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湘南中学2019年下期高二年级 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卷 ‎(非高考班)‎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属于我国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的是 ‎①南水北调工程      ②三北防护林工程     ③西电东送工程 ‎④退耕还湖还林工程    ⑤西气东输工程     ⑥晋煤外运工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④⑤⑥ D. ①③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为了缓解区域之间能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和晋煤外运工程,故D项正确。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湖还林工程不涉及资源跨区域调配。故答案为D。‎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完成下面小题。‎ ‎2. 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上海市建设浦东新区是因为( )‎ ‎①上海市人口出生率高 ‎ ‎②城市规模扩大的需要 ‎ ‎③经济发展的需要 ‎ ‎④解决上海市城市问题需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 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1997)为第一产业1%,第二产业62%,第三产业37%,这说明( )‎ A. 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不发达 B. 浦东新区的农业非常落后 C. 工业是浦东新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D. 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答案】2. B 3. C ‎【解析】‎ 试题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2题详解】‎ 浦东新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缓解上海市面临的城市问题,如城市规模的扩大;二是以浦东开发为切入点,促进上海的发展,从而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B正确。‎ ‎【3题详解】‎ 从题中可看出,浦东新区第二产业比重最高,说明工业是浦东新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C正确;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反映区域发展水平高,区域发展水平高,第三产业和农业也较为发达。‎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读甲、乙表示的两个不同的区域图。‎ 完成下面小题。‎ ‎4. 若甲、乙分别对应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A. 资金 B. 劳动力 C. 信息 D. 观念 ‎5. 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  )‎ A. 矿产品 B. 粮食 C. 工业制成品 D. 廉价劳动力 ‎【答案】4. B 5. C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间的联系。‎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箭头①方向为农村流向城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丰富廉价,故农村流向城市的是劳动力,B对,资金、信息、观念等因素均由城市向农村转移,A、C、D错。故本题选B。‎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箭头①方向是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的应该是工业制成品,C对,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的是矿产品、粮食、廉价劳动力,A、B、D错。故本题选C。‎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 ‎①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②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人类活动逐渐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小 ④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由多到少再到较多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7. 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 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 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 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 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答案】6. A 7. B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相关知识。‎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差异,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可知,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区域面积是依次减小的,人口比重也是依次减小的;人类活动逐渐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小,故A对;东北地区纬度高,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气温最低,西北和青藏高原气温较低;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年降水量最少;土壤发育程度降低,植被种类逐渐减少。B、C、D错;故本题选A。‎ ‎【7题详解】‎ 青藏高寒区以“高”“寒”为主要特征,热量不足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在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地势低,气温相对较高,热量相对充足,适合发展耕作业,B对。由于青藏高原最突出的限制因素是热量,故河谷地区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水源都不是最主要的自然原因,人口是社会经济因素,A、C、D错。故本题选B。‎ ‎2010年3月19日~21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先后影响了我国21个省(区、市),沙尘一度蔓延到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吉兰太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北京出现扬沙、浮尘。受此影响,远在南方的香港多个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超过400,创历史新高,深圳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就连海峡对岸的台湾也受到了影响。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 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沙尘暴造成了21个省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其主要污染源是(  )‎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碳氢化合物 D. 悬浮颗粒 ‎9. 从生态破坏角度看,西北地区与沙尘暴的联系是(  )‎ A. 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 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 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 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 ‎10. 下列哪一做法不利于沙尘暴防治(  )‎ A. 禁止在草原滥挖发菜和其他野生药材 B. 营造防护林带 C. 鼓励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山羊 D. 建立沙尘暴监测、预报系统 ‎【答案】8. D 9. B 10. C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沙尘暴的主要污染源,防治措施。‎ ‎【8题详解】‎ 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是沙尘暴造成了21个省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所以主要污染源是沙尘中的悬浮颗粒,D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的含量与沙尘暴无关,B、C、D错。‎ ‎【9题详解】‎ 从生态破坏角度看,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导致沙尘暴增多,B对。西北地区是干旱区,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土地盐渍化问题是不合理灌溉导致的,与沙尘暴没有密切联系,C错。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与沙尘暴没有密切联系,D错。‎ ‎【10题详解】‎ 防治沙尘暴的措施,包括禁止在草原滥挖发菜和其他野生药材,营造防护林带,建立沙尘暴监测、预报系统,A、B、D对。鼓励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山羊,会破坏植被,加重沙尘暴危害,C不利于防治,选C。‎ ‎11. 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 A. 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D ‎【解析】‎ ‎:‎ 试题分析: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生态补偿的原因包括多方面,有协调区域发展,国家政策的扶持;有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有西部地区是东部大江大河的源头,水源保护区等等。生态补偿力度的加大,从生态角度来看,水源地的保护意义更为重大,故主要原因选D。‎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需要注意“审题”,并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 在黄河中游有两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当初的三门峡水库设计没有考虑到冲沙功能,致使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水库几近报废。新建的小浪底水库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内上下游的影响,充分发挥了调水冲沙功能。2006年6月15日至7月3日,小浪底进行了第五次调水冲沙,黄河下游河道得到全面冲刷,下游主槽过流能力显著增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 小浪底水利工程与三门峡水利工程相比(  )‎ ‎①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②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 ③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 ④更充分地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 选择在6月15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的主要原因是(  )‎ A. 此时黄河流量小 B. 预留库容为防汛作准备 C. 此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D. 减少水库泥沙淤积 ‎【答案】12. C 13.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利工程及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材料的阅读可以判断出水利工程的功能差异,结合地区的气候特征可以分析工程功能。‎ ‎【12题详解】‎ 从材料看小浪底水利工程与三门峡水利工程相比,更注重水利工程的冲沙功能,①错;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②对;减少泥沙淤积,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③对;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内上下游的影响,更充分地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④对,选择C。‎ ‎【13题详解】‎ 此时黄河流量小时期是冬季,A错;黄河流域7、8月降水多,流量大,选择在6月15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的主要原因是预留库容为防汛作准备,B对; 此时黄河流域没有进入汛期,7、8月进入汛期,C错;对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影响小,D错。‎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右图)。建国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 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 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 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 气候变暖 B. 土地荒漠化 C. 旱涝灾害 D. 水土流失 ‎15. 下列关于民勤县上述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②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③水资源利用不当 ‎④降水多,对土壤冲刷严重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4. B 15. A ‎【解析】‎ 本题考查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4题详解】‎ 民勤县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所以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因降水少,几乎没有涝灾,水土流失现象很少。‎ ‎【15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使绿洲消失;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下游缺水,绿洲消失。②③对;①④不是人为原因,不符合题意。‎ ‎16.决定河流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的是(  )‎ A. 流域的整体性特征 B. 流域的自然背景 C. 流域的水文特征 D. 流域干支流的水量大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 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的蕴藏量状况等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故本题答案为B。流域的水文特征、流域干支流的水量大小影响河流的开发利用,流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流域的开发要综合开发、统一开发,ACD不对。‎ ‎17.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  )‎ ‎①经济发达 ②开发利用仅限于航运 ③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④贫穷落后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的开发。‎ ‎【详解】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长期高强度种植棉花,土地退化,炼铜工业排放二氧化硫,造成酸雨污染严重,贫穷落后,开发利用仅限于航运,A、C、D错,故本题选B。‎ ‎18.田纳西河及其支流进行水能梯级开发的优势条件是(  )‎ A. 流域内经济发达,电力需求量大 B. 流域内各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 C. 流域内人口稀少,便于建水电站 D. 水电人才密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能开发的的条件。‎ ‎【详解】田纳西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水量丰富,加之多山的地形,河流落差大,因此有利于水能资源梯级开发, B对,A、C、D不是梯级开发的优势条件。故本题选B。‎ ‎19.田纳西河流域最适合布局的工业类型是(  )‎ A. 动力(能源)导向型 B.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C. 技术导向型 D. 市场导向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田纳西河流域降水多,水流水量丰富,落差大,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流域内实行了水能的梯级开发,能提供充足、廉价的电力,最适合布局电力消耗量大的动力导向型工业。A对。田纳西河的市场、技术与美国大城市相比,没有优势,劳动力价格不如发展中国家有优势,所以B、C、D错。‎ ‎20.我国反映地理知识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等。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西北地区 B. 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C. 东南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D. 江淮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 ‎【详解】①“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指4月份,降水较多,我国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4月份锋面雨带在东南沿海地区;②“黄梅时节家家雨”主要是指梅雨季节,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主要是指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麦苗返青,降水稀少,农作物减产;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主要描述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故本题选C。‎ ‎【点睛】相关知识连接: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4-5月份在南部沿海,6-7月在长江中下游平原,7-8月在华北、东北,9月南退至江南,10月退出中国大陆。‎ ‎21.下列事物属于湿地的是(  )‎ ‎①沼泽 ②耕地 ③河流 ④海岸带 ⑤森林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湿地的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详解】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理解:1、位置:在陆地上或者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据此判断沼泽、河流、海岸带都是湿地,故本题选C。‎ ‎22. 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 A. 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 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 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 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详解】‎ 湿地的生态功能可以借鉴东北地区三江平原的湿地生态功能;湿地内部水源充足,是蓄水池,可以调节当地径流;也是水源地,是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能调节气候;是众多珍稀濒危鸟类的栖息地;湿地中植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生物多样性丰富;扩大耕地、扩建城区会对湿地造成破坏,故选项B正确。‎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为18.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度达95%。据此回答问题。‎ ‎23. 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①是拉萨市氧气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4. 下面关于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的叙述,不可取的是 A. 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 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 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发展旅游业 D. 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答案】23. C 24. D ‎【解析】‎ 本题考查湿地保护。‎ ‎【23题详解】‎ 湿地能调节气候,即减少温差、增加空气的湿度,故②项错误。湿地可以释放氧气、降解污染物、净化空气、蓄洪防旱等,①③④对。答案选C。‎ ‎【24题详解】‎ 利用湿地的自然条件建立蔬菜、瓜果基地,则将使湿地面积缩小,故不可取。其余措施都体现了湿地开发利用的经济、生态效益。故答案为D。‎ ‎25.下列国家中湿地面积相对较少的是(  )‎ A. 巴西 B. 加拿大 C. 俄罗斯 D. 澳大利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湿地的分布。‎ ‎【详解】巴西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平原面积广阔,湿地面积较多;加拿大、俄罗斯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湿地面积较多;澳大利亚纬度低,蒸发旺盛,有大面积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少,湿地面积最少,故本题选D。‎ ‎【点睛】相关知识连接:沼泽湿地形成的条件:①降水多,气候湿润。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有冻土层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⑤河网密布。‎ 二、综合题(50分)‎ ‎26.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M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 ‎(2)N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是____________,分析此处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哪些? ‎ ‎(3)N河开发可借鉴M河的措施有哪些? ‎ ‎【答案】(1)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或: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 富是该流域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 ‎(2)长江三峡 巫山以上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有丰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 ‎(3)①通过兴修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②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③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④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等。‎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 ‎【详解】(1)由图示可知,甲图中M 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为田纳西河流域,可以从气候、地形、水文、资源等方面分析其综合开发的区位优势: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有丰富的煤、铁、铜、磷、锌、云母等矿产资源。‎ ‎(2)据图可知,N河流域为长江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是长江三峡,巫山以上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有丰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3)N河的自然条件与M河具有相似性,可在兴修水利、开发水能、发展航运、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工业等方面借鉴M河的开发措施。‎ ‎【点睛】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区位优势一般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水系、水文、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作答。‎ ‎2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取水,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全长1 241千米,建设全立交、全衬砌引水渠道,穿越沿线各水系,每年将145亿立方米的水送到华北平原和黄淮地区,最后到达天津、北京。‎ 材料三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于2007年10月11日启动。根据该工程的总体安排,2010年在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25个县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材料四 ‎(1)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还必须同时采取哪些措施? ‎ ‎(2)试分析中线方案的实施,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有哪些积极影响?‎ ‎【答案】(1)①节约用水;②防治水污染;③保护生态环境④合理分配好水资源。‎ ‎(2)①提高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②有利于保护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环境;③带动沿线地区的绿化、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④改善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和居民饮水质量;⑤带动调水区、沿线区和受水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水北调工程的措施和影响。‎ ‎【详解】(1)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需要处理好水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关系,合理分配好水资源;解决好水资源输送的保护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问题。‎ ‎(2)本题要注意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两方面作答: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可提高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保护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环境;带动沿线地区的绿化、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改善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和居民饮水质量;带动调水区、沿线区和受水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28.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也是鸟类集中的栖息地,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分析“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图”。‎ 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长江中游湿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简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1)变化:湿地面积急剧下降,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原因:①湖泊泥沙的自然淤积。②大规模的围湖造田;③还有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使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加快了湖泊的沼泽化过程。‎ ‎(2)①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②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水量的调蓄功能;③影响航运;破坏生物多样性;④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与分解功能;⑤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影响当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⑥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原有的水生生物大量灭绝。‎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湿地的保护。‎ ‎【详解】(1)从1950年和2004年两幅图可以看出:湿地面积急剧下降,表现为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其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是:湖泊泥沙的自然淤积;人为原因主要是: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和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加快了湖泊的沼泽化过程。‎ ‎(2)本题考查湿地的环境功能,湖泊湿地面积减少,对长江水量的调蓄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增加;农业生态遭到破坏;破坏生物多样性;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与分解功能;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影响当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也影响航运等。‎ ‎【点睛】湿地的环境功能:①调节局地小气候。②调节径流,减轻旱涝灾害。③涵养水源。④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⑤维护生物多样性。‎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