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1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岳的形成4
4.2《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 1.知道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 2.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基本形态特征; 3.应用所学知识,能够在示意图中判读背斜与向斜; 4.知道断层的概念,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的这一节是以山岳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了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其它版本的教材则把该部分内容作为知识介绍给学生,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山东版的褶皱内容与人教版差不多,断块山较为简单;北师大版没有褶曲的基本形态特征介绍,断块山反而具体一些;湖南版是以“活动”的形式上学生探究地质构造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形成的地表形态。从以上分析来看,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能在示意图上判断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能够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培养学生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关注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危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 五、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珠穆朗玛峰、华山、富士山的图片。 地球上雄伟高大的珠穆朗玛峰,险要陡峻的华山,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板书]:一、山岳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及褶皱山 [课件演示]:褶皱及褶皱山,让学生了解世界重要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弟斯山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要求学生跟着来做)——背斜和向斜。 [课件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成。 引导学生从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两方向比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继续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课件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3 [学生活动]:课本P80“活动”巩固知识并联系实际(如修隧道和地铁)让学生了解背斜和向斜的实际意义 [板书]:2、断层和断块山 [课件演示]断层和断块山的形成。 教师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方向讲述断层。 [投影]“华山、庐山、泰山”和“东非大裂谷”等景观图说明断块山的形态。 [板书]:3、火山 [课件播放]“火山”的影片,让学生感受火山喷发时的壮观景象。 学生读课文内容了解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等。 [投影]富士山和长白山主峰图片,加深学生对火山的认识。 [问题探究]: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新闻,火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学习效果评价表: 学习目标 达成度 掌握 基本掌握 继续努力 褶皱山 知道什么是褶皱 理解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及能在图上判读 知道褶皱山的形成 断块山 知道什么是断层 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能举例说出断层山 火山 知道火山的形成和结构 收获与困难 六、教学反思: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安排合理,教学的策略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的安排应该是合理的,但由于过高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以至后面的“火山”中介匆匆的带过,课堂学习效果评价也来不及完成。如果把火山的内容安排在下一节,可能就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后,我安排了课本的“活动” 3 作为知识的巩固,活动中有一个问题:修建隧道是选择背斜还是向斜?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这部分的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许多学生很易理解成:既然背斜易受侵蚀,那它是不安全的,向斜岩性坚硬修隧道是安全的,学生的片面理解使他们忽视了工程量、拱型岩层较安全及地下水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要向学生讲清楚。 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