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衡阳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ww.ks5u.com 衡阳县三中2019-2020年上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7年2月,科学家发现一颗超冷矮星TRAPPIST-1(距地球39.13光年,半径、质量分别为太阳的11%和8%,),该天体拥有7颗行星。超冷矮星TRAPPIST-1属于 A. 行星 B. 卫星 C. 彗星 D. 恒星 【答案】D 【解析】 【详解】行星围绕恒星转,故答案选D,该天体拥有7颗行星,则说明超冷矮星TRAPPIST-1属于恒星,其余选项可排除。 2.天体系统层次,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 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 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我们已知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高的是总星系,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根据以上分析,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本题正确答案为D。 下图为美国某少年在山区拍摄的恒星的运动轨迹长时间曝光照片,显示了恒星似乎都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图中恒星沿轨迹运动一周,所需时间为 A. 24时 B. 23时56分4秒 C. 365日5时48分46秒 D. 365日6时9分10秒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北极星是所有恒星的中心 B. 图中恒星绕地球做公转运动 C. 图中恒星均位于太阳系内 D. 图中恒星运动轨迹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该图反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为一个恒星日,即为23时56分4秒,B对;24时为昼夜更替的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为太阳直射点一个回归运动的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为一个恒星年,ACD不对。 故答案为B。 【4题详解】 地球地轴北极指向北极星的方向,因此站在地球上拍摄显示恒星围绕北极星运动,但是不能说北极星是所有恒星的中心,A不对;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围绕恒星运动的天体为行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为卫星,B不对;图中恒星可能有位于太阳系的,也有太阳系之外的,C不对;图中所拍摄的恒星运动轨迹是站在地球上拍摄的,反映地球的自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D对。 故答案为D。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回答下面小题。 5. 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各处都相等 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的 ④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6. 甲图 M 点的纬度、乙图 N 点的月份分别是 A. 30° 1 月 B. 60° 7 月 C. 60° 1 月 D. 30° 7 月 【答案】5. C 6. B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 【5题详解】 ①,看图可知,不考虑地形起伏的条件下地球自转线速度赤道处最快,向两极逐渐减小,极点为零,故①正确。②,地球自转角速度除两极点各处相等,故②错误。③、④,看图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一月初最快,由于一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角度也大,即角速度大;地球公转速度七月初最慢,此时地球处于远日点,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角度也小,即角速度小,故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④,正确答案为C。 【6题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M点地球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一半,由各纬度地球自转线速度计算公式(各纬度地球自转线速度=赤道地球自转线速度*cosα,α为纬度)可知,M点纬度为60°(1670*cosα=835,α=60°)。乙图中N点表示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可推知地球位于远日点处,所处时间为7月初,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都相等,但是公转的角速度要看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角度,时间不同,角速度也不相同。 下图这张照片是美国宇航局于2012年7月6日拍摄的太阳耀斑爆发时的图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 照片中的耀斑这种太阳活动现象出现在 A. 光球层上 B. 日冕层上 C. 色球层上 D. 日核上 8. 太阳耀斑爆发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包括 A. 全球出现大面积停电 B. 许多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C. 我国东北地区上空出现极光 D. 全球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 【答案】7. C 8. B 【解析】 【7题详解】 据图可知,照片中的耀斑出现在色球层上,故C项正确;黑子出现在光球层上,故A项错误;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上,故B项错误;太阳大气没有日核,故D项错误。 【8题详解】 太阳活动不会导致大面积的停电现象,故A项错误;耀斑爆发会导致许多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故B项正确;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东北地区不会出现极光,故C项错误;地震与板块的运动有关,与太阳活动无关,故D项错误。 9.地球表面有甲、乙、丙、丁四点(如下图),在乙地上空俯视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乙地上空俯视,能看见的范围与视线垂直,即可以看到以乙点为中心北半球的大部分和南半球的一小部分,可以看到北极点,但是不能看到南极点。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某同学对我国某地(地处120°E)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该同学的观测与记录持续了 A. 3个月 B. 6个月 C. 9个月 D. 12个月 11. 上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 A. 清明节(4.5) B. 劳动节(5.1) C. 国庆节(10.1) D. 元旦(1.1) 【答案】10. D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同学观测和记录从秋分开始,到来年秋分结束,共12个月,D对。 【11题详解】 a点以前当地6点日出,为二分日;过后日出时间逐渐推迟,因此判断a为秋分日之后,则判断为国庆节,C对。 下图为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2. 太阳辐射由a至b空间分布规律是 A.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B. 由南向北递减 C. 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D. 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递减 13. 造成由a至b太阳辐射变化的原因是 A. 白昼长短 B. 海陆位置 C. 纬度差异 D. 天气状况 【答案】12. A 13. C 【解析】 结合纬度,太阳辐射由a至b空间分布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图示没有海陆分布,不能判断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由a至b太阳辐射变化是随着纬度变化的,原因是纬度差异。4月初,白昼长短差异小,不是太阳辐射差异的主要原因。 【12题详解】 读图,注意纬度,太阳辐射由a至b空间分布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A对。由南向北递增,B错。图示没有海陆分布,不能判断由沿海向内陆递减,C错。不能判断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递减,D错。 【13题详解】 造成由a至b太阳辐射变化是随着纬度变化的,原因是纬度差异,C对。图示日期是4月初,在春分附近,白昼长短差异小,不是主要原因,A错。图示信息不能判断海陆位置、天气状况,B、D错。 读下图,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4. 下列地理事物的数据中,与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相同的是 ①北寒带纬度范围 ②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 ③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15. 同一条纬线上各地 A. 地方时相同 B. 昼长相同 C. 气温相同 D. 太阳高度相同 【答案】14. D 15. B 【解析】 本题组以夏至日光照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与黄赤交角度数相关的地理事物,地方时、昼长、气温和太阳高度随经度变化的规律等内容,考查学生以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4题详解】 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寒带的范围是南北极圈到极点,纬度范围是23°26′,①对。当直射点在回归线上时,极圈出现极昼,极圈是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纬度为66°34′,②错。图中显示,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就是直射点位于回归线时,此时该夹角与直射点纬度相同,为23°26′,③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为46°52′,④错。综合上述判断,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所以选D。 【15题详解】 同一条纬线跨过无数根经线,每一根经线具有各自的地方时,因此同一条纬线上各地地方时不同,排除A。同一条纬线上各地随着地球自转,经过的昼弧段长度相同,因此昼长相同,选项B符合题意。同一条纬线上各地海陆位置可能不同、地势高低可能不同、地面性质可能不同、大气环流可能不同,洋流性质可能不同,因此气温可能不同,排除C。同一条纬线上各地,有些地点位于黑夜、有些地点位于上午、有些地点位于下午,因此太阳高度不相同,排除D。所以选B。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在图中的四点中,正午直立物体的日影有时朝南的是 A. ① B. ②④ C. ②③ D. ④ 17. 元旦这一天,最先见到日出的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6. D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在一年当中,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而①地位于北极圈以北区域,所以全年范围内正午时太阳都在①地以南,全年影子朝北,故①错误。 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全年正午太阳在②③以南,影子朝北,故②③错误。 ④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纬度位于该地以南时,正午影子朝北,但是当太阳直射纬度位于该地以北时,正午影子则朝南,故④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 【17题详解】 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这就意味着北半球越往北,日出越晚,越往南,日出越早,所以在四地中,最先看到日出的是④。 本题正确答案为D。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古城遗址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 该河流量、流速最小的时期是( ) A. Ⅰ时期 B. Ⅱ时期 C. Ⅲ时期 D. Ⅳ时期 19. 根据河流沉积物的变化,该城被遗弃的原因可能是( ) A. 战争破坏 B. 瘟疫流行 C. 水源不足 D. 水土流失 【答案】18. A 19. C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 【18题详解】 根据河流中冲积物的沉积序列规律可知:在同一河段当流量、流速最大时,颗粒大的沉积物沉积,当流量、流速最小时,颗粒小的沉积物沉积;结合图中沉积物颗粒大小排序可知,Ⅰ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小,所以此时期该河流量、流速最小,故选项A正确。 【19题详解】 注意题干要求“根据河流沉积物的变化”,推断该城被遗弃的原因;战争破坏、瘟疫流行与河流沉积物的变化无关,故排除选项A、B;根据上题中河流冲积物的沉积序列规律可知,Ⅱ时期该河流量最大,Ⅰ时期该河流量最小,说明该古城所需水源减少,水源不足可能是该城被遗弃的原因;由于该城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极少发生水土流失,故选项C正确。 读某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0. 该图示意的大气垂直分层属于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电离层 D. 外层 21. ②地区气温分布特征最可能导致 A. 对流作用增强 B. 太阳辐射增多 C. 气流水平运动减慢 D. 污染气体扩散受限 【答案】20. A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该图示意的大气垂直分层的顶部海拔约10千米,与对流层的海拔高度相当,属于对流层,A对。平流层海拔高度约12-50千米,B错。电离层位于外层,海拔在50千米以上,C、D错。 【21题详解】 ②地区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气温分布特征属于逆温现象,最可能导致污染气体扩散受限,D对。空气上热下冷,对流作用减弱,A错。不能使太阳辐射增加,B错。对流层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C错。 【点睛】对流层的海拔高度约10千米,平流层海拔高度约12-50千米,电离层位于外层,海拔在50千米以上。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气温分布特征属于逆温现象,对流运动减弱,最可能导致污染气体扩散受限。 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连云港市 2018 年 12 月 15 日、16 日天气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2.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③ 23. 与 15 日相比,16 日气温日较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①减弱,③增强 B. ②减弱,③增强 C. ②增强,③减弱 D. ②增强,④减弱 24. 现在我们都在提倡低碳生活,实现低碳生活会使图中( ) A. ①增多 B. ②减少 C. ③减少 D. ④增多 【答案】22. B 23. C 24. C 【解析】 【22题详解】 ①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②为进入大气层受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太阳暖大地,然后,地面向外释放能量,形成地面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从而使得大气温度升高。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 本题正确答案为B。 【23题详解】 ①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不受天气影响,并且对昼夜温差没有影响。故A错误。 ②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15日天气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较少,16日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较多,所以两天相比,②增强。③为大气逆辐射,15日多云天气,大气逆辐射比较强,16日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比较弱,所以两天相比,③减弱。因此晴天比阴天昼夜温差大,故B错误,C正确。 昼夜温差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一天中的最低气温的值主要受大气逆辐射的影响,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③的大小来决定,④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因此④的大小不能直接判断大气保温作用的大小,故D不对。 本题正确答案为C。 【24题详解】 A. ①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没有关系。故A错误。 B. 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实现低碳生活,会减少大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含量,增加大气透明度,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故B错误。 C. ③为大气逆辐射,实现低碳生活,会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使得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变弱。故C正确。 D. ④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实现低碳生活,会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使得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 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 ) A. ①减弱 B. ④增强 C. ③增强 D. ②增强 26. 拉萨郊区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的主要目的是( ) A. 削弱反射作用,提高夜间的温度 B. 阻止太阳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 削弱地面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答案】25. B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从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可知,图中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阴天夜晚天空多云,大气逆辐射(④)比晴天夜晚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强,使得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B符合题意。夜晚没有太阳辐射,因此排除A、D。地面辐射(③)强,表示地面损失的能量多,因此不是导致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的原因,排除C。 【26题详解】 夜间没有太阳辐射,不存在削弱反射作用、提高夜间的温度,A不符合题意。夜间没有太阳辐射,不存在阻止太阳辐射,阻止了太阳辐射会导致温度更低,B不符合题意。黑色尼龙网会增强夜间的大气逆辐射,起到较强的保温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存活率,C符合题意。黑色尼龙网不会削弱地面辐射,与减少作物水分蒸腾关系不大,D不符合题意。 27.下图表示甲、乙两地因受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由此造成的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等压面的判读。 【详解】地面因受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受热的地方空气膨胀垂直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高空气压性质相反形成高压,等压面凸向高空;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凸向高空,高空气压性质相反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故选D。 28.读下图,正确反映 c 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c气压带所处的纬度位置为30°N,可以判断c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南侧为东北信风带,其北侧为吹西南风的盛行西风带,故正确答案为D。 【点睛】低纬地区的风向与中纬度地区的风向相反,与高纬度地区的风向相同。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乙气候带的降水主要来自( ) A. 赤道低压带 B. 副热带高压带 C. 东南信风带 D. 盛行西风带 30. 甲气候的特征是是( ) A. 全年高温多雨 B. 全年温和多雨 C.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D.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答案】29. D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图中显示,乙气候带位于40°~60°S的大陆西岸,该地属于西风带,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当地盛行西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丰沛的降水,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东南信风带都分布在纬度较低地区,不能影响乙地,且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南信风带很难带来降水,排除A、B、C。所以选D。 【30题详解】 图中显示,甲气候分布在40°S以北(30~40°S)的大陆西岸,应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选项D符合题意。全年高温多雨是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分布在赤道附近,排除A。全年温和多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分布在40°~60°S的大陆西岸,排除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分布在25°~35°的大陆东岸,排除C。所以选D。 二.非选择题 31.读“某地剖面图(下左图)”和“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下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上看,①为_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_ (2)左图中A地貌的成因是___________作用,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 作用。 (3)左图中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 (4)甲处地貌名称为______,乙处地貌名称为______,甲乙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______。 (5)a处河段常形成______型河谷,主要原因是______作用 【答案】 (1). 向斜 (2). 背斜 (3). 风力侵蚀 (4). 风力堆积 (5). EDC (6). 冲积扇 (7). 三角洲 (8). 流水堆积 (9). V (10). 流水侵蚀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某地剖面图和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五道小题,涉及地质构造、风力侵蚀和沉积作用、岩石年龄、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从地质构造上看,①地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构造,③地地下岩层向上拱起,应为背斜构造。 (2)从形态上判断,左图中A地貌为风蚀蘑菇,其成因是风力侵蚀作用,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风力沉积(堆积)作用。 (3)左图中显示,D与E两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一般情况下,沉积岩下层先沉积,上层后沉积,因此D比E新;左图显示,C岩石侵入到D、E岩层之中,说明C岩石比D、E岩石新,因此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E、D、C。 (4)右图显示,甲处地貌位于山地向平地过渡地带、河流出山口,形态呈扇形,由此判断该地貌名称应为冲积扇。右图显示,乙处地貌位于河流入海口,形态呈三角形,由此判断该地貌名称应为三角洲。甲、乙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流水携带泥沙,流速减慢,泥沙堆积而形成。 (5)右图显示,a处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海拔高,流速快,河水以下蚀作用为主,常形成“V”型河谷(峡谷),因此形成该类河谷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 32.读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问题。 (1)该图是______(节气)太阳光照图;该日北京的日出方位是______。 (2)图中晨线是____弧,C即将进入_____(昼、夜)半球。 (3)B点的地方时是______时,该点所在的时区是_____区。 (4)图中B、C、D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 (5)A点的夜长是________小时,B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 (6)该日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冬至 (2). 东南 (3). AB (4). 夜 (5). 0(或24) (6). 东6区 (7). C>D>B (8). 12 (9). 24 (10).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难度一般。考点涉及到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地球运动的速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等知识点。 【详解】(1)根据图示,南极圈及以南出现极昼,则该图是冬至的太阳光照图;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全球除去极昼极夜区,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故该日北京的日出方位是东南方位。 (2)顺地球自转方向,AB弧由黑夜进入白天,为晨线;C位于昏线上,因此即将进入夜半球。 (3)B点位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上,地方时是0时。根据地球自转方向,B点在90°E,则90°E÷15°=6,则该点所在的时区是东6区。 (4)地球上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C纬度最低,B纬度最高,则图中B、C、D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C>D>B。 (5)A点位于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故夜长是12小时;B点在极圈上,刚好出现极昼,则昼长是24小时。 (6)该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则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33.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于 2019 年 9 月 8 日至 16 日在郑州市举行。读地球两分两至日位置示意图和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是______(填序号)。 (2)运动会期间太阳直射点向 ____(方向)移动。 (3)右图是以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该图表示的节气位于左图中处___(填字母)。 (4)图中 PM 线为__________(晨线或昏线),P点地方时为_____时。 (5)A 点昼长是______小时,E、 F、 P 三点的线速度大小排序是_______。 (6)此时以______和______经线将地球分为两天。 【答案】 (1). ② (2). 南 (3). 南 (4). D (5). 晨线 (6). 0或24时 (7). 18 (8). E>F>P (9). 180° (10). 135°W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 【详解】(1)图中A为春分,日期为3月21日前后,B为夏至,日期为6月22日前后,C为秋分,日期为9月23日前后,D为冬至,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于2019年9月8日至16日在郑州市举行”在此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是②。 (2)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冬至到第二年的夏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此时为“2019年9月8日至16日”,所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3)图中显示,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所以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因为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所以该图表示冬至,即左图中D处。 (4)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图中 PM 线为由黑夜进入白天的界线,所以PM 线为晨线,P点所在经线为各纬度夜弧的中点所在的经线,所以地方时为0或24时。 (5)过A 点画出经过A点的纬线圈,可以看出整个纬线圈被所有经线平均分成了8份,所以每份时间长度为24÷8=3小时。其中昼弧占6份,所以A点的昼长是3小时×6=18小时。地球表面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根据E、F、P 三点所处的纬度,可以判断出三点的线速度大小排序是E>F>P。 (6)本题考查日界线,日界线有两条,人为日界线为180°经线,自然日界线为0时经线,P点所在经线为各纬度夜弧的中点所在的经线,所以地方时为0或24时。所以P点所在经线为自然日界线,图中显示P点位于0°经线以西135°,所以P点的经度为135°W,所以180°经线和135°W经线降地球分为两天。 34.读“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hPa)(下左图)”,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下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看,①地为_______,从气流状况看,③地为_______。 (2)图中各字母所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是:A___________,D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锋面气旋在___________地区最为常见。此时⑤地的天气状况为___________ (4)此时②地吹___________风(风向),其风力比⑤处的风力要___________(填大或小) (5)北京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气候,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高气压 (2). 气旋 (3). 赤道低气压带 (4). 盛行西风带 (5). 中纬度 (6). 晴朗 (7). 西北风 (8). 大 (9). 温带季风气候 (10).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五道小题,涉及高气压和反气旋、气压带与风带、锋面气旋与天气、风向与风力、气候类型与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左图显示,①地中间气压高,四周气压低,从气压状况看,①地为高气压;左图显示,③地中间气压低,四周气压高,从气流状况看,③地为气旋。 (2)右图显示,A位于赤道附近,当地空气受热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D位于30°~60°之间,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应为盛行西风带或中纬西风带。 (3)一般来说,中纬度地区冷暖气团比较活跃,因此锋面气旋在中纬度地区最为常见。左图显示,此时⑤地位于冷锋前,位于暖气团一侧,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其天气状况为晴朗天气,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4)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延伸方向和气压值变化规律判断,此时②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应由西指向东,材料信息表明,该地为北半球,因此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与⑤地相比,②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其风力比⑤处的风力要大。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形成低气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形成高气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因此温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