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鲁教版第11单元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水土流失问题分析 (对应学生用书第177页) [识记—基础梳理] 1.黄土高原概况 (1)范围:A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概述: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表现 ①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③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3.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地理位置特殊 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的过渡地带 黄土质地特殊 黄土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黄土干燥时较坚实,遇水易分散, 易受流水侵蚀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地质灾害频繁 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2)人为原因 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生产建设中的不合理土地利用。 ③破坏植被。 4.水土流失的治理 (1)治理策略 ①从合理利用土地入手 ②以水土保持为中心 (2)具体措施 ①工程措施: ②农业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 技术措施 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 ③生物措施 地区 措施 目的 不宜耕种的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地表植被 有条件的地区 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 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 [理解—要点突破]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自然要素 特性 表现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地理位置 过渡性 ①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③从森林向草原过渡;④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土壤质地 特殊性 黄土由较细的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干燥时较坚实遇水易分散 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蚀 降水 不均匀性 ①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 ②多暴雨 易造成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 频繁性 地处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且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了人口与有限的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人类活动 过程 结果 农业 轮荒制度 烧荒→耕作→ 弃荒→开荒 使原来的林草被破坏 加剧水土流失 工矿业 露天开矿 开挖表土 →弃土 破坏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 其他生 产、生活 建窑洞、修路、 建水利设施 开挖表土 →施工 破坏植被,扰动土壤 ②植被破坏:过度樵采(解决生活燃料需求);历史原因(营造宫殿、战争、毁林开荒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 (2018·苏州模拟)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 )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②①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1.A 2.B [第1题,由图可知,土壤退化导致③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导致①地表侵蚀;②即为地表起伏大,而地表侵蚀也进一步加大了地表的起伏。第2题,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流的下游河段淤积,使航道变浅,影响内河航运。] (2018·安徽百校三模)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3~5题。 3.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 4.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C 4.B 5.B [第3题,图中甲处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大于丁处,结合丁位于德干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少,以及甲位于山地迎风坡而降水量大等知识,可判断答案。第4题,土壤侵蚀危害程度与侵蚀强度、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关,图中乙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甲,大于丙、丁;但乙位于恒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区是印度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故乙处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第5题,甲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大,为山地地形,降水量大,故可采取②③两项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中央气象台2017年5月5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下图为运用3S技术生成的“5月5日8时至6日8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读图回答6~7题。 6.本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7.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 A.传播流感病毒,诱发呼吸道疾病 B.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 C.加重大气的酸性,腐蚀文物古迹 D.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6.AC 7.BD [第6题,A、C对:读图可知,我国华北、东北地区是此次沙尘天气的主要沙尘落区,主要是西北风带来的沙尘,甲、丙地区荒漠广布,且位于西北风的上风向,因而是本次沙尘暴的主要源地。B错: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远离我国东部地区,且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不是此次沙尘暴的主要源地。D错:丁地位于东部季风区,气候较为湿润,地表植被丰富,无沙源条件。第7题,B对:扬尘、沙尘暴天气会使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多, 大气污染加重。D对: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多,能见度变差,会导致交通事故多发。A错:空气中沙尘增多与流感病毒无关。C错: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会加重大气的酸性,沙尘则不会导致此结果。] ◎考向2 水土流失的治理 8.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800~1 600 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 材料二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1)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____。 (2)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有_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3)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4)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解析】 第(1)题,据材料二得出结论: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旱地;据材料三得出结论: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第(2)题,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流水侵蚀加剧;其结果是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小气候湿度减小,肥沃的表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流失的土壤在河道、湖泊淤积使其泄洪能力降低,可能引发水灾。植物种类增加应该是生态环境改良的结果。第(3)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气候(降水)、地形、土质、植被等方面。第(4)题,一方面要加强长江上游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实行封山育林等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开发。此外,本地区还应实行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减小种植业的比重,以减轻对土地资源的压力等。 【答案】 (1)旱地 增大 (2)BCD (3)自然因素:①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4)治理对策: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民;⑤调整产业结构。 考点二|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理解—要点突破]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山地 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2.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3.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 分布区及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 用不当 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易误点拨] 荒漠是一种景观类型,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景观,包括戈壁、沙漠以及沙地等。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而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现象,指土地逐渐退化的过程,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也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荒漠化的成因、危害与治理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1.C 2.D [第1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第2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选项D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3.(2018·河南八市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天山北侧,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海拔300至600米, 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下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及边缘绿洲分布状况。 (1)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成因。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有众多优良的冬季牧场,分析其冬季牧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扩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危害。 【解析】 第(1)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为温带沙漠,自然成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外力作用等角度作答。第(2)题,冬季牧场的形成,从气候、牧草和地表积雪等角度分析。第(3)题,应从土地面积、农牧业生产、交通等角度分析。 【答案】 (1)深居内陆,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光照强,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岩石风化强烈;大风天气多,风力作用强。 (2)海拔较低,冬季气温较山区高;多绿洲,水源丰富,草类茂盛,提供冬季所需牧草;冬季地表积雪较少,利于牲畜越冬。 (3)破坏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减少; 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载畜量下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掩埋村镇、道路等。 ◎考向2 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4~5题。 4.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5.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4.C 5.B [第4题,艾比湖的面积缩小会引起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诸多要素发生变化,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只有大量注入淡水才会引起艾比湖的含盐量减小,A选项错误;湖中芦苇大量死亡,导致水质变差,鱼类会大量死亡,而不是鱼类密度增大,B选项错误;湖水面积缩小,湖水总蒸发量会减小,D选项错误;湖水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就会减弱,故答案选C。第5题,从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来看,修建水库会截留水源,导致艾比湖更加萎缩,A选项错误;在艾比湖流域实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 可以防止湖面缩小,B选项正确;退耕还湖有一定作用,但是水产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其对艾比湖增加水源没有作用,C选项错误;同理,种植芦苇也不能增加水体的数量,D选项错误。] [解题技巧]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018·海淀模拟)下图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生态区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 ) A.①区包括秦岭以及太行山区 B.②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内流区 C.③区为半干旱半湿润区 D.⑤区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7.各生态功能区( ) A.①区重点开展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B.②区保护与开发并重,充分利用水资源 C.③区减少圈养,降低草场的利用强度 D.④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发展稻作农业 6.D 7.A [第6题,①区位于西南地区,不包括太行山区,故A项错误;②区河流大多注入海洋,属于外流区,故B项错误;③区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故C项错误;⑤区位于我国云贵高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区,故D项正确。第7题,①区属于森林生态功能区, 重点是开展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故A项正确;②区主要是保护水资源,不宜开发,故B项错误;③区应该增加圈养,故C项错误;④区水资源短缺,不能大力发展稻作农业,故D项错误。] 8.图1为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图2为银川平原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银川的湖泊湿地大幅萎缩。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道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乱垦乱牧、水体污染等问题。 图1 图2 (1)指出银川湿地的主要类型,简述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2)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银川湖泊湿地大幅萎缩的主要原因。 (3)请提出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由材料可知银川的湿地类型主要是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湿地具有非常强的生态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第(2)题,自然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宁夏的年蒸发量远远大于年降水量,气候干旱降水少,是湿地萎缩的一个原因,另外黄河流经宁夏平原,水流减缓,河流泥沙淤积;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围湖造田,湖泊面积萎缩,城市和交通建设用地等增加,也使得河漫滩、湖泊面积萎缩。第(3)题,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主要措施是退耕(牧)还湿;防治湿地污染;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从法制上约束不合理的行为;生产(农业、工业)、生活要节约用水;做好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 【答案】 (1)河流湿地、湖泊湿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2)自然原因: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河流泥沙淤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城市和交通建设用地等。 (3)退耕(牧)还湿;防治湿地污染;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生产(农业、工业)、生活节约用水;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 答题模板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 问题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