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长葛一中高二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长葛一中高二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河南省长葛市一高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严重 B.沙丘移向绿洲 C.河流水量减少 D.冰川融水减少 ‎2.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  )‎ A.禁止经济活动 B.节约并合理用水 C.加强矿产开发 D.大力发展畜牧业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一猎人欲到该地打猎。读图完成3~4题。‎ ‎3.猎人登上山顶,可能看到猎物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猎人熟悉动物习性,知道山羊喜欢在陡峻的山崖活动,而水鹿被追赶过后,会寻找有水的地方喝水。在这次打猎中,他捕获了山羊和水鹿,请问他最有可能分别在图中哪两处捕获这两种动物(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读某区域1月等温线及河流分布图,完成5~6题。‎ ‎5.已知图中a与b的温差为5 ℃,b等温线的数值为(  )‎ A.-5 ℃ B.0 ℃ C.5 ℃ D.10 ℃‎ ‎6.甲地附近等温线密集,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 B.地形 C.纬度 D.大气环流 ‎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题。‎ ‎7.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广人稀,西部人口稠密 B.东部城市化水平高,西部城市化进程快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西部农牧业发达 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回答8—9题。‎ ‎8.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 A.东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 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C.中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 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9.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 ‎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小 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中的频率越来越大。读GIS分层图,回答10~11题。‎ ‎10.根据上图可以推断出,正在分析的地质灾害最可能为(  )‎ A.泥石流 B.滑坡 C.火山喷发 D.地震 ‎11.一位年轻研究员不小心把完整的图层弄丢了,现在需要制作出完整的图层,它需要填 补的甲最可能是(  )‎ A.坡面起伏状况 B.坡面侵蚀状况 C.坡向 D.地层厚度 读我国局部气温(℃)、降水量(mm)等值线图,完成12~13题。‎ ‎12.据图判断,形成图示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A.印度洋 B.大西洋 C.北冰洋 D.太平洋 ‎13.图中甲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  )‎ A.土地荒漠化 B.森林破坏 C.水土流失 D.湿地萎缩 ‎14.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 A.热量充足 B.光照充足 C.降水丰富 D.水源充足 ‎16.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右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  )‎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④净化地表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在5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19--20题。‎ ‎19.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 B.农产品加工工业 C.冶炼工业 D.高新技术工业 ‎20.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B.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C.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D.增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我国资源型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下图为该区域简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下列关于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黄河含沙量大,工业水源水质差 B.扩大稀土产量,增加出口量 C.科技实力不强,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 D.靠近黄河、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22.下列有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B.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面临成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发展第三产业是唯一出 路 C.完善基础设施,关闭整合亏损严重且又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企业 D.对废矿区复垦,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23--25题。‎ ‎23.该河的水文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 ‎ A.河流年径流量较大 B.河流的汛期较长,主要集中于夏季 C.冬季无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D.河水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4.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①经济发达,基础好 ②廉价水电 ③有色金属原料丰富④科技发达⑤廉价水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25.近年来该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该问题的出现与下列现象基本无 关的是(  )‎ A.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需水量大增 B.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 C.水体污染严重,许多水体水质下降 D.气候变得干旱,降水减少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 材料 包兰铁路全长990千米,其中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后,风沙对铁路的危害非常严重。在治沙过程中,老一代治沙人根据腾格里沙漠的特殊环境,创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做法,保障了铁路的安全。图甲为包兰铁路部分路段和某观测断面示意图。‎ ‎(1)描述图甲观测断面处的地表自然环境特点。(6分)‎ ‎(2)说出该地区冬季的盛行风,并分析其形成过程。(6分)‎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恐怖”胶林面积。‎ 西双版纳位于100°16′E~101°50′E和21°10′N~22°24′N之间,是全国最适宜橡胶种植的地方之一。全州植胶总面积从1988年的7.7万公顷增加到41万公顷,使云南省一举超越海南成为全国橡胶产量最大的省份。虽然这个数字还有人认为太保守,但是当地人都用“恐怖”这个词汇来描述西双版纳的胶林面积,胶林左右着当地人们的生活。‎ 材料二 橡胶林——绿色沙漠。‎ 橡胶树在20~30℃才能正常生长和产胶,5℃以下即受冻害,并且橡胶枝较脆弱,橡胶树采割期为25~30年,有淡旺季之分。每年2~4月、8~10月为淡季,每年5~7月、11月到次年1月为旺季,胶林具有独占性。橡胶种植过程:砍伐烧尽原有森林→土壤挖深重翻→种幼苗→除去再次生长的植物(往往使用光谱性除草剂)以保证橡胶树健康生长——5~6年后开割橡胶。为了保证橡胶林的产量,需要控制单位面积的植株数,尽量扩大间距。‎ 材料三 西双版纳气候资料柱状图。‎ ‎(1)说出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最高气温出现在5月份的主要原因。(6分)‎ ‎(2)分析西双版纳大面积发展橡胶种植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6分)‎ ‎(3)分析西双版纳大面积种植橡胶前后气候的变化。(8分)‎ ‎28.(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汉江全长1 532千米,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汉江航运价值高,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 ‎(1)在长江各大支流中,汉江是历史上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简析其区位条件。(6分)‎ ‎(2)近代以来,汉江航运不断萎缩,简析其原因。(6分)‎ ‎(3)你认为要振兴汉江航运可采取哪些措施?(6分)‎ 高二月考地理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气候变干与用水量增加均影响河流补给,使河流水量减少。同时,河流水量减少会使地下水位下降,C正确。第2题,节约和合理用水是干旱地区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之一,B正确。‎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图中的山顶海拔为887 m,站在山顶上向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看,甲处附近与山顶之间存在一高耸的地形,不能通视;乙处与山顶之间隔着一条山脊,不能通视;从丙处到山顶属于凹形坡,能通视;从丁处到山顶属于凸形坡,不能通视。第4题,分析图中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可知,②处存在一处陡崖,地势陡峻,可能有山羊活动;③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为山谷,可能存在一条河流,可能有水鹿活动。‎ 答案 5.B 6.B 解析 第5题,考查等温线图数值的判读。由图中水系特征可知,水系大致呈放射状,可知中间为山地;或由经纬网定位,西侧为黑海,东侧为里海,中间为大高加索山脉。根据图中等温线分布可知,a的数值为-5 ℃,从此处向外气温依次升高,因此,b线数值比a线大5,其数值为0 ℃。第6题,考查等温线密集的影响因素。等温线密集说明单位水平距离内气温迅速变化,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处为大高加索山脉,地形起伏较大,随海拔的迅速升高,气温迅速降低,因此单位水平距离气温变化大,等温线密集。‎ 答案7.D 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化进程快,产业结构层次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部沿海地区是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农牧业发达,所以选D。‎ 答案 8.C 9.D 解析 第8题,由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际流动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C正确。第9题,图示2000~2010年十年间,东部地区县内和省内县际间人口流动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省际间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间经济差异变大。选D正确。‎ 答案 10.B 11.C 解析 第10题,通过资料图层和阶段成果图可知,该地质灾害和坡度陡缓、地层倾斜方向、活动断层密切相关,最有可能是滑坡。故本题选B项。第11读图可知,由甲和地层倾斜状况能得出“顺向坡面”的结论,则甲最可能是坡向。故本题选C项。‎ 答案 12.D 13.A 解析 第12题,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主要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地处季风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故D项正确;北冰洋、大西洋的水汽主要影响我国新疆等地,故A、D项错误;印度洋的水汽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故C项错误。第13题知,甲地位于(40°N,110°E)附近,地处内蒙古高原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严重,故A项正确。‎ 答案 14 D 解析 植被的出现,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从而降低风速,风速降低则会使侵蚀变弱,A项错。风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沉积堆积能力增强,B项错。风速降低,携带风沙的能力变弱、侵蚀也变弱,C项错。风速降低,能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因而沉积作用增强,形成沉降,D项符合题意。‎ 答案 15.D 16.C 解析 第15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第16题降水量在40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的②③由于降水少而适宜种草,④处降水量小于200 mm,属干旱地区,水源缺乏,不适宜种草。‎ 答案 17.D 18.C 解析 第17题图中可以看出在该生态系统中,森林位于山地的上部,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地表径流等功能;从图中来看,森林没有分布在农田周围,不是护田林,③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是分布在城区森林的功能。第18题该生态系统中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和森林的下方,可以获得经森林净化后的清洁水源。‎ 答案 19.C 20.B 解析 第19该地区能源丰富,资源开发初期适合发展动力导向型工业。第20该模式扩大了生产规模,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减轻了大气污染,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答案 21.C 22.B 解析 第21包头位于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力量薄弱,因而需要引进人才和技术;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需要合理开采,进行深加工,而不是盲目扩大产量;该段黄河还未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较小;黄河通航能力差,水运不便。第2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不是唯一出路。‎ 答案 23.D 24.C 25.D 解析 第23我国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无结冰期。第24,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河中上游地区锡、钨、铝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有大量水电站且内河航运便利。第25本区域水资源短缺与用水量大增及浪费、水污染严重有关。‎ 二、综合题 ‎26.题、第(1)题,地表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势、植被、水文和土壤等方面。第(2)题,从位置上看,该地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盛行西北风。‎ 答案:(1)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干旱缺水,沙漠广布,植被稀疏(主要为荒漠植被)。(6分)‎ ‎(2)西北风。冬季,亚欧大陆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空气从高压中心呈顺时针方向辐散,该地区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故盛行西北风。(6分)‎ ‎27.题、西双版纳位于热带,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降水较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5月份降水少,太阳高度大,气温高。西双版纳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增加,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由于树种变得单一,植被较以前稀疏,气候变干,温差增大。‎ 答案:(1)气温: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 降水:年降水1 000毫米以上,全年降水分配不均,明显地分为雨季和旱季(‎ 每年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4分)‎ 主要原因:5月,太阳高度大,降水较少,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2分)‎ ‎(2)①森林被砍伐,(橡胶林的幼苗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②地表径流增大,地下水位下降,易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③热带季雨林被毁,野生动植物锐减,甚至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脆弱(橡胶林独占性导致物种单一);④气温上升,温差变大,降水量减少,气候较以前干旱(土壤温度升高,蒸发变强,土壤变干,地下水水位下降);⑤使用除草剂,污染土壤和水源。(6分)‎ ‎(3)种植前:原有森林覆盖,雨林长得高大茂盛,有不同群落不同层次,大气环流稳定,蒸腾旺盛,空气湿度大,多浓雾,气候湿润。(4分)‎ 种植后:橡胶林替代了原有森林,树种单一稀疏,不利于雾的形成,没有雾罩着,太阳直接照射地面,水分蒸发旺盛,气候变得干旱,气温较差变大。(4分)‎ ‎28题、第(1)题,河流航运价值高从水量大、通航里程长、水流平稳、通航时间长、与其他运输方式联系多、运输量大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第(2)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新的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等)的兴起使水运的地位下降;结合图中的水库、水电站等信息可知,一些水利工程可能会阻碍通航;根据部分航道的起点位置分析,部分河段的通航能力丧失。第(3)题,可从加大资金、科技投入,疏浚河道,改建阻碍通航的工程,加大河流径流量,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联运等方面分析。‎ 答案:(1)汉江流域降水丰富,流量大,流程长,通航里程长;地形平坦,水流平稳,利于通航;通航时间长;航道沟通南北,联系范围广;流域内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6分)‎ ‎(2)新的运输方式(铁路、公路等)兴起并发展成为主要运输方式;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塞航道;水库、涵闸和桥梁等工程建设阻碍通航;船舶大型化(轮船替代帆船)使上游和支流(江窄水浅)的部分河段丧失通航能力。(6分)‎ ‎(3)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疏浚航道;改建阻碍通航的工程;港口设施机械化、现代化;船舶高速化;与陆运交通线联网;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修建调水(引江济汉)、蓄水工程。(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