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考点10人口与环境-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学案
考点10 人口与环境 知识点 考试内容及要求 能力要求 加试要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②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a b 阐述人口增长模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人口增长模式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地区分布 b 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3.环境的限制性 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b — 4.人口的合理容量 ①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②人口容量的特点 b b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5.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类型 a 1.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6.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人口迁移的因素 ②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c b 知识点1 人口增长模式(必考+加试) 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a)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b+加试) 生物学规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3.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b+加试) 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低—低—低”模式 原始型模式 传统型模式 过渡型模式 现代型模式 基本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典型分布地区 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非洲的个别国家 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如古巴、新加坡、韩国、中国等) 4.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了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突破01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及人口问题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比较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对比分析如下表: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增长模式 “高—低—高”模式 “低—低—低”模式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原因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影响 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问题;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对策及今后变化趋势 计划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但人口数量仍会持续增加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人口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问题 对策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低 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人口老龄化 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 4.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1)“高—高—低”模式: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2)“高—低—高”模式: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3)“低—低—低”模式: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5.老龄化的衡量标准 国际上通用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自2016年1月1日起,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下图为“浙江省1978—2014年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浙江省自1978年以来 A.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B.人口的总量持续减少 C.属“高—低—高”模式 D.人口增长模式变化显著 2.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预计今后十年内浙江 A.社会抚养压力加大 B.人口出生率持续提高 C.劳动力人口比重增加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1.D 2.A 【解析】1.浙江省自1978年以来,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死亡率基本不变,但是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所以自然增长率大于零,总人口一直增加。人口增长模式从“高—低—高”模式转变到“低—低—低”模式,变化显著。 2.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十年内,出生儿童比较多,但出生率持续提高并不一定出现。由于总人口数量增加,劳动人口比重将会降低,老龄化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 突破02 常见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高—低—高”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三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三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 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2.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读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上左图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上右图虚线),沿对角线向右上角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Ⅱ、Ⅰ、Ⅳ、Ⅲ各点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3.三角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 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2015年我国人口已突破13.6亿,比2000年增加了0.7亿。下图示意2000年、2015年我国0~14岁、15~64岁、≥65岁人口比重。据此回答1—2题。 1.与2000年比较,2015年 A.0~14岁人口明显增加 B.15~64岁人口增加 C.65岁以上人口减少 D.总人口明显减少 2.关于≥65岁人口比重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B.改变人口性别构成 C.影响社会职业构成 D.加剧社会就业压力 【答案】1.B 2.C 【解析】1.读图可知,与2000年相比,2015年0~14岁人口比重明显减少,0~14岁人口数量减少;15~6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加,因总人口增加,15岁以上人口增加。 2.≥65岁人口增加,将使从事老年人口服务的部门增加,从而影响社会职业构成。 知识点2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必考)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b) (1)产生原因 ①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②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显著增加。 ③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利用要求: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2.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突破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对比及影响因素 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对比 概念 对概念的理解图示 强调点 人口容量 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高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人口合理容量 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 环境承载力 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强调土地、淡水、森林等资源能够供给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承载量最小的因素成为该地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2.影响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联系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下表,回答1—3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1.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2.下列关于青海、西藏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A.临界性 B.相对性 C.警戒性 D.稳定性 【答案】1.B 2.B 3.C 【解析】1.表中各地的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是根据当地年生物量来估算的。 2.表格信息显示青藏地区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都较小,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脆弱。发挥当地太阳能资源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3.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人口容量的警戒性。 知识点3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必考+加试)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a) 1.人口迁移的概念 a.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b.主要特点:①必须跨越行政区(一般指县、市以上);②变更定居地;③迁移时间较长(一般在1年以上)。 2.人口迁移的类型 ①按空间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②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为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c+加试)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根本原因:不协调的人地关系。 ②具体因素 推力(排斥力) 拉力(吸引力)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好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低 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 政治因素 政局动荡、战争 优惠的移民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矛盾 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 2.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的现状(必考+加试) (1)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b+加试) ①流向: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疏的国家。 ②类型: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另外,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③原因: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2)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b+加试) ①流向: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国内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地区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②特征: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突破01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土地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 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生态移民”或“环境移民” 2.经济因素(最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政策 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 大学生的求学,科技移民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人家属的随军迁移未成年人随父母工作迁移 宗教 宗教信仰不同,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 印巴分治时期,两国间的人口迁移;二战后,犹太人从欧洲迁入以色列 二、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3.人口迁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加试)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会改变地区的劳动力组成、产业构成等社会经济环境,也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具体从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如图: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下图为“目前迁入某城市的七类人群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的有 ①应届高校毕业生 ②投夫(妻)者 ③购房者 ④特殊人才 ⑤投父母者 ⑥投子女者 ⑦郊县农民 A.①⑤⑥ B.①③⑦ C.③④⑦ D.②⑤⑥ 2.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产生的影响有 ①改善城市环境问题 ②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③解决城市交通困境 ④导致城市住房紧张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1.D 2.C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由图可知,该地迁入城市的人群中,投夫(妻)者、投父母者、投子女者均是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形成的人口迁移;其他人口迁入城市应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故D项正确。 2.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会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可能导致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住房紧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加剧城市交通困境。故C项正确。 突破02 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 1.世界人口迁移的新特点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可按人口特点→迁移原因→方向→影响的思路对比分析如下: 迁移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人口特点 高素质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政治难民 迁移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寻找更多就业机会;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迁移方向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难民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主要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2.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流向、原因等 时期 古代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因素 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多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特点 大批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 流量大增,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流向 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由东部迁往东北和西北 由西部和中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原因 逐水草而居,逃避战争和自然灾害,移民支边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建设 务工和经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2)我国庞大的民工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 【答案】1.C 2.A 【解析】1.二战后,拉美成为人口的迁出地区,西亚因石油开采收入高,吸引大批外籍工人,成为人口迁入区,C正确。 2.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方向是由内陆省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广东经济发达,是人口主要迁入省。A正确。 (2019年4月选考)总和生育率是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数值低于2.1为低生育水平,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变化图。完成1—2题。 1.1980—2015年,我国 A.新生儿数量持续增加 B.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 C.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D.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 2.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的原因有 ①女性人口比重低 ②子女养育成本高 ③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④妇女生育观念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8年11月选考)下图为2016年世界四个国家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图。完成3—4题。 3.四国中人口增长属于典型的“高—低—高”模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四国中 A.甲国人口老龄化加剧 B.乙国劳动力比重增加 C.丙国人口规模会缩小 D.丁国出生性别比失衡 (2018年4月选考)近年来,春运期间民工从珠三角地区返回到中西部的“摩托大军”规模显著缩小,驾驶私家车返乡数量大幅增加。完成5—6题。 5.影响民工返乡交通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收入水平 B.舒适程度 C.交通条件 D.区域差距 6.春运期间,这种交通出行方式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缓解珠三角地区城市空城化 B.制约珠三角地区产业向外转移 C.加快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出 D.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交通压力 (2017年11月选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如下图)。完成7—8题。 7.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与下列人口数据变化关系密切的是 ①老年人口数量增加 ②劳动人口比重降低 ③人口死亡率升高 ④劳动力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 ①平均初婚年龄降低 ②育龄妇女比重提高 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④生活富裕程度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7年4月选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引发农业劳动力人口老龄化。随着近期户籍度改革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随着青壮年劳动力举家迁入城市定居。完成9—10题。 9.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 A.扩大粮食的进口规模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 D.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 10.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 ②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③降低城市平均工资水平 ④增加城市公共服务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2017年4月选考)二孩是指育龄妇女生育的第二个孩子,下图为2015年我国某城市育龄妇女生育率和二孩生育率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孩生育率对生育率曲线的影响最大 ②平均初婚年龄对二孩生育率影响不大 ③二孩生育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负相关 ④二孩生育率与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6年10月选考)总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图为我国2005—2014年抚养比变化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信息反映了 A.总抚养比呈持续下降 B.2010年前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C.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 D.2010年后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 13.我国于2015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预期2025年比2014年 A.少儿抚养比明显上升 B.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下降 C.老年抚养比明显下降 D.劳动年龄人口明显增多 (2016年4月选考)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7%称为人口老龄化。下图为中国与美国1970~2010年人均GDP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统计图。完成14—15题。 14.与美国相比,中国 A.较早进人人口老龄化 B.1970年后老龄人口比重增速较慢 C.2010年老龄人口较少 D.2000年后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 15.关于两国人口老龄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国际移民加速美国人口老龄化 B.独生子女政策加速中国人口老龄化 C.经济发展制约美国人口老龄化 D.经济快速增长制约中国人口老龄化 16.(2017年4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右图为做图中A城市的气候统计图。 欧洲吸引叙利亚难民迁入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2019年4月浙江省学军中学高三地理选考冲刺)下表为我国北京、上海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统计表。完成下列各题。据此完成1—2题。 1.上海市近十年常住人口总数 A.持续增加 B.持续减少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2.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逐年递减,2014—2016年,造成北京市人口增速近乎停滞的原因是 A.非首都功能疏解 B.产业结构升级 C.环境质量下降 D.人口老龄化加剧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图为1977年、2017年浙江省人口统计图。完成3—4题。 3.与1977年相比,2017年浙江省人口 A.总量小幅度下降 B.出生率显著下降 C.死亡率略有上升 D.自然增长率上升 4.目前,浙江省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2019年1月浙江省新高考创新卷)流动模式是指家庭成员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入流入地。分为三种类型:非家庭式流动(只有一个人流动);半家庭式流动(部分核心家庭成员没有与流动人口共同生活);完整家庭式流动(举家流动)。下图为流入地区的流动模式(%)。完成5—6题。 5.导致四大地区均以完整家庭式流动为主的主要因素 A.经济 B.生态环境 C.政治 D.社会文化 6.完整式家庭东部比例最低的可能原因是 A.东部入籍门槛高 B.东部医疗保险好 C.东部迁移意愿高 D.东部基础设施完善 (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图是两种不同生产力条件下的人口规模和生活质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信息反映的是 A.P1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容量 B.P1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环境承载力 C.P2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D.P2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环境承载力 8.两条曲线形态的变化,反映了人口容量具有 A.警戒性 B.相对性 C.临界性 D.绝对性 (2019年1月浙江省新高考创新卷)下表为201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前五个省份老龄化统计表,完成9—10题。 省份 江西 内蒙古 山西 云南 海南 65岁以上人口占该省总人口比重(%) 9.6 9.44 8.7 8.38 8.25 9.影响五省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迁移 B.经济水平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出生率 10.人口老龄化将有利于五省区 ①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②加快农业现代化 ③改善基础设施 ④缩小城乡差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辽宁省近十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折线图。完成11—12题。 11.目前,辽宁省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低—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12.针对该人口增长模式可能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宜采取的措施是 A.执行控制人口政策,降低出生率 B.实施鼓励生育政策,提高出生率 C.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降低死亡率 D.允许职工提前退休,增加就业率 年龄中位数是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下表示意2015年部分国家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回答13—14题。 13.四个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理位置的差异 B.人口政策的差异 C.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D.妇女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14.与四国人口年龄现状相符的是 A.日本控制迁入人口 B.美国鼓励生育 C.中国提倡人口外迁 D.印度养老压力大 一个地区人口增长受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的双重制约。下图为2010—2015年我国主要省份人口总数增加和增幅统计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反映2010~2015年各省人口增长特点正确的是 A.广东省人口增幅最大 B.东北地区人口增幅最小 C.天津市人口增量最大 D.东部沿海省份人口增幅大 16.2010~2015年江浙地区的人口增幅远远小于新疆、西藏等地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实施 B.西部地区人口总量增加多 C.江浙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D.东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读黑龙江省“五普”与“六普”人口普查流动人口规模比较表,完成17—18题。 17.下列有关黑龙江省2000年到2010年人口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2000年黑龙江省的人口总数为3730万 B.2000年~2010年,黑龙江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约为8.2% C.黑龙江省的省际流动人口以迁出为主 D.黑龙江省2010年相对2000年省际流动人口增加是由于经济原因 18.目前在黑龙江省的一些地区推行三孩人口政策的积极影响是 A.自然生态环境优良 B.经济发展落后 C.促进人口的迁移 D.促进人口结构的调整 预计到2020年,我国6 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读人口三角坐标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符合2020年中国人口结构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有 A.教育投入降低 B.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劳动力素质提高 D.老龄化进程减缓 人口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常用百分比表示。下图表示我国1950年以来并预计到2040年的人口抚养比(%)及出生率、死亡率(‰)变化状况。完成21—22题。 21.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A.出生率、死亡率、抚养比 B.出生率、抚养比、死亡率 C.抚养比、出生率、死亡率 D.抚养比、死亡率、出生率 22.影响2020年后人口抚养比变化的主要因素 A.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 B.人口出生率和国内人口迁移 C.产业政策与人口死亡率 D.环境承载力和国际人口迁移 农村劳动力是指乡村人口中 16 岁以上经常参加劳动的人群。下图为某地区农业劳动力数值统计。完成23—24题。 23.造成该地区 55 岁以上农业劳动力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不断上升 B.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 C.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D.农业劳动效率逐渐提高 24.为适应农业劳动力年龄变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初婚年龄增大 B.务工人员回乡 C.压缩第三产业 D.加快农业机械化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25—26题。 25.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A.土地面积广阔 B.矿产资源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 D.草场资源丰富 26.下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直通高考 【答案】1.C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1.读图可知,1980—2015 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先增加后降低,然后再增加,总和生育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新生儿数量波动减少,A错。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受多重因素影响,与短时间内的总和生育率关系不大,B错。由于总和生育率降低,所以人口出生率降低,自然增长率降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C对。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但不会在短时间内变为负值,D错。故选C。 2.总和生育率是新生儿数量与育龄妇女比值,与女性人口比重高低无关,①错。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子女养育成本高,使得妇女生育率降低,②对。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影响人口平均寿命,对总和生育率影响不大,③错。由于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生育观念发生变化,④对。故选C。 【答案】3.D 4.A 【解析】该组试题以人口金字塔图为切入点,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发展变化,总体难度适中。 3.“高—低—高”模式表现为人口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快,青少年人口比重大,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大致呈三角形,图中丁符合该模式,故选D。甲、乙、丙老年人口比重均较大,不符合该模式。 4.一般来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从甲图中可以看出,该国老年人口比重大,且目前45—54岁的人口比重大,今后老年人口比重仍会继续增加,因此该国人口老龄化加剧,A正确。劳动力一般指15—64岁的人口,乙国该年龄段人口大致随年龄减小而减少,今后劳动力比重下降,B错误。丙国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差别小,青壮年人口较充足,不能反映出该国今后的人口规模会缩小,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丁国新生人口中男性和女性比重大致相同,性别比较平衡,D错误。故选A。 【答案】5.A 6.D 【解析】5.由“摩托大军”转变为驾驶私家车返乡,说明家庭的收入提高,汽车的能力提高,故答案选A。 6.春运期间,大量农民工驾驶小汽车返乡,会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交通带来压力,D对。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加剧了珠三角地区城市空城化,A错误;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与生产成本相关,B错误;影响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出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与出行方式无关,C错误。故答案选D项。 【答案】7.A 8.C 【解析】7.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劳动人口比重降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为防止未富先老,我国对人口生育政策进行动态调整,①、②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降低,③错;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影响不大,④错。选A。 8.我国平均初婚年龄提高,故①说法错误;生活富裕程度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利于降低出生率,③④说法正确;育龄妇女比重提高会使出生率上升,②说法错误。选C。 【答案】9.B 10.D 【解析】9.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可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数量,缓解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故选B 。扩大粮食进口规模,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没有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困境,A、C错误;农村劳动力外流是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差异的必然结果,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则会对城市经济和农民收入产生不利影响,D错误。故答案选B项。 10.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但也增加了城市公共服务压力,①、④正确。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主要为非劳动力且素质没有保障,这一人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不明显,②错误;平均工资是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与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之比,③错误。故选D。 【答案】11.D 【解析】图示显示,该城市二孩出生率在不同年龄段均处于较低水平,较高生育率年龄段集中在33岁以前,且以一孩生育率占主导,故①正确。平均初婚年龄越大,则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时父母年龄越大,则生育二孩的意愿会更弱,故②错误。二孩生育率越高,则自然增长率越高,两者呈正相关,故③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保障越完善,生育意愿会随之降低;且经济越发达,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高,养育孩子的成本越高(教育等投入巨大),生育意愿也会由此降低,故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答案】12.C 13.A 【解析】12.读图,图中信息反映了总抚养比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A错。2010年前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人口出生率下降,少儿抚养比下降的影响,B错。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C对。2010年后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人口老龄化加剧影响,D错。 13.我国于2015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新生儿童增加,预期2025年比2014年少儿抚养比明显上升,A对。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上升,B错。老年抚养比变化不大,C错。.新增人口不能转化成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不会增多,D错。 【答案】14.D 15.B 【解析】14.读图可知,中国进入老龄化时间晚,我国1970年后老龄化人口比重增速越来越快;2010年中国人口总量为13亿多,而美国只有3亿多,尽管我国老龄化比重较低,但老龄人口数量多;2000年后,我国老龄化比重线斜率增大,说明老龄人口比重增速较快。 15.国际移民的人口主要是青壮人口,故国际移民减速美国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我国出生率很低,加速我国老龄化的进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事业越完善,使人们生育观念由多生到少生甚至不生上转变,出生率降低,促使人口老龄化的产生,C、D选项不正确。 16.【答案】经济 政治 【解析】欧洲吸引叙利亚难民迁入,主要是因为叙利亚因战乱,生活贫困,而欧洲经济较发达;而且政治动荡和战乱引发了移民。 考点冲关 【答案】1.C 2.A 【解析】1.表格中数值,增速为正值,人口总数增加,负值人口总数减少。上海市近十年常住人口总数先增后减,C对。A、B、D错。 2.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逐年递减,2014~2016 年,造成北京市人口增速近乎停滞的原因是非首都功能疏解,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A对。不仅是产业结构升级,是工业等非首都功能外迁,B错。北京的环境质量不断改善,C错。人口老龄化不会导致人口数量减少,D错。 【答案】3.B 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变化,意在考查学生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总体难度一般,基础性强。 3.读图可知,与1977年相比,2017年浙江省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降低,自然增长率降低但仍为正值,总量增加,故选B。 4.读图可知,浙江省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故选D。 【答案】5.D 6.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5.我国家庭观念较重,流动时常以完整家庭式流动为主,属于社会文化因素影响。D正确。 6.完整式家庭东部比例最低的可能原因是东部人口众多,人口控制较严,入籍门槛高,A正确。东部医疗保险好、迁移意愿高、基础设施完善都有利于迁移。 【点睛】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不同区域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的差异即可判断。 【答案】7.C 8.B 【解析】考查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具有相对性。 7.P1和P2都是代表最佳人口规模即人口合理容量,生产力水平越高,人口的合理容量应越大,据图可知P2>P1,所以P2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1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故选C。 8.两条曲线形态的变化,说明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的相互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都是随人口规模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生活质量的最高值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不同,反映了人口容量具有相对性。故选B。 【答案】9.A 10.A 【解析】9.据表格分析可知,江西、内蒙古、山西、云南经济较为落后,等均属于我国人口的迁出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老龄化问题严重。故选A。 10.据上题分析可知,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留守老人增多,可以促进与老年人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同时农村缺失劳动力,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①②正确。故选A。 【答案】11.D 12.B 【解析】11.根据图示,目前辽宁省人口死亡率大约0.7%,出生率0.65%,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负增长,故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D对。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代表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与辽宁省目前人口结构不符,故A错。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模式代表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而辽宁人口负增长,故B错。人口增长模式“低低高”模式是不可能出现的,故C错误。 12.辽宁目前人口出生率偏低,控制人口政策会使出生率更低,A错。目前辽宁省出现了“低低低”人口负增长特点,人口增长慢,宜实施鼓励生育政策,提高出生率,提高人口增长速度,故B正确。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能保障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但目前辽宁老年人口多,死亡率仍较高,故C错误。人口增长慢或者负增长,劳动力不足,应推迟退休,缓解就业空缺,故D错。 【答案】13.C 14.B 【解析】13.美国和日本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中位数大,中国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人口老龄化较严重。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故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差异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人口年龄中位数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地理位置的差异、人口政策的差异、妇女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对人口年龄中位数也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本题选C。 14.日本、美国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故应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中国老龄化严重,应该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基础上鼓励生育,而不是外迁;印度出生率高,养老压力小,故本题选B。 【答案】15.B 16.C 【解析】15.读图可知,天津市人口增幅最大,A错误;黑吉辽东北地区人口增幅最小,B正确;广东省人口增量最大,C错误;部分东部沿海省份人口增幅大,D错误。故选B。 16.由于江浙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数量要求减少,迁入的劳动力减少,导致2010~2015年江浙地区的人口增幅远远小于新疆、西藏等地。故选C。 【答案】17.B 18.D 【解析】17.根据表格信息,黑龙江省2000年到2010年人口总数下降,因此,该省人口呈负增长,选B。 18.推行“三孩”政策,可以刺激部分生育现象,会促进人口结构的调整,选D,但推行“三孩”政策并不能说明区域经济、环境实况,也不能促进人口的迁移。 【答案】19.A 20.D 【解析】19.有材料分析可知,到2020年,我国6 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因此到时老龄化现象会不断加重,因此2020应该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模式,因此到2020年,老年人口比重较大,少年儿童的人口比较较小,读图分析可知,甲符合。故答案选A。 20.“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将会增加人口的出生率,少年儿童的人口比重会增大,教育投入降低,A错误;少年儿童的数量增加,对社会养老负担影响不大,B错误;劳动力素质提高与受教育程度有关系,与 “全面二孩”关系不大,C错;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增加,可以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减缓老龄化进程,D正确。故答案选D项。 【答案】21.C 22.A 【解析】21.本题以我国人口再生产统计数据为背景,考查人口的自然增长状况。结合人口抚养比的概念及图中数据,因为劳动年龄为16—60岁之间,年龄跨度较大,所以其占比较大,可判断①线表示抚养比;我国 1950 年以来到目前,整体上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②线表示出生率,③线表示死亡率。所以选 C。 22.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2020年后人口抚养比增大,说明非劳动人口数量增多,或劳动人口数量减少,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同时二孩政策的实施,使得非劳动人口数量增多,将导致抚养比增大。国内人口迁移和产业政策主要影响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环境承载力相对稳定,且主要影响人口总量,与人口抚养比关系不大。所以选A。 【答案】23.C 24.D 【解析】23.近些年,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入城打工;农业劳动效率提高并不快而且还有地区的差异,选C。 24.初婚年龄增大会使得生育率下降;务工人员回乡不现实;压缩第三产业会使区域发展受影响;加快农业机械化可以缓解农村用工缺乏的现象,选D。 【答案】25.C 26.B 【解析】25.北方地区土地面积、矿产资源、草场资源条件均不如西北地区优越,但是,经济、技术水平高,对资源利用效率高,故答案选C。 26.青藏地区耕地资源较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人口迁移并不能有效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提高科技水平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较少的资源养活较多的人口,有利于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故答案选B。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