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地理试题
南通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抽测 地理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8小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涂在答题纸上。) 2017年3月某日晴朗的夜晚,金星和火星一亮一暗、一大一小似“双眼”与弯月构成一张“笑脸”,不过在大城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天文爱好者看到的是两幅大为不同的画面。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金星和火星“一亮一暗、一大一小”的原因是 A. 金星距离地球较火星近 B. 金星的质量和体积均较火星小 C. 金星距离太阳较火星远 D. 金星得到的月球光亮较火星多 2. 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天文爱好者只看到“金星伴月”,看不到火星的主要原因是 A. 云量多 B. 建筑高 C. 灯光强 D. 气温高 【答案】1. A 2. C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等相关知识。 【1题详解】 金星和火星属于类地行星,自身不能发光,依靠反射太阳光为人类所见,因此在地球上的人们看到金星和火星“一亮一暗、一大一小”,主要原因是金星距离地球更近,A选项正确,金星的质量和体积均比火星大,B错误;金星距离太阳比火星近,C错误;金星主要反射太阳光,与月球无关,D错误。 【2题详解】 由于火星亮度较暗,大城市中心城区受人类灯光污染的影响,看不到火星,只能看到金星伴月,C选项正确,云量多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建筑高和气温高对观测星空没有影响,ABD 错误。 徐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下图为徐霞客旅行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 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写道“江流捣崆中愈骤,崆中石耸突而激湍,或为横槛以扼之, 或为夹门以束之……”此段文字描述的河流位于 A. 横断山区 B. 雁荡山区 C. 秦岭山脉 D. 长江三峡 4. 徐霞客旅行考察区域涵盖了 A. 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B. 湿润区、半湿润区 C. 外流区、内流区 D. 农耕区、牧区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材料江流捣崆中愈骤,崆中石耸突而激湍,或为横槛以扼之,或为夹门以束之,所描述是河流波涛汹涌,该区域地势起伏大,落差大,多高山峡谷地貌,结合图示推断应为横断山区,A正确。 【4题详解】 结合图示分析,徐霞客旅行区经过我国二三级阶梯;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即湿润与半湿润地区,集中在外流区;农耕区,因此ACD错误,B正确。 下图为某游客于2019年6月22日在北京西部郊区(约 40°N)某光伏发电产业园区一角拍摄的照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拍摄者位于太阳能集热板的 A. 正南方向 B. 正北方向 C. 东南方向 D. 西北方向 6. 为保持充足的光照,拍摄当日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与地平线的夹角)最接近 A. 17° B. 27° C. 63° D. 50° 【答案】5. C 6.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方向的判定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5题详解】 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了取得更好的集热效果,图中太阳能集热板应该朝向正南方,故拍摄者位于太阳能集热板的东南方向,C正确。 【6题详解】 为保持充足的光照,太阳能集热板正午时应该与当地的正午太阳光线垂直。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日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73度26分,因此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为16度34分,最接近17度,A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需要注意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能集热板倾角的区别。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太阳能集热板倾角是太阳能集热板与地平面的夹角。 下图中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字母代表地质作用,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 甲、乙岩石分别是 A. 变质岩 沉积岩 B. 侵入岩 沉积岩 C. 沉积岩 变质岩 D. 沉积岩 喷出岩 8. 图中字母与地质作用匹配正确的是 A. E—变质作用 B. F—岩浆活动 C. G—地壳运动 D. H一固结成岩 【答案】7. D 8.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7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岩石位于沉积物的下方,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成,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为沉积岩;乙岩石是由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形成,为喷出型岩浆岩,D选项正确。 【8题详解】 由图可知箭头E指向变质岩,应该表示变质作用,A选项正确;F是地壳深处的侵入型岩浆岩隆起到地表的过程,应该表示地壳运动;箭头G指向沉积岩,表示的是固结成岩作用;箭头H指向岩浆,应该表示重融再生作用,BCD错误。 【点睛】指向沉积岩的地质过程为外力沉积作用,指向变质岩的地质过程是变质作用,指向岩浆的地质过程为重融再生作用。 2018年初,北美东北部遭受严重的暴风雪袭击,并伴有大面积冻害。 下图为“2018年1月5日某时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 出现低温冻害天气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10. 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甲地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A. B. C. D. 【答案】9. D 10.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锋面气旋的相关知识。 【9题详解】 由图可知,丁地此时位于冷锋锋后,冷锋过境可能出现低温冻害天气,D选项正确;甲乙两地此时受暖气团控制,不会出现低温冻害天气;丙地位于暖锋锋前,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选项ABC错误。 【10题详解】 甲地即将冷锋过境,气温下降,过境前,甲地受暖气团控制,气压较低;过境时,暖气团被抬升,气压更低;过境后,甲地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所以气压先下降后升高,B正确。 【点睛】注意第2小题中,冷锋过境时,由于冷气团将暖气团抬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因此气压先下降后上升。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表示北半球盛行西风带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图①中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11. B 12. 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1题详解】 西风带分布在纬度30°到60°之间,北半球盛行西风风向为西南风,②正确,①为北半球东北信风,③为北半球的盛行西风,但风向为东南风是错的,应该是西南风,④为南半球的西北风,所以B正确。 【12题详解】 图①中的气压带在回归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选项B正确。 13.下图是我国某近海海面上受气旋影响出现的“龙吸水”现象,读图回答下题。 形成该现象的天气系统,其气流运动方向为 A. 逆时针辐合上升 B. 顺时针辐合上升 C. 逆时针辐散下沉 D. 顺时针辐散下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压系统。 【详解】由材料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气旋。中心气流上升,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A选项正确。BCD错误。 14.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教)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据此回答下题。 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及两侧地壳抬升幅度分别是 A. 向斜 东侧大 B. 背斜 东侧小 C. 向斜 西侧大 D. 背斜 西侧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及内外力作用。 【详解】由图可知,该河谷从中部向两侧岩石类型依次为砂岩,页岩,石灰岩,中间岩石新两翼岩石老,地质构造为向斜;河谷西侧的岩层坡度大,河流阶地的面积较小,因此河流西侧地壳抬升的幅度更大。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抑制全球变暖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读“地表碳循环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各题。 15. 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6. 地表碳循环的主要作用是 A. 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B. 导致海平面上升 C. 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D. 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15. B 16. D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等相关知识。 【15题详解】 人类主要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B选项正确;图中①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③表示火山活动过程中向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④表示有机物残体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均不是人类活动影响二氧化碳的环节,ACD错误。所以选B。 【16题详解】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和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经过一定的地质时间形成化石能源,D选项正确;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轻了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与地表碳循环无关,A错;地表碳循环是自然过程,如果不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导致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整个地表碳循环应该是一个平衡的转化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会增多就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也不会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C错误。所以选D。 一般从山谷到山顶垂直自然带呈现为乔木-灌木-草甸的渐变规律,但在横断山区的河谷,谷底是灌丛或荒漠草地,森林一般生长在山顶或半山腰,有的地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倒置的垂直自然带”。 如图所示为金沙江(28°15′N )两岸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依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7. 影响金沙江东坡寒温带暗针叶林分布上限的海拔比西坡低的主要因素是 A. 坡度 B. 热量 C. 水分 D. 土壤 18. 形成“倒置的垂直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 A. 谷底干热 B. 谷底海拔低 C. 山腰干热 D. 山腰气温低 【答案】17. C 18.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察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17题详解】 横断山区的山脉多南北走向,金沙江河谷东坡处于我国夏季风的背风坡,河谷的西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因此西坡的水分条件比东坡好,所以东坡寒温带暗针叶林分布上限的海拔比西坡低,C正确;在同一区域的河谷两侧,其坡度、土壤差别不大,选项AD错误;一般来说,山脉的南坡和北坡热量差异较大,东坡和西坡热量差异较小,B错误。 【18题详解】 金沙江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增温,导致谷底干热,水分条件不足,因此谷底是灌丛和荒漠草地,A选项正确。 【点睛】金沙江的干热河谷主要是由于气流下沉导致焚风效应加强,谷地水分较少,从而导致植被类型的差异;其次需要注意河谷的东西坡与山脉的东西坡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我国横断山区大致以101°E为界,101°E以东,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强,101°E以西,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强。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28°15′N,该纬度范围的金沙江处于101°E以东,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较强,因此该区域的横断山区山脉东坡为迎风破,西坡为背风坡;河谷东坡即是山脉的西坡,为背风坡,河谷西坡既是山脉东坡,为迎风坡。所以该地河谷东坡水分条件比西坡差,河谷东坡寒温带暗针叶林分布上限的海拔比河谷西坡低。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涂在答题纸上。) 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近十几年来,该地区地理环境要素变化有 A. 降水强度增加 B. 河流含沙量下降 C. 河流流量增加 D. 流量峰值滞后 20. 近十几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 耕地面积增加 B. 水库面积增加 C. 植被覆盖率增加 D. 灌溉面积增加 【答案】19. BD 20. BC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19题详解】 由图文材料可知,近十几年来,该区域降水强度、河流流量变化不大;河流的含沙量减小,河流流量的峰值减小,洪峰出现的时间推后,选项BD正确。 【20题详解】 该地区河流的含沙量下降,流量出现的峰值滞后,最可能的原因是流域水库面积增加或者是植被覆盖率提高使得调蓄能力增强,BC正确;耕地面积增加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A错误;灌溉面积增加与河流流量峰值滞后关系不大,D错误。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盛行风向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图中 A. ①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成因与②地夏季风相同 B. ②地易受飓风影响,多发时间与④地西北风季节相同 C. ③地盛行西南风时,东非高原动物向北迁徙 D. ④地盛行西北风时,新疆天山牧民转场至山麓 22. 一艘远洋渔船从①地驶往③地 A. 依次途经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 B. 为降低能耗应选择在冬季出发 C. 在途中自东向西穿越了国际日期变更线 D. ③地1月受洋流影响渔获丰富 【答案】21. CD 22. A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相关知识。 【21题详解】 东亚夏季风盛行东南风,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夏季盛行西南风,形成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A错误;②地易受飓风的影响,多发时间主要在北半球夏季,④地为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西北风的时间主要为北半球冬季,B选项错误;③地盛行西南风时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东非高原动物向北迁徙,C正确;④地盛行西北风时为北半球冬季,此时新疆气候严寒,天山牧民向海拔较低的山麓转场,D选项正确,故选CD。 【22题详解】 远洋渔船从①地驶往③地,依次途经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A 选项正确;为了降低能耗,应该选择在顺风顺水的季节出发,北半球冬季东亚和南亚盛行偏北风,选项B正确;由图可知,远洋渔船从①地驶往③地并未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经线),C错误;③地为索马里地区,夏季该地盛行离岸风多上升补偿流,渔获丰富,D选项错误。故选AB。 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下垫面。 下图为“部分海区海水全年释放给大气的热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 下列有关海水输送热量给大气的说法,正确的有 A. 低纬海区输送的热量总高于高纬海区 B. 海水输送热量的多少决定于水温的高低 C. 同纬度暖流流经海区输送热量多于寒流区 D. 中低纬海区输送的热量西部区多于东部区 24. 图示四海区中 A. 甲、丙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B. 丙、丁海区同时受到核污染影响 C. 甲、丁海区间有世界著名大渔场 D. 乙、丙沿岸地区以干旱气候为主 【答案】23. CD 24. AC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洋流等相关知识。 23题详解】 由图可知,乙地输送的热量小于丙地,低纬度海区输送的热量不一定高于高纬度海区,说明海水输送热量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水温的高低,AB错误;暖流流经海区输送的热量多于寒流流经的海区,C正确;中低纬度海区大洋西部是暖流,东部是寒流,输送的热量西部多于东部,D正确,故选CD。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丙海区暖流流经,所以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A正确; 由于洋流流动时间的影响,丙、丁海区不会同时受到核污染影响,B错;甲、丁海区之间,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上著名的北海道渔场,C正确;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气候偏干旱,丙地受到西风带以及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气候偏湿润,D错误。故选AC。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5. 图示河流 A. 发源地海拔在2400米以上 B. 径流量季节变化不明显 C. 流向大致为自东向西 D. 流程长, 流速快 26. 图中比花岗岩岩石年龄老的沉积岩是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答案】25. BC 26. CD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地质剖面图。 【25题详解】 由图可知,等高距为300米,因此河流发源地的海拔在2100米到2400米之间,A错误;该区域位于40°S的大陆西岸,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径流量季节变化不明显,B正确;由图可知该河流流向大致是自东向西,C正确;该河流流程较短,流速较快,D错误。故选BC。 【26题详解】 图中岩石层④⑤被花岗岩侵蚀覆盖,说明先形成岩石层④⑤,再有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因此其年龄比花岗岩更老,故选C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 综合题(本部分共5大题) 27.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批复,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视太阳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如图所示。 (1)“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天地球位于图中A、B、C、D四点中 点, 该节日的日期是 前后。 (2)描述地球公转从图中B到C时段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传统上我国划分四季开始的节气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描述南通春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各地随着节气的不同,太阳辐射有着明显的变化。试列举与太阳辐射年变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答案】(1)B 9 月 23日 (2)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 C 点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昼渐长、夜渐短;立春到春分前昼长小于夜长,春分到立夏昼长大于夜长;春分日昼长等于夜长。 (4)与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①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的季节移动;②东亚和南亚季风现象的产生;③温带地区明显的四季交替;④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形成;⑤野生动物、候鸟的迁徒……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详解】(1)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由图可知B点为秋分,日期一般在9月23日前后。 (2)地球公转从图中B到C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到达C点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根据我国传统意义上对四季的划分,南通从立春到立夏期间为春季。这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因此南通昼渐长夜渐短;从立春到春分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通昼长小于夜长;到春分这一天,南通昼夜等长;从春分到立夏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南通昼长大于夜长。 (4)与太阳辐射年变化相关的地理现象很多。如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温带地区明显的四季交替;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形成;热带草原地区野生动物逐水草而居;候鸟的季节性迁徙等等,回答合理即可。 【点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出现极昼现象;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28.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沿120°E经线自南向北的气候类型。 (2)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成因。 (3)澳大利亚西北部1月盛行西北风,从海陆热力差异等方面说明该地区1月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干湿状况。 (4)悉尼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悉尼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 【答案】(1)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2)南回归线横贯东西,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 (3)1 月:澳大利亚大陆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 (4)表现:悉尼冬、夏气温温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 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欧亚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 【详解】(1)由已学地理知识可知,澳大利亚沿120°E经线自南向北的气候类型依次为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2)澳大利亚中部沙漠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处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常年干旱;东部的大分水岭阻挡了东南信风水汽深入,处于东南信风的雨影区;西澳大利亚寒流降温减湿。 (3)1月份为南半球的夏半年,澳大利亚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此时北半球为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为西北风,由于该西北风向来自海洋,因此性质比较湿润。 (4)悉尼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主要表现在降水的季节分配较均匀,气温的年较差较小;主要原因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小,海陆热力性差异没有上海典型。 【点睛】注意:澳大利亚东北部,大分水岭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2、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 29.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分别为“西藏局部地区示意图”和“青藏高原隆起带来的环境变化” 材料二 墨脱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端,这里被称为“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水能资源宝库” “地质灾害博物馆”等。海拔由7000m急速过渡到3200m,年降水量在2300mm以上。 (1)简析墨脱县成为“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的原因。 (2)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答案】(1)墨脱县纬度较低,受来自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水热条件好,生物资源丰富;山高谷深,山地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当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对植被破坏小。 (2)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山高坡陡,岩石破碎;高海拔地区,风化强烈,冰川发育,山谷中冰碛物和风化物堆积;夏季气温高,大量高山冰雪融水引发泥石流;夏季多暴雨、雪崩等也会引发泥石流灾害。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动物为主,如牦牛。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详解】(1)该地被誉为“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说明植被类型丰富。主要的思考角度为:山地的相对高差大,垂直地带性显著;该地纬度较低,加上西南季风的影响,水热条件较好;该地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下,植被的破坏较少。 (2)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该地海拔较高,物理风化较强,风化碎屑物较多;该地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且夏季气温较高,高山上的冰雪融水量较大。破碎的岩石和风化碎屑物,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暴雨和夏季的冰雪融水,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水源条件。 (3)该题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主要抓住青藏高原隆起这一变化,进而分析这种变化对该地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的影响。印度洋板块北移向亚欧板块底部俯冲,导致青藏高原隆起,使得该区域海拔不断升高。地形的变化导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同时海拔升高使得大气稀薄,大气的透明度加大,太阳辐射变强;地形地势变化也导致土壤的变化,土壤贫瘠,冻土发育;气候变化导致植被类型多为高寒草甸,动物为了适应高寒的自然环境,毛发较长,以御寒能力强的动物为主。 【点睛】分析泥石流多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分析松散沉积物(物质来源)的条件;分析泥石流发生前后的水文条件。 30.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 S 的热力环流圈变化,虚线圈和实线圈分别表示十年前和目前热力环流圈的大致范围。该城市规划兴建一座大型火电厂。 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城市热力环流示意图。 (2)分析该城市西南侧和西北侧热力环流圈发展变化差异的可能原因。 (3)请在图中合适位置用符号“◎”绘上火电厂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答案】(1)高空由城市吹往郊区,近地面相反,画图见解析。 (2)城市热力环流圈的大小取决于城区和郊区的热力性质差异大小,图中城市西南侧热力环流圈扩展更快,西北侧热力环流圈扩展较慢。人为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城区西南侧因卫星城兴建,工业区集中等原因导致排放废热多,使城区与郊区热力差异增大。自然原因:可能城区西北侧植被覆盖较好,水域面积较大,或山地相对较多等导致城区与郊区热力差异较小。 (3)绘在城市西南侧实线圈外。理由:大气污染的工厂要布置在热力环流圈之外,以免污气影响城区环境;该城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有大气污染的工厂要放在与盛行风垂直的两侧郊外;西南侧有卫星城或工业区,火电厂放在该处可以靠近市场,减少电力输送费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郊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详解】(1)城市由于人类活动,废热排放较多,导致市区的气温比郊区气温高,市区盛行上升气流,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在近地面市区形成低压,郊区形成高压;在市区高空形成高压,郊区高空形成低压;然后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绘图如下: (2 )热力环流圈的大小反映的是城市和郊区热力差异的大小。从图中的实线圈和虚线圈的疏密可以看出,该城市西南侧热力圈扩展较快,西北侧的热力环流圈扩展速度较慢。由于热力环流圈的大小是城市和郊区温度差异的反应,因此西南侧的城区可能是由于卫星城的修建或工业区的集聚导致排放的废热较多,加大了西南侧城区与郊区的温差,使得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范围向该西南侧拓展;西北侧城区可能由于植被覆盖率较高,或水域面积较大,或地形以山地为主,使得该区域的城区与郊区的温差较小,从而使得热力环流圈在该方向拓展速度较慢。 (3)由于火电厂对空气有污染,故火电厂的布局应该布局在该地常年盛行风的垂直郊外或该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由于该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且该城市西南侧可能有卫星城或工业区,对电力的需求量大。因此火电厂布局在该城市的西南侧,既减少了对城市的大气污染,也减少了电力输送费用。 31.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海河流域水资源缺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在我国七大水系中,海河水系是中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是海河流域的真实写照。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3)分析海河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水污染的措施。 【答案】(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3)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排放污染物多, 降雨时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跨流域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海河流域的水资源缺乏为背景,考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污染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 【详解】(1)修建水库的目的主要为了调节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该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偏少且集中在夏季;河流的中上游多山地,河水汇集速度快,修建水库可有效地加大对流域水资源的调节,缓解旱涝灾害。地形方面:海河下游地势平坦,入海河道较少,排水不畅,开挖人工河道便于排水泄洪。 (2)设问中要求针对“海河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提出该区域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因此回答该题需要先找出海河流域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根据原因找出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对策。该区域水资源匮乏的原因主要思考以下几个角度:1、该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旱涝灾害频发;2、农业用水比例较大,且灌溉方式不合理;3、人口众多,工业发达,需水量较大;4、水污染较为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因此,结合原因,且需要注意设问中提到“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的对策,因此该区域农业生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2、调整作物类型,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3、改善灌溉技术,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等。 (3)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海河流量较小,河流的自净能力较弱(自然原因);流域内人口众多,工农业也发达,排放的污染物较多(人为原因)。根据海河水污染的原因即可找出治理水污染的措施。流量较少导致自净能力较弱,可以跨流域引水冲污,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生活污水排放较多,可以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同时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工农业排放废水较多,应加强监管,加大对污水的处理力度,达标排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