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环境保护(1)(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环境保护(1)(人教版)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环境保护(1)含答案 ‎【环境保护---考点复习】环境与环境问题 ‎1.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同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2.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1)新的环境观与传统环境观的比较 新的环境观和传统的环境观在内容、表现及后果方面截然不同,其比较如下表:‎ 环境观 核心内容 行为表现 行为后果 传统的环境观 征服论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环境观,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新的环境观 ‎“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人类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2)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我们要从内容、基本思想、基本原则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解,具体表解如下:‎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容 要发展 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可持续 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基本思想 鼓励经济增长(经济持续)‎ 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持续)‎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持续)‎ 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3.图示法解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概括起来是对立统一的,该关系可用下面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来表示,图中各箭头分别表示以下含义:‎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 ‎③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④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泛练习题 一、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水资源短缺 ②水土流失 ③植被退化 ④沙漠化、盐碱化 ⑤旱涝灾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2.该河下游弱水流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  )‎ A.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减少 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 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解析:1.B 2.D 第1题,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使河流下游植被退化,出现盐碱化和沙漠化现象。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势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选项B正确。第2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泊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全球变暖,空气干燥,蒸发增强等),也有人为原因(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人为原因为主要原因,选项D正确。‎ 二、图1为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诺克斯维尔气候资料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美国的中部地区 B.河流上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C.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末春初降水较多 ‎2.为了雨季蓄洪,甲地区防洪水库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  )‎ A.9~10月         B.11~12月 C.1~2月 D.4~5月 解析:1.D 2.A ‎ 第1题,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河流上游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春降水较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第2题,根据图中的降水资料可知,该地区11月份降水开始增多,进入多雨期,在此之前应留出一定的库容用以蓄洪。‎ 三、(2018·安徽淮北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3年9月3日,广西崇左市市长信箱收到一封网民来信:这几年,我市在大力发展桉树种植,虽然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经济见效快,但危害更严重。种植桉树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肥力下降、水质恶化、原有植被无法存活、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老百姓都说它是“抽水机”“耗肥机”“毒树”和“生态杀手”!希望政府能多为子孙后代考虑,好好管理一下吧!‎ 市长回复:感谢您对我市发展的关注!就您反映的问题,现答复如下:专家研究表明,桉树没有毒性,其单位重量干物质合成所需水量远小于针叶林、黄檀、马占相思等树种,肥力消耗也小于玉米、咖啡等农作物。我市桉树种植有如下误区:(1)每亩植株多在300棵以上(推荐每亩100棵左右);(2)砍伐周期3~4年(巴西约7~8年);(3)大量使用除草剂去除林下“杂灌木”;(4)“炼山”:砍伐后放火烧山。所以,我市一些地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桉树之过,通过合理种植是可以避免的。另外,我市贫困地区较多,利用桉树发展相关产业(如木材加工、造纸等),对我市扶贫工作开展有重要意义。‎ ‎(1)分析过去崇左市桉树种植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2)试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为崇左市桉树的合理种植提出建议。‎ ‎(3)说明如何借助桉树产业的合理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其脱贫致富。‎ 解析:第(1)题,可结合材料中市长回复内容分析回答。第(2)题,针对当地问题,结合巴西经验回答即可。第(3)题,一方面要延长桉树产业产业链,向上游、下游产业,甚至相关旅游业发展;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答案:(1)桉树生长速度快,种植密度过大,砍伐周期短,水分和土壤肥力过度消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生产力下降;化肥、除草剂过度使用导致水质恶化、土壤污染;除草剂的使用及烧山除草去杂,导致原生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当地山区降水丰富,原生植被的退化导致植被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加剧。‎ ‎(2)控制桉树种植密度,合理调整桉树种植面积;禁止烧山,保护原生植被;合理使用化肥及除草剂;延长桉树砍伐的时间间隔;禁止在耕地、水源地种植等。(任答三点即可)‎ ‎(3)桉树苗及木材出售增加农民收入;桉树种植带动造纸、木材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利用桉树林发展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扶贫资金,促进扶贫工作开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