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22小题,每题2分,共计44分)‎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 A. 600米 B. 650米 C. 700米 D. 800米 ‎2.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有可能形成瀑布的是:‎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3. 在甲、乙间修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 A. 方案1 B. 方案2 C. 方案3 D. 方案4‎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 读图,根据图中数值判断,等高距是100米,图中海拔最高处是左下角山峰,海拔约700—800米。根据等值线递变规律,最低处在右上角,海拔约0—100米。高差约600—800米,所以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800米,故选D。‎ ‎2. 瀑布一般形成在山谷的陡崖部位,据图可知,丁处等高线重叠,为陡崖部位,且等高线向海拔高值区凸出,为山谷,有可能形成瀑布。故选D。‎ ‎3. 根据山区修路原则,尽量少穿越等高线,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3,穿越等高线条数最少,坡度最小,C对。方案1、方案4穿越等高线条数多、坡度陡,A、D错。方案2在甲处坡度大,B错。故选C。‎ ‎4. 兰州地区种植白兰瓜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沙砾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提高白兰瓜的产量和质量 ②增大土壤的日温差 ‎ ‎③土壤的昼夜温差会变小 ④土壤的养分减少,使白兰瓜产量减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兰州地区种植白兰瓜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沙砾层,可以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白兰瓜的产量和质量,①、②对。土壤的昼夜温差会变大,③错。土壤的养分增加,使白兰瓜产量增加,④错。A对。‎ 考点: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措施。‎ 读某地某时刻正午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5. 该地可能位于 A. 20°N B. 20°S C. 30°N D. 30°S ‎6. 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福州 A.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B. 昼夜平分 C. 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D. 正值寒冷干燥季节 ‎【答案】5. B 6. D ‎【解析】‎ ‎5. 据图可知,该地正午日影大部分时间朝向正南,少部分时间朝向正北,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多于朝向正南的时间;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少于朝向正南的时间,故选B。‎ ‎6.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纬20°,当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太阳直射南纬20°,郑州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昼短夜长,为冬季,正值寒冷干燥季节,故选D。‎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 ‎【点睛】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 读某区域1970年和2000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图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 A. 水土流失 B. 土地荒漠化 C. 土壤盐碱化 D. 水污染 ‎8. 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 A. 过度砍伐森林 B. 过量引水灌溉 C. 过度开发沼泽 D. 城市化过度发展 ‎9. 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 A. 保护耕地 B. 美化环境 C. 涵养水源 D. 保持水土 ‎【答案】7. B 8. A 9. C ‎【解析】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7. 图示地区与30年前相比,荒漠化扩张。故选B.‎ ‎8. 图示反映的荒漠化扩张的直接原因是森林的减少。故选A。‎ ‎9. 干旱地区,森林主要的功能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从而植树造林成为防治荒漠化扩张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故选C。‎ 可燃冰被西方学者称为21世纪能源。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然冰储重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目前开发利用可燃冰资源的限制条件是 A. 资金投入大 B. 技术难度大 C. 市场需求小 D. 国际协作难 ‎11. 可燃冰开发利用不当给环境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直接污染海水 B. 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C. 加剧温室效应 D. 产生海啸等灾害 ‎【答案】10. B 11. C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0. 目前开发利用可燃冰资源的限制条件是技术难度大,B正确。‎ ‎11. 由第(1)题可知,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C正确。‎ 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目前已经通过国务院核准审批。下图为肯斯瓦特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2. 下列关于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域面积广,植被覆盖率高 B. 地处温带非季风区内,降水稀少 C. 流域内地形雨丰富、蒸发量小 D. 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 ‎13. 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的建设,对当地的影响有(  )‎ ‎①满足当地对电力的新要求 ②有效控制和调蓄山区洪水,降低洪灾的发生频率和对下游的危害程度 ③使下游灌区水资源配置量减小 ④改善玛纳斯河的航运条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2. B 13. A ‎【解析】‎ ‎12. 由图可知,玛纳斯河流域位于新疆境内,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流域面积小,植被覆盖率低,地处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所以选B。‎ ‎13.‎ ‎ 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的建设增加了发电量,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满足当地对电力的新需求;对径流的调节作用,会有效控制和调蓄山区洪水,降低洪灾的发生频率和对下游的危害程度;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会使河流的径流量更加平稳,保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下游灌区水资源配置量增加;玛纳斯河水利枢纽位于盆地和山地交界处,地势落差大,航运条件差。所以选A。‎ 近年来,枣庄这匹“黑马”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异军突起,成功实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率先崛起,以其独特的转型实践,造就了世界瞩目的“枣庄神话”、“枣庄奇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①环境污染  ②资源枯竭  ③水源短缺  ④就业困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5. 枣庄市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借鉴了鲁尔区的经验,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新型能源基地 B. 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工业遗产旅游城市 C. 完善交通网,优化区位条件 D. 将资源枯竭型城市整体搬迁 ‎【答案】14. C 15. D ‎【解析】‎ ‎14. 资源枯竭型城市大都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就业困难等问题,①②④正确,故答案选C。‎ 读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及,回答下面小题。‎ ‎16.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一首诗中写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诗中描写的农作物在美国也广泛种植,该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左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 图中的A,B,C三种粮食作物分别为( )‎ A. 马铃薯 玉米 小麦 B. 大豆 小麦 玉米 C. 小麦 棉花 水稻 D. 小麦 玉米 水稻 ‎【答案】16. B 17. D ‎【解析】‎ ‎16. 本题组主要考查商品谷物农业相关的内容。由题中诗句的含义可知,5月小麦成熟是冬小麦。在美国的中央平原分布位置描述的是②地。①地是春小麦区,③是玉米带,④是乳畜带。‎ ‎17. 图中东北地区的A,B,C三种粮食作物分别为小麦、玉米和水稻。‎ ‎18.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 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 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C. 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 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差异,难度较小。‎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abc为我国三条资源调配路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abc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 A. 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B. 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 C. 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 D. 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 ‎20. 对上述三种跨区域资源调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改善了调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②提高了调入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③有利于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④跨区域资源调配是资源的空间分布与消费需求分布不匹配导致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19. B 20. D ‎【解析】‎ ‎19. 结合图示线路的经纬度位置判断a表示西气东输工程,输送天然气;b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送水资源;c表示西电东送的南线,输送电力能源,故选B项。‎ ‎20. 图中b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送水资源,不能改善调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①错误,其余说法均正确,D选项正确。‎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生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 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市场广阔 B. 原材料充足 C. 劳动力素质高 D. 国家政策倾斜 ‎22. 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 资金充足 B. 劳动力成本低 C. 产业基础好 D. 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21. D 22. C ‎【解析】‎ ‎21. 由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改革开放,佛山市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而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使得其陶瓷业迅速发展,市场、原料及劳动力均不是佛山陶瓷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从材料信息亦无法获知,故选D。‎ ‎22. 景德镇为我国“瓷都”,陶瓷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这是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景德镇的资金与交通均比不上佛山;比景德镇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有很多,劳动力成本低不是陶瓷转移的主要原因,故选C。‎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计56分)‎ ‎23.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山脉是我国的____________ (植被类型)的南界;B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 ‎(2)C区域黄土深厚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该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 ‎(3)D区域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________;E位于我国四大经济地区中的_________。‎ ‎(4)简述图中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社会经济的主要有利影响。‎ ‎【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 地堑。‎ ‎(2)风力沉积(风积) 水土流失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中部地区 ‎(4)调出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调入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及生态环境问题、区域差异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 ‎(l)根据图中字毋所在位置,可判断出A山脉为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B所在地区是渭河谷地(平原),属于地质构造中的地堑。‎ ‎(2)C区域是我国的黄土高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积黄土经内力抬升后,受外力(流水)侵蚀切割而形成的,因此,该区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从D位于长城以北的位置可判断出该区域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E位于河南省,属于中部地区。‎ ‎(4)根据设问的要求,需要分别回答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社会和经济的有利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调出区,把调出区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调出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资源调入地区,缓解调入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提高调入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24. 下图是“我国资源调配示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 图中A、B、C代表我国的三大资源调配工程,A是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 B是_____________工程, C是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 ‎(2)简析我国实施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地理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B调运的能源是_____________,该能源在这一区域十分丰富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2)资源分布不均,资源与生产力水平不相匹配。‎ ‎(3)水电;①降水多,河流水量大 ②落差大,水流急。‎ ‎【解析】(1)A是西气东输;B西电东送南部通道;C是南水北调东线方案。‎ ‎(2)分析要从资源生产和消费分布不均两方面进行;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西部地区能源、矿产丰富,但经济落后,资源和能源需求量相对少;东部地区能源、矿产短缺,但经济发展快,资源、能源需求量大;我国的资源与生产力水平不相匹配。‎ ‎(3)B西电东送南部通道,主要是把云贵地区的水电调往珠三角地区;水电资源丰富主要与河流的落差及径注量大有关;云贵地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地处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本题考查我国的资源调配。A、B、C分别代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工程。我国实施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地理原因分析要从资源生产和消费分布不均两方面进行;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西部地区能源、矿产丰富,但经济落后;东部地区能源、矿产短缺,但经济发展快,资源、能源需求量大,资源与生产力水平不相匹配。B西电东送南部通道,主要是把云贵地区的水电调往珠三角地区;水电资源丰富主要与河流的落差及径注量大有关;云贵地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地处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宁夏石嘴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有“塞上煤城”之称。是宁夏的“工业长子”,也是中国资源(煤炭)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一个缩影。材料二20世纪50一60年代,宁夏石嘴山只是一个百余人的荒僻小村。该市草场资源、硅石资源(主要用于太阳能光伏制造)丰富,近年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电石化工和新型冶金、新能源(光伏产业)等产业集群。‎ 材料三下图为宁夏平原简图。‎ ‎(l)分析贺兰山对宁夏平原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2)分析图中密集的灌渠对宁夏平原及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3)指出石嘴山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4)每年4-5月份,流经宁夏平原的黄河下游河段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简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l)冬季,减弱冬季风对宁夏平原的降温作用,(使宁夏平原气温相对同纬度偏高;夏季,山地迎风坡对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具有抬升作用,使宁夏平原降水偏多 。‎ ‎(2)宁夏平原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燥,蒸发量较大;宁夏平原密集灌渠灌溉用水排放的不合理,可能产生土地盐碱化;位于上游地区的宁夏平原过度引水灌溉,可能造成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 。‎ ‎(3)产业基础好,生产协作条件好;地租水平低(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低;政府政策提供优惠支持;发展新型产业的原料丰富等 。‎ ‎(4)凌汛 纬度较高,冬季气温小于0℃,河流有结冰现象;河流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 ‎【解析】试题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灌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从图中看贺兰山位于宁夏平原的西侧,宁夏平原地处我国西北,冬季盛行西北风,贺兰山对西北风有阻挡作用,可减弱冬季风对宁夏平原的降温作用,使宁夏平原气温相对同纬度偏高;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宁夏平原位于贺兰山的东侧,山地迎风坡对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具有抬升作用,使宁夏平原降水偏多。‎ ‎(2)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会出现次生盐渍化;宁夏平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比较干燥,蒸发量较大;密集灌渠灌溉如果用水排放的不合理,可能产生土地盐碱化;位于上游地区的宁夏平原过度引水灌溉,可能造成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70、80年代黄河因上游过度用水出现过断流,1998年低,国家开始对黄河水实施水量统一分配,经过合理调度,黄河再没有断流。‎ ‎(3) 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回答,由材料二“该市草场资源、硅石资源(主要用于太阳能光伏制造)丰富”可知,该地发展新型产业的原料丰富;由材料“大力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电石化工和新型冶金、新能源(光伏产业)等产业集群”可知该地产业基础好,生产协作条件好;该地经济欠发达,地租水平和劳动力价格低;政府西部大开发政策提供优惠支持等。‎ ‎ (4) 流经宁夏平原的黄河下游自南向北流,因纬度较高,冬季气温小于0℃,河流有结冰现象;河流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下游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形成凌汛。‎ ‎【点睛】凌汛是由于下游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出现的条件是河流有结冰期、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26. 读我国东北地区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东北平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生产特点是____。‎ ‎(2)图中虚线框内地区的工业结构特点是____。‎ ‎(3)A地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农业生产过程中最易出现环境问题是____。‎ ‎(4)该地区的黑土正在悄无声息的一年一年变薄,请你为保护黑土出谋划策。‎ ‎(5)与长江相比,松花江航运价值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6)该地区沼泽地分布广,其原因是什么?监测沼泽地面积变化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什么? ‎ ‎【答案】(1)商品谷物农业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工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3)草地 土地荒漠化 ‎(4)植树种草,减轻水土流失;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 ‎(5)水量大;流程短;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流量季节变化更大;流经地区经济发达。‎ ‎(6)地形平坦,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下有冻土;河网密布;遥感(RS)。‎ ‎【解析】(1)东北平原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因此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图中虚线框内为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因此工业结构特点是工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3)A为内蒙古高原,因此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位于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最易出现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4)该地区的黑土变薄主要是因为过度农垦造成的水土流失。因此保护对策主要有:植树种草,减轻水土流失;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 ‎(5)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主要因素由:河流的流量;水位的季节变化;结冰期的长短;通航里程;沿岸的经济及人口状况等。与长江相比,松花江纬度高,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流程短,流量季节变化更大,经济水平较低,因此航运价值较低。‎ ‎(6)该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下有冻土,下渗量少,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所以沼泽地分布广。监测沼泽地面积变化利用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卫星或遥感飞机进行拍摄。‎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呼伦贝尔市地处呼伦贝尔高原,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地势缓慢过渡,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昼夜温差大、日照丰富,多大风天气。这里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探明及预测储量1572亿吨,多属于适宜发电的褐煤,共有煤田60多处,储量超过100亿吨的就有6处,这些煤田大部分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的特点,且结构稳定,开采条件优越,适合于综合技术应用和集约化生产。呼伦贝尔南部的伊敏河煤矿是我国四大露天煤田之一。‎ 下图为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交通及城镇分布图。‎ ‎(1)指出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2)呼伦贝尔依托能源优势可发展建设的主要能源基地。‎ ‎(3)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題计分。‎ 问题①:说明呼伦贝尔在煤炭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②:说明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当地社会经济生产的有利影响。‎ ‎【答案】(1)埋藏浅,煤层厚,储量丰富,结构稳定,开发条件优越;距离东北及华北地区较近,市场广阔;靠近铁路、公路线,交通运输便利。‎ ‎(2)煤炭供应基地;火电基地;风电基地;光电或太阳能发电基地 。‎ ‎(3)问题①:毁坏地表林、草植被,造成林草面积减少;剥离表土层,导致土地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产生煤矿采空区,造成地面塌陷;堆放煤炭,占用大量土地,造成环境污染等。‎ 问题②: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地区工业化进程;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等。‎ ‎【解析】整体分析: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包括资源特点、市场距离、交通条件等。呼伦贝尔能源资源丰富,煤炭、风能、太阳能等充足,适宜建设火电、风电、太阳能电站等。矿区煤炭开采,容易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面坍陷、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增加地方收入,失去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 ‎(1)根据材料,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丰富,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的特点,且结构稳定,开发条件优越。距离东北及华北地区需求市场较近,市场广阔。区域内铁路、公路线较多,交通运输便利。 ‎ ‎(2)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丰富,可建设煤炭供应基地。煤炭多属于适宜发电的褐煤,可建设火电基地,向外输出电能。靠近冬季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风力稳定,可建设风电基地。北方地区降水少,多晴天,该地地势较高,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建设光电或太阳能发电基地。 ‎ ‎(3)煤炭开采会毁坏地表林、草植被,造成林草面积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剥离表土层,土地易被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问题加重。采煤后形成煤矿采空区,容易造成地面塌陷。露天堆放煤炭,占用大量土地,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有利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地区工业化进程。区域资源开发,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