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提分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提分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检测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浙江三市质检)下图为福建武夷山某地土壤有机质与海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地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阔混交林 答案 B 解析 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甲地位于武夷山山麓地带,和当地自然带类型一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  )‎ A.成土母质粒度变大 B.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 C.植被类型趋于丰富 D.物质迁移的速度加快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从甲地到乙地,海拔逐渐升高。成土母质粒度大小影响的是土壤的质地而不是肥力,故A项错误;随着海拔上升,气温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肥力高,故B项正确;随着海拔上升,植被类型逐渐减少,物质迁移的速度减慢,故C、D两项错误。‎ ‎(2019·青岛二模)图甲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的历史变迁,图乙示意该山地附近某湖泊剖面复原的温暖指数和湿润指数。据此完成3~5题。‎ ‎3.图示山脉可能是(  )‎ A.太行山 B.贺兰山 C.天山 D.秦岭 答案 C 解析 山地垂直带谱基底的自然带反应了当地气候类型所对应的自然带。由图可知,该山脉现今山麓自然带为荒漠带,代表当地的气候非常干旱,植被以荒漠为主,因此,山脉有可能是天山,故C项正确。太行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排除A项;贺兰山海拔不足4 000米,东坡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排除B项;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山脉的南侧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侧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排除D项。‎ ‎4.0.2万年至今时期内,气候的变化特点是(  )‎ A.暖湿转为冷干 B.冷干转为暖湿 C.暖干转为冷湿 D.冷湿转为暖干 答案 D 解析 ‎ 由乙图可以看出,0.2万年至今时期内,气候的温暖指数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因此可以看出气候整体由冷转暖,湿润指数是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说明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因此气候的整体变化特点为原先的冷湿转为暖干,故D项正确。‎ ‎5.气候趋于冷湿时,该山地垂直带谱的变化是(  )‎ A.带谱更加复杂 B.荒漠面积扩大 C.林带界限下移 D.草原面积缩小 答案 C 解析 气候趋于冷湿时,从乙图找到对应甲图的时间段,从甲图可以看出,有两个时间段大致是距今1.15万年到0.75万年和0.65万年到0.48万年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垂直带谱缺乏荒漠带,复杂性明显降低,因此,荒漠的面积明显缩小甚至没有,A、B两项错误;而针叶林生长的下限,通过与之前时间段和之后时间段的对比,海拔明显降低,C项正确;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带的面积明显扩大,因此草原面积是扩大的,D项错误。‎ ‎(2019·超级全能生全国26省联考甲卷)2018年5月18日,“货运通关系统”在中俄运输新线路“大连至新西伯利亚”一线(下图)启动。据此完成6~8题。‎ ‎6.从大连至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自然带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分 B.海拔 C.热量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从大连到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植被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其自然带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水分差异导致的,故A项正确。‎ ‎7.关于图中a、b、c、d四处对应的自然带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b为温带荒漠带 C.c为山地针叶林带 D.d为山地草原带 答案 C 解析 图示山体的自然带分布基本上符合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麓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基带为温带荒漠带,A项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水分条件略有好转,b自然带为山地草原带,B项错误;Q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低,应该为阴坡,即北坡,地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c处形成山地针叶林带,C项正确;按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对应的自然带是高山草甸带,D项错误。‎ ‎8.博格达山P坡的雪线高于Q坡,主要原因是(  )‎ A.P坡纬度低,光热充足 B.Q坡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 C.P坡为阴坡,降水不足 D.Q坡为缓坡,积雪量大 答案 B 解析 该山脉位于北半球,P、Q两坡纬度大体相当,A项错误;P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高,是阳坡,C项错误;一般来说,缓坡处雪容易积存,积雪量大,雪线低,坡度对雪线高度影响小,但Q坡的雪线却明显低于P坡,说明其影响因素不是坡度,D项错误;Q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低,应该为北坡,是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此处降水较多,B项正确。‎ ‎(2019·安庆二模)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由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9~11题。‎ ‎9.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 A 解析 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 ‎10.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取更多光照 C.抵抗冬季寒冷 D.吸收地下水分 答案 B 解析 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夏季热量不足,但光照时间长,大型的花可以接收更多的光照,以获取热量。‎ ‎11.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 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答案 C 解析 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由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9·吉林四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物种生长的范围和生长条件日益为地理学界研究所重视。“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在我国川西、滇西北、藏东南以及北欧、俄罗斯、加拿大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分布。它的形成必须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大量矿物质丰富的原生石头(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下图为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分布示意图。‎ 注:郁闭植被一般指乔木、灌木等对地面能形成遮蔽的原生态植被。‎ ‎(1)结合材料推断“红石滩”景观形成需要的条件。(6分)‎ ‎(2)结合材料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分布海拔较高的原因。(8分)‎ ‎(3)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8分)‎ ‎(4)图中“红石滩”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附近的原因。(8分)‎ 答案 (1)温度较低的气温条件;潮湿干净的自然环境;大量裸露的原石环境;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岩石表层。‎ ‎(2)分布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复杂多样;纬度较低,平均海拔较高,山体上部气温较低,满足“红石滩”景观形成的条件。‎ ‎(3)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西侧主要受来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故水热组合状况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 ‎(4)相比较高的流石滩,红石滩海拔较低,温度适宜;多河谷,水汽湿度大;地质构造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发育的途径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人为破坏较少。‎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中“红石滩”景观主要分布在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可以得出其形成的条件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潮湿。橘色藻附着于表面干净的原生岩石上,丰富的矿物为藻类生长提供养分。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南方以亚热带气候为主,纬度低、热量丰富,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可满足橘色藻及红石滩形成的条件。第(3)题,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的条件主要是水热条件,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西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第(4)题,读图可知郁闭植被分布区位于流石滩下方,海拔4‎ ‎ 000米左右。相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地质构造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将上方流石移至郁闭植被分布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高、人为破坏较少等。‎ ‎13.(2019·山东济宁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海拔一般不高,大多在300~400米之间,常常表现为山峰四面陡崖,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和悬崖围闭的沟谷,山块悬崖的相对高度大多不超过200米。在其独特的地貌影响下,形成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下图为丹霞地貌区植被分异模式及某山块植被景观图。‎ ‎(1)描述山块植被的分异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2)分析山块顶部与缓坡沟谷植被差异的成因。(12分)‎ ‎(3)分析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6分)‎ 答案 (1)特征:呈环状分布;植被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乔木、灌木、旱生灌木—草本等(或山顶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山顶型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或耐旱性增强)。‎ 原因:山块中部土层平缓较厚,保水性较好;由中部到边缘部位土层变薄,土壤含水量变少。‎ ‎(2)山块顶部高耸,土层相对较薄,保水性相对较差;通风良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具有“干岛效应”)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 缓坡沟谷地带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地势较低,土壤较厚,水分充足;具有“热岛+湿岛效应”,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 ‎(3)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沟谷、山顶、陡崖等地貌形态独特多样,局地水热、土壤状况差异大;当地山顶、陡坡、悬崖广布,人类活动干扰少。‎ 解析 第(1)题,山峰四面陡崖,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和悬崖围闭的沟谷,这种地貌特征导致山块植被呈环状分布。结合右图中注记,植被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乔木、灌木、旱生灌木—草本等。根据左图图例,植被从山顶向四周,依次是山顶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山顶型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耐旱性增强。主要原因是山块中部土层平缓较厚,保水性较好,水分条件好。由中部到边缘部位土层变薄,土壤含水量变少,植被生长条件逐渐变差。第(2)题,根据图例,与沟谷地区相比,山块顶部高耸,土层相对较薄,保水性相对较差。通风良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形成“干岛效应”,所以山顶较干旱,主要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缓坡沟谷地带海拔较低,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地势较低,土壤较厚,水分充足。形成“热岛+湿岛效应”,所以多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第(3)题,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沟谷、山顶、陡崖等地貌形态独特多样,局地水热、土壤状况差异大,多种植物能够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当地山顶、陡坡、悬崖广布,人类活动干扰少,植物保存完好。‎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