管打开才会进入工作状态, D正确; 受海拔影响,春秋两季在青藏高原时间短,影响小,通风管道使用时间短, AC错误。故选 D。 8.交通是影响山区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下表为某山区县道路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的景观格局指 数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县山区的城镇化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聚落位于离道路 A. 0 一 50m 处 B.50 一 100m 处 C.100 一 200m 处 D.200 一 500m 处 2.该县聚落的变化特征是 A.聚落规模逐渐萎缩 B.聚落平均面积减少 C.聚落分布更加零散 D.聚落向道路集聚 3.该地聚落分布的变化将会 A.增加山货的供应 B.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C.增加农村劳动力 D.加剧水土流失的程度 【答案】 1.B 2.D 3.B 【解析】 1.0~50m处靠近公路,大气污染、噪音污染严重,且随着道路扩展,会导致 0~50m 处可利用土地减少, A错误。据表知,距道路 50~ 100m处的聚落面积在 2014 年占聚落总面积接近 47%,且 2004 ~2014 年 10 年间, 该处聚落个数减少的同时聚落平均面积增幅最大, 说明其最具城镇化潜力, B正确。 100 一 200m 处 聚落个数减少的同时,占聚落总面积比重减小, C错误; 200 一 500m 处聚落个数减少的同时,占聚落总 面积比重减小, D错误。故选 B。 2.据表可知,聚落总面积增加,但聚落个数减少,因此聚落规模扩大、聚落平均面积增加, AB错误;聚 落的扩展会使聚落分布更加集中、 紧凑, C错误; 与 2004 年相比, 2014 年该县聚落在距道路 0 ~ 100m 处, 不管是聚落个数占比还是聚落面积占比,都有所提高,明该县聚落在向道路集聚, D正确。故选 D。 3.山区的道路一般布局于靠近河谷、山间小盆地等地势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地远 离道路的聚落(人口)逐 渐减少,向靠近道路的地区聚集,这种现象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会提高土 地利用的集约度,山区的开发利用强度会变小,水土流失会减轻,山货的供应应该会减小, A、D错误, B 正确。聚落分布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增减影响不大, C错误。故选 B。 9.我国某城市 2000~2013 年人口变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年份中该城市人口净迁入最少的是 A. 2003 年 B.2006 年 C.2009 年 D.2012 年 2.该城市人口变动将导致 A.老龄化的进程延缓 B.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减轻 C.平均预期寿命缩短 D.文化和价值取向趋向单一 3.该城市是 A.武汉 B.重庆 C.上海 D.西安 【答案】 1.D 2.A 3.C 【解析】 【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 , 图中常住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2010—2013 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年增加量较往年增加量 有所下降, 2000—2013 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正有负,该地人口多数年份是负增长,只有 2012 年人口 自然增长率为正值, 根据人口净迁入量 =常住人口增长量 - 人口自然增长量可以判断, 该城市人口净迁入量 最少的是 2012 年, D正确。故选 D。 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城市人口变动主要是人口迁入量较多 , 使得该城市老龄化的进程延, A正 确;平均预期寿命是评价一个国家人口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 城市人口变动不会影响平 均预期寿命 ,B 错误; 大量外来人口迁入该城市, 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加重, 文化和价值取向趋向复杂, C、 D错误。故选 A。 3.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城市以人口迁入为,近年来迁入人口减少,可能位于我国沿海地区,近年来该地 区由于产业升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导致迁入人口减少;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较低,多年处 于负增长状态,当地经济水平高度发达。结合四个选项,只有上海位于东部沿海且经济发展水平高, C正 确。故选 C。 【点睛】 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生育观念变化较快,自热增长率进入负增长较早。 10. 古汾河经图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 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 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古河道随之废弃,现成为同蒲铁路的通道。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地垒 2.导致汾河改道的原因最可能是 A. M河段的溯源侵蚀作用 B.地壳运动改变地势起伏 C.汾河洪水破坏河流堤坝 D.修建铁路导致河流改道 3.下列对涑水河水文状况的推断,可信的是 A.枯水期河流基本无自净能力 B.地下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水源 C.河水的水质良好且河水清澈 D.河流有结冰期且有凌汛现象 【答案】 1.D 2.B 3.A 【解析】 【分析】 本组试题以汾河地区地质构造为背景,综合地质构造、河道变迁的相关知识。 1.根据图中信息,古河道随之废弃、涑水河从乙地质构造流向甲,结合教材知识“汾河谷地为地堑”, 可以判断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地垒,故选 D。 2.根据材料:“古汾河经图 3 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 M河段向西流入 黄河”,可以判断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甲地质构造下降,乙地质构造上升,改变了地势,使现汾河经 M河段 向西流入黄河,而原河道废弃,故选 B。 3.材料:“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结合我国雨带移动和该地的气候,可以判断涑水河夏季为汛 期,冬春季为枯水期(干涸) 。地下水补给是稳定的,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由于涑水河是 间歇性季节河流, 汛期河水可以净化水质, 但枯水期河流干涸, 沿途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无法净化, 故其河水的水质肯定极差;从纬度位置来看河流有结冰期,但冬季河流没有水,且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 故不会有凌汛现象,故选 A。 【点睛】 通过学习,掌握汾河谷地为地堑构造是第一、二小题解答的关键;理解“间歇性季节河流”是第三小题解 答的突破口。 11. 青盐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第一纵“沿海通道”的一部分,北起青岛,南至 盐城。该项目于 2018 年 12 月通车,设计时速 200 千米,客运为主兼顾货运。下右图为盐城高铁北站分布 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相对于“八纵”中的其他线路,青盐高铁沿线 A.矿产资源丰富 B.大城市数量多 C.平均海拔低 D.年降水量少 2.盐城高铁北站附近最可能成为 A.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B.矿产资源冶炼中心 C.婴幼儿教育中心 D.物流运转中心 3.盐城高铁运营后,主要影响盐城的 A.城市职能 B.城市等级 C.产业结构 D.服务人口 【答案】 1.C 2.D 3.D 【解析】 1.相对于“八纵”中的其他线路,青盐高铁沿线位于沿海地区,矿产资源不丰富,如位于西部的宝成— 成昆线,矿产资源丰富, A 错;“八纵”中的京广、京沪铁路沿线经过的省会城市多,大城市数量比青盐 高铁多, B 错;青盐高铁最靠近海洋,所以其平均海拔最低, C对,青盐高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 影响大,年降水量大,比中西部地区降水量大, D错,所以 C 正确。 2.读图可知盐城高铁北站位于城区北侧的郊区,不可能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婴幼儿教育中心, AC错;矿 产资源冶炼中心,需要大量能源,该盐城高铁北站附近没有丰富的能源, B错;材料提示,盐城高铁客运 为主兼顾货运,由此可以成为物流运转中心。故 D 正确。 3.盐城高铁运营,可以方便盐城和外界地区的交流和联系,从而影响其服务人口。故 D 正确。高铁运营, 不会影响城市职能、等级,对产业结构影响不大,故 A、B、C 错误。 【点睛】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图文材料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12.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 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 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 “活化石 ”。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 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 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 或三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土掌房的效果类似于 A.内蒙蒙古包 B.陕西窑洞 C.傣族竹楼 D.客家族土楼 2.土掌房反应的气候特点 A.湿冷 B.湿热 C.干旱少雨 D.干热 3.7 月,小明去该地旅游,他发现当地 A.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B.昼长夜短 C.正午时影长变短 D.昼渐变长 【答案】 1.B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土掌房的特点。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安装,故 A 错误;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与陕西窑洞效果类似,故 B 正确;傣家竹楼双层、尖顶,利 于通风散热、防潮、排泄雨水,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故 C 错误;而客家土楼为圆形围屋,是大型群体 楼房住宅,利于防御,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故 D 错误;故选 B。 2.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结合材料可知,建筑材料为土坯、石块,墙体厚实,屋顶为平顶, 可以作为晒场,反映了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 C 正确, ABD 错误。故选 C。 3.本题考查地理现象的判断。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彝族居住区位于回归线以北, 7 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故 A 错 误; 7 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地昼长变短,故 B 正确; 7 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正午太阳高 度变小,正午时影长变长,故 C 错误; 7 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该地白昼时间变短,故 D 错误;综上本 题选择 B。 13. 立竿测影是古代出现较早的时空观测技术,是指将 “蘖” (nie ,即立竿 ) 垂直立在水平地面, 观测竿影方向和长度变化,从而测定方向、时间等。下图为 “我国某地立竿测影示意图 ” ,图中甲、乙、 丙、丁表示一年中日出 ( 日落 ) 时竿影的最北 ( 最南 ) 方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古代立竿测影可以用来测定 ①当地正午时间 ②北京时间 ③月球绕地公转周期 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中表示冬至日日落时竿影方位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D 2.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 1.日影最短时间为当地正午时间。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日影朝向西南,日落西北,日影 朝向东南,冬半年日出东南,日影朝向西北,日落西南,日影朝向东北,从而测定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 期。北京时间和月球绕地公转周期无法判断。故选 D。 2.冬至日日落西南,日影朝向东北,丙竿影方位朝向东北。故选 C。 【点睛】 春分全球除极点以外各地太阳东升西落 春分到夏至全球除极点以外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日渐偏北 夏至全球除极点以外各地太阳升落方向偏北最大值,北南极圈正北升正北落,北极圈太阳终日不落,南极 圈太阳这一天不升。 夏至到秋分全球除极点以外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升起方向日渐偏东,落下方向日渐偏西。 秋分全球除极点以外各地太阳东升西落 秋分到冬至全球除极点以外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日渐偏南 冬至全球除极点以外各地太阳升落方向偏南最大值,北南极圈正南升正南落,北极圈太阳终日不出来,南 极圈太阳终日不落 冬至到春分全球除极点以外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升起方向日渐偏东,落下方向日渐偏西 14.我国学者利用溶洞内的石笋,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该岩石属于(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答案】 D 【解析】 【详解】 我国学者利用溶洞内的石笋,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溶洞景观是石灰岩被流水溶蚀的结果,故该岩石属于石 灰岩, D正确;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大理岩是变质岩,都不可能出现溶 洞景观。 故选: D 【点睛】 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 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岩石的类型,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15.下图为我国东部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 hPa),图中得出 A.郑州风向为东北风风速比长沙大 B.武汉被暖气团控制气温比福州高 C.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梅雨期 D.福州沿海会出现大风降雨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由图可知,长沙比郑州等压线密集,所以,长沙风力更大,故 A 不符合题意; B、武汉与福州同为暖气团控制,但福州纬度较低,所以福州气温高,故 B 不符合题意; C、读图可知,图示日期长江流域处于准静止锋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故 C正确; D、据图可知,福州正处于高压脊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天气为主,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6. 图甲是 2013 年 5 月 15 日 14:00 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乙是 ①、② 两种气候 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A.甲地晴朗,受冷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 C.丙地晴朗,受反气旋影响 D.丁地强风,受上升气流影响 2.图乙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甲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 A.①——甲 B.①——丁 C.②——乙 D.②——丙 【答案】 1.C 2.A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等压线图的综合判读;欧洲各地气候。 1.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 在甲、 乙附近画出低压槽线 (锋面),可以得出甲位于冷锋锋后, 多阴雨天气; 乙位于暖锋锋后,多晴朗天气;丙地为高压中心,受反气旋控制,多晴朗天气;丁地受高压控制,为下沉 气流,综合判定 C正确。故本题选择 C。 2.读图乙的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①是温带海洋气候,②是地中海 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40°- 60°之间大陆西岸。甲图中的甲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 候分布在 30°- 40°之间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最广,所以丁是地中海气候;丙地深入内陆,是一个相对 高压中心,受大陆性影响大,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对应正确的只有 A 选项。故本题选择 A。 17.下列传统节日中,上海( 31° N)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A.清明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答案】 B 【解析】 【详解】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当太阳直 射点距离上海( 31°N)最远时,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据此分析可知,元宵节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 球并且离上海最远,此日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故 B 正确。故选 B。 18.北京市的街道大多横平竖直,如棋盘状。形成这种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职能 B.交通条件 C.地表形态 D.水源分布 【答案】 C 【解析】 受历史因素影响,古时封建社会人们受“天圆地方”的思想影响,把道路建成“方格状”,街道多为东西 -南北走向,皇宫修建成坐北朝南,所以北京二环路内道路呈方格状;在现代时期城市建设中,为使北京 交通更为便捷,政府修建了二环至五环环行公路,加强了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政府修建了多条 向城外呈放射状的公路,加强了城市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综上所述,形成了北京的方格-环行-放射 式道路网。城市向周边面状延伸是因为北京市周边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利于城市向四周延伸。故答案选 C 项。 19.2019 年 6 月 17 日,四川宜宾发生 6.0 级地震。当地居民通过电视、手机提前 10 秒收到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首次进入公众视线。下列最需要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地区是 A.欧洲东部 B.非洲西部 C.南美东部 D.北美西部 【答案】 D 【解析】 【详解】 板块交界处因板块张裂、碰撞挤压引起地震,因此板块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区。全球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 中海 —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两大地震带, 欧洲东部、 非洲西部、 南美东部位于板块内部、 距离板块边界较远, 地震较少, ABC 错误。北美西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最 需要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D 正确。故选 D。 20. 我国最长的运煤专线 —— 蒙华铁路北起蒙古浩勒报吉,南至江西省吉安,线路全长 1837 千 米,如下图为蒙华铁路线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东部地区修建同规格的铁路相比,该铁路建设成本较高,原因主要是沿线: A.河网密布,气象灾害多发 B.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 C.人口稠密,搬迁人口多 D.经过农业区,占用大量优质耕地 2.该铁路建设对区域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①构建北煤南运的新通道,完善路网布局 ②加快蒙陕地区能源开发,促进西部大开发 ③保障沿线能源供应,促进中部崛起 ④通过长江实施水陆联运,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1.B 2.D 【解析】 1.据图可知,蒙华铁路经过了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秦岭、江南丘陵,跨越了地势的二三阶梯,因此 地表崎岖,地质灾害多,修建成本高, B 正确。而东部地区河网更加密布,气象灾害更多,人口更加稠密, 因地处平原,经过农业区,占用大量优质耕地更多,故 A、C、D不符合题意。故选 B。 2.据材料可知,蒙华铁路是我国最长的运煤专线,构建了我国北煤南运的新通道,完善路网布局;加快 蒙陕地区能源开发,将沿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沿线地区能源短缺,该铁路能 够保障沿线能源供应,促进中部崛起;通过长江实施水陆联运,还可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①②③④全 对,故选 D。 【点睛】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 4 个小题,共 40 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休闲农庄是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所谓休闲农庄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 民为目标的一种新型休闲旅游形式。 通过功能性的建筑和依附于农林地块的农业参与活动, 吸引客人进行 “吃住行游购娱 “的消费,比常见的农家乐大,比农场和庄园小。目前的趋势是,大型农庄朝农业综合体 发展,中小农庄朝精品主题农庄发展。 建设休闲农庄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好处? 【答案】增大农特产品销售量;促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 就业机会;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加强区域联系,推动对外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旅游地理的内容,试题难度较易。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 游客在休闲农庄“吃”与“购”会大大增加农特产品的销量, 通过建设休闲农庄可以扩 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当地经济发 展;强区域联系,推动对外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交流合作。 22. [ 地理一选修 3: 旅游地理 ] “红色故都 ”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府,主要由叶坪,红井、二苏大、中华苏维埃纪念园 ( 南 园和北园 ) 四大景区组成,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队来自南昌的父子,第一天早上出发前往瑞 金,中餐后前往叶坪红色旅游区,参观一苏大会会址、红色中华通讯社等旧址,后游沙洲坝革命旧址群, 参观紅井、毛主席旧居等,再前往中央二苏大会议旧址,参观中央政府大礼堂礼堂,晚住市区。第二天, 早餐后前往中华苏维埃纪念北园, 参观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 中华苏维埃紀念鼎等景点, 后游南园, 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毛泽覃雕像,龙珠塔等景点,中餐后乘车返回。下图示意瑞金红色景区。 分析该旅游规划线路的优势。 【答案】串联主要景点,没有重复游览;四大景区都有安排,游览景点多;观赏景点过程,讲究韵律,符 合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的观赏情感需求;中华苏维埃纪念园安排一天,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鲜明; 住宿地选择在城区, 基础设施较齐全; 住宿地安排在第一天的终点和第二天的起点, 时间安排合理。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旅游规划线路的优势评价,结合材料、图不难解答。 【详解】 “红色故都 ”瑞金主要由叶坪,红井、二苏大、中华苏维埃纪念园 (南园和北园 )四大景区组成,是全国爱国 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该旅游规划线路串联主要景点, 没有重复游览; 从四天行程来看, 四大景区都有安排, 游览景点多;从四天行程来看,讲究韵律,符合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的观赏情感需求,避免了优质景 点过于集中;第一天,中华苏维埃纪念园安排一天,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鲜明;第一天夜晚住市 区,住宿地选择在城区,基础设施较齐全,利于游客恢复;住宿地安排在第一天的终点和第二天的起点, 时间安排合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图中 R河是内流河,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R 河流经的甲平原是所在国政治、经济的核心区 域,人口约 1 亿。 (1)简述图中 180 日年积雪期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评价甲平原北部种植小麦的气候条件。 (3)分析该国在甲平原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特点:该线在图中西部地区向北(向高纬地区)突出,并且在西部沿海地区与海岸线(与斯 堪的纳维亚山脉)平行。 原因: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増温增湿作用明显;西部地区地势较东部更低,气温更高,故积雪期较 短。 (2)有利:冬季寒冷而漫长,病虫害少,小麦品质优良。夏半年降水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 于小麦有机质积累。 不利:纬度较高,热量不足,积温低。易受冻害等影响,产量不稳定。 (3)该国农矿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货物运输量大;水运运价低、运量大,适合大宗货物 的运 输;甲平原河网密集,且有运河相连;河流流速较慢,适合航运。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等值线特征描述、农业区位因素和交通区位因素。 【详解】 ( 1)据图等值线走向进行分段描述,注意结合其影响等值线走向因素分析。根据该区域经纬度和海陆轮 廓判断,此区域为东欧地区,终年盛行西风,沿岸地区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所以该线在图中西部地区受 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増温增湿作用影响,向北突出,并且在西部沿海地区与海岸线平行。又地处东 欧平原,地势低,温度高,积雪期较短。 (2)甲平原为东欧平原,该平原北部纬度高,冬季昼长短,温度低。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性较强, 降水少, 光照强。 所以有利条件有冬季寒冷而漫长, 可以减少病虫害, 使小麦品质优良。 而小麦喜光耐旱, 该地夏半年降水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小麦有机质积累。不利条件有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积温低,不利于小麦生长。冬季温度低易受冻害等影响,产量不稳定。 ( 3)东欧平原发展内河航运的主要原因应从运输需求量、水运优势、区域交通区域优势分析。根据世界 地理知识分析,该国为俄罗斯。俄罗斯农矿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布不平衡,所以货物运输量大,需要 大力建设交通设施;而水运有运价低、运量大,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优势,可以满足俄罗斯运输需求;东 欧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河网密集,且有运河相连,水运交通线路四通八达;其中河流流速较慢,水流平 稳,航运价值高。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 它南倚秦岭, 北靠高原, 西起宝鸡, 东至潼关, 东西长约 360 公里, 该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号称 “八百里秦川 ”,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陕西省关中的长安 (令西安)附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立朝代最多的地区,共有大小 13 个王朝在此建都,联合国科教文 组织于 1981 年把它定为 “世界历史名城 ”。 材料二:渭河平原自古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也是中国最早 称为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 的地方。如图为渭河平原位置图及当地冬小麦冬灌图。 (1)简述渭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征。 (2)分析历史上长安成为 13 朝古都的原因。 (3)指出对冬小麦适时进行冬灌的好处。 (4)简述冬季秦岭北坡气温垂直递减于南坡的原因。 【答案】 (1)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降水总 量不多,集中在夏季;水文:渭河南、北两侧支流较多,南侧支流短小流急,落差大,北侧相反;土壤: 土层厚,土质疏松肥沃;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地处关中平原,有利于城市建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古代 黄土高原植被茂密,环境优美;渭河平原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长安 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交通位置重要。 (3)保温,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冬灌后土壤水分充足,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死苗;增加 土壤水分,冬贮春用,防止冬春干旱;促进越冬期冬小麦的根系发育,给春季返青创造有利条件;盐碱地 麦田冬灌,可以压碱改土;冬灌可以沉实土壤,消灭部分越冬害虫;保护表土,减轻风沙危害。 (4)秦岭作为东西走向的山脉,冬季南下的冷空气受山地阻挡,北坡山麓的气温显著低于南坡。南坡由 于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再加上焚风效应影响,山麓气温较高。而南、北坡山顶气温基本相同,因此,垂 直方向上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南坡。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渭河平原为背景,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山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详解】 (1)本题为特征分析题,关键词“渭河平原”,答题方向“自然环境特征”。自然环境主要是从地形、 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思考,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思考。地形: 渭河平原为主的地形,地势起伏较小;气候:从其处的位置,可以判断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是大陆性较强 的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水文:读图可知,渭河南、北两侧支流较多,南侧支流发源于秦岭,短小 流急,落差大,北侧相反大多发源于黄土高原;土壤:渭河平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土层深厚,河流冲 积土,土质疏松肥沃;植被: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2)本题为原因分析题,关键词“古都”,答题方向“原因”。可以根据城市的区位因素进行思考,具 体主要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源、植被等,以及社会经济方面:农业、交通、军事等方 面思考。地理位置: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地形:关中平原,有利于城市建设;自然气候和农业:温 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条件优越;水源:位于渭河流域,水源充沛;植被:古代的北部黄土高原植被茂 密,动植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农业:关中平原是我国古代传统农耕区,农业发达;军事:渭河平原四 面都有天然地形(山脉)屏障,易守难攻,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交通:长安作为 13 朝古都是古代丝绸 之路的起点,交通位置重要。 (3)冬小麦适时进行冬灌的原因:稳定地温、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植物根系发育、补充水分、消灭越冬 害虫、减轻风沙等。稳定地温:保温,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冬灌后土壤水分充足,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 化,防止冻害死苗;补充水分:增加土壤水分,冬贮春用,防止冬春干旱,有利于促进越冬期冬小麦的根 系发育,给春季返青创造有利条件;改良土壤结构:盐碱地麦田冬灌,可以压碱改土;消灭越冬害虫:冬 灌可以沉实土壤,消灭部分越冬害虫;减轻风蚀作用:保护表土,减轻风沙危害。 (4)读图可知:秦岭是东西走向的山地,冬季盛行西北风,北坡为迎风坡,南坡位于背风坡,以此信息 分析解决问题。垂直递减率越小,说明上下层大气的温差越小。秦岭呈东西走向,对冬季风 ( 偏北风 ) 的阻 挡作用明显;冬季来自西北 ( 偏北 ) 风的冷空气在北坡山麓堆积,使山麓与山顶之间的温差减小,进而使北 坡的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南坡由于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再加上焚风效应影响,山麓气温较高。综合下 来,冬季秦岭北坡气温垂直递减于南坡。 【点睛】 本题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学生读图、析图,并调用储备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并且要求学生有足够 的阅读和课外知识结合,能力要求较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