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石家庄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
石家庄二中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文综地理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务必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和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古代,设置玉门关的主要目的是( ) A. 军事和政治 B. 文化和宗教 C. 农垦和移民 D. 经贸和旅游 2. 从西汉至今,玉门关城镇位置的变迁是因为( ) A. 寒潮侵袭 B. 水源地变迁 C. 公路的修建 D. 地质灾害 3.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图示地区将建成( ) A. 国际性商品谷物基地 B. 国家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C. 国家新能源开发基地 D. 劳动力密集产业承接地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玉门关在古代为通往西域的门户,是重要的屯兵之地,所以军事和政治是设置玉门关的主要目的。与文化和宗教、农垦和移民、经贸和旅游无关。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该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源是城市得以存在、发展的主导因素。图中河流为时令河,说明该地水源不稳定。由此可知,水源地变迁是从西汉至今玉门关城镇位置的变迁的主要因素,B正确。 故选B。 【3题详解】 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干旱少雨,日照天数长,多风沙,可以开发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建成国家新能源开发基地,C正确。该地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不适合建设商品谷物基地,A错误;该地深居内陆,不利于对外交流,B错误;该地劳动力资源不丰富,不适合承接劳动力密集产业,D错误。 故选C。 据央视新闻消息,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民间俗称“大七环”)将于2018年6月底主路贯通,该线路环绕整个北京,连通承德、廊坊、固安、张家口、崇礼等13个节点城市,将推动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形成新的格局。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 北京“七环”采用高速公路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A. 连接的城市更多 B. 通行效率高 C. 建设成本低 D. 地形条件优越 5. 影响北京“七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 地质条件 B. 城市规模 C. 城市分布 D. 经济水平 6. 北京“七环”的全线通车将会使 A. 沿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B. 京津冀联系更加密切 C. 区域经济差距加大 D. 能源运输压力减小 【答案】4. B 5. C 6. B 【解析】 【4题详解】 北京“七环”采用高速公路的主要原因在于高速公路行驶速度快,通行效率高。故选B。 【5题详解】 北京“七环”主要是将京津冀地区的更多城市连接到一起,使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更加方便,更好地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故选C。 【6题详解】 北京“七环”利用环线将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地区连接到一起,增加了一条新的出行线路,使京津冀联系更加密切,区域经济差距缩小;能源运输一般采用铁路运输方式,与高速公路通车无关;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可能会破坏沿线的环境。故选B。 下图所示地区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蜂巢屋”,一般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蜂巢屋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 A. 沙漠广布 B. 森林覆盖率低 C. 全年气候干旱 D. 河湖众多 8. “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推测其主要原因 A. 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B. 墙体坚固,稳定性好 C. 抵御夏季雨水 D. 防御冬季的风沙 9. 蜂巢屋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很多游客,从气候角度分析,最适宜的游览时间 A. 11~12月 B. 7~8月 C. 4~5月 D. 1~2月 【答案】7. B 8. A 9. C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7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地地处地中海东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地表不可能沙漠广布,A错;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不可能全年气候干旱,C错。该地区整体降水较少,不可能河湖众多,D错。该民居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因此该地森林覆盖率较低物资缺乏,因此采用茅草和泥土筑造,B正确。 【8题详解】 该地地处地中海东部,应属于地中海气候,该地应具有“夏季炎热,冬季多雨,春秋多风沙”气候特点。“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并不是越厚墙体坚固,稳定性好。茅草和泥土作为墙体材料才能起到坚固墙体的作用,B错。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C错误。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风沙天气少,因此厚墙并不能防御冬季的风沙,D错。厚墙可以阻隔夏季阳光,使得室内较为凉爽。还能阻挡冬季冷空气,室内降温慢,A正确。 【9题详解】 蜂巢屋地处地中海东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游客要去此地旅游应选择在春秋季节前去,气候较为适宜,因此选项中4-5月较为合适,C正确。 下图我国某省2011-2016年人口增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图中人口数量变化最小的一年是 ( ) A. 2012年 B. 2013年 C. 2014年 D. 2016年 11. 2014-2016年人口增长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城市房价增长快 B.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C. 产业升级和转移 D.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2014年人口的增长率为0,故这一年人口数量变化最小,选C。 【11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省近三年来人口增长变化表现为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人口机械增长率上涨快,这说明区域的人口拉力因素加强,结合选项,城市房价增长快不会导致人口大量迁入;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机械人口增长意义较小;产业升级和转移会使得区域工作机会增多,引力加大;生活水平在三年内很难大幅提高,据此最佳选项为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植被指数是对地表植被状况的度量,反映天然植被覆盖或农作物长势情况。植被指数随植被覆盖程度增大而增大。 河套灌区是我国的大型引黄灌区之一,该地区排水渠多与灌水配套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引水、排水相结合的灌溉系统。 位于河套灌区的五原县有近百年的向日葵种植历史,目前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52%,产量达21亿公斤,已成为全国向日葵产业示范基地。当地向日葵生产方式曾经以粗放种植和初加工为主,目前已形成集种子研发、试种培育、推广种植、精细加工、购销出口为一体的产业链。 (1)说出内蒙古自治区七月植被指数总体分布特点,并分别说明甲、乙两地植被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 (2)说明河套灌区独特排灌系统形成的地理条件。 (3)概括当前五原县向日葵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并说明促使该地向日葵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的主要举措。 【答案】(1)分布特点:自东向西(或自东北向西南)植被指数减小,原因:甲地降水量较大,森林、草原覆盖率高,乙地灌溉水源丰富,农作物覆盖率高 (2)降水量较少;临近黄河、灌溉水源丰富;地势低平、易积水,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等。 (3)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技术水平高等(任答2点)措施:加大政策支持;提高资金、技术投入,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市场营销,拓展市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任答3点)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有: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等。该题以植被指数变化为背景材料,推断出该地自然地理特征和分析形成原因,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详解】(1)内蒙古自治区七月植被指数总体分布特点,需要结合图例,着重描述清楚不同地区状况即可,原因可以从降水、灌溉等方面回答。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东部,降水量较大,森林、草原覆盖率高,乙地位于黄河附近,灌溉水源丰富,农作物覆盖率高。 (2)植被指数是对地表植被状况的度量,反映天然植被覆盖或农作物长势情况,河套灌区独特灌溉系统形成的地理条件,可以从降水、灌溉、地势低平等方面回答。该地距海远,降水量较少,临近黄河,灌溉水源丰富;地势低平,所以易积水,在太阳辐射的蒸发作用下,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等问题,河套灌区排灌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首先描述当前五原县向日葵种植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技术水平高等,促使该地向日葵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的主要举措,可以从政策、科技、市场等方面回答。根据材料信息“目前已形成集种子研发、试种培育、推广种植、精细加工、购销出口为一体的产业链”,说明促使该地向日葵生产方式发生转变,可以加大政策支持,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市场营销,拓展市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瓜达尔港地处巴基斯坦西南边陲荒漠,为天然深水港。港区所在的俾路支省以渔业、游牧业为主,经济落后,但天然气、煤、金属矿、硫磺、石膏等资源十分丰富。2013年前,该港每年只有极少量货物进港,出口量几近于零。2013年初我国取得其经营权,经投资扩建,2016年11月该港正式开航,“中巴经济走廊”由理念步入现实。下图为巴基斯坦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 (1)分析瓜达尔港长期以来货物进口量少,出口量几近于零的原因。 (2)有专家建议我国在瓜达尔港区投资建设重化工产业园,试评价其区位条件。 (3)请你为瓜达尔港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巴基斯坦西南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对外联系不便,港口腹地小,货运需求量小;区域经济落后(农业规模小、工业化水平低),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缺少农矿产品及工业制成品出口。 (2)优势:该地能源、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地价低;环境容量大;港口水运条件好。(优势角度任答其中两点)劣势:气候干旱、环境恶劣;河湖稀少,水资源不足;配套产业(工业基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劣势角度任答其中两点) (3)完善港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中巴铁路、疏港公路,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巴方)提供优惠政策与法律保障,吸引外资;(利用资源、劳动力优势,)发展临港加工业;注重环境保护措施。(其他措施合理也可得分)(任答其中四点)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瓜达尔港货物进口量少的原因,重化工产业园的区位条件,瓜达尔港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1)瓜达尔港长期以来货物进口量少,出口量几近于零的原因,可以从经济腹地、工业、交通、需求量等方面回答。 (2)我国在瓜达尔港区投资建设重化工产业园的优势可以从能源、土地、环境容量等方面回答,不利可以从降水少、生态环境脆弱等方面回答。 (3)瓜达尔港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以从拓展交通、保护环境、吸引外资等方面回答。 【详解】(1)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货运需求量小港口腹地小,对外联系不便;加上当地工农业较为落后,缺少农矿产品及工业制成品出口,故瓜达尔港货物进口量和出口量少。 (2)发展重化工产业园需要丰富的资源做后盾,根据材料可知,瓜达尔港区附近能源、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地价低,建设成本低,环境容量大,瓜达尔港运输便利。但是当地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水资源不足,配套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3)瓜达尔港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当地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因此要抓紧完善港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治理环境污染,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增强港口的吞吐能力;国家政策要大力支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部《白鹿原》让黄土地上的民俗村一下子变得热火朝天,可这股热潮来得快,去得也急。黄土地上的民俗村既少古迹,也少山水,所谓的民俗就是一条小吃街、两串红灯笼和几样老物件,走到哪里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今黄土地上的民俗村,大量商铺关门,巷道空无一人。 说明黄土地上民俗村游客稀少的原因,并为民俗村旅游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原因:民俗村景观单一,游览价值低;简单模仿民俗文化,跟风复制严重,缺乏特色。 建议:因地制宜,保护和修复传统风貌,突出民俗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深挖地方特色与游客需求的契合点,通过场景互动,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解析】 黄土地上的民俗村既少古迹,也少山水,所谓的民俗就是一条小吃街、两串红灯笼和几样老物件,走到哪里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说明游客稀少的原因是民俗村景观单一,游览价值低。简单模仿民俗文化,跟风复制严重,缺乏特色。民俗村旅游,应因地制宜,保护和修复传统风貌,突出民俗村特色。游客主要目的是娱乐、休闲,民俗村应弘扬传统文化,深挖地方特色与游客需求的契合点,通过场景互动,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穿山甲为二级保护动物,善于打洞,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以白蚁为主食,被誉为“山林卫士”。古人盲目认为穿山甲具“滋身健体、消肿排脓、通经下乳、疏风通络”等功效,使得以穿山甲为食材、药材的现象剧增,因穿山甲自身免疫系统脆弱,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故人工养殖至今尚未成功,如今穿山甲已经濒临灭绝。 (1)简述穿山甲濒临灭绝的原因。 (2)分析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1)穿山甲自身繁殖能力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误认为穿山甲具有药用功效,导致滥捕滥杀;人工养殖穿山甲未取得成功;仅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国家保护力度欠缺;城市化、山林利用过程中不注重生态保护,使穿山甲栖息地不断缩小。 (2)白蚁(因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破坏森林资源;生物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可知,穿山甲自身繁殖能力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根据材料“古人盲目认为穿山甲具‘滋身健体、消肿排脓、通经下乳、疏风通络’等功效,使得以穿山甲为食材、药材的现象剧增”可知,由于误认为穿山甲具有药用功效,导致滥捕滥杀;根据材料“因穿山甲自身免疫系统脆弱,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故人工养殖至今尚未成功”概括可知,人工养殖穿山甲未取得成功;根据材料“穿山甲为二级保护动物”可知,其仅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国家保护力度欠缺;从生存环境分析,由于未经科学调研的放生,导致穿山甲不能适应当地环境而死亡;城市化、山林利用过程中不注重生态保护,使穿山甲栖息地受损、岛屿化。 (2)结合材料“以白蚁为主食”分析可知,由于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白蚁因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破坏森林资源;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受损。 【点睛】第(1)题主要从自身的繁殖能力、生存环境改变和人们过度捕杀方面分析回答。第(2)题主要从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方面进行分析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