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7讲植被与土壤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7讲植被与土壤

★第 17 讲 植被与土壤 一、植被 1.植被与环境 (1)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 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2)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改造其生长 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 (3)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 直结构越丰富。 2.森林 (1)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可以通过观察森林的垂直结构、 生态特征等,认识不同森林的差异,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 沛,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 (3)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多 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 (4)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这里温暖生长季节 达 4~6 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 3~4 个月,且降水适宜。 (5)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这里夏季短促、温 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 3.草原与荒漠 (1)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 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2)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这里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有的 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3)温带草原地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 原低。 (4)从热带到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荒漠植物以旱生的灌木为 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二、土壤 1.观察土壤 (1)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 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 等方面进行。 (2)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 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3)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 层、 淋溶质、 淀积层、 母质层和母岩层。 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 犁底层和自然土壤。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 (2)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 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3)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 合作用, 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 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 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4)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 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总体而言, 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 布规律。 (5)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6)时间:在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 显。 (7)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 壤。 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 系统, 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球表面因着生绿色植物而生机盎 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地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正因为如此,农作物可以抵御适度的旱情。 (4)有些土壤,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 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 即使是优良的土壤, 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 以保持土 壤持续高效肥力的能力。 微点 1 喜光植物与喜阴植物 (1)喜光植物:要求有充足阳光照射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的植物,多生长在旷野、路边 等光照条件较好地区。 (2)喜阴植物:要求在适度荫蔽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的植物,多生长于林下及 阴坡。 微点 2 旱生植物与水生植物 (1)旱生植物:叶子退化或成刺状,根系发达,肉质茎并且外层有角质膜。 (2)水生植物:叶子硕大,根系退化,茎内有孔。 微点 3 植被类型的判读技巧 (1)根据气候类型判断 ①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 ②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 ③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 ⑤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常绿硬叶林。 ⑥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 ⑧温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 ⑨温带沙漠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 (2)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断 ①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的为 热带雨林。 ②森林常绿、乔林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为常绿阔叶林。 ③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的为落叶阔叶林。 ④叶片呈针状的为针叶林。 ⑤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的为热带草原。 ⑥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的为温带草原。 微点 4 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的判读方法 在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 45%,有机质占 5%,空气和水分共占 50%,且各自比例在 20%~ 30%。故图中 A 为矿物质, B 为有机质, C、D 分别为水分或空气。 微点 5 气候条件与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故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如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 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热,有 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 的干湿状况, 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 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 气候。 植 被 我国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是利用光在森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的。 结合下图,回答 1~2 题。 1.图中所示地区的气候与亚马孙河流域的气候相比,不同之处是 ( ) A.全年高温 B.充足的热量 C.有明显的旱季 D.连续不断的生长季节 2.图中雨林生态农业主要充分利用了 ( ) A.生物资源 B.土地资源 C.水资源 D.光照资源 【图解思路 】 【尝试解答 】 1.C 2.D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在自然环境要素中, 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气候。不同的热量、 降水及其组合状况, 决定 了不同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特点。此外,植被还受土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气候 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着不同的植被。 在热量条 件满足植物生长的情况下, 降水丰富的地区形 成森林植被, 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形成草原 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缩 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加 降水量等 水文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状况: 植被生长好的地 区,水源条件好; 水文条件影响水生植物;洋 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 判断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 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 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稳 定,季节变化小 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 判断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 肥力等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性质 地形 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 海拔越高, 山 地的垂直结构越复杂,植被种类越多。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 一般情况下, 阳坡热 量条件好, 迎风坡水分条件好, 植被茂盛; 阴 坡热量条件差, 背风坡水分条件差, 植被相对 稀疏 — 2.森林的分类及特征 森林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植被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 热带 森林 热带 雨林 终年高温, 降雨丰沛 主要分布在热带 雨林气候区和热 全年生长旺 盛,森林呈深 种类丰富,垂直 结构复杂;有数 带季风气候区 绿色 量丰富的藤本 植物、附生植物 等,各月都开 花,常见茎花、 板根等现象 亚热 带森 林 常绿阔叶林 夏季炎热 多雨,冬季 温和且无 明显干季 主要分布在亚热 带季风气候区和 亚热带湿润气候 区 森林常绿, 乔 木多革质叶 片,大部分植 物的花期集 中在春末夏 初 垂直结构较简 单,藤本植物、 附生植物较少, 少茎花和板根 现象 常绿硬叶林 夏季炎热 干燥,冬季 温和多雨 主要分布在地中 海气候区 森林常绿, 乔 木多革质叶 片,具有光 泽, 无毛, 稍 硬 为常绿乔木或 灌木群落 温带 森林 落叶阔叶林 (夏绿林 ) — 主要分布在温带 季风气候区和温 带海洋性气候区 乔木叶片宽 阔,春季发 叶, 秋冬季落 叶, 有明显的 季相变化 — 亚寒 带森 林 针叶 林 夏季短促、 温和,冬季 漫长、寒冷 主要分布在亚欧 大陆和北美大陆 的亚寒带地区 叶子呈针状 群落结构十分 简单,以松、杉 类植物为主 3.草原的分类及特征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植被特征 群落结构 热带 草原 全年高温,分干 湿两季,湿季降 水丰沛,干季降 水稀少 一般分布在热带 雨林一带的南北 两侧 湿季降水丰沛, 草原葱绿;干季 降水稀少,草类 枯黄 有的热带草原中 散生着乔木或灌 木 温带 草原 夏季温暖,冬季 寒冷,气候干燥 主要分布在温带 半湿润、半干旱 地区 草原夏绿冬枯, 植被高度较热带 草原低 群落结构简单, 会有一些矮小的 灌木 4.荒漠的分类及特征 分类 分布地区 植被特征 热带 荒漠 热带干 旱地区 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 态和结构 (有的植物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 片状、刺状或呈无叶类型,以减少蒸腾; 有的具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有的茎 叶覆盖茸毛,以抵抗灼热;大多数植物根 系发达,以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 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温带 荒漠 温带干 旱地区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植被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各个地 区自然植被分布的差异,往往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据此回答 1~3 题。 1.下列植被类型中,能够反映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是 (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亚寒带针叶林 D.河漫滩草甸 2.下列关于植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降水较多的地方,植被一定生长茂盛 B.高温多雨的地区,由于土壤肥力特别高,故植物生长茂盛 C.自然植被相似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环境也基本相似 D.自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不能形成稳定的植被 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虽然处在同一纬度,但自然植被差异很大,其主 要影响因素是 ( ) A.土壤 B.地形 C.地质历史 D.水分状况 解析 :第 1 题,河漫滩草甸主要分布在河床一侧或两侧, 受河流水的影响, 土壤的水分 条件较好。第 2 题,植被的生长与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自然植被类 型相似,说明这些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基本相似,所以,其自然地理环境也基本 相似。 第 3 题,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平原, 海拔较低, 水热条件好; 青藏高原海拔较高, 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较差,其自然植被远远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植被长得茂盛, 种类不及其丰富。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答案 :1.D 2.C 3.B (2020 ·成都外国语学校模拟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下图是某植被示意图。 读 图,回答 4~5 题。 4.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5.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 解析 :第 4 题,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较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地 下深层的水分。 由此推断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 地表水缺乏。 第 5 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以获取足够的水分。 答案 :4.A 5.C 土 壤 读某地区三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 )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 【图解思路 】 【尝试解答 】 D 1.土壤的组成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 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 ) 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②经风化分解, 释放一些养 分元素 (K、P、Ca、Mg 等), 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 土壤中矿物 养分的主要来源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 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 力特性; 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 肥、气、热四个因素的 协调程度 有机质 (腐殖质 ) ①多集中在表层;②释放 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 成和发育 最重要成分, 土壤肥力 的物质基础, 土壤形成 发育的主要标志 空气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 具有很 大的流动性, 使土壤能通气 透水,蓄水保温 不可缺少的成分, 影响 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分 2.土壤剖面的构造 类型 剖面层 特点 森林 土壤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 颜色较深, 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耕作 土壤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土层紧实, 颜色较浅, 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母质 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 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地貌 海拔: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 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 显著的垂直分化; 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气候 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影响和控制了土 壤的分布规律 人类活动 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 (2020 ·佛山测试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 “镜子 ”,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 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 素的关系图。据此回答 1~4 题。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3.下列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 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4.下列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 :第 1 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 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 第 2 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 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 的土壤。第 3 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第 4 题,陡 峭的山坡上很难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大, 水分状况比阴坡差, 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1.C 2.C 3.C 4.C 选择题 某中学高二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了研学活动。 在寒假他们坐飞机从海口飞往哈尔滨, 又利 用暑假坐火车从连云港直达乌鲁木齐,对沿途的地理环境进行了研学。读下图,回答 1~3 题。 1.该校学生在整个飞行旅途中,依次见到的典型植被是 ( ) A.热带草原、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 B.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2.该校学生在飞越 A 省时,发现该省南部和北部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这是因为该省 的南部和北部 ( ) A.发展了不同的农业 B.河流的水文特征不同 C.气候类型不同 D.土壤类型不同 3.以下是该校学生坐火车从连云港直达乌鲁木齐时所看到的现象,不符合实际的是 ( ) A.经过 B 省时看到农民正在农田收获小麦 B.C 地南面有茂密的森林 C.在 D 地看到了荒漠景观 D.新疆既有荒漠冰川,又有森林草原 解析 :第 1 题,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秦岭 —淮河一线以南为常绿阔叶林,秦 岭 — 淮河一线以北为落叶阔叶林,故 B 选项正确。我国的亚寒带针叶林只分布在大兴安岭 北端很小的区域。第 2 题,由于该校学生是冬季飞越我国南北地区,在 A 省(安徽省 )淮河以 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平均气温在 0 ℃以上, 阔叶林是不落叶的; 而在淮河以北为温带 季风气候,冬季平均气温在 0 ℃以下,阔叶林此时是落叶的。所以,看到的景观不同。而这 种现象是由气候不同决定的。 第 3 题,B 省(河南省 )收获小麦一般在每年 5 月底到 6 月中旬, 而该校学生是在暑假坐火车进行研学的,故经过 B 省时看到农民正在农田收获小麦是不符 合实际的。 C 地南面为秦岭山脉,山上森林茂密; D 地为河西走廊,为干旱地区,多荒漠景 观;新疆盆地中有荒漠,天山上有草原、森林和冰川。 答案 :1.B 2.C 3.A “银杏黄时秋意浓 ”,每至暮秋,银杏树便 “尽换黄金甲 ”,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 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大量游人前去观赏。 下图为我国主要银杏观赏地分布及某地银杏大 道景观,据此完成 4~5 题。 4.湖州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5.与湖州相比,丹东的银杏最佳观赏期较短,其原因是 ( ) A.丹东纬度高,气温低,银杏叶黄得早 B.丹东受冬季风影响大,银杏叶掉落快且早 C.湖州离海近,气温高,银杏叶黄得晚 D.湖州秋季阴雨天气多,银杏叶掉落慢 解析 :第 4 题,读图分析可知, 湖州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对应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A 选项正确。第 5 题,湖州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丹东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丹东纬度较高, 受冬季风影响大,银杏叶掉落快且早,最佳观赏期较短, B 选项正确。 答案 :4.A 5.B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拍摄的主要植被照片。完成 6~7 题。 6.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7.③是香樟树的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 )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 :第 6 题,枫树属于温带落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 温凉和寒冷的气候; 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 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 根据 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④②①③ ,故 D 选项正 确。第 7 题,通过上题的分析得知香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 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季风 气候,故 D 选项正确。 答案 :6.D 7.D 土壤是由固体、 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 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等;液 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下图中 A 点和 B 点为欧洲某地 不同季节测定的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读下图,完成 8~9 题。 8.该土壤最可能分布于 ( ) A.北冰洋沿岸地区 B.地中海沿岸地区 C.大陆中部地区 D.里海东部地区 9.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会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 ( ) A.增施熟石灰 B.不合理灌溉 C.使用农药 D.毁林开荒 解析: 第 8 题,本题考查各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三维坐标图的判读。读图可知,该土壤 在不同季节固体颗粒含量基本不变 (约 50%),不同季节差异最大的是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 结合选项可知应该是降水季节差异最大的地中海沿岸地区。 第 9 题,土壤表层的盐分主要源 自土壤底层, 人类不合理的灌溉, 使土壤底层的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向上运动, 最终留在土壤 表层。 答案 :8.B 9.B 10.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解析 :选 A。土壤厚度直接取决于风化作用的强弱,陡峭的山坡上流水、风力强,形成 的风化层或者土壤很容易流失。 (2020 ·成都外国语学校测试 )森林凋落物也可称为枯落物 (如枯叶、枯枝等 )。下图为我国 某地甲、乙两树种森林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 11~13 题。 11.甲树种最可能的是 (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2.该地最可能位于 ( ) A.西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长江三角洲 13.造成甲、乙两树种凋落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天气 B.海拔 C.光照 D.降水 解析 :第 11 题,根据图示信息,甲树种全年都有凋落物,说明全年有生长凋落, 2、3 月份凋落量较大,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 12 题,根据上题及图示信息,甲树种可能 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乙树种凋落物在秋季凋落量大, 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因此该地可 能位于亚热带地区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带。第 13 题,结合上面题目可知,甲树种可能是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 乙树种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甲、乙树种的不同与热量差异有关,因此造 成甲、乙两树种凋落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海拔。 答案 :11.A 12.A 13.B (2020 ·黄山期末 )“沙漠玫瑰 ” 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 喜高温干燥, 耐酷 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 (1 800 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 )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 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 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读图, 回答 14~ 15 题。 14.索科特拉岛地带性植被类型为 ( ) A.热带雨林 B.热带季雨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荒漠 15.“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有利于 ( ) A.储水 B.散热 C.耐寒 D.防沙 解析 :第 14 题,“ 沙漠玫瑰 ”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 耐酷 暑,不耐寒,嵌进石头里。由此判断索科特拉岛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第 15 题,“ 沙 漠玫瑰 ”喜高温干燥,直接嵌进石头里, 完全不需要土壤,粗大的树干有储水功能,可保证 其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 答案 :14.D 15.A (2020 ·武汉模拟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 5%。图 1 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 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 16~17 题。 16.下列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17.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解析 :第 16 题,从图 2 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 (0 cm 附近 )有机质含量低于 5%,说明 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 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 A 项错误; 人工增施有机肥 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 B 项错误; 从图 2 可以看出, 表层土壤肥力较低, 说明受外力作用, 土壤肥力流失较多,有机质含量较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C 项正 确;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 D 项错误。第 17 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 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的作用显著 ),我国东部地 区降水较多, A 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 有效利用土壤肥力, B 项正确;大棚温室改变的是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 C 项错 误;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D 项错误。 答案 :16.C 17.B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回答 18~19 题。 18.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19.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解析 :第 18 题,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 ⑥为母岩层。第 19 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答案 :18.D 19.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