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学案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考纲原文呈现]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全国卷近5年3考) [理·主干知识] 1.基本原理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就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悟·方法技巧] 典题感悟 【典例】 [2017·天津文综,13(4),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该区域矿泉水资源过度开发所带来的问题。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从水资源过度开发对矿泉水资源、地下水、地表径流、湿地、植被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答案 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1.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答题思路 该类型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 →→ 2.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答题模板 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2.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3.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4.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 [练·高考重点] 题组一 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亚洲内陆某典型植被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与该植被生长地区气候特征最相近的是( ) (2)有关该植被所在地土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B.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地形因素是该地土壤形成的最活跃因素 D.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3)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 第(1)题,由图示信息“亚洲内陆”及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可判断,该类植被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判读选项中的气候统计图可知,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C为温带大陆性气候,D为热带季风气候。第(2)题,据图可知,该植被地上部分退化而根系发达,说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水分条件缺乏,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形成了荒漠景观,故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第( 3)题,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叶片将变大,但因该类植被为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 答案 (1)C (2)B (3)D 题组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分析 2.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从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兴建水土保持林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 解析 第(1)题,受夏季风影响,该区域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云量减少,大气透明度增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太阳辐射量逐渐增多。第(2)题,黄土高原兴建水土保持林后,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增强,黄河含沙量降低,黄河三角洲泥沙堆积作用减弱;加上海洋对沿海侵蚀作用,最终可能使海岸线后退。 答案 (1)特点:年太阳总辐射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大部分地区在35亿至60亿焦耳/平方米·年之间。原因:自东南向西北受夏季风影响渐弱,降水渐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逐渐减弱。 (2)黄土高原兴建水土保持林,植被覆盖率增加,流水侵蚀作用减弱,黄河含沙量减少;黄河河口流水堆积作用减弱,加之风浪和潮汐侵蚀作用较大,三角洲推进速度减缓,海岸线可能后退。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全国卷近5年6考) [理·主干知识] 1.地理环境差异性形成与表现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高山、高原分布明显。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5)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 4.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呈负相关 地貌因素 坡度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 季节因素 一般地,同一山地的积雪下线,夏季高、冬季低,所以,测定雪线在夏季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以及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都会使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悟·方法技巧] 典题感悟 【典例1】 (2017·课标全国Ⅰ,1、3)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常绿灌木是按当地同一标准栽种的绿化树木,而杂树才是当地的自然树种。照片拍摄于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正值春季杂树发芽,因此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答案选B。第(2)题,常绿灌木属于热带亚热带树种,对热量条件要求比较高。而我国南北纬度差异大,尤其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是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答案选A。 答案 (1)B (2)A 【典例2】 [2017·北京文综,41(1),10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题。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10分) 解析 据图可知:该国大部分地区地处10°S~15°S之间的区域,结合降水柱状图可以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热带草原景观。每年1月份,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这里,因此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稀树草原呈现一派草木葱绿的景象,斑马、长颈鹿等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里。7月,信风带控制这里,受东南信风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形成干季,到处草木枯黄,呈现一派萧瑟的景象。 答案 热带草原带。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从赤道向两极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下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右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3.非地带性(地方性)的判断思路 (1)非地带性的判断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非地带性成因分析 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练·高考重点] 题组 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2017·课标全国Ⅰ,37,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即随海拔升高,生物多样性先增后减。由图可知,阴坡是正常状态,而阳坡则随海拔升高呈递减状态。结合材料“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说明在2 000~2 300米之间受到干扰,使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增强。第(2)题,由图可知,阴坡未遭受干扰,植物多样性呈现单峰变化规律,峰值在海拔2 300米左右,而此海拔阳坡的植物多样性低于阴坡,说明山地苔原带未遭受干扰时,阴坡的植物多样性好于阳坡。材料中提到“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说明影响因素为热量差异导致的土壤水分差异。第(3)题,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第(4)题,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对于植被分布的干扰强度降低,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的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专题提升训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7·山西模拟)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和溶解的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下图示意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读图完成1~3题。 1.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化作用 2.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 A.增加空气湿度和地表径流 B.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 C.阻止冰川移动 D.拦截径流和泥沙 3.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荒漠地区 B.沿海地区 C.湿润地区 D.平原地区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表示径流的箭头可知,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流水作用,灌丛将流水挟带的泥沙拦截,形成堆积物。选B。第2题,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坡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拦截径流和泥沙,D对。有植被阻挡,地表径流不会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可能会减少,A、B错。从图中不能看出有冰川分布,C错。选D。第3题,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植被以灌丛为主,说明是在干旱区,最可能位于荒漠地区。选A。 答案 1.B 2.D 3.A (2016·海南地理)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4~5题。 4.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5.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第4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第5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 答案 4.D 5.C 读下图,完成6~7题。 6.图示区域自然景观( ) A.以东西方向变化为主 B.以南北方向变化为主 C.以热带荒漠为主 D.以亚热带常绿林为主 7.图中陆地东部地区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 第6题,根据图示经纬度信息可知图示地区是马达加斯加岛部分区域。该岛屿东部为热带雨林景观,西部为热带草原景观。第7题,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为东部地区带来湿润气流,东部地区位于迎风坡,降水多,且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因此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 6.A 7.C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相同的是( ) A.澳大利亚大陆自东向西自然带的变化 B.安第斯山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变化 C.非洲大陆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D.从刚果盆地到东非高原自然带的变化 9.下列自然带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经过的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温带草原带 解析 第8题,澳大利亚大陆自东向西自然带的变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带的变化都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变化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是受地形影响的结果;非洲大陆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刚果盆地到东非高原自然带的变化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是受地势影响的结果。第9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的自然带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沿线没有经过热带草原带。 答案 8.A 9.B 读我国某山地北坡植被带随经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影响该山地北坡草原带上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经度 11.关于该山北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雪带下限比南坡高 B.自东向西年降水量增加 C.自东向西荒漠草原带宽度增大 D.自西向东植被带谱趋向简单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该山地北坡的基带是荒漠草原带,结合该山地经度可推知该山地是祁连山。祁连山北坡山腰地带多地形雨,形成草原带,因此影响该山地北坡草原带上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故B项正确。第11题,冰雪带下限受山地热量和降水量等的影响,祁连山北坡纬度较高,且为背阴坡,热量较少,加上北坡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因此北坡冰雪带下限较低,A项错误;北坡自西向东降水逐渐增加,植被带谱趋于复杂,故B、D项错误;东部荒漠草原带上限较低,而西部荒漠草原带上限较高,说明自东向西荒漠草原带宽度增大,C项正确。 答案 10.B 11.C 二、综合题(46分) 12.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简图,C岛是火山活动较多的地区,共有100多座火山,其中有30多座是活火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1)写出图中自然景观的名称,并简要分析A、B两地该自然景观的不同成因。(10分) (2)分析C岛火山活动较多的原因。(6分)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频繁的火山活动对C岛地理环境的影响。(8分) 解析 第(1)题,图示自然景观分布地区主要为马来半岛南部、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和新几内亚岛一带,以及澳大利亚的东北部部分区域;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A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带来湿润气流,受地形阻挡,降水丰富;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景观。B地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景观。第(2)题,C岛为爪哇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火山、地震。第(3)题,从火山喷出的物质分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喷射出来的高温熔岩会改变地表形态,影响生物多样性;火山灰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带来大量矿物质,使土壤肥沃;火山活动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周围降水增多。 答案 (1)景观名称:热带雨林。 成因:A地—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带来湿润气流,受地形阻挡,降水丰富;沿岸暖流经过,增温增湿。B地—地处赤道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 (2)原因:C岛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3)火山活动中喷发的熔岩流和碎屑物质会改变地表形态;火山活动形成的上升气流,可能使周边地区的降水增多;火山喷发时形成的火山灰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削弱太阳辐射,使气温下降;火山活动可以给该岛创造肥沃的土壤;火山活动影响地表植被生长,使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等。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地处天山以西的伊犁河谷兼有南疆与北疆的特点,素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的美誉。那里有雄美的雪峰、冰川,俊秀的河川,恬静悠然的牧场,人神共织的农耕大地。由雪岭云杉形成的森林沿山谷向山下延伸,与山地草场交织在一起。 材料二 位于我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南坡,森林大约覆盖山地面积的70%。 (1)据图甲、图乙分析我国境内的伊犁河流域地形分布特点对伊犁河谷自然环境的影响。(8分) (2)据图乙说出与准噶尔盆地相比塔里木盆地地表景观分布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3)分析阿尔泰山南坡森林覆盖率高的自然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地形分布特点根据图甲即可获知,其对伊犁河谷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从西侧开口有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北部山脉可阻挡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空气、南部山脉可阻挡南侧来自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入侵和夏季的热浪侵袭等方面分析。第(2)题,准噶尔盆地位于中纬度西风带,西部山地多缺口,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影响,降水较多,草原面积较广,砂质沙漠和砾质沙漠面积较小;塔里木盆地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砂质沙漠广布。第(3)题,森林覆盖率高的自然原因应结合当地的水分和光照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 (1)河谷呈半封闭状(西侧开口,南、北天山山脉在东侧会聚或呈喇叭口状向西敞开),利于西风进入,在东侧迎风坡形成地形雨。该河谷内降水充足,植被生长茂盛(覆盖率高),河流水量丰富。北部高大山脉可阻挡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气流,使伊犁河谷冬季气候较温和。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挡来自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入侵和夏季的热浪侵袭。 (2)差异:沙漠广布。原因: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地形封闭,阻挡水汽进入,降水稀少。 (3)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位于阳坡,温度较高,高山冰雪融水多;光照条件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