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1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读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回答下列小题。 1. 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A. 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 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 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 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2. 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相同的是 A. 水运便利 B. 劳动力充足 C. 气候适宜 D. 天然气丰富 3. 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A. 地形平坦 B. 温差大,光照足 C. 土壤肥沃 D. 水源充足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主要盆地。 【1题详解】 结合经纬网可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①塔里木河和②长江,所以①河水源主要来自高山上的冰雪融水;而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黄河;②河气温高,不会结冰,所以没有凌汛;②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降水,因雨季长,所以汛期长。故选A。 【2题详解】 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甲盆地的河流水量小,乙河流速快,所以水运条件差;甲盆地人口稀少,劳动力少;甲盆地气候干旱。故选D。 【3题详解】 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作物品质优良;而受地形影响小;土壤和水源条件都比乙盆地差。故选B。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图1为我国某地形区局部等高线图,图2为该地传统民居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图2中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 A. 内蒙古高原 B. 华北平原 C. 塔里木盆地 D. 黄土高原 5. 该民居最可能位于图1中的(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6. 下列对该民居反映的自然环境特点与民俗文化描述正确的是( ) A. 降水丰沛 赛龙舟 B. 土层深厚 二人转 C. 沟壑纵横 信天游 D. 森林广布 三月街 【答案】4. D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图中所示传统民居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故选D。其余选项可排除。 【5题详解】 黄土高原窑洞充分利用黄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稳定的特点,于黄土立面上凿洞修建,要避开流水冲击剧烈的沟谷,需向阳背风(冬季风),冬暖夏凉。图中丙、丁 位于黄土塬面的北坡,为阴坡且迎着冬季风,C、D错;甲虽处阳坡,但位于沟谷地形,A 错。乙处于黄土塬面的南面向阳,且冬暖夏凉,故选B。 【6题详解】 黄土高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赛龙舟为我国南方地区民俗,A错;黄土高原土层深厚,但二人转为我国东北地区民俗,B错;黄土高原由于自然与人为原因,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信天游为当地的一种民歌形式,C正确;黄土高原植被稀少,三月街为我国云南白族特有民俗,D错。故选C。 下表为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地点 ① ② ③ ④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0.9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7. 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海拔高度 D. 洋流性质 8. 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 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 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 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9. 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B. 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 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D. ④农作物以水稻和青稞为主 【答案】7. B 8. C 9. A 【解析】 【7题详解】 读表格中数据,四地中夏季气温差异不大,说明纬度差异不是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四地的降水差异较大,影响我国降水的因素主要是东南季风,距海近,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就较多。我国的气候具有大陆性特征,从冬夏气温差异看,温差越大,说明大陆性越强,表格中所显示的降水越小,说明降水主要是由距海远近造成的。据此分析可知,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影响,B对。A、C、D是影响因素,但不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A、C、D错。 【8题详解】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四地的冬季气温都 在0°C以下,说明是在北方地区。①地降水量很少,说明在西北干旱区,不可能有春汛,A错。四地夏季气温较高,不可能位于青藏高寒区,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约8°C左右,B错。②、③两地的降水量都大于400mm,属于半湿润地区,应位于我国季风区,C对。②地位于半湿润区,D错。据此分析选C。 【9题详解】 从表中资料分析得出,①地位于西北干旱地区,年降水量稀少,农业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上,山麓地带有充足的高山冰雪融水,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源。A对。结合前面分析,②地降水较多,位于半湿润区,土地主要开垦为耕地,种植业比重高于畜牧业,B错。③地位于北方地区,以旱地农业为主,C错。青稞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区,不可能分布在④地,D错。据此分析A。 【点睛】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2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3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等。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 图中甲地附近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 A. 西南季风受地形的影响 B. 地处背风坡 C.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 D. 多锋面气旋活动 11. 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区域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 B. 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 C. 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D. 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12. 对甲、乙两地能源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石油比乙地丰富 B. 乙地水能比甲地丰富 C. 甲地太阳能比乙地丰富 D. 乙地太阳能比甲地丰富 【答案】10. A 11. B 12.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青藏高原地理知识,学生在熟悉我国青藏高地区地理特征。 【10题详解】 图中甲地位于雅鲁藏布江大转弯附近,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随山势上升所致,属于山地的迎风坡,A对B错;地势北高南低,受西南风影响,C错;与锋面气旋活动无关,D错。 【11题详解】 该区域落差大、水量丰富有丰富的水能,处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丰富,A对;图中河谷主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主要是内力作用,B错;图中甲处垂直差异大,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C对;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形抬升降水多,D对。 【12题详解】 甲地石油资源缺乏,A错;乙地处于青藏高原上水能不丰富,甲地落差大、水量大有丰富的水能,B错;甲地多阴雨天气太阳能少,乙地青藏高原上太阳能丰富,C错;乙地太阳能比甲地丰富,D对。 地处美国某山脉的马尾瀑布是一条季节性瀑布,隐蔽于群山之间,夏季几乎断流。每年 2月中下旬,当夕阳照射在瀑布上时,水流染上橙色的光芒,如同岩浆沿着高崖倾泻而下,因此被称为“火瀑布”。这是特角度下阳光照射在瀑布上形成的光学原理,其他季节难以看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推断马尾瀑布位于图中的 A. 甲地附近 B. 乙地附近 C. 丙地附近 D. 丁地附近 14. 如果瀑布水量充足的情况下,下列日期中也能看到“火瀑布”景观的是 A. 10月下旬 B. 4月下旬 C. 5月下旬 D. 11月下旬 【答案】13. B 14. A 【解析】 【分析】 1.考查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太阳必须在特定的方位才有可能观赏到火瀑布景观,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2.考查“火瀑布”奇景自然现象的成因及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0月中下旬与2月中下旬的夕阳位置相当,也能看到“火瀑布”景观。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火瀑布是出现于2月中下旬的夕照,此时夕阳应在西南方向,根据材料,瀑布还应位于群山之间,且有丰沛的流水,据此推断B正确,ABC错误。 故选:B 【14题详解】 要观赏到火瀑布景观,太阳必须在特定的方位才有可能。根据所学知识,日出日落的方位取决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2月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位于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与2月日落方位相同的时间是10月。故10月中下旬与2月中下旬的夕阳位置相当,故瀑布水量充足的情况下10月下旬也能看到“火瀑布”景观,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日出日落方位。 火地岛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岛屿,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湖泊和沼泽湿地。图甲为火地岛及其周边区域图。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图乙)。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 关于火地岛叙述正确的是 ①东部沿岸寒流减湿,西部沿岸暖流增湿 ②山脉大致呈南北向,由于山脉阻挡,形成西部多雨区和东部雨影区 ③岛上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 ④地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多火山地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6. 造成火地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 B. 海拔 C. 海陆位置 D. 地形 17. 据图推测“醉汉树”的树冠朝向 A. 西北 B. 西南 C. 东北 D. 东南 【答案】15. C 16. A 17. D 【解析】 【15题详解】 依据火地岛的位置与世界洋流分布可知,其西岸受秘鲁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东岸有巴西暖流流经,故①错;由材料可知火地岛西部南部为安第斯山脉余脉,其走向为南北走向;其纬度在53°S附近,地处西风带,所以西部为迎风坡降水较多,东部为雨影区,降水较少,故②正确;结合材料该岛屿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且海岸线曲折,所以该岛冰川作。用多,故③正确;根据板块分布,火地岛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故④错误,C正确。 【16题详解】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有降水和气温,气温越低,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影响一个地区整体雪线高度的因素是气温。从图中可知,火地岛位于52°S到56°S之间,纬度高,年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导致其雪线整体较低,A正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某一地区整体雪线高度影响较小,B、C、D都错。故选A。 【1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岛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且风力强劲,迎风面树枝易受损伤,背风面树枝正常生长,所以其树冠朝向背风面东南方向,D正确。 【点睛】学生需熟悉世界洋流分布、板块分布及影响雪线的因素,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有降水和气温,气温越低,降水越多,雪线越低。 读经纬网图,图中箭头表示自转方向(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8. 飞机由②地飞往⑤地的最短航线是( ) A. 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B. 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C. 一直沿正东方向 D. 先向正南再向正北方向 19. 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两点间的距离等于②、③两点间的距离 B. ③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 C. ⑤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 D. ①地位于②地的正南方向 【答案】18. A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图示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为南极区域图。在南半球最短航线是先向南偏,再向北偏。飞机由②地飞往⑤地从经度看是向东飞行。所以最短航线是先向东南再向东北,A对。B、C、D错。 19题详解】 赤道的长度和经线圈长度约相等,纬度越高,纬线圈长度越短。图中各点①、②两点间的距离大于②、③两点间的距离,A错。图中极点是南极点,③地位于④地的西北方,B错。⑤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C对。①地位于②地的正北方向,D错。 点睛:在南半球最短航线是先向南偏,再向北偏。飞机由②地飞往⑤地从经度看是向东飞行。所以最短航线是先向东南再向东北。赤道长度和经线圈长度约相等,纬度越高,纬线圈长度越短。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 减弱了射向膜外的地面辐射 B. 增强了地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1. 山东省胶东地区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20. A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A对。地膜覆盖不是大棚生产,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不改变太阳辐射的总量,C错。不能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 【21题详解】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给果实着色,C对。夏季地温高,不需要保持地温,A错。地膜覆盖不能降低地温,B错。地膜覆盖不能增加吸收太阳辐射,D错。 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甲处属于( ) A. 背斜成山 B. 背斜成谷 C. 向斜成谷 D. 向斜成山 23. 若在Y2处钻30m到达某水平面,则在Y4处钻至该水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 A. 75m B. 65m C. 45m D. 35m 【答案】22. B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在地下同一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的砂岩的形成年代比Y1、Y4处取得的砾岩早,即岩层两翼新、中间老,属于背斜构造;从等高线凸向高值为谷地地形,判断该地属于背斜成谷。B正确。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河流是区域最低的地方,由图示可知,河流右侧的等高线数值为160 m,Y2与Y3海拔在同一高度,本题转变为求Y3与Y4之间的相对高差,Y3与Y4之间隔两条等高线,根据(n-1)d≤ΔH<(n+1)d可判断二者间相对高度为10 m≤ΔH<30 m;若Y2处需要钻30m,Y3处也需钻30m.故Y4处需要钻40~60m。C正确。 光导照明系统通过采光器获取室外的自然光线,经过特殊制作的导光管进行传输,再由漫射器照射到需要光线的室内。为了提高照明效果,室外的采光器往往需要清洗和维护。下图为我国某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通往地下车库的室外采光器,最佳的安装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5. 该建筑的地上部分应该优先安装漫射器的功能区是 A. 档案室 B. 会议室 C. 办公室 D. 走廊 26. 从自然条件和区域能源状况来看,光导照明系统最适宜推广的省份是 A. 新疆 B. 黑龙江 C. 广东 D. 山西 【答案】24. C 25. D 26. C 【解析】 【24题详解】 据题干知,光导照明系统通过采光器获取室外的自然光线,经过特殊制作的导光管进行传输,再由漫射器照射到需要光线的室内。据图可知,①位于房顶,距地下车库距离远;我国南面是阳面,据指向标可知,②有房屋阻挡,④有树木阻挡太阳光线,而③地面开阔平坦,无阻挡太阳光线的物体,最适合安装采光器。故选C。 【25题详解】 据图可知,由于走廊地处建筑物的内部中心部位,光照条件最差,因此应该优先安装漫射器的功能区。故选D。 【26题详解】 广东省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且经济发达而常规能源缺乏,因此最适宜推广光导照明系统。故选C。 读我国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55 m,则图中甲与丙地高差约为 A. 355 m B. 400 m C. 445 m D. 490 m 28. 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的现象可信的是 A. 可看到湖畔乙处游人戏水 B. 发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 C. 发现丁所在方位地势最低 D. 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 【答案】27. D 28. D 【解析】 【27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示等高距是100米,甲地海拔是800-900米;图中急流段高差为55m,丙地在急流下方,则海拔应是300-345米;则甲丙两地的高差在455米-600米之间。故选D。 【28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为山顶,甲乙之间有凸形坡,从甲看不见乙处,A错误;甲处看不到悬崖峭壁,B错误;甲处看不到丁处,C错误;结合指向标可知从甲处可看到急流段漂流者向西漂去,D正确。故选D。 图a为南京瓜埠山火山石柱林景观图。瓜埠山为距今约一千二百万年前喷发的一座火山。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图a中多边形石柱的形成原因是 A. 流水沉积作用 B. 地壳运动 C. 岩浆冷却凝固 D. 变质作用 30. 图b中所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组成石柱的岩石属于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9. C 30.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 【名师点睛】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在高温高压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受外力作用的影响,首先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然后收外力的侵蚀,使破碎岩石离开原来的地方,被搬运到其它地区,最后沉积下来,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 【2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瓜埠山为距今约一千二百万年前喷发的一座火山,因此多边形石柱的形成原因是岩浆冷却凝固。故选C。 【30题详解】 南京瓜埠山火山石柱是岩浆从火山口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其岩石类型属于岩浆岩。图b中丙为岩浆岩,因此组成石柱的岩石属于图中的丙。故选C。 河流阶地是沿河分布在洪水位以上的阶梯状地形。地壳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地壳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如果这一过程多次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如图所示示意我国某河流某河段的横剖面。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1. 形成最早的阶地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2. 任一级河流阶地沉积物堆积过程中 A. 地壳相对稳定 B. 地壳持续上升 C. 河流不断下切 D. 河流间断上升 33. 该河段 A. 河水一定自东北向西南流 B. 河水一定自东南向西北流 C. 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D. 最可能位于河流中下游 【答案】31. D 32. A 33. D 【解析】 【31题详解】 据材料“地壳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如果这一过程多次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可以推断出图中出现的多级阶地是在地壳运动的上升期形成的。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阶地④,一段时间之后地壳继续抬升,河流下切形成阶地③,依次反复形成②、①两处阶地,因此最早形成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2题详解】 读图可知任何一级河流阶地沉积物都水平分布,且沉积稳定,没有什么变化,说明当时地壳相对稳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3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河流西北方向没有河流阶地,是河流凹岸,以侵蚀为主;河流的东南岸有河流阶地,是河流的凸岸,以堆积为主形成河漫滩。河流的凹凸岸主要受河流惯性作用冲刷凹岸为主,无法判断河流流向,因此河水自东北向西南流或河水自东南向西北流均可以形成题中所示河流阶地,AB错误;但是要形成该河流阶地,是地势较为平缓的河流曲流的凹凸岸才能形成,应该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C错误,D正确。故选D。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下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下右图示意北极地区海鸟。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4. 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主要环节是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增强 D. ④增强 35. 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34. A 35.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总体难度不大。 【34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A项正确。 【35题详解】 夏季气温较高,微生物数量较多,鸟粪被微生物分解的量较多,形成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较多,对降温影响最明显,故B项正确。 下图示意某地的“冰上高速公路”景观,长度约600千米,其中85%的路段由河流、湖泊、沼泽结冰而成,该公路大部分路段一年中仅运行10周左右。该地一年中有些日子太阳终日不落。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不少务工人员终年在此居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6. 与普通高速公路相比,冰上高速公路 A. 平均车速更快 B. 来往车辆更多 C. 修建成本更高 D. 货运占比更高 37. 该地可能位于 A. 加拿大北部 B. 冰岛南部 C. 南极洲 D. 阿根廷南部 38. 在运输补给物资途中,司机驾车行驶在南北走向的路段时,发现升起的太阳在车辆的 A. 右前方 B. 右后方 C. 左前方 D. 左后方 【答案】36. D 37. A 38. B 【解析】 【3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冰上公路的作用。由材料可知,该公路大部分路段一年中仅运行10周左右。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不少务工人员终年在此居住,由此可推断,冰上高速公路与普通高速公路相比,货运占比更高,D选项正确;为了保障行车安全,冰上高速公路应该降低行车速度,A选项错误;该公路运输时间较短,所在地区纬度位置偏高,气候寒冷,人烟稀少,可推断来往车辆应该比普通高速公路少,B选项错误;“冰上高速公路”景观是在天气寒冷的情况下,大多数路段由河流、湖泊、沼泽结冰而成,当地人于是利用这些冰面而形成的高速公路,因此建设成本低,C选项错误。故选D。 3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冰上高速公路的分布地区。由材料可知,该地一年中有些日子太阳终日不落,可推断该地位于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故B和D现象错误;该条冰上高速公路85%的路段由河流、湖泊、沼泽结冰而成,南极洲位置相对孤立,可推断该地位于加拿大北部,而不是南极洲,A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故选A。 【3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日出的方位。根据题意可推知,运输补给物资的方向应该是自南向北,矿产货运的方向是由北向南,“冰上高速公路”封冻时期为北半球的冬季,所以日出方向为东南。所以当司机驾车行驶在南北走向的路段时,升起的太阳在车辆的右后方,B选项正确。故选B。 【点睛】日出日落时刻方位及日影朝向 日出、日落的方位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不同,以北半球为例比较说明: 北半球极昼地区(极点除外)极昼期间,日出正北、日落正北,日出、日落时影子朝正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日影朝北。南半球极昼地区(极点除外)极昼期间,日出、日落时太阳位于正南,日影朝北;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日影朝南。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地面气温上升至0℃以上时,在高空中则会出现0℃层,此时0℃层所对应的海拔高度就是气象学上说的0℃层高度。读近50年来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的0℃层的变化图。 完成下列各题。 39. 图示0℃层高度变化的季节是 (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40. 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相同时间0℃层高度不同的直接原因是 ( ) A. 大气辐射不同 B. 太阳辐射不同 C. 地面辐射不同 D. 大气逆辐射不同 【答案】39. B 40. C 【解析】 【39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0℃层的高度,按照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计算,可推测出a地地面温度超过30℃,b地气温约在26℃以上。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在0℃以下,夏季全国普遍高温,所以图示季节只能是夏季。所以B对。A、C、D错。故选B。 【40题详解】 0℃层的高度不同,表明两地的近地面气温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地面海拔不同,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热源海拔高,所以相同时间0 ℃层高度海拔较高,不同的直接原因是地面辐射,所以C对。大气辐射使气温降低,太阳辐射主要使地面增温,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都不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A、B、D错。故选C。 【点睛】把握关键点--对流层大气的热源是地面辐射。 二、综合题 41.读中国局部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所属的自然区是 ,其自然带为 。 (2)图中绿洲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气候条件是 ,绿洲区农业发展最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3)影响图中城市分布的共同因素是 ,祁连山以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 。 (4)形成渭河平原的地质作用有 和 。 (5)比较渭河和汉江流量的差异。 【答案】(1)东部季风区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 (3)水源 高寒 (4)断裂下陷 流水沉积 (5)渭河流量更小;流量季节变化更大(或汉江流量更大;流量季节变化更小)。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地图掌握情况和空间定位情况。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农业、城市、地壳运动和河流的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 【详解】(1)图中甲地位于陕西省中部,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当地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图中绿洲主要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晴天多,降水少,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气候条件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绿洲区农业发展最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 (3)图中所展示的城市主要位于河流沿岸,影响图中城市分布的共同因素是水源,祁连山以南地区是我国的青藏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高寒。 (4)渭河平原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是典型的地堑,形成渭河平原的地质作用有断裂下陷 和流水沉积作用。 (5)渭河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汉江主要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南方的雨季比北方长,且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多。故渭河流量更小;流量季节变化更大(或汉江流量更大;流量季节变化更小)。 4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南美洲部分区域略图,图中箭头表示洋流流动方向。 (1)亚马孙河河口没有形成巨大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2)B地的自然带为__________。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 【答案】 (1). 森林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好,泥沙少;洋流对泥沙的搬运作用强 (2). 热带雨林带 (3). 纬度较低;盛行东南信风,遇地形抬升作用,洋流增温增湿的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河流地貌的成因及巴西高原东南部热带雨林带的成因。 【详解】(1)亚马孙河河口没有形成巨大三角洲的主要原因要从三角洲形成的地质作用角度分析。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泥沙沉积形成的,读图可知,亚马孙河流量大,流经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加之沿岸地区有北赤道暖流流经,对于泥沙有搬运作用,所以河口没有形成巨大三角洲。 (2)读图可知,B位于巴西东南部地区,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暖流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4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科特迪瓦的地理位置特征。 (2)说出布瓦凯市的降水特征。 (3)分析布瓦凯市缺水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地处低纬;濒临海洋;位于非洲西部 (2)全年降水不均;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 (3)地势较高,附近河流不能自流到城市内;气温较高,蒸发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 【解析】 (1)据图可知,科特迪瓦地处10°N附近,地处低纬热带地区,南临大西洋,位于非洲西部。 (2)据图可知,布瓦凯市全年降水不均;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 (3)据图可知,瓦凯市地势较高,附近河流不能自流到城市内;且地处低纬地区,气温较高,蒸发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因此缺水。 【点睛】 本题以世界区域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位置特征和降水特征以及缺水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做题需明确:(1)区域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应从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分析。(2)降水特征应从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角度分析。(3)城市缺水的自然原因应从降水少、蒸发大角度考虑。 4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多条河流分别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注入艾比湖,成为湖水的主要来源。专家研究认为7 000多年前艾比湖面积为3 000多平方千米,且为淡水湖。新中国成立初期艾比湖面积为1 200平方千米,如今湖面已经萎缩至500平方千米左右,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湖滨地区荒漠化程度加剧,成为新疆盐尘暴主要来源地之一。艾比湖萎缩已成为继罗布泊干涸之后困扰新疆的第二大生态问题。下图为艾比湖湖区面积演变图和艾比湖及其周边区域地形图。 (1)推测7000多年前艾比湖曾为淡水湖的原因。 (2)分析当前艾比湖成为盐尘暴发源地的原因。 【答案】(1)气温较低,蒸发量小;湖泊水量大,面积大,湖水调节作用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河流汇入水量大,对盐分稀释作用强。 (2)艾比湖位于北疆沙漠西部边缘,气候干旱,引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少;湖面萎缩,湖底裸露面积大,大量盐粒在湖床上结晶;艾比湖地处阿拉山口的下风向,盐尘易被气流吹动。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艾比湖及其周边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等,意在考查考生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详解】(1)湖水盐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及有无淡水注入。结合图文材料可从湖面的面积及地形条件推测,从河水注入量、湖水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气候、降水及冰川融水等方面分析回答。艾比湖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小;湖泊水量大,面积大,湖水调节作用强;7000多年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河流汇入水量大,对盐分稀释作用强。 (2)对艾比湖成为盐尘暴策源地原因的分析,应主要抓住两点,一是盐尘丰富,二是风力强劲,动力充足。盐尘丰富:艾比湖位于北疆沙漠西部边缘,气候干旱,引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少;湖面萎缩,湖底裸露面积大,大量盐粒在湖床上结晶;风力强:艾比湖地处阿拉山口的下风向,盐尘易被气流吹动。 【点睛】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 (1)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由气候变干、蒸发加剧引起的;果是近几十年的变化,则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性变化,一般与季节性降水有关。 (2)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的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积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主要考虑入湖河流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 4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有“日光城”的美誉,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下图为拉萨位置图、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1)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拉萨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说明拉萨7月降水的日均变化特点及其原因。 【答案】(1)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 (2)特点:白天降水少,夜晚降水多。 原因:拉萨市位于河谷地区,夜晚气温比谷坡高,形成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解析】 【分析】 该题以拉萨位置图和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为材料,考查西藏气温日较差大的成因和7月降水日均变化的原因。 【详解】(1)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地形地势、天气、大气质量等。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拉萨位于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所以拉萨气温日较差大。 (2)根据图中降水量的特征,结合横轴时间,可以判断拉萨7月降水量,在白天降水量小,夜间降水量大。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山谷地带白天吹谷风,山谷气流沿两侧山坡上升,中间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夜间吹山风,两侧山坡气流下沉,谷地中央气流上升,水汽容易凝结成雨。从河陆热力差异考虑,夏季白天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少雨。夜间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多雨。 【点睛】山谷风原理:白天与山坡等高的谷地上空气温低于山坡,谷地上空气流下沉,山谷底部气压高,谷底的风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晚与山坡等高的谷地上空气温高于山坡,谷地近地面空气上升,山坡上气压高,山坡上的风吹向谷底形成山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