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22/24/7b8a1228f4c86262fa6782dab731e8a9/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22/24/7b8a1228f4c86262fa6782dab731e8a9/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22/24/7b8a1228f4c86262fa6782dab731e8a9/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2018年10月23日10时,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当日某记者赶去拍摄港珠澳大桥日落照片。回答下列各题。 1. 照片拍摄时,相机镜头的朝向是 A. 西北 B. 西南 C. 东南 D. 东北 2. 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举行时,新加坡(1°N,104°E)还需多长时间迎来下一个日出 A. 21个小时 B. 9个小时 C. 20个小时 D. 3个小时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10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是冬半年,日落西南方向。照片拍摄时,相机镜头的朝向日落方向,是西南方向,B对。A、C、D错。 【2题详解】 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举行时,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时间,是23日10时,新加坡位于104°E,是东7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此时是新加坡时间9时。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日出时间约是地方时6点,还需约21个小时迎来日出,据此分析选A。 【点睛】10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是冬半年,日落西南方向。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日出时间约是地方时6点。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某日国际标准时间1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3. 图示时刻 A. 北京艳阳高照 B. 吉林南部阴雨天气 C. 杭州湾吹西北风 D. 台湾海峡波涛汹涌 4. 甲气压系统强盛的季节 A. 巴西高原上草木枯黄 B. 北京市物体的影子逐渐变短 C. 是南极考察黄金时期 D. 上海市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5. 乙气压系统势力偏弱的年份 A. 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强 B. 长江流域伏旱时间偏长 C. 华北地区夏季用水紧张 D. 松花江流域防洪压力大 【答案】3. B 4. A 5. C 【解析】 【3题详解】 图示时刻国际标准时间12时,是0时区的区时,此时北京时间20时,可能是傍晚,A错。 吉林南部受低压中心影响,可能是阴雨天气,B对。根据等压线数值,杭州湾吹偏南风 ,C错。台湾海峡受高压脊影响,等压线稀疏,风力小,波浪小,D错。 【4题详解】 甲是低压中心,该气压系统强盛的季节,亚欧大陆受低压控制,北半球是夏季,巴西高原上是冬季,草木枯黄,A对。夏季,北京市物体的影子先变短,后变长,B错。南极考察黄金时期,北半球是冬季,C错。夏季日出东北方向,上海市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D错。 【5题详解】 乙气压系统是高压中心,势力偏弱的年份,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势力较弱,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弱,A错。长江流域伏旱时间偏短,B错。华北地区雨季短,降水少,夏季用水紧张,C 对。松花江流域降水少,防洪压力小,D错。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 图中区域位于大陆以西的大洋是 A. 大西洋 B. 印度洋 C. 太平洋 D. 北冰洋 7. 甲乙两地植被类型不同,乙地植被类型主要是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热带草原 D. 热带雨林 8. 若甲乙两地同时位于晨昏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地白昼更长 B. 两地昼长相同 C. 太阳直射赤道上 D. 乙地昼夜差异大 【答案】6. C 7. D 8. D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图中区域是中美洲地区,位于大陆以西的大洋是太平洋,C对。图示大陆以东是大西洋的加勒比海,A错。B、D错。 【7题详解】 甲乙两地植被类型不同,乙地位于热带,应是热带植被类型,A、B错。乙地冬季处在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东北信风来自海洋,且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携带水汽多,降水丰富。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丰富,乙地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类型主要是热带雨林,D对,C错。 【8题详解】 若甲乙两地同时位于晨昏线上,该晨昏线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若是晨线,甲地白昼更长,若是昏线,甲地白昼较短,A错。该是不是二分日,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上,C错。两地都在北半球,纬度不同,昼长不同,B错。乙地纬度较高,昼夜差异大,D对。 【点睛】图中区域是中美洲地区,位于大陆以西的大洋是太平洋。乙地位于热带,冬季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丰富。该晨昏线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上。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9. 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①风力 ②重力 ③太阳辐射 ④温室效应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0. 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下径流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9. B 10. C 【解析】 本题以沙漠地区的“日光蒸馏法”作为考查的材料对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等知识进行考查,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意义。沙漠中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从图中可见,地面的水分在太阳照射之下水分蒸发出来,而又被塑料膜拦截,塑料膜随坑自然凹陷,坑面与塑料膜形成弧形,水珠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汇集与凹陷部位降落到容器中。故动力为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因此②③正确,没有风对水汽的输送过程,所以与风力、温度效应关系不大。①④错;故B正确。 【10题详解】 读图,该方法可以模拟的环节主要有蒸发,①对;没有输送环节,②错误;水汽的凝结、滴落,类似于大气降水过程,③对;没有地下径流,④错误。故①③正确,答案选C。 和田玉古名昆仓玉,从地质科学观点看,和田玉是指分布于中国昆仑山,由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交替而形成的玉矿。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经自然地质作用破碎而发生移动。磨圆程度好的成为籽料。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 下列岩石与和田玉成因最类似的是 A. 大理岩 B. 板岩 C. 玄武岩 D. 砂岩 12. 推测古人采集和田玉籽料最佳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3. 玉石、珠宝等首饰多分布在大型商场的一楼,主要是因为这些商品 A. 市场需求量大 B. 消费者喜爱 C. 造价成本高 D. 付租能力强 【答案】11. A 12. C 13. D 【解析】 【分析】 本题组关键是根据题意获取玉石的形成和古代采玉的季节,然后根据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难度较小。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和田玉是由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交替而形成的玉矿,因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形成的变质岩,大理岩为高温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A正确;板岩为高压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B错误;花岗岩为岩浆岩,C错误;砂岩为沉积岩,D错误。据此分析选A。 【12题详解】 由磨圆程度好的成为籽料可知,和田玉主要形成于河流中,昆仑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西北内陆地区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水量大;秋季气温降低,河流水量减少,河床裸露,是古代在河床上拣玉的最佳季节,C正确。 【13题详解】 大型商场的一楼往往地租较高,一般附加值高的产品才会选择一楼。玉石、珠宝等首饰价值较高,附属价值较高,这些商品的付租能力较强。 【点睛】岩石为矿物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可以按照其成因,可以分为三在类,分别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喷出地表的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为侵入岩;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层理结构并常含有化石;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而成的。 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是吉兰泰盐湖古湖堤示意图,古湖堤呈线状或条带状分布,实测宽度为5~100米。某考察队在其中一条古湖堤(道口梁)上钻孔取样发现淡水螺贝等化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 推测古河流最可能经过 A. 甲地附近 B. 乙地附近 C. 丙地附近 D. 丁地附近 15. 推测道口梁所在古湖堤形成时,图示区域 A. 湖泊盐度增加快速 B. 地壳抬升运动强烈 C. 气候总体温暖湿润 D. 风力堆积作用显著 16. 推测古湖堤钻孔取样的样品 A. 砾石磨圆度都很差 B. 岩性都坚硬致密 C. 都具有层理构造 D. 都有淡水生物化石 【答案】14. A 15. C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古湖堤实测宽度为5~100米。推测出有河流经过地区古湖堤相对较宽,根据图例,甲地推测古湖堤与实测古湖堤相距较远,说明最可能有古河流经过,A对。乙、丁地附近相距较近,可能性小,B、D错。丙地无实测古湖堤,可能性小,C错。 【15题详解】 某考察队在其中一条古湖堤(道口梁)上钻孔取样发现淡水螺贝等化石,说明道口梁所在古湖堤形成时,图示区域湖泊是淡水湖,A错。水域面积大,说明气候总体温暖湿润,降水多,河流流入的水量大,C对。实测古湖堤宽度大,说明地壳相对稳定,流水堆积作用显著,B错。古湖堤形成,不能体现风力堆积作用 ,D错。 【16题详解】 古湖堤钻孔取样的样品都是沉积岩,可能有化石,但不一定都有化石,D 错。沉积岩都具有层理构造,C对。流水侵蚀影响,砾石磨圆度都很好,A错。沉积岩的岩性不一定坚硬致密,B错。 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A. 淡水枯竭 B. 气候变暖 C. 臭氧层破坏 D. 酸雨危害 18. 近十几年来,岛屿上生物种类呈快速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 岛屿封闭 B. 地形单调 C. 人类破坏 D. 降水过多 【答案】17. B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该岛受海洋影响深刻,气候寒湿,淡水资源丰富;地域狭小,缺乏现代工业,受酸雨危害程度低;臭氧层破坏对两极地区及青藏地区影响深刻;岛屿周边地势低,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岛屿面积减小,居住环境受限,故气候变暖是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据此分析选B。 【18题详解】 近十几年来,岛屿的地形、封闭性及降水量等自然条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而生物种类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只能是人类破坏。据此分析选C。 【点睛】全球变暖会引发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出现水源短缺;出现“粮荒”;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破坏;极端天气频繁等。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山地示意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OOm,虚线为山脊线,实线为海拔 2000m的完整等高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甲地与乙地的高差可能是 A. 100m B. 122m C. 299m D. 300m 20. 该山地的基带最可能是 A. 草甸草原带 B. 常绿硬叶林带 C. 落叶阔叶林带 D. 常绿阔叶林带 2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山顶有终年积雪 B. 从山顶可眺望丙地 C. 甲地东侧比西侧降水多 D. 乙地北侧比南侧光照多 【答案】19. B 20. D 21. C 【解析】 【分析】 该题组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以及垂直地域差异。 【19题详解】 由图示信息判断,甲地海拔大于2100米小于2122米,乙地海拔大于1900米,小于2000 米,故两地的高差大于100米小于222米。选B。 【20题详解】 该山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故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选D。 【21题详解】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气温高于20ºC,山顶气温高于0 ºC,不会有终年积雪,A错误;从山顶到丙地,坡度先缓后陡是凸形坡,故从山顶不可眺望丙地,B错误;甲地东侧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C正确;北侧是山地阴坡,南侧是山地阳坡,乙地北侧比南侧光照少,D错误。故选C。 【点睛】山地基带是当地地带性自然带一致。 固体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2017年5月10日起,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开采出可燃冰。2017年7月9日14时52分,可燃冰的试采井在连续60天稳定产气后正式关井,这也标志着我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神狐海域位置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2. 若在神狐海域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则可能 A. 缓解全球变暖 B. 影响海洋生态 C. 很快取代石油 D. 改变海流方向 23. 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C. 青藏高原 D. 东南丘陵 【答案】22. B 23. C 【解析】 【分析】 本题可燃冰的开采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区域资源开发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在解答本题时认真阅读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这对解答本题来说比较重要。 【22题详解】 可燃冰的开采无法缓解全球秋后变暖的问题,因此A错误;固体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若在神狐海域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必会破坏海底形态和海洋水生环境,会影响海洋生态,因此B正确; 可燃冰的由开采到大规模的推广使用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很快取代石油是不可能的,所以C错。故选B。 【2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华北平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都无永久冻土分布,因此A、B、D都错;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很多地方都有永久冻土分布,因此C正确。 【点睛】第1题容易误选A项;第2题的解题关键是认真阅读本题材料中的“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这句话。 甘肃省永泰地区原是曾是一座宜居的古城,近几十年来,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严重,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中的居民被迫外迁。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4. 导致永泰城中居民外迁的主要因素是( ) A. 社会经济 B. 宗教信仰 C. 家庭婚姻 D. 生态环境 25. 影响永泰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然资源 B. 科学技术 C. 消费水平 D. 开发程度 【答案】24. D 25. A 【解析】 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严重,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自然环境恶化,城中的居民被迫外迁。导致永泰城中居民外迁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决定因素是能够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资源。 【24题详解】 近几十年来,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严重,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中的居民被迫外迁。导致永泰城中居民外迁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D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经济、宗教信仰、家庭婚姻对居民外迁的影响,A、B、C错。 【25题详解】 根据木桶理论,影响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决定因素是能够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资源,该地水资源匮乏,属于自然资源。影响永泰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A对。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开发程度不断加强,不是人口外迁的原因,B、D错。内陆地区消费水平较低,不是外迁的决定因素,C错。 下图示意我国1982--2017年流动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6. 2010年后,我国流动人口增长规模下降,主要是因为 A.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 B. 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C. 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提高 D. 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 27.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 阻碍沿海地区产业转型 B. 优化人力资本的配置 C. 农村空巢老人明显增多 D. 城镇化水平快速下降 【答案】26. C 27. B 【解析】 【26题详解】 经济差异是目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流动方向主要表现为从内地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近年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可就近就业,故C正确。农村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可集中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劳动力投入,有利于人口流动;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突出与流动人口增长规模下降无直接关联。故A、B、D错误。 【27题详解】 由上一小题可知: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导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回流。因此有利于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农村空巢老人明显减少、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故A、C、D错误。劳动力伴随产业流动的过程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本在区域间的配置,提高劳动生产力。故B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我国的产业转移知识,属于基础题目,较容易。 城市住房供需匹配系数反映了一个城市住房和供需之间的关系,是住房需求量与住房供给量之间的比值。下图是我国部分城市未来五年住房供需匹配系数预测数据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8. 下列城市住房供远大于求的是 A. 北京 B. 保定 C. 大同 D. 鄂尔多斯 29. 北京匹配系数最高,原因主要是 A. 人口大量迁入 B. 新婚人口多 C. 拆迁较多 D. 出生儿童较多 30. 近几年北京匹配系数出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 A.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 人口老龄化升高 C. 城市用地紧张 D. 产业向周边转移 【答案】28. D 29. A 30. D 【解析】 【28题详解】 该图反映的是住房需求量与住房供给量之间的比值。故比值越小则需求量越小,供给量越大。图中鄂尔多斯比值最低,则供给量最大需求量最小。选择D。 【29题详解】 北京匹配系数最高证明供小于求,主要是人口大量迁人,导致流动人口对住房的需求量大而住房供应量小导致的。选择A。 【30题详解】 随着雄安新区的建立以及环境的要求,北京大量产业外迁,导致人口减少,住房压力减轻。匹配系数开始下降,D正确。其他原因不是主要原因。 二、综合题(共40分) 31.木兰溪是福建省东部独流入海的河流,下游地区遭受严重洪灾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启了全流域综合整治,木兰溪从“谈洪色变”的历史创伤,变成了“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木兰溪下游地区易出现重度洪灾的自然原因。 (2)说出木兰溪综合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且降水集中;沿海多台风,多暴雨;上游支流多、汇水量大;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河道曲折、排水不畅;入海口处海水的顶托作用。 (2)河道整治、修建防洪堤、修建水库、裁弯取直、修建分洪设施等。 【解析】 【详解】1)洪灾多发原因从气候、地形、水系等方面分析,如位于河流下游还要从入海口海水顶托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当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且降水集中;沿海多台风,多暴雨;上游支流多、汇水量大;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河道曲折、排水不畅;入海口处海水的顶托作用。 (2)防洪的工程措施包括河道整治、修建防洪堤、修建水库、裁弯取直、修建分洪设施等。 3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最大的半岛,“斯堪的纳维亚”的意思是"黑暗的地方"。 材料二 下表为M地各月日平均日照时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日平均日照(h) 0.6 2.0 3.0 4.9 6.0 6.3 5.4 4.6 2.9 1.9 0.8 0.3 (1)简述M地各月日平均日照时数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说出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并简述的形成过程。 材料三 2018年5月22日,在第三届创新使命部长会议期间,瑞典、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等北欧国家能源部长在瑞典隆德发布清洁能源宣言,以加强北欧在清洁能源创新和应用方面全球领导地位。 (3)请你说出三种北欧的清洁能源,并选一种说明其丰富的原因。 【答案】(1)特征:日照时数常年偏少;夏季多冬季少。原因:全年降水多,云量大,日照时数少;与冬季相比,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时数相对较多。 (2)冰川侵蚀作用。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3)风能 水能 生物能 波浪潮汐能 地热能。 风能 终年吹西风 且海域广摩擦力小,风大。潮汐能 临海 有稳定的西风 受西侧半岛阻挡。地热 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地热资源非常丰富(任选一种说明理由)。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太阳辐射以及外力作用与地貌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特征:由材料二中的平均日照时数我们可以发现M地日照时数最长不到七个小时,可知其总体日照时数是偏少的;由表格内容可知夏季日照时间要明显长于冬季日照时间,因此可知其日照夏季多冬季少;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M地处在西风带内且受被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地全年降水较多,多阴雨天气,空中的云量大,对太阳的辐射削弱作用较强,因此总体日照偏少;读图可知M地处在中高纬度地带,夏季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带,白昼日照时间明显长于冬季,因此可知与冬季相比,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时数相对较多。 (2)读图可知甲半岛西侧是典型的峡湾地貌,由所学知识可知峡湾地貌,是由冰川的侵蚀作用造成的。冰川运动时侵蚀形成U形谷地,之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逐渐融化,U形谷的下端逐渐被海水淹没,最后形峡湾地貌。 (3)由所学知识可知,北欧一带处在西风带内,全年盛行西风,可知其风力资源较为丰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拔较高,其河流水量不仅丰富且落差较大,因此可知其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北欧森林资源丰富,可知其生物能较为丰富;读图可知北欧西部海岸线较长,可知其拥有丰富的潮汐能;北欧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可知其地热资源丰富; 【点睛】在解答第1题时首先要找出M地的准确位置,其次结合平均日照时数表,比较分析即可;第2题简述北欧地区的峡湾地貌的地质形成过程即可。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我国中部某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读图概括该省老年人口抚养比的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图示省份在2016年后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增加。总人口抚养比在2016年后增加,使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数量减少;等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中部省份的常住人口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人口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特点:读图可知该省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从2013年到2020年是逐年上升的,因此可知其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增加的;影响:读图可知该省的劳动人口在2016以后数量下降比较迅速,可知其劳动人口在减少老年人口抚养比有所加重,社会负担在加重。 【点睛】认真研读题干中的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要读准少儿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以及劳动人口所对应的符号是解答本题的一个关键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