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湘教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湘教版必修1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章末检测三 一、选择题 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2.下列有关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生长旺盛——常年高温多雨 ‎1~2.【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题,甲位于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乙位于东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林海雪原,冻土广布;丙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为较为贫瘠的砖红壤;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水作用强烈。第2题,甲根系发达,是因环境缺水;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丁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答案】 1.A 2.C 读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的地理环境地域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差异 B.水分差异 C.地形差异 D.土壤差异 ‎4.图中森林带可能是(  )‎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3~4.【解析】 第3题,考查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地景观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符合因水分条件引起的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该地位于45°N~50°N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 3.B 4.C 下图示意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情况。读图,回答5~6题。‎ 9‎ ‎5.甲地的植被应为(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6.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5~6.【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垂直自然带的植被带分布、山体所在半球及所处纬度带的判读。第5题,根据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分布类似于山麓向较高纬度方向出现的自然带的规律,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之上应为针叶林。第6题,根据同一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海拔的差异,判断南坡为阳坡,因此该山地位于北半球;根据基带判断,该山地位于中纬度。‎ ‎【答案】 5.C 6.B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解析】 由图中林线高度总体上由北向南递增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热量条件好的地区林线一般较高。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即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受深入峡谷的西南季风影响,水热条件好,林线较高。 ‎ ‎【答案】 D ‎8.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 乙地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海拔较低的河谷和平地中冻土发育,排水不畅,不利于林木生长。‎ ‎【答案】 C 9‎ 下图表示1961~2013年青藏高原降雨量、降雪量、雪雨比的年际变化。读图完成9~10题。‎ ‎9.对1961~2013年青藏高原的降雨量、降雪量、雪雨比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①降雨量持续增加 ②降雪量呈下降趋势 ③雪雨比年际变化幅度持续减小 ④雪雨比最大值出现在1975年前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读图可知,青藏高原降雨量年际变化呈现波动上升的特点;降雪量、雪雨比的年际变化呈现波动下降的特点。①③都是“持续”变化,表述不准确。‎ ‎【答案】 B ‎10.雪雨比的变化会影响到地表反射率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地面与大气的辐射平衡。一般来说(  )‎ A.雪雨比下降,冰川表面反射率减小,冰川消融减缓 B.雪雨比下降,冰川表面反射率增大,冰川消融加速 C.雪雨比上升,冰川表面反射率减小,冰川消融加速 D.雪雨比上升,冰川表面反射率增大,冰川消融减缓 ‎【解析】 雪雨比下降,冰川面积相对减小,冰川表面反射率减小,地面获得的热量相应增多,地气系统的温度上升,冰川消融量将会增多;反之,雪雨比上升,冰川面积相对增大,冰川表面反射率增大,地面获得的热量相应减少,地气系统的温度下降,冰川消融量将会减少。‎ ‎【答案】 D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亚洲内陆某典型植被示意图。读图回答11~13题。‎ 9‎ ‎11.与该植被生长地区气候特征最相近的是(  )‎ ‎【解析】 由图示信息“亚洲内陆”及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可判断,该类植被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判读选项中的气候统计图可知,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C为温带大陆性气候,D为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 C ‎12.有关该植被所在地土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B.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地形因素是该地土壤形成的最活跃因素 D.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解析】 据图可知,该植被地上部分退化而根系发达,说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水分条件缺乏,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形成了荒漠景观,故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答案】 B ‎13.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 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叶片将变大,但因该类植被为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 ‎【答案】 D 读某区域降水分布图,完成14~16题。‎ ‎14.影响①→②→③区域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解析】 ①→②→③区域距离大西洋越来越远,年降水量越来越小,自然带也随之发生更替。‎ ‎【答案】 B 9‎ ‎15.③区域植被最有可能是(  )‎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森林草原 ‎【解析】 ③区域年降水量为200~500毫米,大致相当于我国半干旱气候区,植被应以草原为主。‎ ‎【答案】 B ‎16.有关④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年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小 B.因远离海洋而降水较少 C.冬半年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D.全年干、湿两季明显 ‎【解析】 ④区域处于30°N~40°N的大陆西部,虽然距离海洋较近,但由于受高山的阻挡,冬半年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夏半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故全年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答案】 C 读亚洲沿87°E自然带的分布简图,完成17~18题。‎ ‎17.甲山垂直自然带的数量比珠穆朗玛峰少很多,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海拔 C.气候 D.土壤 ‎【解析】 甲山纬度比珠穆朗玛峰低,但由于海拔不足‎3000米,因而没有足够的垂直空间形成较多的自然带。‎ ‎【答案】 B ‎18.灰化土和砖红壤都是森林土壤,两者的地域分异符合(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 灰化土和砖红壤分别是高纬度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和低纬度热带雨林带的地带性土壤,其地域分异是热量差异造成的,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A 读“北非五国正在建设的‘绿化坝工程’”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该绿化工程最适宜栽植的树种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解析】 根据图中地理位置,绿化工程适宜栽植地中海气候区的树种,扩大绿色范围,防止沙漠扩张。‎ 9‎ ‎【答案】 B ‎20.该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遵循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解析】 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所考虑的是南北自然带差异,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A ‎ 二、非选择题 ‎21.读南美洲地形图及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河流域为陆地________(填自然带名称)的最大分布区。‎ ‎(2)图1中②、③、④三地都位于沿海,但自然带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分异现象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其形成的基础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Ⅲ时期隆起的安第斯山脉,是由__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__板块相挤压形成的。该区域从Ⅰ至Ⅲ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性特征。‎ ‎(4)实地考察发现图2中Ⅲ时期山脉西坡雪线比东坡低,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安第斯山脉的成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雪线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第(1)题,亚马孙河流域为世界上热带雨林带最大的分布区。第(2)题,②、③、④三地都位于沿海,自然带南北方向上更替,是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形成的纬度地带性规律。第(3)题,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形成的。区域从Ⅰ至Ⅲ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是由于地形的隆起造成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第(4)题,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西坡位于迎风坡,降水多,积雪量大,导致西坡雪线比东坡低。‎ ‎【答案】 (1)热带雨林带 (2)纬度地带性分异 热量 (3)南极洲 美洲 整体 (4)西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积雪量大 ‎2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9‎ ‎(1)上图中山脉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甲是“五岳”中的西岳________山,从地质构造看,该山属于断层中的________,甲山北面是________平原,它是断裂下陷后,主要由________(风力、流水、冰川)挟带泥沙沉积而成。‎ ‎(2)图中乙是黄土高原地区,下图是其生态、经济关系示意图,将下列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到空方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一字母限填一次)‎ A.土地生产力下降 B.植被破坏 C.人均耕地减少 D.人口增长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后地貌、土壤、气候、河流水文等要素的变化特点。‎ ‎【解析】 第(1)题,考查地形分布及成因。根据初中知识,A为太行山脉,B为秦岭,甲位于秦岭,是华山,是断层中岩块相对上升的地垒式断块山地。该山北侧为岩块相对下沉、河流挟带泥沙沉积形成的渭河平原。第(2)(3)题,考查地理环境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口增长造成对生活燃料、住宅需求、粮食需求的增长,造成人均耕地的减少,进而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沟壑纵横,气候干旱,河流径流减小、季节变化和含沙量增大。‎ ‎【答案】 (1)太行山脉 秦岭 华 地垒 渭河 流水 ‎(2)①D ②C ③B ④A ‎(3)①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后,流水的侵蚀更加严重,使黄土高原逐渐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②土壤更容易遭受侵蚀,而使得肥力下降;③植被稀少使得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使当地降水减少,气候变干;④由于降水减少,使当地的河流等水量减少,季节变化增大、含沙量增大。‎ ‎23.读非洲气候分布图及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气候分布图。‎ 9‎ 材料二 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 ‎(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点。‎ ‎(2)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分析其原因。‎ ‎(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 (1)由非洲气候分布图中可明显看出气候呈对称性分布,则自然带也必然对称分布。(2)A地受大气环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B地热带雨林带的形成是“地形雨+洋流”作用的结果。(3)注意本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自然带完整、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北坡高度差异、雪线高度南北坡差异等三个现象的原因,运用相关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1)非洲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2)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原因:A地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3)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重要因素,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 ‎24.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9‎ ‎(1)图中山脉西部海域位于________板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该山脉高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2)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________现象,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 ‎(3)若此山脉变为平地,试分析其可能给南美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4)图中D处的植被会对全球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解析】 (1)根据板块分布,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西部海域位于南极洲板块,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山脉可能增高。(2)受地形影响,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山脉东侧形成荒漠景观,属于非地带性分异,引起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导致地形抬升,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3)若此山脉变为平地,南美洲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4)D处的植被为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为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5)结合亚马孙河流域森林被砍伐引起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进行分析。‎ ‎【答案】 (1)南极洲 该山脉可能升高。‎ 原因: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2)非地带性 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 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整体性 ‎(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 ‎(4)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