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学业水平模拟(最后一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学业水平模拟(最后一考)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世界首台地动仪发明者、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名字命名的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天基观测平台首发星—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于2017年2月2日15时51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顺利升空后,南通将迎来的节气是 A. 大寒 B. 立春 C. 惊蛰 D. 春分 2.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暑时日地距离最近 B. 大雪时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在变大 C. 冬至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D. 在立夏和立秋节气时,南通的昼夜长短相等 【答案】1. B 2. B 【解析】 1. 每十五天大约一个节气,冬至为12月22日前后,“张衡一号”顺利升空时间为2月2日,距冬至大约为一个半月左右,据此选B。 2. 每十五天大约一个节气,日地距离最近时为近日点,时间为1月初,接近小寒;大雪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继续向北移动,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在变大;夏至后的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在春分和秋分节气时,南通的昼夜长短相等,据此选B。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面小题。 3. 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 ①断层的发生 ②砂岩沉积 ③页岩沉积 ④岩浆的侵入 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②①④⑤ C. ⑤③②④① D. ⑤③④②① 4. 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页岩因属于变质岩而不可能含有化石 B. 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砂岩属于沉积岩 C. 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D. 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隆起的 【答案】3. C 4. C 【解析】试题分析: 3. 读图分析可知,该地最早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受外力侵蚀后又出现了页岩的沉积,后又发生了砂岩的沉积。之后,又发生了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了花岗岩。最后,发生了断层使石灰岩、页岩、砂岩、岩浆岩都发生断裂错位。故选C。 4. 图中石灰岩、砂岩、页岩均为沉积岩,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故A.B错误。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故C正确。侵蚀为地壳上升以后地势较高时,沉积作用为地势低的地区,D错误。故选C。 考点:地质作用。 读地球表面部分气压带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 10°-20°盛行东南风 C. 20°-30°盛行西北风 D. 30°-40°盛行西南风 6. 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 甲表示3月份、春季 B. 乙表示7月份、夏季 C. 甲表示9月份、秋季 D. 乙表示1月份、冬季 【答案】5. D 6. B 【解析】 5. 甲图为北半球,图中所示时间,气压带风带南移,为北半球的冬季,此时,0°-10°主要盛行上升气流;10°-30°均盛行东北风, 30°-40°受盛行西南风,选D。 6. 甲乙图均为北半球,甲图所示时间气压带南移,为北半球的冬季,乙图所示时间,气压带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据此选B。 【点睛】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为当地的夏季。气压带风带会随直射点的移动相应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下图为2017年11月某时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 该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 气旋 B. 高压 C. 冷锋 D. 暖锋 8. 图中 A. A地高压在短时间内将变为低压 B. B地受暖气团控制吹西北风 C. 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 D. 黄海海面风力强劲,不适合航行 【答案】7. C 8. C 【解析】 7. 图中天气系统能带来降温、雨雪等天气,故为冷锋,C对。气旋过境一般盛行上升气流,不会带来强降温,A错。高压系统过境,天气晴朗,不会产生降水,B错。暖锋降水为连续性降水,且气温升高,D错。故选C。 8. 11月即将进入冬季,甲处冷高压会增强,不会短时间变为低压,A错。乙地位于冷锋锋后,受冷气团控制,B错。北京处于锋面附近,会出现大风天气,大风使污染空气扩散,空气质量明显改善,C对。黄海海面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D错。故选C。 【点睛】冷锋的特点:①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②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表示,三角形标在暖气团一侧。③冷锋坡度大。④冷锋降水主要出现在锋线后及附近,雨区狭窄。⑤冷锋降水时间短,强度大。⑥冷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天。气旋的特点:①中心气压低于周围气压。②周围旋转向里符合,北半球为逆时针,南半球为顺时针。③中心气流上升,多形成阴雨天气。风速大小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气温变化判断: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风,气温降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气温升高。 读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的洋流性质及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A. 暖流 降温增湿 B. 暖流 增温增湿 C. 寒流 降温减湿 D. 寒流 增温减湿 10. 图中植被类型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答案】9. B 10. C 【解析】 9. 图中基带的植被为阔叶林,且区域位于大陆的西岸,据此该地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大陆西岸,再结合洋流的分布规律,该洋流位于中高纬大洋环流的东岸,为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选B。 10. 图中植被类型的变化源于区域水热组合随海拔而变,属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选C。 北极冰融是今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下图为北极海冰范围(106KM2)与年平均CO2浓度(PPM)随时间变化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示期间,北极年海冰面积 A. 逐年减少 B. 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正相关 C. 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D. 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呈负相关 12. “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A. 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 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D.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答案】11. D 12. A 【解析】试题分析: 11. 注意右边纵坐标越往下边,数值越大。根据图示,北极年海冰面积波动减少,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呈增加趋势,所以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故选D。 12. “北极放大”现象,说的是北极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主要原因是海冰减少导致北极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海冰减少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故选A。 【考点定位】读图信息获取能力、北极放大现象原因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 B. 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C. 农村环境好,人口寿命长 D. 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 14.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2025年前,实施该政策的影响可能有 A. 改变我国人口增长模式 B. 减少老年人口数量 C. 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养老负担 D. 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答案】13. B 14. D 【解析】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务工经商,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留守,农村老龄人口比重增高;青壮年进城市,有利于减缓城市的老龄化比重,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人口增长模式是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 A错;“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为了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减轻老龄化程度,不等于减少老龄人口数量,B错;二孩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C错;二孩政策实施,少儿数量增加,少儿抚养比上升,保姆、幼儿教师等职业人口数上升,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13. 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务工经商,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留守,农村老龄人口比重增高;青壮年进城市,有利于减缓城市的老龄化比重,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选B正确。 14. 人口增长模式是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 A错;“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为了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减轻老龄化程度,不等于减少老龄人口数量,B错;二孩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C错;二孩政策实施,少儿数量增加,少儿抚养比上升,保姆、幼儿教师等职业人口数上升,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正确。 下表为2014年我国三省(市、区)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15. 影响表中行政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农业发展水平 B. 人口自然增长率 C. 工业发展规模 D.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6. 从区域发展阶段看,上海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是 A. 高新科技 B. 交通状况 C. 自然资源 D. 人口规模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 城市化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选D。 16. 从区域发展阶段看,上海已经进入区域发展的综合高效阶段,此时,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主动力,上海拥有强大的科技力量,这是其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选A。 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下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7. 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A. 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 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 2003 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 2003 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18. 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 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 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D. 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答案】17. D 18. C 【解析】试题分析: 17.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逐步下降,下降速度减慢,A错。粮食产量呈波动上升,B错。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整体是下降趋势,但并不同步,C错。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D错。 18. 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家的惠农政策,使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C对。耕地面积减少趋缓、农业生态显著改善不是产量增加的原因,A、D错。转基因技术没有广泛使用,B错。 考点:读图能力,耕地、粮食产量变化特点及原因。 河西走廊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也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蔬幕、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大。下图示意河西走廊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与黄淮海平原制种基地相比,该地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最明显的优势是 A.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 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 C. 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D. 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20. 该地制种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水源 B. 机械 C. 土壤 D. 市场 【答案】19. A 20. D 【解析】 19. 与黄淮海平原制种基地相比,河西走廊居于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光照足,昼夜温差大,使该地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选A。 20. 影响农产品种类和规模的最大因素均为市场,据此选D。 【点睛】 农业区位因素: 下图为“内蒙古煤炭行业循环经济链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煤炭开采→焦化→煤化工”的工业链,它们之间主要形成 A. 信息联系 B. 商贸联系 C. 科技联系 D. 产品联系 22. 近年来,该地煤炭输出比重下降而电力输出比重上升,对当地的积极影响是 A. 改善空气质量 B. 减轻运输压力 C. 减少煤炭开采 D. 优化农业结构 【答案】21. D 22. B 【解析】 21. 根据材料,“煤炭开采→焦化→煤化工”的工业链上的各环节均以上一环节的产品作为原料,因此它们之间主要形成产品联系,选D。 22. 煤炭输出比重下降而电力输出比重上升,意味着煤炭在当地转化为电力输出比例增大,对当地的开采不造成影响,可能会加剧当地的空气污染,但外运压力减轻,据此选B。 相关部门对转移到同一地区的某一工业部门吸引因素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3. 这类工业部门可能是 A. 服装企业 B. 电子工业 C. 汽车工业 D. 制糖工业 24. 这类工业部门进行产业转移的方向最有可能是 A. 从河南到山东 B. 从上海到安徽 C. 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 D. 从辽中南工业基地到京津唐工业基地 【答案】23. A 24. B 【解析】 23. 根据表格所示信息,该地拥有突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因此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力最大,结合选项,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选A。 24. 结合上题,该类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山东比河南劳动力成本高,A错;上海劳动力成本高于安徽,B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劳动力成本相当;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劳动力成本相当,选B。 【点睛】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1.劳动力因素2.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4.国家政策的调整5.原生产地用地紧张6.地价昂贵7.环境污染8.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 产业转移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 下图中的乙图为甲图中M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M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A. 洪涝灾害频率增加 B. 气候由暖干变为冷湿 C. 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 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 26. 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①扩大开垦,提高湿地生产能力 ②退耕还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④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5. D 26. B 【解析】试题分析: 25. M地区的湿地面积减小,农田用地增加,建设用地增加,说明了湿地读河流的调蓄作用减弱,会导致洪涝灾害频繁,气候由冷湿变为干冷,环境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农田及建设用地增加导致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加剧,故选AD。 26. 若扩大开垦,将导致环境更加的恶化,A错。退耕还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环境的保护,B对。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对环境保护有利,C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但对于环保作用不大,D错。故选BC。 【考点定位】湿地的环境效益及保护湿地的措施 读江苏省1990年和2010年产业结构图(图甲)和1990—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变化图(图乙)。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甲 乙 27. 对比江苏2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农业生产水平降低 B. 第二产业上升速度超过第三产业 C. 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提升 D. 第三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8. 有关江苏城市化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 城市化的发展不断拉大城乡之间差距 C. 城市化水平是指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D.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 【答案】27. C 28. D 【解析】 27. 对比江苏2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化可知,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但农业生产水平上升,第二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提升,第三产业上升速度超过第二产业,选C。 .............................. 制造业回归是指跨国公司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国外回归国内的一种现象。2010年以来美国回归的企业逐渐增多,主要涉及汽车制造业、电气设备、塑料和橡胶制品、电脑和电子产品等行业。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9. 关于美国制造业企业回归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国内复兴制造业优惠政策的实施 B. 接近国内市场,降低运输成本 C. 国内劳动力成本具有竞争优势 D. 国内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 30. 针对美国制造业回归,中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实施劳动力转移,提高第一产业比重 B. 压缩制造业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C.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就业机会 D. 加大科技投入,增加高端制造业比重 【答案】29. C 30. D 【解析】试题分析: 29. 与中国相比,美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是美国政策、市场、交通、科技等方面优势明显,所以C不正确。 30. 从比较优势看,“美国制造”最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承载的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美国制造业的相对复苏,必然首先冲击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起步不久的高端制造部门,未来我国可以从研发创新和市场布局入手,所以D正确。 考点:工业区位因素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本部分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31. 日地距离适中,是地球上存在生命和四季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错误 【解析】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球温度适宜,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因素,但四季变化则主要于黄赤交角有关。 32.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发生在白天,大气逆辐射出现在夜晚。 【答案】错误 【解析】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白天和夜晚都存在。 33.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 【答案】错误 【解析】38.试题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与太阳辐射无关,题目说法错误,故选B。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的能量来源 34.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正确 【解析】背斜和向斜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壳的隆起或凹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底部受挤压力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山地。 35. 受洋流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同纬度地区,大陆西岸比东岸气温高。 【答案】正确 【解析】试题分析:受洋流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大陆西岸为暖流,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比东岸气温高。 【考点定位】洋流 36. 工业区在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多分布在城市外围 【答案】错误 【解析】住宅区在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故说法错误。 37. 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答案】正确 【解析】现代社会,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最重要的因素。 38.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是指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39. 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答案】正确 40. 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影响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答案】正确 【解析】试题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开放程度等。资源是最重要的。正确。 考点:环境人口容量 三、综合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本部分共4题,共20分) 41. 图A为“世界部分区域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B为“某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__________,该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2)甲地7月份盛行__________风,成因是__________。 (3)图A中甲、乙两地气候特征与图B所示气候类型比较吻合的是__________地,该气候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 【答案】(1)水稻种植业 生产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单产高;水利工程量大。(2)西南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3)乙 旱涝灾害频繁 【解析】(1)图中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结合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可知该类型为水稻种植业。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主要有:生产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单产高;水利工程量大等。 (2)甲地为印度半岛,7月份,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地转偏向力作用偏转成盛行西南季风影响该地。 (3)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季风气候,但分别位于热带、亚热带。图B所示气候类型冬季温度低于10°C,应为亚热带,更接近乙地;该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会造成旱涝灾害频繁,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点睛】 亚洲季风气候的分布、成因及影响总结 (1)分布 亚洲大陆的南部和东部,是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由低纬向高纬,依次分布着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其中,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的南部;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北部以及俄罗斯的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区。 (2)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亚洲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其位置有关。从东亚来讲,处在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北部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吹向太平洋,形成寒冷干燥的偏北风,也就是冬季风;夏季,亚洲的内陆升温快,气压低,太平洋升温慢,气压高,于是湿热的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形成偏南风,也就是夏季风。冬季风风力强劲,影响范围较大,受其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冬季低温少雨;当夏季风盛行时,东亚的降水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东部沿海地区高温多雨。 (3)影响 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就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造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常受季风影响的地区易发生旱涝灾害。 42. 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我国正在黄河三角洲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区。下图是“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黄河三角洲成因上属于__________ 地貌;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减慢,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要监测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 (2)黄河三角洲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营市石化工业属于__________导向型工业;“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生产的蔬菜销售到全国的大小城市甚至世界市场,主要得益于__________。 【答案】(1)流水堆积 上游来沙量减少(或中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较好,输沙量减少) 遥感(RS)(2)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原料 便捷的交通运输;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解析】(1)黄河三角洲为黄河冲积而成,属于流水堆积地貌。近年来,由于上游来沙量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减慢。要监测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可以利用遥感(RS)技术。 (2)黄河三角洲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处于中纬地区,受亚洲季风影响,形成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东营市本身就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因此东营市的石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生产的蔬菜销售到全国的大小城市甚至世界市场,主要得益于便捷的交通运输;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点睛】 城郊农业的发展不仅考虑市场需求,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对于该类农业的发展也极其重要,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4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呼包鄂区域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包头是内蒙古的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呼包银经济带、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稀土产业中心,被誉称“草原钢城”、“稀土之都”。 (1)呼包鄂区域矿产资源的特点有 、 。 (2)陕西、山西两省共同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3)从区位条件分析,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4)鄂尔多斯煤田是世界特大型煤田之一,能源开发和输出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积极意义有 【答案】(1)种类多;分布集中(或储量大)(2)水土流失 (3)稀土矿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水源充足。(4)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解析】(1)结合图例及图示信息可知,呼包鄂区域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分布集中。 (2)陕西、山西两省位于黄土高原地区,两地共同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3)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主要原因是这里临近白云鄂博稀土矿,稀土矿资源丰富;有包兰铁路经过,交通运输便利;紧邻黄河,水源充足。 (4)鄂尔多斯煤田的能源开发和输出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必然会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产业梯度是指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区产业之间存在一定梯度。产业梯度≥1表明该产业为本区域明显优势产业,竞争力强;产业梯度≤0.5表明该产业为本区域不具备竞争优势产业,需转移或淘汰。下图为2008年北京和河北部分工业的产业梯度优势比较图。 (1)图中部分行业需转出北京,除了资源密集以外,还因为 等原因。 (2)北京将上述转移产业向河北转移,可能给河北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 (3)“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经营模式已成为京冀合作发展的总体思路,试述这种模式北京和河北各自的区位优势。 北京: 河北: 【答案】(1)污染严重;劳动力成本高;科技含量低。(2)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3)北京科技先进。 河北劳动力丰富、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 【解析】(1)图中显示北京的科技优势较为突出,但劳动力成本高,资源类产业优势低,而且该类产业污染严重、科技含量低,不符合北京的发展方向。 (2)北京向河北转移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经营模式中,北京的优势是科技先进,应为研发中心。河北的优势是劳动力丰富、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 【点睛】 一、产业转移的定义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1.劳动力因素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3.市场因素 影响企业跨国转移产业的因素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的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等。 三、产业转移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