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考地理试题

静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四校联考试卷高二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其中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1个正确答案)‎ 我国于‎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宫二号”,预计在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逐步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在此之前,“天宫一号”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 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主要在于(  )‎ A. 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 B. 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发射窗口期:适合卫星发射的时间段)‎ C. 空中及海上交通都很方便,便于运输 D. 无人区面积广,发射后残骸不危及人民安全 ‎2. 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空间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活动对空间站的影响可以忽略 B. 空间站在地面实验过程中不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C. 太阳黑子比耀斑对空间站的影响大 D. 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站的安全及地—空联系(通信)‎ ‎【答案】1. B 2. D ‎【解析】‎ 该题考查太阳活动和卫星发射基地选址。‎ ‎【1题详解】‎ 海南文昌纬度更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海南周围都是海洋,海上交通便利,便于大型火箭的运输;两个卫星发射基地无人区面积都较广,发射后残骸不危机人民安全。与文昌相比,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 ‎【2题详解】‎ 太阳活动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干扰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极光。故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站的安全及地-空联系(通讯)。‎ ‎2017年9月28日‎,在中国国防部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介绍歼-20飞机已经列装部队。歼-20作为中国首款第五代战斗机,具备很强的隐形性能和机动性能。‎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 若J-20飞机从N点出发,以1100千米/小时速度向北飞越北极点后继续沿经线圈飞行,9小时后到达的地理位置是( )‎ A. 140°W,30°N B. 140°E,40°N C. 140°E,30°N D. 140°W,40°N ‎4. 若J-20飞机需要以最短航程从M点飞到N点,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其飞行的方向是( )‎ A. 沿着纬线向正东飞行即可 B.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C. 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D. 先向北,过极点,再向南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N点位于60°N、40°W(经度自西向东减小的为西经),以1100千米/小时的速度沿经线圈飞行,即1小时跨纬度10°,3小时到北极点,后沿140°E向南再飞行6小时到达30°N,即最终的位置为(140°E,30°N),C对,ABD错。‎ 故选C ‎【4题详解】‎ 读图可知,M、N位于同一纬度,M点在N点正西,两地都位于北半球,航向方向向东,先偏北再偏南,即最短航向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B对,ACD错。‎ 故选B ‎“坪”是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局部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图中N地的最低海拔可能为(  )‎ A. ‎420米 B. ‎400米 C. ‎368米 D. ‎‎360米 ‎6. 图示各村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的是(  )‎ A. ①村 B. ②村 C. ③村 D. ④村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公路,M至④间起伏最大 B. M乡地处R、S两条河流分水岭 C. R流自东北流向西南 D. ①村位于R河源头,水运便利 ‎【答案】5. C 6. D 7. B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20米,故围绕N地的等高线数值可能为‎380米或‎400米。若等高线数值为‎380米,则N地海拔范围在360~‎380米之间;若D等高线数值为‎400米,则N地的海拔范围在400~‎420米之间。结合选项,N地的最低海拔可能为‎368米。故选C。‎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山区中局部的平地称为“坪”。图中,①村、②村、③村所在地的等高线较密集,说明坡度较大,地形起伏大,村名中含有“坪”的可能性较小;④村所在地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小,地形较为平坦,村名中含有“坪”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四个村落中,④村的村名中含有“坪”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故选D。‎ ‎【7题详解】‎ A.图中所示公路中,M至④间只穿过一条等高线,地势起伏最小,A错误;‎ B.根据M附近的等高线数值的变化判断,M地处R、S两条河流的分水岭,B正确;‎ C.根据R河流穿过的等高线数值大小和弯曲方向判断,R河自西南流向东北,C错误;‎ D.①村位于R河流的源头,河床落差大,水运不便,D错误。‎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 与图甲比较,图乙所示 A. 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 B. 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 C. 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 D. 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 ‎9. 马塞卢位于安道尔的 A. 西南方向 B. 东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东北方向 ‎【答案】8. A 9.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图相关知识。‎ ‎【8题详解】‎ 图示甲图一格经纬网跨经纬度较乙图大,故表示的实际范围大,则反映比例尺较小.与图甲比较,图乙所示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故选A。‎ ‎【9题详解】‎ 马塞卢在南半球,安道尔在北半球,从纬度看:马塞卢位于安道尔的南方;安道尔在1°E附近,马塞卢在27°E附近,从经度看:马塞卢位于安道尔的东部。综合马塞卢位于安道尔的东南方。故选B。‎ ‎【点睛】地图比例尺中的分子通常为1‎ ‎,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就越大在同样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下图为扬州某住宅区的宣传海报,其采用的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浅层地能供热制冷的空调系统。浅层地能是数百米内的地下收集的太阳辐射能,大约占太阳辐射射向地面能量的60%。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0. 浅层地能 A. 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 B. 存在于地幔中 C. 储量大,清洁无污染 D. 仅冬季被利用 ‎11. 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利用的能源中属于太阳辐射能的是 ‎ ‎①太阳能热水器;②用煤、石油发电;③用潮汐能发电;④核电站发电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 ‎12. 关于太阳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来源于核聚变反应 B. 能量巨大而且集中 C. 清洁的能源 D. 可以通过光热和光电转换来利用 ‎【答案】10. C 11. B 12. B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浅层地能主要是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深度仅数百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所以存在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内。浅层地能是太阳辐射能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地幔是地壳以下的圈层部分,该能源全年可用。据此选C。‎ ‎【11题详解】‎ 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利用的能源中属于太阳辐射的是太阳能热水器;用煤、石油发电;潮汐能是天体引力产生的,不属于太阳辐射能;核能是地下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不是太阳辐射能。据此选B正确。‎ ‎【12题详解】‎ 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能量巨大但分散;属于清洁的能源,可以通过光热和光电转换来利用,据此分析选B。‎ ‎【点睛】浅层地能主要是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深度仅数百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所以存在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内。浅层地能是太阳辐射能的一种存在形式,在浅层地下收集了太阳射向地球60%的能量,相当于人类每年能耗的近2万倍,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下图为“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图中a、b、c、d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 A. a、c、b、d B. d、a、b、c C. a、b、c、d D. c、d、a、b ‎14. 当扬州处在一年中夜最长时 A. a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B. b地为冬季 C. c地出现极昼现象 D. d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答案】13. B 14. C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特征。图中a全年昼夜等长为12小时,地处赤道;b地冬至日昼长夜短、夏至日昼短夜长,应在南半球中纬;c冬至日出现极昼、夏至日出现极夜,应在南极圈;d冬至日出现极夜、夏至日出现极昼,应在北极圈;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d、a、b、c。当扬州处在一年中夜最长时,即是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上的a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半球b地为夏季;南极圈上c地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上的d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 ‎【13题详解】‎ 图中a全年昼夜等长为12小时,地处赤道;b地冬至日昼长夜短、夏至日昼短夜长,应在南半球中纬;c冬至日出现极昼、夏至日出现极夜,应在南极圈;d冬至日出现极夜、夏至日出现极昼,应在北极圈;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d、a、b、c。选B正确。‎ ‎【14题详解】‎ 当扬州处在一年中夜最长时,即是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上的a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半球b地为夏季;南极圈上c地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上的d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选C正确。‎ 昼夜现象使地球表面出现晨昏线(圈),把地球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结合所学晨昏线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5. 在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16. 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 ‎②地球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③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 ‎④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公转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是昏线;图A中A所在的是晨线,是日出时刻;图B南极图B点在昏线上,是黄昏时;图C中C点在晨线上,是日出时;图D是北极图D点在晨线上,是日出时。选B正确。‎ ‎【16题详解】‎ 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是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由于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地球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不是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不是昼夜更替现象。选C正确。‎ ‎【点睛】昼夜现象的产生: (1)昼夜现象产生是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造成的。昼夜交替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2)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昼夜现象,但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2018年9月28日下午,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随后引发大规模海啸。此次地震和海啸,分别发生在图中 A I、II层 B. Ⅲ、IV层 C. V、VI层 D. II、Ⅳ层 ‎18.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 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B. 通过打井而获得信息 C. 地震波 D. 直接观测到的情况 ‎19. 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厚度最大圈层是地幔,厚度最小圈层是地壳 B.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C. 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硅 ‎【答案】17. B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因此地震应发生在地壳;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 应发生在水圈。图中Ⅲ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IV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为水圈。故B正确,A、C、D错误。‎ ‎【18题详解】‎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人们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同心圈层。故C正确,A、B、D错误。‎ ‎【19题详解】‎ A、地球内部三大同心圈层中,厚度最大圈层是地核,厚度最小圈层是地壳,A错误;‎ B、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软流层之上的部分为岩石圈,因此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B正确;‎ C、地幔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上,莫霍界面以下,C错误;‎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应是氧,D错误。‎ 故选:B。‎ 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0. 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1.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0. B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读图可知,图中②表示地面辐射。‎ ‎【21题详解】‎ 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主要是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下图示意模拟自然界中热力环流运动过程的实验。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22. 若该模拟实验成功进行,观察者记录的烟雾运动轨迹应是 A. B. ‎ C. D. ‎ ‎23. 成因上与图示模拟实验相同的气压带是 ‎①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极地高气压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22. B 23. C ‎【解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验证,在这个实验中,在玻璃箱底部,热水区域由于温度高,空气受热上升;冰块上方空气冷却,香烟会飘向冰块区域。说明冷的地方近地面产生高气压,气流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而高空气流则由热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据此判断四个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23题详解】‎ 上题实验的原理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和下沉,并且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高压和低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进而形成热力环流。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属于热力作用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属于动力作用形成的,因此①④正确,故选C。‎ 读“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下列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0°~10°盛行东南风 B. 10°~20°盛行东北风 C. 20°~30°盛行西北风 D. 30°~40°盛行东北风 ‎25. 甲、乙两幅图反映时间与P地季节对应正确的是 A. 甲表示3月份、春季 B. 乙表示9月份、秋季 C. 甲表示12月份、冬季 D. 乙表示1月份、冬季 ‎【答案】24. B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甲图示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在30°N以南,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0°~20°盛行东北风,20°~30°是副热带高压控制,30°~40°盛行西南风。选B正确。‎ ‎【25题详解】‎ 甲图示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冬季。12月,乙图中P地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以北,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夏季,是7月。选C正确。‎ ‎【点睛】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 ‎2、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 ‎3、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下图中,左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右图是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半球的日照图,AB和BC中,表示晨线的是________;‎ ‎(2)图示日期是北半球的_______节气;太阳直射点位于右图中的______点附近;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后,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__________(大或小);‎ ‎(3)该日A点的昼长是___ 小时,B点的夜长是___小时,C点的日出时间是___点;‎ ‎(4)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经度______,纬度_____;D点是_____点钟;‎ ‎(5)左图各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相同的两个点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南 (2). AB (3). 冬至 (4). d (5).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6). 大 (7). 12 (8). 0 (9). 6 (10). 90° (11). 23°26′S(或23.5°S) (12). 9 (13). A (14).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涉及知识点多,难度小,属于常规题,该题组的关键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极圈内的昼夜状况。(1‎ ‎)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的自转方向为北逆南顺;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面向太阳的一半是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是夜半球,其分界线是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是昏线,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是晨线。 ‎ ‎(2)根据极圈内的昼夜分布可以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节气、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3)太阳直射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赤道永远昼夜等长,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极昼的昼长为24小时,夜长为0小时,极夜相反。 ‎ ‎(4)根据(2)题可以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平分昼半球的经度是太阳直射点的经度;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位置靠东的时间早,位置靠西的时间晚。 ‎ ‎(5)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纬度相同的线速度相同。‎ ‎【详解】(1)根据左图可知,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说明该图是南半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过AB 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所以AB线为晨线,则BC线为昏线。 ‎ ‎(2)由图可知,左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结合上题可知,左图为南半球。读图可知,图中南极圈内为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则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则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该日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南端,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则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根据右图可知,a时太阳直射赤道,然后北移到北半球,所以a是春分日,则b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则c为秋分日,d为冬至日,e为次年的春分日。 ‎ ‎(3)读图可知,图中A点位于赤道,则赤道永远昼夜等长,所以其昼长是12小时;B点位于南极圈上,该日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所以其昼长为24小时,则其夜长是0小时;C点位于赤道上,赤道的日出时间永远是地方时6 时。 ‎ ‎(4)根据(2)题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则其纬度数值为23°26′S或23.5°S;图中经度差是45°,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增加为东经,减小为西经,所以图中90°W为昼半球的平分线,所以90°W为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D点的经度是135°W,比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靠西45°,时间晚3小时,所以此时D点是时间为12-3=9:00 。‎ ‎(5)由于纬度相同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相同,读图可知,图中只有A和C的纬度相同,所以图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相同的两个点是A点和C点。‎ ‎【点睛】光照图的判读: ‎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 ‎)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27.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_____月,图中A处的气压名称是_____。‎ ‎(2)图中B处盛行_____(风向)季风,其性质为_____;C处盛行_____(风向)季风。‎ ‎(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和_____。‎ ‎(4)澳大利亚此时是_____(冬或夏)季,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 ‎【答案】 (1). 7 (2). 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3). 东南 (4). 湿热 (5). 西南 (6).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7).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8).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9). 冬季 (10). 昼短夜长 ‎【解析】‎ ‎【详解】(1)根据风向判断季节是夏季,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由于海陆的容量不同,海洋比陆地升温慢,降温也慢,进而出现同纬度的海洋于陆地的温度在夏季是陆地高海洋低,在冬季是海洋高陆地低,图中展示的是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2)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B是我国东部的东南风,其性质为湿热,C为南亚的西南季风。‎ ‎(3)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西南季风是因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变为向右偏转而成的,冬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故南亚季风成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4)澳大利亚是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此时是冬季,昼夜长短情况为昼短夜长。‎ ‎28.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G、I表示的辐射名称依次是 。‎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来自 。‎ ‎(3)当排放大气污染物增多时,G会 (增强或减弱)。‎ ‎(4)与晴天相比,阴天B会 (增加或减少)。‎ ‎(5)从大气的受热过程角度说明建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原理。‎ ‎【答案】(1)A是太阳辐射,G是大气逆辐射,I是地面辐射 ‎(2)地面(地面辐射)‎ ‎(3)增强 ‎(4)减少 ‎(5)塑料薄膜和玻璃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以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地面热量)却无法散失,从而增温。温室大棚相当于大气的保温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较基础。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是解题关键。‎ ‎【详解】(1)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故A为太阳辐射,B为太阳辐射中的到达地面的部分,I是地面辐射,G为大气逆辐射。‎ ‎(2)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来自地面。‎ ‎(3)当排放大气污染物增多时,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的吸收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G会增强。‎ ‎(4)与晴天相比,阴天大气削弱作用增强,B会减少。‎ ‎(5)而塑料薄膜和玻璃是透明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太阳辐射可以进入。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出不去,热量散失少;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相当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为生产反季节蔬菜提供充足的热量。‎ ‎29.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竖线和横线上画出热力环流运动箭头?并说明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2)请对图中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排序?(注:A点气压为Pa;B点气压为Pb;C点的气压为Pc;D点的气压为Pd)‎ ‎(3)根据示意图,请你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4)请你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挂式制冷空调为什么安装在屋里上面的墙上,而暖气片为什么安装在屋里靠近窗户下面的地面上?‎ ‎【答案】(1)画箭头略(顺时针方向)。根本原因是B、C两地冷热不均。‎ ‎(2)Pc>Pb>Pa>Pd。‎ ‎(3)由于B、C两地冷热不均,B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A地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C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D地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高空,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流向气压低的D地。在近地面,B地气流上升,使B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C地气流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气压高的C地流向气压低的B地,以补充B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4)在炎热的夏天,空调排放出冷空气,屋里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而热空气膨胀上升,补充下沉的冷空气,形成屋内的空气环流,最终使屋内空气变凉。在寒冷的冬天,暖气片放出热量,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受热上升,而冷空气下沉补充受热上升的空气,同样在屋内形成空气的环流,使屋内空气变热。‎ ‎【解析】‎ 整体分析:热力环流运动箭头,受热处箭头向上,遇冷处箭头向下,近地面由冷处指向热处,完成顺时针方向环流。气压高低比较只是在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不用比较,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 ‎(1) 热力环流运动箭头,受热处箭头向上,遇冷处箭头向下,近地面由冷处指向热处,完成顺时针方向环流。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B、C两地冷热不均。‎ ‎(2)受热处气流上升,气压低。遇冷处气流下沉,气压碻,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图中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排序是Pc>Pb>Pa>Pd ‎(3)气压高低比较只是在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不用比较,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根据示意图,由于B、C两地冷热不均,B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B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到上空聚积起来,使A地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C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D地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在高空,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流向气压低的D地。在近地面,空气又从气压高的C地流向气压低的B地,以补充B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4)‎ 结合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分析。在炎热的夏天,空调排放出冷空气,屋里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而热空气膨胀上升,补充下沉的冷空气,形成屋内的空气环流,最终使屋内空气变凉。在寒冷的冬天,暖气片放出热量,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受热上升,而冷空气下沉补充受热上升的空气,同样在屋内形成空气的环流,使屋内空气变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