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核心素养提升练十五4-3河流地貌的发育作业
核心素养提升练 十五 河流地貌的发育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在出山口处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下面左图为干旱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干旱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 ( ) A.干旱区人类活动少、开发少 B.干旱区流水作用弱 C.湿润区河流落差小 D.湿润区冲积扇面积小 2.干旱区绿洲易出现在 ( ) A.冲积扇扇缘 B.冲积扇扇中 C.冲积扇扇顶 D.山谷中 3.横断山冲积扇易发生 ( ) A.渍涝 B.台风灾害 C.旱灾 D.泥石流灾害 【解析】1选B,2选A,3选D。第1题,在冲积扇形成后,干旱地区流水作用弱,沉积物主要留在山口处,故冲积扇形态更显著。第2题,主要从冲积扇的土壤结构和地下水状况考虑。根据沉积分选作用可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故冲积扇扇缘土壤颗粒小;冲积扇地形是出山口(扇顶)地势高,地下水会向扇缘部分流动,导致扇缘地下水较充足,因此,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冲积扇扇缘有利于形成绿洲。第3题,横断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不易发生旱灾),且地势落差较大(不易发生渍涝),冲积扇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该地远离台风源地,不易发生台风。 下图示意黄河兰州段(南岸马滩附近)河漫滩沉积物平均粒径(Mz)的变化曲线。据此完成4~6题。 4.根据粒径测定,第15层以中砂为主,则第12层的沉积物主要是 ( ) A.粗砂 B.细砂 C.极细砂 D.中砂 5.根据各地层沉积物粒径分析可知,下列地层沉积物形成时洪水大小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第12层>第3层>第1层 B.第2层>第5层>第10层 C.第13层>第7层>第9层 D.第8层>第9层>第13层 6.下列关于黄河马滩河漫滩和洪水泛滥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A.河漫滩形成后期较易被淹 B.马滩河漫滩的洪水主要是冰川融水造成的 C.河漫滩形成前期较易被淹 D.随着洪水侵蚀,河漫滩的海拔会逐渐降低 【解析】4选A,5选A,6选C。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第12层的沉积物平均粒径比第15层要大,第15层以中砂为主,则第12层应以粗砂为主。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水越大,沉积物颗粒越大。根据图中各地层沉积物粒径的对比可知。第6题,河漫滩形成初期,由于沉积物较少,河漫滩海拔较低,较易被淹。马滩河漫滩的洪水主要是大气降水造成的。洪水频发,携带泥沙多,流水沉积作用增强,河漫滩的海拔会逐渐升高。 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是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冲积扇,由南向北发育有多期冲积扇,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下图示意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发展演变。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地势由南向北倾斜 B.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 C.耕地分布南多北少 D.扇体边缘可能有大量地下水溢出 8.从各期冲积扇的位置和形态变化推测,诱发该冲积扇发生F1至F4四期演变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 A.风力搬运、沉积作用 B.变质作用 C.冰川搬运、沉积作用 D.地壳运动 9.玛纳斯县境内的F2冲积扇耕地上的灌溉干渠水流方向大多由 ( ) A.东北流向西南 B.西南流向东北 C.东南流向西北 D.西北流向东南 【解析】7选C,8选D,9选B。第7题,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位于天山北麓地区,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冲积扇的地势南高北低;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冲积扇的泥沙颗粒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可知冲积扇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冲积扇的形态南窄北宽,距离出山口越远沉积颗粒越细,土壤越肥沃,可知该地区的耕地分布南少北多;冲积扇边缘,由于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甚至可能出露地表。第8题,由材料可知, 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是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形成,由于地壳活动,使得F1至F4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第9题,玛纳斯县境内的F2冲积扇位于河流的东侧,受地势南高北低影响,修建灌溉干渠水流方向大多由西南流向东北,这样河水可以自流,工程量小。 【加固训练】 下图中甲为常年有河水的河床,乙为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的河漫滩,丙为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据此完成(1)、(2)题。 (1)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那么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河流流量减少 B.地壳抬升 C.地壳下降 D.植被破坏 (2)在图中,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 ( ) A.上游河源处 B.山口冲积扇处 C.中游的河流弯曲处 D.河流入海口处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的地形,被称为阶地。河流流量减少和植被破坏对阶地的形成影响不大。第(2)题,河谷的不对称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造成的。不对称河谷一侧为侵蚀岸,一侧为沉积岸。中游河道弯曲处受地形和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不对称河谷;河源处,以侵蚀为主;山口冲积扇处,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影响小,不能形成明显的凹凸岸。入海口处,地势低平,河流两岸侵蚀、堆积差异不显著。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如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10.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11.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0选D,11选B。第10题,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吊脚楼。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数量少。第11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吊脚楼顺地势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28分) (1)指出甲、乙两地地形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2)说明图中泉的成因。 (3)比较丙村与丁村规模的差异及其主要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甲乙两地的地形差异,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第(2)题,注意图中断层信息,由此推断泉的成因。第(3)题,据图比较丙村与丁村规模的差异,根据地形、灾害威胁分析其自然原因。 答案:(1)甲地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在风化、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地;乙地位于断层相对下沉的一侧,后由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 (2)地下水顺势向低处汇集,在黏土层与粉沙层的交界处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3)丙村庄的规模大于丁村庄。原因:丙村庄位于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洪水威胁小;丁村庄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洪水威胁大。 13.(能力挑战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曲峡”是指形成于山地中的曲流峡谷,多是由古平原面上的曲流发育而成。在太行山区,从南向北分布数条河流。这些河流流经的太行山主脉地区,是“曲峡”分布密集区。图1示意太行山区典型“曲峡”分布地段,图2示意太行山某“曲峡”景观。 (1)从气候角度分析太行山区河流的典型水文特征。 (2)描述太行山“曲峡”的形成过程。 (3)说明太行山“曲峡”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太行山区所属的气候类型,从径流量、汛期、冰期等角度分析其水文特征。第(2)题,根据图文信息,从内力和外力作用两方面推断曲峡的形成过程。第(3)题,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利影响主要包括水能和旅游开发,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利耕作和交通不便。 答案:(1)太行山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季,河流汛期以夏汛为主;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河流有结冰期。 (2)第一阶段,地质时期太行山地区地势平缓,河流侧蚀作用明显,曲流发育;第二阶段,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强,但保留了曲流的形态,逐渐演变成“曲峡”。 (3)有利影响:“曲峡”景观独特,利于发展旅游业;水能资源丰富,利于筑坝发电。不利影响:“曲峡”地区山高坡陡,不利于发展耕作业;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加固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曲流是指河流在平缓地区形成的连续弯曲河道。流经太行山北段的拒马河,古时“水势巨大,如万马奔腾”,因此得名。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拒马河的曲流在雄峻峡谷中蜿蜒流淌,地质专家将这种独特的景观命名为曲峡地貌。2006年,十渡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复为世界地质公园。下图所示为拒马河的地理位置、遥感图像和河湾形态。 (1)说明拒马河的十渡河段形成曲峡地貌的地质过程。 (2)从以下的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回答。 a.拒马河的十渡河段,每个河湾的凸岸都是古村落聚集的地方, 分析其主要原因。 b.拒马河的十渡河段,古时几乎没有桥梁,每个河湾都有舟楫往来的渡口,分析其主要原因。 (3)改革开放以来,十渡镇的很多古村落经历了一次“萧条—复苏”的发展过程,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 根据图文信息,从内力和外力作用两方面推断拒马河曲峡的形成过程。第(2)题,从流水沉积、农业耕作、安全性等角度分析凸岸古村落聚集原因。从流速和聚落分布等角度分析河湾处都有渡口的原因。第(3)题,从古镇交通、经济、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萧条的原因。从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即旅游业发展,分析古镇繁荣的原因。 答案:(1)早期,太行山地区地形平坦,形成曲流现象。随着地壳的整体抬升,流水沿着曲流的河床侵蚀下切,形成峡谷(曲峡地貌)。 (2) a.河湾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河岸不易崩塌,居住环境较为安全。b.拒马河的水量大,流速快,不利于修桥;河湾处河面展宽,水流受到阻挡,流速减慢,便于舟楫往来;河湾处的村落聚集,人口较多,设立渡口便于居民出行。 (3)萧条:十渡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使,经济落后;毗邻北京城区,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居住,导致村庄的人口流失。 复苏:十渡地区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国家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促进了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人口回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