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高考非选择题专练专练二以水文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作业
专练二 以水文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 1.(2018·河南洛阳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洞里萨湖最大水面面积可达1万平方千米,水深可达11米;最小水面面积只有2 700~3 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仅1米左右。洞里萨河连接着洞里萨湖与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 材料二 湄公河三角洲分布着由湄公河及众支流形成的稠密河网,它包括越南南部的大部分和柬埔寨东南部,面积44 000平方千米,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平原。 (1)洞里萨湖水位季节变化非常大,试分析其原因。 (2)洞里萨河的流向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试推测1、7月洞里萨河的流向有何差异,并说明原因。 (3)夏季,甲区域的海水温度比同纬度的南海其他海域的水温低,请简述其原因。 答案 (1)洞里萨湖周边地区地势低洼,主要水源来自降水和周边河水的注入;河流水源主要靠雨水补给,其流量季节变化大;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2)7月,由东南流向西北;1月,由西北流向东南。成因:7月处于雨季,湄公河干流处于洪水期,河流水位上涨并高于洞里萨湖水位,河水补给洞里萨湖,所以洞里萨河自东南向西北流;1月处于旱季,湄公河干流处于枯水期,水位回落并低于洞里萨湖水位,湖水补给湄公河干流,所以洞里萨河自西北向东南流。 (3)夏季,该区域东部沿岸海域盛行西南季风,属于离岸风,风使表层海水向偏离中南半岛的方向流动,深层冷海水上泛,导致表层海水温度低于同纬度其他海域。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市东北部的兴安县,凿于秦代,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盘山渠道,自古以来就是岭南与中原地区间的水路交通要道。灵渠通过高度为2.24米的“人”字形滚水坝将兴安县东面的湘江上游河道——海洋河按三七的比例分为两股,其中三分通过南渠入漓江支流,七分通过北渠归湘江,形成南渠和北渠两条相互连通的航运水道,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 材料二 下面图甲为灵渠及其附近水系图,图乙为灵渠水利工程示意图。 (1)推测南渠的地势特点,并说明推测理由。 (2)从图乙看,可选择在A处或B处修建南渠,把湘江水系与漓江水系连接起来,为什么灵渠实际施工选择了B处? (3)“人”字坝与南渠的修建已将湘江与漓江沟通起来,为什么还要另外开凿一条北渠作为航道? (4)近代以来,灵渠的航运地位已经显著下降,而其灌溉作用却明显增大,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南渠地势特点: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理由:灵渠处于两条南北走向河道的分水岭位置,故南渠地势东高西低;又由于西侧的大溶江自北向南流,故南渠地势北高南低。 (2)选B处的原因:B处位于湘江上游,该处湘江与南渠的水位差小,建坝工程量小,便于通过筑坝拦水实现湘江与漓江的沟通。 或答不选A处的原因:A处附近有越城岭,地势较高,该处湘江水位比南渠低得多,无法直 接自流引水到南渠以实现湘江与漓江的水体汇合;若修筑大坝抬高水位,工程量大。 (3)南渠地势高,为向南渠引水而修建了“人”字坝,这进一步加大了大坝附近湘江上下游的落差,使得两大水系的航运难以连通;另外开凿一条北渠,既能减小大坝附近湘江上下游的落差,起到降低水流速度、便于船只航行的目的,又能稳定水量,确保通航的连续性。 (4)航运地位下降的原因:水运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泥沙淤积,河道变浅使航运能力下降;铁路、公路速度均较快,公路的灵活性强,铁路、公路发展迅速,逐渐取代了水运。灌溉作用增大的原因:山区坡度大,地表水不易存留;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增大,农业用水需求增大;地处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因而灵渠的灌溉作用明显增大(任答两点即可)。 3.(2018·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湖区建立了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美洲黑杨因原产于美洲而得名,为高大乔木,适应性强,耐水湿,需水量大,又能耐程度不同的碱土,且生长迅速、用途广。 材料二 2000年至2005年期间,国家粮价不断下跌,洞庭湖周边一批造纸企业大力推行“林纸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采用免土地租赁费、低利息贷款等方式鼓励栽种美洲黑杨。美洲黑杨在洞庭湖区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材料三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在督察反馈意见中指出,美洲黑杨在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大面积种植,损害了洞庭湖的自然生态。截至2017年12月6日,保护区核心区里的197万株黑杨,已全部“清零”。 材料四 下面图1为洞庭湖地区位置示意图,图2为一名工作人员在清理美洲黑杨。 (1)试分析美洲黑杨在洞庭湖区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原因。 (2)评价美洲黑杨在洞庭湖地区大量种植的影响。 (3)请你为洞庭湖地区取得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 (1)外来物种,适应性强,繁殖迅速;粮价下跌,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黑杨生长快,用途广,市场需求大,利润高,农民种植多;政府政策扶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薄弱。 (2)有利影响:每年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木材,有利于保护湖区上游的林木资源;为调节气候、防风防浪、护岸护堤、农业生产增收做出了贡献;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不利影响: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演替,破坏了湖区原有湿地生态的完整性;加快了湖区泥沙淤积速度,降低了湿地行洪功能,使洞庭湖调蓄洪水的功能下降,周边地区发生洪水的概率增大;威胁当地鱼类、水生动物和鸟类的生存环境,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 (3)进一步完善保护洞庭湖生态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调整农业结构,退田还湖还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提高湖区居民收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意识;减少污水、废水的排放,加强环湖区域工业污水、生活废水的处理,做到达标排放。 4.(2018·天津河西区高三模拟)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主要的淡水湿地分布区,被称为“北国江南”。目前最大水深仅为3米,水质为劣Ⅴ类,环境质量需求迫切。 (2)分析白洋淀水质差的自然原因。 (3)请你提出雄安新区建设中对白洋淀水环境保护的三项措施。 答案 (1)京津冀地区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东临渤海;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山脉,西倚太行山,连接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2)位于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湖泊水量较少;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水体流动性差,水循环更新周期长,自净能力弱;入湖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于湖底,使湖泊容积减小。 (3)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污染企业(提高污水排放标准,减少污水排放量);加强全流域水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环境法规,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加大监督力度)。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利利湖(位置见下图)是以色列的第二大内陆湖,四周为山岭及台地,海岸地势陡峭。湖水水面低于地中海海面约213m,水清而味甜,盛产鱼类。水面常平静无波,但时有狂风巨浪。水源自北端流入,再向南端流出注入约旦河,上游是上约旦河,其注入的水量不足流出水量的一半,但该湖在较长的时间里水量是比较稳定的。近年来,湖区周边的开发导致湖泊水量减少,有时降到警戒水位。 (1)比较加利利湖与死海水文特征的差异。 (2)从地形与热力作用角度分析加利利湖狂风巨浪的形成过程。 (3)分析加利利湖的主要补给类型。 (4)简述加利利湖水量减少对湖泊及周边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加利利湖有河流流出,是淡水湖,水量年际变化较小;死海没有河流流出,湖水盐度高,水量年际变化较大。 (2)该湖湖面地势低,温度高;东侧高原空气冷却快,密度增大;地势陡峭,空气下沉重力作用显著,冷、暖空气在湖面相遇,引起狂风巨浪。 (3)约旦河自北向南流经该湖,河水补给较多;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雨水补给较多;处于板块张裂边界,断层发育,有地下泉水补给。 (4)湖泊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干,气温日较差变大,风沙灾害增多;该湖湖区渔业资源、沿湖生物资源减少;淡水资源减少,影响沿湖农业、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等。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汉平原是在古云梦泽上发育的年轻的冲积平原,其地势低平,西北部海拔35米左右,东南在5米左右。唐宋荆江(长江的枝江至城陵矶段)统一河道形成以前,荆江两岸存在着众多分流水口(穴口),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为荒芜的低洼湿地,人烟稀少,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完成,使北岸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全部堵塞。从此,长江大部分水、沙由南岸排入洞庭湖区,汉江带来的泥沙对江汉平原地形的进一步塑造起着主要作用,同时江汉平原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1)简析荆江北堤修筑后对江汉平原地势特征的形成和湖泊分布的影响。 (2)自荆江北堤完成迄今数百年间,洞庭湖面积经过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简析其原因。 (3)简述荆江北堤修筑后对江汉平原的土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 (1)荆江北堤修筑后江汉平原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汉江,汉江从西北部进入江汉平原后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冲积扇由西北向东南伸展,西北部堆积的泥沙多,地势高,东南部堆积的泥沙少,地势低。东南部低洼地积水成湖,故湖泊多分布在东南部。 (2)早期,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后抬高了洞庭湖的水位,淹没了沿岸低地,使洞庭湖面积扩大;之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增多,湖床抬高,再加上人们围湖造田,湖泊萎缩。 (3)减轻了长江洪水的威胁;环境适宜定居,人口不断增加,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大部分低洼湿地失去长江水源的补给退化成为陆地,被围垦成耕地,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成为“鱼米之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