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一中、阿城二中、宾县三中、尚志五中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一中、阿城二中、宾县三中、尚志五中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呼兰一中 阿城二中 宾县三中 尚志五中四校联合体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题 一、单选题(每题 2分,共 50分)‎ ‎1.下列各组中,属相邻的两个省级行政区的是( )‎ A. 黑龙江省和辽宁省 B. 云南省和广东省 C. 甘肃省和重庆市 D.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行政区划。‎ ‎【详解】黑龙江省和辽宁省之间隔了吉林省,云南省和广东省中间间隔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重庆市,间隔四川与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互为邻省,故本题选D。‎ ‎2.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B. 我国东临太平洋,东部广大地区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 C. 我国主要位于热带 D.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近50°,南北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领土主要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主要位于北温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读我国陆地领土四至点的经纬度位置,完成下列小题。‎ ‎3. ②端点是我国陆地领土的( )‎ A. 最西端 B. 最东端 C. 最北端 D. 最南端 ‎4. ④端点所在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征是( )‎ A. 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B. 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分布特征 C. 农业以“河谷农业”为主 D. 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 ‎【答案】3. B 4.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四至点。‎ ‎【3题详解】‎ 根据四个端点的经纬度可知,①是最南端,②是最东端,③是最北端,④是最西端。故选B。‎ ‎【4题详解】‎ ‎④端点所在省级行政区是新疆,“三山夹两盆”是新疆地形的分布特征。新疆北部受西风影响,降水多。“河谷农业”主要分布的青藏高原地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位于东北地区。故选B。‎ ‎【点睛】最北端:位于东八区,北纬53度33分,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南端:位于东八区,北纬3度52分,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八仙暗沙和立地暗沙在曾母暗沙西南边,是南海未曾正式公布的地名。虽然它们比曾母暗沙更靠南,但一般认为曾母暗沙是中国最南端)‎ 最西端:位于东五区,东经73度40分,真正的西至点在帕米尔高原上,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交界处略南的一座雪山上。‎ 最东端:位于东九区,东经135度2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 下图示意洞庭湖水系上游一次洪水过程中洞庭湖出、入湖径流量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此次洪水过程中,洞庭湖汇入长江的湖口处水流速度最快的时刻出现在( )‎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丁以后 ‎6. 随着退耕还湖面积的扩大,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径流的变化应是( )‎ A. 湖泊峰值水位变高 B. 出湖径流量峰值提前 C. 入湖径流量峰值增大 D. 出湖径流量峰值增大 ‎【答案】5. B 6. C ‎【解析】‎ 试题分析:‎ ‎【5题详解】‎ 洞庭湖汇入长江的湖口处水流速度最快,也就是出湖径流量最大,为乙—丙时间段,故选B。‎ ‎【6题详解】‎ 由于退耕还湖,洞庭湖的面积增大,蓄水能力增强,同样洪水过程,湖泊峰值水位降低,A错。由于蓄水能力增强,出湖峰值推后,调节水位能力增强,出湖峰值会减小,BD错。由于湖泊容量增加,入湖流量峰值增大,C对。故选C。‎ ‎【考点定位】河流与湖泊的关系、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名师点睛】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判读:‎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表述了河流径流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河水的空间来源和时间变化的总体反映,它是由纵、横坐标组成的坐标图。‎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判读步骤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及方法,特别是纵坐标应更加关注。如代表几个地理事物,各个地理事物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等。‎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如流量大小、汛期及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及断流情况,以及流量的年际变化情况等。‎ ‎①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纵坐标中流量数据(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②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弯曲的变化幅度,可以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的年际变化规律)。‎ ‎(3)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①流量的大小。‎ ‎②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 ‎③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④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4)从流量过程曲线图中分析河流补给。‎ ‎①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②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③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④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⑤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下图为我国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分布图,图中Ⅰ为海洋性气候区,Ⅱ为海洋性过渡气候区,Ⅲ为大陆性过渡气候区, IV为大陆性气候区。‎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 关于图中甲地区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A. 海洋性气候——经度位置 B. 海洋性过渡气候——地形、地势 C. 海洋性过渡气候——纬度位置 D. 大陆性气候——地形、地势 ‎8. 下列关于各类气候区气候资源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Ⅰ类气候区纬度低太阳能资源最丰富 B. Ⅱ类气候区雨热同期,适于水稻生长 C. Ⅲ类气候区降水均匀洪涝灾害较少 D. IV类气候区气温年较差大,利于农作物生长 ‎【答案】7. B 8. 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7题详解】‎ 根据河流形状和陆地轮廓,图中甲地区是四川盆地,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受周围山地阻挡,冬季风影响小,形成亚热带气候类型,属于海洋性过渡气候,B对,A错。海洋性过渡气候区分布在Ⅱ区域,C错。大陆性气候区分布在Ⅳ区域,D错。‎ ‎【8题详解】‎ 关于各类气候区气候资源的评价,Ⅰ类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在IV,A错。Ⅱ类地区雨热同期,适于水稻生长,B对。 Ⅲ类气候区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洪涝灾害较多,C错。Ⅳ类地区气温年较差大,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水分不足,不利于作物生长,D错。‎ ‎9.关于我国温度带的正确叙述是( )‎ A.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河流都不结冰 B. 塔里木盆地主要位于中温带 C. 台湾、海南两省全部属于热带 D. 秦岭一淮河一线基本上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亚热带的河流都不结冰,暖温带河流冬季结冰,A错。塔里木盆地主要位于暖温带,B错。台湾的南部、海南的全部属于热带,C错。秦岭—淮河一线基本上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D对。‎ ‎【考点定位】我国温度带分布及划分界线。‎ 下图是经纬网和中国著名山脉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四个小黑点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山脉( )‎ A. ①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B. ②位于青藏高原,是黄河的发源地 C. ③是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 D. ④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11. 图中山脉③的东、西两侧分别是( )‎ A. 山东省、山西省 B.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C. 外流区、内流区 D. 落叶林带、草原带 ‎【答案】10. D 11. B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对照地图,便于记忆。‎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判断:①为大兴安岭;②为河西走廊;③为太行山;④为南岭。大兴安岭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A错误;河西走廊不位于青藏高原,B错误。太行山两侧均为农耕区,C。南岭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D正确。‎ ‎【11题详解】‎ 图中山脉③的东、西两侧分别是河北省、山西省,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都是外流区,落叶阔叶林,B正确。‎ ‎【点睛】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由东北向西南大致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是我国地势一、二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是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分界线。‎ 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关于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正确叙述是( )‎ A. 降水集中在夏季 B. 下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 C. 黄土高原由黄河冲积而成 D. 中游地区植被覆盖率高 ‎13. 合理开发黄河流域的正确叙述是( )‎ A. 河套平原农业以水产养殖为主 B. 中游地区疏浚河道,发展航运 C. 兰州以上河段进行水能梯级开发 D. 下游地区重点开采煤炭、铝土 ‎14. 关于黄河洪涝灾害治理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上游修水库 B. 下游加固大堤 C. 下游挖入海新河 D. 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答案】12. A 13. C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本题主要考查点。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A正确;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水能资源并不丰富,B错误;黄河对黄土高原的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C错误;中游地区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植被覆盖率低,D错误。‎ ‎【13题详解】‎ 河套平原发展的是灌溉农业,不适宜发展水产养殖,A错误;兰州以上河段水能资源丰富、地势落差大,适合进行水能梯级开发,C正确;黄河的水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不适宜大力发展航运,B错误;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煤炭资源和铝土资源并不丰富,D错误。‎ ‎【14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黄河洪涝灾害主要治理措施是在上游修建水库,调蓄洪水,中游经过的黄土高原进行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减少下游地区泥沙淤积,下游加固大堤,减少下游决堤的威胁,下游不需要挖入海新河,投资大,不切实际。即选C。‎ 如果每个气候资源类型以3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三个数字从左至右分别表示水分资源、热量资源、光照资源的质量等级。读下面我国气候资源类型分布表。‎ 完成下面小题。‎ ‎15. X地可能是( )‎ A. 柴达木盆地 B. 漠河附近地区 C. 台湾西部平原 D. 江汉平原 ‎16. Y类型代号应为( )‎ A. 134 B. 421 C. 143 D. 222‎ ‎【答案】15. B 16.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西北地区更少;热量条件南方多北方少,光照资源藏高原最多,其次是我国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比较少。‎ ‎【15题详解】‎ X热量资源最少,光照资源比较少,水资源相对比较多,比较四个选项,最可能的是漠河附近地区,选择B。‎ ‎【16题详解】‎ 塔里木盆地水分条件最差,热量资源较好,光照条件相对很好,Y类型代号应为134 ,选择A。 ‎ 铁路运输是一种适宜于长距离运送客、货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读“我国部分地区铁路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7. 从上海到兰州最便捷的线路,依次经过的铁路枢纽有( )‎ A. 徐州、郑州、西安 B. 南京、济南、郑州 C. 西安、南京、徐州 D. 南京、武汉、洛阳 ‎18. 下列铁路线附近,既有观光、文化旅游景点,又有沙漠探险内容的是( )‎ A. 沪杭线-京沪线-京哈线 B. 陇海线-兰新线-南疆线 C. 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D. 陇海线-宝成线-成昆线 ‎【答案】17. A 18. B ‎【解析】‎ 了解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掌握主要交通线路枢纽的名称。注意题目中按顺序排列交通枢纽的名称。‎ ‎【17题详解】‎ 读图,从上海到兰州走便捷的线路,依次经过的铁路枢纽有徐州、郑州、西安,A对。不经过济南、武汉,B、D错。先经过南京、徐州,再经过西安,C错。‎ ‎【18题详解】‎ 铁路线附近,既有观光、文化旅游景点,又有沙漠探险内容的是陇海线-兰新线-南疆线,B对。其它选项线路,没有沙漠探险内容,A、C、D错。‎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由若干工业基地组成。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煤、铁、石油资源丰富,高新技术发达的工业基地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③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 (   )‎ A. 工业基础薄弱 B. 交通条件落后 C.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D. 劳动力不足 ‎【答案】19. B 20.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工业,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辽中南地区,②为京津唐工业区,③为沪宁杭工业区,④为珠三角工业区,其中京津唐工业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高新技术发达,故选B。‎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辽中南地区,②为京津唐工业区,③为沪宁杭工业区,④为珠三角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但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故选C。‎ ‎【点睛】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规模最大、效应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1.工业的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2.地处长江三角洲,有丰富的工业资源;3.水陆空交通发达,有统一的电网;4.区内有众多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科技力量雄厚(劳动者素质高);5.有广阔的经济腹地-长江流域(市场广阔)。 制约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区能源资源不足,人口分布、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发展不平衡。‎ ‎21.根据我国农业部2003年2月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图所示。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 A. 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B. 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 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 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农作物的分布。①分布在东北平原,这里土地广阔,黑土肥沃,温带季风气候,适合大豆生长,②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为油菜,③分布在华北地区、长江流域和新疆,为棉花,④分布在西南地区,为甘蔗。故答案选D项。‎ 读我国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有关图示四地农业发展条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区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光照不足 B. 乙地区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分不足 C. 丙地区发展河谷农业的优势条件是土壤肥沃 D. 丁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是后备土地丰富 ‎23. 我国海南岛利用光热条件,重点发展蔬菜,花卉的生产供应北京市,主要依据是( )‎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②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 ‎③优良的品质和政策优势 ④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22. B 23. C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详解】‎ 甲地区位于宁夏平原北部、黄河以西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光照充足;乙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分不足;丙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势较低,热量较为充足,有灌溉水源,适宜发展灌溉农业;丁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农业发展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23题详解】‎ 海南岛和北京距离较远,海南岛的蔬菜、花卉运送到北京市场,离不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考点定位】该组试题考察农业区位因素。‎ 人们常用“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来形容青藏高原的气候特色。在青海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下图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局部图。‎ 完成下列小题。‎ ‎24. 下列解释正确的有( ) ‎ ‎①“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青藏高原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都较大 ‎ ‎②“一日须携四季装”——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 ‎ ‎③“山下百花山上雪”——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明显 ‎ ‎④“日愁暴雨夜愁霜”——该地区白天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暴雨;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易结霜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5. 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或面临的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光照资源丰富,可在区内大力推广小麦种植 B. 该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增加牲畜数量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之一 C. 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干旱、霜冻、风沙 D. 该地区南部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答案】24. C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①“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说明青藏高原气温的年变化小、日变化较大;④“日愁暴雨夜愁霜”,说明该地区白天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暴雨;海拔高,空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温度低易结霜;故①④错误,可以排除,C项正确。‎ ‎【25题详解】‎ 该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不适宜种植喜热作物小麦;该地区虽然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增加牲畜数量会造成草场退化,土地荒漠,不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主要是高寒、大风、冻土。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二、综合读图题 ‎26.读“我国某地区略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地理事物名称: ‎ 山脉:A__________平原:D__________‎ ‎(2)C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请至少列举出三个方面。‎ ‎(3)简要描述F河流的水文特征。‎ ‎(4)图示东南部平原及河谷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优质大米产地,试从气候角度评价该地区盛产优质大米有利条件。‎ ‎【答案】(1)A长白山脉 D三江平原 ‎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地势二三阶梯的分界线;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种植业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等。‎ ‎(3)流量较小;含沙量较大;夏汛为主(有春汛现象)且汛期较短;结冰期较长。‎ ‎(4)单季生长期长、物质积累多;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物质积累;冬季气温低,不利于病虫害越冬,农药使用量少;夏秋季节白昼长,日照较充足。‎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山脉走向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A是长白山;D是三江平原。‎ ‎(2)C是大兴安岭,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地势二三阶梯分界线、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界线、内蒙谷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 ‎(3)F河位温带季风气候区,流量较小,含沙量较大;夏季降水多以夏汛为主,汛期较短;春季有积雪融水,有春汛现象;纬度较高结冰期较长。‎ ‎(4)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水稻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冬季气温你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夏秋季节白昼长,日照充足。‎ ‎【考点定位】我国东北地区地理特征 ‎27.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过对青藏高原的长期考察,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移动。这种推移的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目前的中国带来什么影响,但是经过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 材料二 青海省气象局近40年来的气象资料显示,青藏高原温度平均每10年升高0.169℃,而过去的100年,世界平均气温仅上升了0.7℃。‎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地区简图。‎ ‎(1)M湖是________ (名称),试分析近年来该湖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 ‎(2)说出青藏高原气候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3)在松潘以北地区有我国一块著名的沼泽地,试分析该地区形成沼泽的自然原因。‎ ‎【答案】(12分)‎ ‎(1)青海湖 主要自然原因是该地区近年来降水偏少,造成入湖水量减少;同时由于“温室效应”不断加剧,蒸发量增加,入湖水量少于蒸发量,使湖面缩小;再次,湖泊流域范围内人类活动加剧,截留了不少流入湖泊的水量,致使流入湖泊的水量减少。‎ ‎(2)优势:光照条件好;劣势:热量差。‎ ‎(3)①该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属于半湿润地区;②该地区地势低洼,附近河流向此聚集,排水不畅,同时黄河也流经此地区,水源充沛;③该地区地处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全年气温均比较低,蒸发微弱(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题,M为青海湖。由于地处内陆地区蒸发量较大,降水较少;加之工农业和城市用水量增加,致使该湖湖面面积缩小。‎ 第(2)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但是,正是由于海拔高,热量条件差,形成典型的高寒气候。‎ 第(3)题,由于该地区降水比较多,加之地形较周围低,同时黄河流经此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蒸发弱,所以形成了沼泽。‎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局部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2)明确海拔对青藏高原气候资源的影响。(3)题文中沼泽形成的原因从地形和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分析作答。‎ ‎28.江西省三清山旅游景区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 位于我国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境内的三清山,属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景观,该地断裂、裂隙发育,上亿年的风雨侵蚀,造就了奇峰怪石的景观,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也是江西省重点开发的旅游景区。‎ ‎(1)简述三清山旅游景区奇峰怪石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2)分析三清山旅游景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答案】断裂裂隙发育,构成了三清山自然景观的基本面貌;景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区,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花岗石易被风化侵蚀。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景区奇峰怪石的景观。‎ ‎(2)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紧邻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较发达地区,客源广、游客多,消费能力强;景区外围宾馆、停车场等服务设施齐全;环山公路、索道直通旅游景区;由省政府的重视和政策保证。‎ ‎【解析】‎ 整体分析:利用材料信息,三清山断裂裂隙发育,花岗岩地貌分布广。花岗石被长期的风化侵蚀,形成奇特的形态。旅游业发展条件,主要从资源特点、客源地距离、交通、地区接待能力等方面分析。‎ ‎(1)根据材料,三清山断裂裂隙发育,构成了三清山自然景观的基本面貌。景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花岗石被长期的风化侵蚀,形成奇特的形态。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景区奇峰怪石的景观。‎ ‎(2)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紧邻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较发达地区,旅游客源市场广、游客多,消费能力强。景区外围宾馆、停车场等服务设施齐全,接待能力强。有环山公路、索道直通旅游景区,交通便利,便于游客集散。有省政府的重视和政策保证,推动旅游业发展。‎ ‎29.读“我国西部地区某村镇资源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2)去此地旅游,在出行前,旅游者应做好哪些工作?‎ ‎【答案】(1)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均有) , 有独特性(非凡性),浏览价值高。旅游资源地域组合及集群状况较好;‎ ‎(2)收集旅游地信息,选择恰当的旅游方式,设计旅游路线,准备好旅游用具。‎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规划。‎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有石林、雪山、有傣家竹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均有,旅游资源丰富, 石林、雪山有独特性,浏览价值高。旅游资源相距较近,地域组合及集群状况较好;‎ ‎(2)了解该名胜古迹或目的地概况,旅游地天气,确定好目的地后,决定出行工具,制定出行路线,据出行地点准备出行物品,对旅游消费进行预算。‎ ‎30.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酸雨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所给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的变化趋势如何? 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其危害。‎ ‎(2)防治该地区酸兩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变化趋势:波动上升趋势。‎ 原因:工业的发展,煤的大量使用,酸性气体排放增多;汽车尾气排放不断增多。‎ 影响:使河湖水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繁殖及其生长;土壤酸化,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腐蚀建筑物,造成文物损失;腐蚀树叶,影响森林生长。‎ ‎(2)措施:加强环境立法、执法和监测的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公众的参与意识;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高耗能产业的比重;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酸雨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点在于熟知酸雨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材料分析答题。‎ ‎【详解】(1)由图可以看出,酸雨的整体趋势为波动上升;出现的原因主要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和生活中排放的酸性气体两方面分析,工业中煤的大量使用,酸性气体排放增多,生活中汽车尾气排放的酸性气体不断增多。危害主要分析地表水环境、土壤、生物以及建筑物等方面,使河湖水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繁殖及其生长;土壤酸化,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腐蚀建筑物,造成文物损失;腐蚀树叶,影响森林生长。(2)措施主要从能源利用、污染气体排放、监管和大众参与意识等方面分析答题。包括加强环境立法、执法和监测的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公众的参与意识;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高耗能产业的比重;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31.下图为我国洞庭湖沿岸某地的195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说明该湖区1950年-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 ‎(2)简述该地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及周围地区产生的环境影响。‎ ‎【答案】(1)湖泊面积减少;居住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增多;出现工业用地。‎ ‎(2) 湖泊对河流的调蓄能力下降;工业废水的排放,水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 ‎【解析】‎ ‎(1)对比两图可以看出,该区域农业、居住用地增多,湖泊面积减少。‎ ‎(2)图中农业、居住用地、工厂建设占地面积增多,湖泊面积减少,因此对邻近地区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从湿地的环境效益、工业污染等方面考虑。湿地的环境效益主要包括:保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等。‎ ‎32.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比图中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温年较差________(大、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 ‎(2)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表格中。‎ ‎【答案】(1)小;地形 ‎(2)‎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值线的综合分析。‎ ‎【详解】(1)根据等值线分布一般规律“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判断A处较两边气温年较差小;结合地理位置判断大致位于大兴安岭。‎ ‎(2)B地区为江淮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光热水资源充足;利于水稻生产,但降水集中,多旱涝灾害;C地区为三江平原,温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高,故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但当地土地资源丰富,地广人稀,黑土广布,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 ‎33.红地球葡萄穗大、粒大、色泽艳红、果肉脆硬、含糖量高,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近些年来渭北黄土高原区形成了红地球葡萄专业产区。读图,回答问题。‎ ‎(1)从内外力作用简述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 ‎(2)简析渭北高原地区红地球葡萄种植的有利地形和气候条件。‎ ‎【答案】(1)岩层断裂下陷;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 ‎(2)高原地形,多向阳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充足,降水较多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质作用和农业。‎ ‎【详解】(1)渭河平原形成中的内外力表现和作用有: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渭河泥沙的沉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 ‎(2)从图中可以看出,渭北高原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且多向阳坡地,所以导致该地气候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光照丰富、热量充足、降水较多这些条件都有利于红地球葡萄的种植。‎ ‎【点睛】此类考题用一个人们熟悉的地理环境设题,主要考察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