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作业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考点1 水循环 【全国卷】 (2018年全国Ⅲ卷,8)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第1题。 1.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及其影响。影响水体更新的因素有降水量、水流速度、水量等。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泊水量巨大,故湖水更新缓慢。 【答案】D (2015年全国Ⅰ卷,1~2)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2~3题。 2.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3.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该“雨水花园”的底部为砂层和砾石层,很容易使上层经过植物及各填充层处理的雨水下渗,再加上蒸发作用,使种植土层的水分变化较大。为保证地表植物的生长,必须保持种植土层的水分,树皮覆盖层才能达到保持土壤水分的目的。第3题,地表雨水下渗后途经种植土层和砂层,这两层可过滤、吸附雨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答案】2.D 3.B (2016年全国Ⅲ卷,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4~6题。 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第4题,植被遭破坏后,局部小气候也随之受到影响,降水量减少,下渗减弱,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致使河流年内径流量波动变大;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河道淤积,但与该问题关联不大。第5题,植被恢复后,该地气候会变得湿润,但降水量不一定增加;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蒸发(腾)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小。第6题,结合第4题的分析可知,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根据本题“单斜山”图示,甲河一侧部分径流会沿透水岩层流至乙河,导致甲河径流减少,乙河径流增加。 【答案】4.B 5.C 6.D (2017年全国Ⅰ卷,6~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7~9题。 7.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000毫米 B.约为2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8.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9.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解析】第7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一致, 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数值相似,约为210毫米。第8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下渗少,地下径流少,说明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第9题,大量种植耐旱植物,需要引水灌溉,会使入湖水源减少,导致湖泊的面积缩小。 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不会导致湖水的富营养化。 【答案】7.C 8.A 9.B 【地方卷】 (2015年海南卷,8~9)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0.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11.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较低 【解析】第10题,通过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陆地矿物质被搬运到海洋,因此,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第11题,由上题分析可知,随着陆地矿物质不断通过河流、地下水等途径被搬运到海洋,导致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逐渐增加。 【答案】10.D 11.B 考点2 陆地水 【全国卷】 (2018年全国Ⅱ卷,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第1题,考查植被的作用。由材料可知,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所以无法减小降水变率;植被覆盖率大幅度增加,植物根系增多,保持水土能力增强,地表径流含沙量减少;从材料中无法获取植被增加导致该地降水量增大的相关信息;植被覆盖率增加, 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下渗量增大,地表径流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第2题,考查河流洪峰产生的原因。依据表中数据可知,第5次降水只有2天,历时较短;2天时间内降水量达到90.7 mm,比前几次降水强度大;该月降雨天数较多,且连续性较强,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使下渗量减少,且该次降水强度大,历时短,地表径流增加,形成河流洪峰;由于植被覆盖率没有变化,植被截流量不变。第3题,考查滑坡、泥石流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该地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该月降水频率高,降水量大,在植被覆盖坡面,因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土壤摩擦力减小,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从而导致该次降水后含沙量极高;河流对河床的侵蚀一直都存在,不可能导致河流含沙量突然增加;该次降水量为54.4 mm,相对较少,对沟谷的侵蚀作用相对较弱,也不可能导致泥沙大量增加;因历次降水都对裸露坡面侵蚀作用较强,故其导致的泥沙含量不可能产生极高现象。 【答案】1.B 2.B 3.D (2015年全国Ⅱ卷,9~11)圣劳伦斯河(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第4题。 4.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解析】根据蒙特利尔的气候资料可以看出,该地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的月份是12月到次年3月,可以得出蒙特利尔河段结冰期为4个月。 【答案】C 【地方卷】 5.(2017年天津卷,13)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6 年吉林省内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发送量(万人) 0 0 0 0 15.6 42.5 月份 7 8 9 10 11 12 发送量(万人) 72.8 110.8 135.1 156.3 156.3 156.3 (1)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 个月。 (2)说明图Ⅰ中a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内水运交通的累计数量变化可知,前4个月累计数量为0,说明这4个月河流结冰不能通航;10月到11月、11月到12月两个月的累积量没有变化,可以判断这两个月河流结冰不能通航,因此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6个月。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的气候、植被覆盖率、地形等特征,从水量、水位变化、含沙量、水能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6 (2)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流速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 (2016年江苏卷,7~8)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7.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解析】第6题,该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植被破坏严重,其涵养水源、削减坡面径流的作用明显减弱;第6年,植被得到恢复,其涵养水源、削减坡面径流的能力较第1年有所增强,故第1年的流速峰值、流量峰值、含沙量都应大于第6年。第7题,由第6题解析可知,第6年的河流径流量较第1年小,主要是由于森林植被得到恢复,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下渗量增大。 【答案】6.D 7.B 考点3 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方卷】 (2016年上海卷,13~14)大洋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洋流。读图,回答1~2题。 1.7月,一艘货船从日本横滨出发,沿图中路线前往瑞典的哥德堡。途中会遇到风海流、密度流、涌升流三种洋流。货船遇到这三种洋流的海区位置分别是( )。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丁、乙、甲 D.丁、丙、乙 2.若一艘前往日本的油轮在E海域发生石油泄漏,则油污可能漂向( )。 A.我国东海海域 B.我国南海海域 C.印度尼西亚海域 D.菲律宾海域 【解析】第1题,7月北印度洋海区盛行西南风,甲是西南风形成的风海流;乙在非洲沿岸是离岸风形成的涌升流;丙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密度流;丁处是中纬西风带形成的风海流。第2题,E海域位于台湾海峡北侧,是我国的东海海域,受日本暖流影响,油污可能漂向我国东海海域。 【答案】1.D 2.A (2015年四川卷,1)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回答下题。 3. 此次航行中,最能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航程是( )。 A.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 B.非洲以南→南海 C.南海→台湾海峡 D.台湾海峡→青岛 【解析】根据图中航海路线可知,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段航线顺盛行西风并顺西风漂流,顺风顺水;非洲以南—南海段航线,此时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西北季风,并不是完全顺风;南海—台湾海峡、台湾海峡—青岛段航线多盛行偏北风。 【答案】A 高频考点 命题特点 备考启示 水循环 以热点事件、统计图等为切入点,考查人类对水循环、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的影响,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以流域开发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以城市内涝等社会热点为载体,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陆地水 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1 水循环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特点 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例证 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 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的意义 2.“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陆地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参与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3.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海洋上空的水汽↓陆地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同地表径流量成正比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或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地表径流减少 蒸发 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减少地表径流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小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大量的地下水。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正向利用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量的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 ⑤实施人工降雨,加大降水量。 (2)负向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现象;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倒灌,出现土地盐碱化现象。 下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图a)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图b)。读图,回答1~2题。 1.材料描述的是水循环环节中的( )。 A.降水 B.蒸发 C.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 2.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 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 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 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 【解析】第1题,综合分析两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会相应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量增加,地下径流量减少,蒸发减少。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第2题,流域建设用地的增加会使区域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调节气候功能减弱,气候趋于干热;它还会使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会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会减轻水土流失问题;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答案】1.D 2.A 2017年,长春市首个“海绵公园”——劳谦公园建设完成,整个公园将“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雨水通过强大的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下渗,再经过地下的过滤装置过滤,将雨污分开,干净的水被收集储存,用于植物的灌溉养护。读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海绵公园”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雨水花园可降低雨水地表流速、缩短汇流时间 ②生态植草沟可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流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污染控制功能 ③渗、滞、蓄、净、用、排各系统单独运行,与其他系统没有衔接 ④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和城市内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海绵公园”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调节a B.调节c C.增加f D.增加d 【解析】第3题,依据材料可知,雨水花园可降低雨水地表流速,延长汇流时间;生态植草沟可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流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污染控制功能;渗、滞、蓄、净、用、排等各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和城市内涝。第4题,由材料可知,“海绵公园”可调节地表径流,将雨水收集、储存于地下。图中a为地表径流,c为将雨水暂时储存于地下,f为水汽输送,d为大气降水。 【答案】3.D 4.A 考点2 陆地水 1.陆地水体类型及其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2.河流水 (1)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 类型 补给 季节 主要影 响因素 我国主要 分布区 径流量的季节 变化示意图 雨水 补给 多雨 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 以东部季 风区最为 典型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储量、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 积雪和 冰川融 水补给 主要 在夏 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 藏高原地 区 湖泊水 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 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分析径流量的变化特点。 ①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全年(年雨) 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 当地夏季(夏雨) 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 当地夏季(湿季)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 当地冬季(冬雨) 冬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②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A.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B.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③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A.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到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B.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且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读长江全年补给水源示意图,回答5~6题。 5.读图判断长江补给水源( )。 A.b是雨水补给,a是冰雪融水补给 B.a是雨水补给,b是冰雪融水补给 C.a是地下水补给,c是冰雪融水补给 D.a是冰雪融水补给,c是地下水补给 6.图中显示冬季b缺失,其原因是( )。 A.雨季结束,降水较少 B.地下水位较低,无法补给河流 C.气温较低,冰雪难以融化 D.农业灌溉减少,下渗减少 【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a长年存在且补给量最大,夏秋多、冬春少,结合长江流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以雨水补给为主,可判断a是雨水补给;b春、秋、夏三季存在,补给水量居第二位,结合长江上游在青藏高原区,多冰川分布,可判断b是冰雪融水补给;c长年存在,水量少但稳定,应为地下水补给。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b为冰雪融水补给,冬季气温低导致冰雪难以融化,故冬季长江基本没有冰雪融水补给。 【答案】5.B 6.C 考点3 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按性质分类 2.影响因素 盛行风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其次还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因素影响。 3.洋流的分布规律 可结合洋流分布模式图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环流系统 海区 模式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副热带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中低纬海区(除北印度洋海区)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副极地环流(逆时针)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 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北印度洋海区 西风漂流 40° S~60° S附近 【疑难辨析】 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的区别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如下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南赤道暖流和索马里寒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下图乙)。 3.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关系如下: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类型 影响 实例 气候 在高低纬之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的温度不会持续上升 影响大陆沿岸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北美东海岸降水丰富 寒流降温减湿 秘鲁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等地的荒漠环境;南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气温差异 海洋 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面,形成大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 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 航运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拉布拉多寒流常携带冰山,且其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多海雾 【知识拓展】 海雾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海雾是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所致,通常呈乳白色,产生时常导致海面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下。 2.分布:寒暖流流经海域多海雾。 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地区,季节为夏季;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地区,季节为冬季。 读太平洋部分海域示意图,回答7~8题。 7.下图中表示①处洋流流向及其附近海域等温线的是( )。 A.a B.b C.c D.d 8.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洋流①有利于污染物向北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B.洋流②延长了上海至旧金山的船只的航行时间 C.世界性大渔场最有可能位于②③海域之间 D.洋流④对欧洲西部气候的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解析】第7题,由太平洋部分海域示意图可知,该图为北太平洋洋流图,越往南温度越高,①处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寒流流经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第8题,洋流①向南流,有利于污染物向南扩散;洋流②为日本暖流,自西南向东北流,可缩短上海至旧金山的船只的航行时间;洋流②③之间有北海道渔场;洋流④对北美西海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答案】7.C 8.C 方法一 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步骤 1.读横轴,看时间与径流曲线的对应状况 横轴指示了径流变化对应的月份,从中可以看出河流径流变化的时间分布特点。图中径流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冬季的几个月份没有径流。 2.读竖轴,看流量的数值大小 竖轴上标明的流量数值大小可以反映河流的流量大小。图中的最大流量在220 m3/s左右,说明该河流量较小。 3.读曲线,看径流的变化特点 从径流曲线的高低起伏变化可以看出其丰水期和枯水期的长短分布状况。图中河流的丰水期从6月份持续到9月份。 4.看组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该河的径流变化基本上与气温的变化一致,且流量较小,说明该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较小。 读黄河源头年径流量月平均值统计图,回答1~3题。 1.1972~2013年,黄河源头两次汛期的主要补给类型依次是( )。 A.积雪融水、大气降水 B.冰川融水、湖泊水 C.大气降水、地下水 D.积雪融水、冰川融水 2.1972~2013年与1919~1971年黄河源头年径流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增加 B.冰川融水增多 C.蒸发增强 D.含沙量增大 3.针对黄河源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可采取的措施有( )。 A.恢复源头植被 B.增加人工降水 C.减少灌溉农业面积 D.修建水库 【解析】第1题,1972~2013年,黄河源头第一个汛期出现在3月,应为积雪融水补给;第二个汛期出现在8~9月,应为冰川融水补给。第2题,据图可知,1972~2013年黄河源头年径流量小于1919~1971年,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增加均会造成径流量增加,与图示趋势不相符;含沙量变化不会影响河流径流量;气候变暖使蒸发增强,导致径流量减少。第3题,恢复源头植被可以涵养水源;人工降水不宜长期进行;黄河源头灌溉农业面积较小,对径流量影响不大;水库只能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不能影响年径流量。 【答案】1.D 2.C 3.A 方法二 表层海水等温线图的判读 1.影响因素 把海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相等的点连成线,即海水等温线。如下图所示: 由图Ⅰ、图Ⅱ可归纳出海水等温线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海水等温线较陆地平直——海洋性质均一。 (2)海水等温线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 (3)海水等温线偏离纬线弯曲——洋流。 依据海水等温线分布规律,可判读海水等温线示意图。 2.判读方法 (1)根据表层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下图甲);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下图乙)。 (2)根据海水等温线凸向判断洋流流向。海水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凸向即流向”。 (3)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 若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则洋流为暖流;若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所示: 图甲为我国某远洋运输公司主要航线示意图,图乙为某航段所经某海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图甲 图乙 4.2016年7月,该公司的货轮从我国出发,在运输过程中,平均比较节省动力的航段为(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图乙中a处有一洋流流经,则a最可能位于航段(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海洋航行过程中,顺风顺水比较省时省力。7月,①航段逆东南季风和北上的日本暖流;③航段逆顺时针方向的季风洋流。②④ 航段分别顺南赤道暖流和本格拉寒流航行。第5题,图乙中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可确定该海域位于南半球,则排除航段①③;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与洋流的流向相同,可判断流经a处的洋流为寒流,④航段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因此a最可能位于航段④。 【答案】4.D 5.D 读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方法揭示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该方法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下径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读图可知,地面的水分在太阳照射下蒸发,又被塑料薄膜拦截,塑料薄膜随水坑自然凹陷,地面与塑料薄膜形成弧形,水珠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汇集于凹陷部位,再降落到容器中。故该循环的动力为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第2题,该方法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和降水。 【答案】1.B 2.B 读澳大利亚墨尔本市雨水利用示意图,回答3~4题。 3.墨尔本市采用这种雨水处理系统后,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表现在( )。 A.地表径流增加 B.大气降水减少 C.水分蒸发减少 D.地表水下渗增加 4.图示雨水处理系统中,对雨水净化效果最好的是( )。 A.雨水花园 B.透水性人行道 C.绿地 D.屋面 【解析】第3题,该雨水处理系统增加了透水性人行道、绿地,会使地表水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对大气降水无影响,会使水分蒸发增加。第4题,净化是湿地的基本功能,图示雨水处理系统中,对雨水净化效果最好的是雨水花园,透水性人行道及屋面只是汇集雨水、增加下渗,相比雨水花园,绿地的净化功能弱些。 【答案】3.D 4.A 下图示意某一河流的某一测站在某年7月18日至20 日测得的降水量和径流过程曲线。读图,回答5~6题。 5.测站附近开始出现泛滥洪峰的时间约是降雨停止后的( )。 A.9小时 B.18小时 C.27小时 D.36小时 6.如果未来在相同的降雨情况下,该地河流径流过程线的“洪峰”点却呈现向左移动的情形,这最可能是由于 ( )。 A.测站下游开始修筑堤防 B.测站下游大量引水灌溉 C.测站上游植被遭受破坏 D.测站上游兴建大型水库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降水的停止时间为7月18日12时,河流水位超过河流满水位的时间是7月19日6时,相差18小时。第6题,上游植被遭受破坏,会使得河流下游洪峰发生时间提前。 【答案】5.B 6.C 读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7~9题。 7.下列对图中实线箭头所示洋流的最主要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大洋东部海区海水减少造成的 B.主要是盛行西风所致 C.大洋东部海区海水增多造成的 D.主要是信风所致 8.下列对拉布拉多半岛沿岸与卑尔根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拉布拉多半岛北部沿岸受寒流影响,气温降低,形成冷湿环境,利于阔叶林生长 B.拉布拉多半岛东南部附近海域受寒流影响,冷海水上泛,形成图示区域内最大渔场 C.卑尔根纬度高于60°,但因洋流影响,其附近形成了以森林为主的自然景观 D.卑尔根因受寒流影响,气温低于同纬度大陆东岸地区 9.若在某些年份,图示海洋的低纬度海区东部海水持续增温,则下列情况中最可能出现的是( )。 A.图中实线箭头所示洋流实力增强 B.低纬度海区东岸更加干燥 C.美国东南沿海降水减少 D.我国青藏高原气温上升 【解析】第7题 ,盛行风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图中实线箭头所示的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地处西风带。第8题,拉布拉多半岛沿岸主要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不利于阔叶林生长;拉布拉多半岛东南部附近海域受寒暖流交汇的影响,海底营养物质上泛,形成图示区域内的最大渔场;卑尔根纬度高于60°,但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影响,附近形成了以森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卑尔根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影响,气温高于同纬度大陆东岸地区。第9题,若在某些年份,图示海洋的低纬度海区东部海水持续增温,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那么墨西哥湾暖流与北大西洋暖流的势力都会减弱;受低纬度海区东部海水持续增温的影响,空气受热上升,东岸会变得比较湿润;由于墨西哥湾暖流减弱,输送到美国东南部的热量会减少,所以美国东南部沿海的水温较常年低,气流下沉,降水减少;同理,青藏高原的气温会下降。 【答案】7.B 8.C 9.C 10.读印度洋(局部)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①②两处可能形成渔场的是哪处,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请说明图示区域该季节的大洋环流分布规律。 (3)试分析此季节①海域洋流的流向及其形成原因。 【解析】第(1)题,②处夏季盛行的西南风为离岸风,受其影响,会形成上升流。第(2)题,在西南风的吹拂下,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第(3)题,①海域洋流的流向受盛行风向、大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 【答案】(1)②处。受离岸西南风的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渔场。 (2)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3)海水受西南风的吹动,洋流向东北方向流动及受大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洋流转向东南方向。 读我国某河流水文站月累积径流量示意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知,该水文站的汛期主要集中在(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2.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地下水 B.冰川融水 C.降水 D.积雪融水 【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需要正确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月累积径流量”的含义, 注意图中曲线的倾斜状况(即斜率)。月累积径流量是某一月及其以前各月的径流量之和。由图可知,7~9月月累积径流量曲线的倾斜角度最大,说明该时期降水量大,河流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汛期。第2题,在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中,地下水补给最为稳定。季节变化小,但补给水量小;冰川融水、积雪融水受气温影响大,积雪融水多发生在春季,冰川融水一般发生在夏季, 即北半球的6、7、8月份补给量较大;降水补给主要发生在雨季,我国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集中于7、8月。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在夏季获得的补给量最大,因此以降水补给为主。 【答案】1.C 2.C 下图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某城市局部微规划示意图。图中砂层和砾石层由上部砂层和下部砾石层两层组成。该地区一次降水过程中,土层含水量一般未达到饱和。入渗率指一次降水过程中从地表渗入土层的水量占本次降水总量的百分比。读图,回答3~5题。 3.图示区域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 A.坡地>浅凹绿地>停车场 B.停车场>浅凹绿地>坡地 C.浅凹绿地>停车场>坡地 D.浅凹绿地>坡地>停车场 4.若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关于图中坡地入渗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强度越大,入渗率越大 B.降水时间越长,入渗率越大 C.土壤湿度越大,入渗率越大 D.土壤黏度越大,入渗率越大 5.下列关于该城市微规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布置浅凹绿地主要是为了绿化城市环境 B.布置浅凹绿地主要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 C.砂层和砾石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明显 D.土层和砂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较明显 【解析】第3题,图示区域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大小与土壤入渗率有关。绿地的入渗率最高,可蒸发水分充足;其次是坡地,停车场是水泥地,入渗率最低,可蒸发水分最少。所以实际蒸发量大小排序是浅凹绿地>坡地>停车场。第4题,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强度越大,径流越快,入渗率越小;降水时间越长,入渗率越大;土壤湿度越大,入渗率越小;土壤黏度越大,水越不易下渗,入渗率越小。第5题,该城市微规划布置浅凹绿地主要是为了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城市地表硬化,水土流失问题少;砾石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差;土层和砂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较明显。 【答案】3.D 4.B 5.D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河、湖水位变化示意图,该区域内湖泊与河流有互补关系。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该河流和湖泊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的是( )。 A.湖泊位于河流的源头 B.湖泊地势高于河流 C.湖泊地势低于河流 D.湖泊与河流相通 7.下列关于该区域河、湖的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湖泊储水量最小的时间点是② B.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同步变化 C.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湖水补给河水 D.时间点③比时间点①河、湖之间水体补给更快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4~8月河流水位高于湖泊,且河流与湖泊的水位变化基本一致,说明河流水补给湖泊水;10、11月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且两者水位都在下降,说明湖泊水补给河流水,因而可确定湖泊与河流相通。第7题,据图可知,在时间点②时湖泊水位较高,所以其储水量并非最小;湖泊水位和河流水位变化大体一致,但不是同步变化,总体上湖泊水位的变化滞后于河流水位的变化;湖泊和河流有互补关系,其补给状况由两者的水位高低确定,图示大多数时间是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补给湖泊;时间点③处比①处河流和湖泊之间的水位差大,河、湖之间水体的补给速度更快。 【答案】6.D 7.D 下图示意某海域沿19° S的表层海水温度变化曲线。读图,回答8~9题。 8.该海域可能是( )。 A.非洲大陆东岸海域 B.南大西洋西部海域 C.南太平洋西部海域 D.南美大陆西岸海域 9.该海域洋流对环境的影响是( )。 A.促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B.使大气稳定性增强、能见度提高 C.形成丰富的渔业资源 D.促使途经海轮航速加快 【解析】第8题,距海岸越近,19° S表层海水温度越低,说明沿岸受寒流降温影响,因此该海域应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大洋东部(大陆西岸)。由图可知,沿岸水温与外海水温相差较大,说明此寒流势力较强,降温幅度大,是南美大陆西岸海域秘鲁寒流的可能性最大。第9题,由上题可知,该海域可能位于南美大陆西岸,受上升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充足,形成丰富的渔业资源。寒流降温减湿;该海域位于中低纬海区,水温高,水汽充足,寒流起降温作用,使流经地区多海雾,能见度降低;因不知途经此海域海轮的航向,故无法推测海轮是逆流还是顺流。 【答案】8.D 9.C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赣州古城位于江西省南部盆地内,年均降水量达1300 mm。赣州古城三面环江,呈中间高、四周低的龟背形。北宋熙宁年间,虔州(现为赣州古城)修建了一条密布城内、长约12.6 km、集水面积2.7 km2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福寿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至今仍然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该系统内连水塘,外通江水,利用赣州古城地形的高低之差, 把城内的雨水、污水排入江中和城中的池塘内,江边的沟渠口安有可自动关闭的“水窗”(图乙)。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赣州古城砖石城墙至今保存完好,对外城门可随时关闭。近千年来,每当洪水肆虐时,这座古城皆免受内涝外患之苦,由此得名“千年浮城”。 (1)指出春夏季节赣州古城城外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2)分析赣州古城被称为“千年浮城”的主要原因。 (3)试推测排水口“水窗”的工作原理。 【解析】第(1)题,赣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该地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春夏季节进入雨季,河流进入汛期早,且汛期长;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第(2)题,赣州古城被称为“千年浮城”与其地形、城市内外的河湖、排水设施等有关。第(3)题,由图可知,在排水口上方,挂着一个圆形金属盖板,就是“水窗”。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借助下水道的水力,“水窗”将会被冲开排水;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助江水之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 【答案】 (1)进入汛期早、汛期长;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 (2)赣州古城中心高,四周低(呈龟背形),坡度较大,有利于雨水快速流向城外;赣州古城地下排水系统完善,能大量收集雨水并及时排入江中;城内水塘众多,在暴雨时可大量集蓄雨水,减少街道被淹没的面积和时间;坚固的城墙、可关闭的城门和“水窗”等能有效防止江水倒灌城区。 (3)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借助下水道水力,“水窗”将会被冲开排水;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助江水之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