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解析版
长安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试题(理科) 一.选择题(50道小题,共50分) 北京时间2016年9月9日,美国第一个小行星取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预计将于2018年8月飞抵位于小行星带中的“贝努”小行星,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那些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贝努”小行星位于 A. 金星和地球之间 B. 地球和火星之间 C. 火星和木星之间 D. 木星和土星之间 2. 威胁探测器探测之旅安全的太阳活动主要有 ①黑子 ②耀斑 ③日珥 ④太阳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飞抵“贝努”小行星时,探测器已经脱离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行星带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距离从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类型以及识记能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和破坏空间探测器的设备和运行,甚至威胁到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耀斑和太阳风是高速带电粒子流。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层次和级别以及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天体系统从大到小依次为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 地月系。飞抵“贝努”小行星时,探测器已经脱离地月系进入太空,但仍隶属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故选A。 4.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下列关于180°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东侧为今天,西侧为昨天 B. 是“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C. 东、西两侧日期不可能相同 D. 180°经线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不完全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180°经线的西侧为今天,东侧为昨天;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但实际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二者并不完全重合;当180°经线为24点时,该线东、西两侧日期相同。据此分析选D。 【点睛】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经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新日期是从地方时0点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从地方时0点向西到180°经线的范围为旧日期。 5.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③圈层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方式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外核、内核。①圈层-地壳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②圈层横波能通过;③圈层横波不能通过,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据此分析选C。 【点睛】 地震波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重要依据。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6.能正确表示南半球风向与地转偏向力之间关系的图示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南半球向左偏,据此结合图示选B。 7.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当地球公转到图中各点时,下列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A. A点时,黄河有凌汛现象 B. B点时,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接近0° C. D点时,武汉白昼比北京长 D. C点时,北印度洋洋流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地轴倾角与黄道及太阳的位置关系可知,A点时为夏至日,此时黄河正值汛期,不会有凌汛现象;B点时为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接近90°;D点时为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武汉白昼与北京等长;C点时为冬至,此时受东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洋流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据此分析选D。 【点睛】北印度洋洋流为季风洋流,受季风影响,呈现出夏顺冬逆的特点。 8.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大气中 A.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 二氧化碳深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 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B 【解析】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吸收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大气吸收能力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减少,出现雾霾天气,会导致④在夜间增加。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9. 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 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 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 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答案】D 【解析】 “露重见晴天”与大家熟悉的“十雾九晴”的理解一样。露是空气中水汽以液滴形式液化在地面覆盖物体上的液化现象。夜间气温下降,越近地面冷却越快,形成与白天相反的下冷上热的温度分布,当地面温度冷却到使贴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地面物体上开始观察到露滴生成。“露重见晴天”就是说早上多露,则说明夜间气温下降快,气温低,即可知D项: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是正确的。 10.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①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⑤⑥ D. ①⑤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小,故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一些。夜晚因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低,导致气温日较差大。故B正确。 考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及保温作用。 11. 该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7月均温(℃)等值线图,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 A. 两地距海远近不同 B. 甲地为盆地,乙地为高原 C. 高山阻挡了水汽输送 D. 两地纬度差异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结合经纬度分布判断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乙位于青藏高原。 12.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①②③④分别对应褶皱、风蚀蘑菇、三角洲、断层,其中,褶皱、断层属于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选D。 【点睛】 内力作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其能量主要来自地球的内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地壳运动的证据是地质构造,最常见的形式是褶皱、断层。 13.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 甲地多晴朗天气 C. 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 近地面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结合图中等压面形态,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④>③,A错。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甲地近地面气压低,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B错。同一水平面上,甲地气压低于乙地,温度高于乙地,C对。气流由乙地流向甲地,D错。 【点睛】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结合图中等压面形态,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④>③。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同一水平面上,甲地气压低于乙地,温度高于乙地。 14.下列四幅等压线圈(单位:百帕)中,能正确反映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图A中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是南半球,故A错误;图B中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无偏转,位于赤道上,故B错误;图C中风向从低压吹向高压,具有明显的错误,故C错误; 图D中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是北半球,故D正确。故选D。 15. 下图为四个地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四地区位置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各风带的风向及所处的纬度,可以判断①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②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③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④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故选C。 考点: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16. 下图是某日08时和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 由08时到20时,图中 A. 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减弱 B. ②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持续晴朗 C. 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增强 D. 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 【答案】C 【解析】 由题图,由08时到20时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①地的海平面等压线密度增大,表明该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应该逐渐增强,选项A错误。而②地在08时左右时,处于单一的暖气团控制下,为晴朗天气,但是在20时,②地已经位于冷锋锋后,“冷锋降水在锋后”,②地为阴雨天气,选项B错误。从两图中的低压中心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可以明显看出,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且呈增强趋势。08时时,图中低压中心气压值为1000百帕,并且等压线相对较稀疏,而在20时,低压中心的气压值为995百帕,并且相邻的等压线相对密度较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风力大,选项C正确。从两图动态变化中很容易看出,图中的冷锋移动速度快于暖锋,选项D错误。 17.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多年冻土结构示意图 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 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 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 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 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答案】D 【解析】 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冻土的影响。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活动层厚度变大,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春耕播种的时间提前,A、B错;永冻层上界下降,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C错,D正确。故选D。 18.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下图是某地城市水循环示意图,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以及影响符合实际的是 A. a流动速度加快,容易出现城市内涝 B. b下渗加强,地下水位上升 C. c流量减少,周边地下水位下降 D. d降水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并结合水循环规律可知,a为地表径流,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渗量增大,地表径流减小,不容易出现城市内涝;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会导致b下渗加强,地下水位上升;c为地下径流,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渗量增大,地下径流增大,周边地下水位上升;采用“可呼吸地面”会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大,周边空气湿度增加,但不会导致d大气降水增加。据此分析选B。 【点睛】根据图示并结合水循环规律可知,图中a为地表径流,b为下渗,c为地下径流,d为大气降水.在城镇建设中,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可使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从而也可造成地下径流增加。地表铺设透水材料对于大气降水的影响不大。 19.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的洋流是( ) A. 北大西洋暖流 B. 北太平洋暖流 C. 日本暖流 D. 东澳大利亚暖流 【答案】A 【解析】 对西欧海洋性气候有巨大影响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在盛行西风的作用下,对欧洲西部气候影响大,A对。北太平洋暖流在盛行西风影响下,影响北美洲西部沿海,B错。加那利寒流影响北非西部沿海,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美国西部沿海,C、D错。 20.下列海洋表层等温线示意图中,表示南半球暖流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等温线变化可知,C、D位于南半球,A、B位于北半球,又因为C是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故C为南半球暖流。 考点:本题考查洋流的判断方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判读。解答本题需注意:(1)由表层海水温度水平分布规律可知: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可确定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2)洋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温度要高,说明是暖流,且向高纬流动;洋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相比,温度要低,说明是寒流,且向低纬流动。 21.关于图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是环球运行的西风漂流,加剧了南极洲严寒 B. ②处是巴西暖流,使沿岸增温增湿 C. ③处是北太平洋暖流,可使向东航行轮船顺风顺水 D. ④处因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示洋流系统顺时针方向可以判定,该洋流系统应为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或北印度洋的夏季洋流。①处表示北赤道暖流,对途经海域增温增湿,不可能加剧南极洲的寒冷;②处应为北半球的低纬地区大洋东岸的寒流,巴西暖流位于南半球,与图示不相符合;③处可以是北太平洋暖流,该洋流向东流,可使向东航行轮船顺风顺水;④处为北半球中低纬海域西岸的暖流,对沿岸地区增温增湿作用明显,丙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形成世界著名渔场。据此分析选C。 【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2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①自然环境各要素虽然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③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④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若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则自然环境中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都可能发生变化;故②④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23.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图,图中N环节导致 A. 河流径流量平稳 B. 河流泥沙含量大 C. 冬季有结冰现象 D. 河流夏季出现汛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中N表示气候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季节变化大,所以河流的流量变化大,夏季为汛期,河流无结冰期。河流泥沙含量大小于流域的地形、植被等均有关,气候并不是含沙量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据此分析选D。 【点睛】河流水文特征有河流水位、径流量大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水能资源蕴藏量和河流航运价值。水位和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外流河汛期的出现的时间和长短,直接由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雨季出现的时间和长短决定;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内流河则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汛期出现在气温最高的时候。含沙量大小由植被覆盖情况、土质状况、地形、降水特征和人类活动决定。有无结冰期由流域内气温高低决定。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河流落差(地形)和水量(气候和流域面积)决定。河流航运价值由地形和水量决定。 24.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气候类型区中,最适合水稻种植的( ) A. 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区 B.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度以上,齐穗期的侯均温要求高于20—22度。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其应该在一些雨热同期且降水较多的地方,而给出的四个气候类型中,只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雨热同期、光照充足,且降水较多,C正确;热带疏林草原气候虽然雨热同期,但降水条件不如季风气候,A 错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多雨,光照条件差,B错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D错误。故选C。 25.我国许多城镇是从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兴起的,如图,①②③④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①地、②地地形崎岖,交通方式单一,且自然条件较恶劣,人口密度小;而③、④地位于平原地区,人口众多,市场开阔,而④地位于交通干线交汇处,交通便捷,经济腹地广阔,据此,④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据此分析选D。 【点睛】早期城市起源主要考虑水源、农产品剩余和开阔的地形,所以多形成在大河中下游平原,发展期除上述因素,还有军事防卫等.现在城市发展进入成熟期,主要区位是气候、水源、交通、经济基础等,此外还有许多特殊功能的城市区位,如矿产、政治、宗教等。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cm。下图为我国某海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回下列各题。 26.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①臭氧层破坏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27. 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②滩涂面积减少 ③淹没部分耕地 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26. B 27. A 【解析】 【26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森林破坏和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造成的。据此分析选B。 【27题详解】 海平面上升对于海岸带地区的影响主要有减少滩涂面积、破坏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剧农田土地盐碱化等。耕地与海岸地带并不相邻,不会直接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据此分析选A。 【点睛】全球变暖是近年气候变化的趋势,主要由自然原因所致,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也是重要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同时人类大量破坏森林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对温室气体的消耗减少。这些都加速了全球变暖的历程。 全球变暖会导致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人类生产活动方式变化,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增多,等等。 28. 下列人类活动中,最有可能导致泥石流发生的是 A. 围湖造田 B. 垦殖草原 C. 陡坡修筑梯田 D. 过度抽取地下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大量松散堆积物和较大的地面坡度是泥石流发生的基础条件。故结合选项判断“陡坡开荒”最容易导致斜坡上形成大量的松散碎屑物。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形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并能结合选项判断人类活动对地形和地表物质的形成等内容判断即可。 29.导致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失去国土的主要原因是 ( ) A. 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 B. 上空出现臭氧洞,危及人类生存 C. 地壳下沉 D. 水土流失使人们丧失耕地 【答案】A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地淹没,所以说导致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失去国土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选择A。 30.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下题。 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 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 总人口减少 C.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 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图中四种柱状图分别表达人口的自然增长、国内净迁移、国际净迁移和总人口增长,结合左右纵坐标,必须看清代表的是增长率,而不是数量。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总人口增长率由3%降低到1.8%,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排除A;总人口增长率虽然由3%降低到1.8%,但大于0,所以总人口仍然在增长,排除B;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约1.4%增长到约1.6%,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排除C;人口净迁移量=(国内净迁移率+国际净迁移率)×总人口(大约1300万),由图可知,20世纪80年代国际净迁移率为正,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国际净迁移率的绝对值大于国内净迁移率的绝对值,人口净迁移量为正,90年代,国际净迁移率为正,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但国际净迁移率的绝对值小于国内净迁移率的绝对值,人口净迁移率为负,故选D。 31. 下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2.下图为某地人口迁入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 人口年龄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婚姻家庭 【答案】B 【解析】 在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中,横轴表示年龄段,纵轴表示人口迁移数量。该地区20-34岁人口迁移数量最大,主要是劳动力人口,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可能是经济因素,D对。人口老龄化、婚姻家族、政治因素不是主要因素,A、B、C错。 点睛:20-34岁人口迁移数量最大,主要是劳动力人口,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可能是经济因素。不能体现人口老龄化、婚姻家族、政治因素的影响。 33.2011年以来,叙利亚人口大量迁移到周边国家,影响其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 资源 B. 政策 C. 经济 D. 战争 【答案】D 【解析】 2011年以来,叙利亚国内战争不断,导致国民大量外迁。选D正确。 34. 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国土面积大小是制约-个国家人口合理容景的首要因素 B. 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C. 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不影响人口合理容量 D. 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状况,不是国土面积大小,A错;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B正确;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C错;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不是首要因素,D错。选B正确。 考点: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35.下列能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有( )。 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②发展新能源③控制人口的死亡率④实行计划生育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都能够增加资源的利用,增加人口合理容量;控制人口的死亡率和实行计划生育不能影响自然资源,当然也不能增加人口合理容量。选择A。 36.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发展势头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随着城市化的水平提升,城市的市场会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会下降,但花菜种植面积会加大,据此选A。 37. 一般城市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 商业用地 B. 住宅用地 C. 工业用地 D. 交通用地 【答案】D 【解析】 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区。故选D。 38. 兰州是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 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B. 政治经济的发展 C. 交通运输的需要 D. 地形和河流分布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河谷、河流形态呈带状,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交通运输线路分布在河谷中,形态受地形、河流影响。 【详解】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地形和河流的分布,D对。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无带状特点,A错。政治经济的发展不是带状分布的原因,B错。交通运输线路受地形、河流影响,D错。 39. 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并不是由于 A.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B. 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 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D. 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是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无关,选C。 美、日、德三个国家各自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分别是美国的大都市区发展模式、日本的综合发展模式和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美国人口主要居住在大都市区内。大城市聚集发展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中小城市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国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较大城市的人口仅有2500万,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下图示意美、日、德三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0. 甲、乙、丙依次表示 A. 美国、日本、德国 B. 美国、德国、日本 C. 日本、德国、美国 D. 德国、美国、日本 41. 与美国、日本相比,德国城市化模式的明显优点是 A. 城市数量少 B. 城市间竞争小 C. “大城市病”不严重 D. 城市功能区多 【答案】40. B 41. C 【解析】 【40题详解】 德国城市化起步早,初时城市化水平最高,乙是德国;日本城市化速度快,三国中城市化发展最快,丙是日本,甲是美国。甲、乙、丙依次表示美国、德国、日本,B对。A、C、D错。 【41题详解】 与美国、日本相比,德国城市化模式是中小城市发展模式,明显优点是“大城市病”不严重,C对。德国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多,A错。城市间竞争多,B错。城市规模小,城市功能区少,D错。 【点睛】城市化不同阶段特点、出现问题及发展趋势和地区差异: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功能区混杂分布,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较快,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郊区和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部分产业和人口迁往郊区,出现郊区城市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处于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城市中心问题突出,人口不断外迁至更远的郊区和乡村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处于此阶段。 42.“亲嘴楼”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亲嘴楼”逐渐增多。这些城中村的楼房一幢贴着一幢,且疯狂向上生长,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极小。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 A. 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 B. 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 C. 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 D. 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乱建房屋的原因是管理力度不够,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主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能够缓解就业紧张状况,但不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能够暂时缓解城市住房拥挤状况,但不是根本措施,据此选A。 【点睛】根据材料,“亲嘴楼”是指楼间距过小,向高空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密度增加,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同时政府监管不够,使楼房无序搭建,所以解决该现象应从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入手。 有专家将率风区因地质环境特殊(如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又缺少水利设施而存留不住水的现象,称为工程性缺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3. 下列地区中,工程性缺水最严重的是 A. 华北平原 B. 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 D. 珠江三角洲 44. 缓解当地“工程性缺水”的最有效措施是 A. 修建水库 B. 跨流域调 C. 植树造林 D. 人工降雨 【答案】43. B 44. B 【解析】 考查云贵高原缺水原因及解决措施。 【43题详解】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广,多溶洞、暗河等,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工程建设。故选C。 【44题详解】 该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难以保存在地表,所以缓解当地工程性缺水的最有效措施是改变地表水的存储状态,即修建水库。故选D。 45. 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 具体地区 年生产量(万吨) 可载人口量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①光照 ②地形 ③土壤 ④热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青藏高原海拔高,全年气温低,是其土地生产潜力较低的主要原因。 考点:主要考查了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为材料,对比分析长江中下游和青海、西藏的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 读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小麦和玉米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6. 北美小麦和玉米集中产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 地中海式农业 B. 商品谷物农业 C. 混合农业 D. 热带种植园农业 47. 关于美国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农业生产多使用小型机械,以适应耕地面积少、地块小的特点 B.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但农业投入的劳动力较大 C. 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不高 D.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 48. 该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的特点是 ①机械化程度高 ②商品率很高 ③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④集中在大城市周围 ⑤耗费能源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答案】46. B 47. D 48. D 【解析】 【46题详解】 根据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判断,北美小麦和玉米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属于商品谷物农业。据此分析选B。 【47题详解】 美国农业生产多使用大型机械,以适应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的特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重要地位,但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投入的劳动力较少;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较高;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据此分析选D。 【48题详解】 根据图示农业的分布地可知,该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家庭农场经营,农场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很高,但耗费能源多,该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集中在地广人稀的地区。据此分析选D。 【点睛】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 3、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它生产的小麦、大豆、玉米、乳肉等都居世界前列。美国是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美国的农业具有地区专门化和生产机械化的特点。 49.读世界四国产业结构示意图,二战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方向最可能是( )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丁→甲 【答案】D 【解析】 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是先 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然后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最后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二战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方向应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据图分析可知,丁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可判断为发达国家,甲第一产业比重最高,可判断为欠发达国家,故选D。 50.我国的下列区域中属于自然区域的是 ①上海市 ②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东北工业基地 ⑤亚寒带针叶林 ⑥青藏高寒区 A. ①②③ B. ③⑤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上海市属于行政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东北工业基地都属于经济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亚寒带针叶林、青藏高寒区故属于自然区域,据此分析选B。 二、填空题(共5题,每空1分,满分50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左图为世界某区域某时天气形势图。右图为左图中D.河流干流水电梯级开发示意图。 (1)此时A地盛行 风,未来几天将受 (填天气系统)影响。 (2)B、C海域都有世界著名渔场,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3)D河流实施水电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当地凭借廉价的电力,吸引了大量 工业。 (4)19世纪中叶,A地和E城市成为钢铁工业基地的共列资源优势是 。如今,为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两地大力发展 ,以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5)F、G两地都是著名瓜果生产基地,试比较两地的气候优势。 【答案】(1)西南(偏南) 冷锋 (2)寒暖流交汇 (3)多个河段水能丰富(多个河段落差大) 高耗能 (4)煤炭 新兴工业及服务业 (5)F地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 G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图中的等压线可以判断A风向,由高压向低压然后向右偏成西南(偏南)风,从气旋的运动方向看未来几天将受低压槽(冷锋)影响。 (2)B、C海域都有世界著名渔场,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寒暖流交汇。 (3)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的落差比较大,水能丰富,有利于水电梯级开发。由于有丰富而廉价的水电,有利于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4)AE两地煤炭资源都比较丰富,煤炭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两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与第三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考点:大气运动 5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大兴安岭是东部季风区与_________(填自然区)界线,山脉以东地区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和____;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 (2)渭河谷地是在____(填地质构造名称)的基础上经_______作用(填外力作用表现形式)而形成的。 (3)影响海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气候原因有_______和_________。 (4)图中河南省位于我国四大经济区的____地区。 (5)根据图示信息,简述在地形因素影响下,河南省城市和铁路的分布特征。 城市:______________;铁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 林地 (3). 商品谷物农业 (4). 地堑 (5). 流水沉积 (6). 降水季节变化大(或年际变化大) (7). 降水集中,多暴雨 (8). 中部 (9). 山地、丘陵地区(或西部)数量少、规模小、密度小(平原地区数量多、规模大、密度大) (10). 山地、丘陵地区(或西部)较少、铁路交通密度小(平原地区较多、铁路交通密度大) 【解析】 【详解】(1)根据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可知,大兴安岭是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界线,山脉以东地区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和林地;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 (2)渭河谷地属于断层构造中下沉的一侧,是在地堑的基础上,经渭河的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3)影响海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气候原因有海河流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域,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流域的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带7、8月移至华北地区,此时由于降水集中,多暴雨,容易引发洪涝。 (4)图中河南省位于我国四大经济区的中部地区。 (5)地形附城市和铁路的分布具有极大的影响。根据图示信息,河南省的城市在山地、丘陵地区数量少、规模小、密度小,东部平原地区数量多、规模大、密度大;同样,铁路在山地、丘陵地区较少、铁路交通密度小,而平原地区较多、铁路交通密度大。 【点睛】地形对城市及铁路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二者的选址、密度、形态、规模或数量等诸多方面。 5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苏省计划到2020年13个省辖市20%以上建成区改造为“海绵城市”,到2030年“海绵”比例扩大到80%的建成区。 材料二 左图为“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示意图;右图为江苏省年降水量分布及2016年城市化水平。 (1)海绵城市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影响为___________(E环节名称)________(增加/减少),___________(G环节名称)________(增加/减少)。 (2)在同等排水系统条件下,江苏省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相比,“海绵城市”的建设更为迫切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增加 减少 (2)苏南地区 城市化水平更高;降水更多 (3)内涝;热岛效应;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 【解析】 试题考查建海绵城市的原因及意义 (1)由图可知建海绵城市主要目的是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渗水,因此海绵城市建成后可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 (2)从图中看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高,降水多,更迫切建设海绵城市。 (3)从图中看建海绵城市可增加绿地和水面面积,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可增加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缓解城市内涝;绿地和水面可调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污水处理厂可减轻水污染。 54.读亚洲某日等压线分布图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是______压中心,此时表示的是北半球的________季节。此季节对应左图中的_____(填E、F、G代号)。 (2)此时,C处盛行_____风,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 D处盛行_______风,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与左图中的_____有关(填数字序号)。 (3)甲—乙天气系统是_____,甲、乙、丙、丁四地可能发生降水的部位是___、___。 (4)D比B的风力_____(大或者小)。 【答案】 (1). 低 (2). 夏 (3). E (4). 东南 (5).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6). 西南 (7).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 (8). ① (9). 冷锋 (10). 甲 (11). 丙 (12). 大 【解析】 【详解】(1)甲处周围的气压高,所以甲为低压中心;因亚欧大陆为低压,所以可判断为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季节气压带、风带随直射点北移,则对应左图中的E图。 (2)C处的风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然后向右偏,形成东南风;是因夏季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形成;D 处风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是因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偏转形成的。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对应左图中的①。 (3)甲—乙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的低压槽线附近,且位于低压的西侧,即将向东南方向移动,故此天气系统为冷锋,甲、乙、丙、丁四地可能发生降水的部位是冷锋的锋后丙及低压中心甲地附近。 (4)从图示等压线分布分析,D处的气压值比B处高,D处等压线分布比B处密,所以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更大。 【点睛】1、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 (1) 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 (2) 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 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 (4)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顺时针辐散;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2、形成风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在非赤道地区,风向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近地面的风向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呈现出与等压线斜交的特点,高空及辽阔海洋上一般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55.某城市将建印染厂、水厂、污水处理厂、科技园区和生态公园。下图中的A、B、C、D、E五处可供选址,该地盛行东风。据此并读图,回答问题。 在A、B、C、D、E五处中: (1)印染厂宜选址于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厂宜选址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污水处理厂宜选址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技园区宜选址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态公园宜选址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在居住区的河流下游和盛行风向的下风向(2)E 在城区河流的上游(3)A 在城区污染源的下游(4)D 靠近高等院校(5)C 在污染型企业与居住区之间 【解析】 考查城市规划布局。 印染厂污染水源,应当布局在河流下游;水厂需要较好的水质,应布局在河流上游;污水处理厂应该布局在污染工厂的下游;科技园区需要高科技人才,应当靠近高等院校;生态公园要建在污染工厂与居住区之间,可以减少居住区的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