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跟踪检测(八)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课时作业(人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八)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一、选择题 位于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火山群在历史上曾多次喷发,据清代《黑龙江外记》记载:“……,一日地 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约数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亦有碎石块落 至原地,亦落四周,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2 题。 1.古文中记载的“火”最有可能来自( ) A.地壳 B.岩石圈 C.软流层 D.下地幔 2.“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最有可能与图中数字所示地质作用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C 2.C 第 1 题,结合题意,古文中的“火”指的是岩浆,岩浆一般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 流层。故 C 项正确。第 2 题,“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指的是岩浆岩(喷出岩)的生成。岩浆 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喷出型岩浆岩。故 C 项正确。 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与东西向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 3~5 题。 3.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为向斜谷,河流自北向南流 B.甲处为背斜谷,河流自南向北流 C.若等高距为 100 m,图示区域最大高差接近 1 000 m D.若等高距为 100 m,陡崖最大相对高度接近 200 m 4.图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褶皱 断层 岩浆侵入 沉积 岩浆喷出 B.褶皱 岩浆侵入 断层 沉积 岩浆喷出 C.沉积 褶皱 岩浆喷出 断层 岩浆侵入 D.沉积 褶皱 岩浆侵入 断层 岩浆喷出 5.图中形成岩浆岩的岩浆可能源于( ) A.岩石圈 B.下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解析:3.B 4.D 5.C 第 3 题,从图中可知甲处为背斜,并且发育了河流为背斜谷,根据等高线可 知河流自南向北流。第 4 题,图中的地质作用是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然后受挤压作用形成褶皱,发 生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 1,后又发生断层将已形成岩层切断,最后发生岩浆喷出形成岩浆岩 2。第 5 题, 岩浆可能来源于软流层。 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产生,又称热 喀斯特地貌,分为热融沉陷和热融滑塌两种地貌。据此完成 6~8 题。 6.下列区域能够经常见到热喀斯特地貌的是( ) A.云贵高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巴西高原 D.西欧平原 7.热融沉陷区域形成的湖泊( ) A.会继续陷落成溶洞 B.是岩层弯曲形成的 C.面积广、水量大 D.会使冻土层逐渐变薄或被切穿 8.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发生热喀斯特的形式和时间一般是( ) A.热融沉陷—夏季 B.热融沉陷—秋末冬初 C.热融滑塌—夏季 D.热融滑塌—秋末冬初 解析:6.B 7.D 8.C 第 6 题,材料中已明确了热喀斯特地貌为冻土中的冰受热融蚀后形成的地貌, 因此常见于有冻土且冻土中的冰能够发生融化的区域。云贵高原、巴西高原位于纬度较低的地区,气温较 高,没有冻土存在;西欧平原虽纬度较高,但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温和,也没有冻土形成; 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第 7 题,溶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形 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岩溶地貌与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热喀斯特地貌并非 喀斯特地貌,A 错误;热喀斯特地貌为冻土中的冰受热融蚀后形成的地貌,并非岩层的水平运动形成的, B 错误;湖泊面积大小与水量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C 错误;水的比热容较大,温度相对 于冻土较高,具有导热性,加速了湖底和湖岸多年冻土的退化速度,使冻土变薄或被切穿。第 8 题,由图 可知,热融沉陷湖泊发生在地势平坦地区;热融滑塌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地势起伏大, 夏季气温高,冻土中的冰易融化,故会出现热融滑塌;秋末冬初气温低,冻土不会融化,不会出现热融滑 塌。 (2019·湖南三校联考)如图示意伏尔加河三角洲位置变化及里海水平面变化,结合相关知识,完成 9~ 11 题。 9.1900~1978 年伏尔加河三角洲变化的特点有( ) ①面积不断增大 ②坡度逐渐减缓 ③向东南方向扩展 ④增速先慢后快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2000 年该三角洲的前缘位置可能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1.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将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 A.三角洲面积缩小 B.河口盐碱化加剧 C.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9.C 10.B 11.B 第 9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00~1978 年伏尔加河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 主要是向东南方向扩展;从里海水平面的变化情况看,水平面 1900~1978 年呈下降趋势,所以三角洲坡 度总体趋向陡峭;三角洲面积增速先快后慢。第 10 题,从里海水平面图可以看出,2000 年水平面高度与 1940 年相似,所以 2000 年该三角洲的前沿位置可能位于乙处。第 11 题,若在该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 河口泥沙来源变少,但是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三角洲面积总体变大,A 错;入湖水量减少,河口盐 碱化加剧,B 对;水库具有调节作用,水位季节变化变小,C 错;湖水的盐度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小,D 错。 二、非选择题 12.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如下图中“ ”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 50°夹角且向东 倾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图中画出 A—B 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 (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________,背斜往往形成________。 (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________。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________。 (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 解析:第(1)题,首先在图中标出 A-B 一线与等高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海拔和与 A、 B 的位置关系画出地形剖面图;然后在图中标出 A-B 一线与岩层分界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 的位置及相连两交点之间的岩层类型画出岩层的分布。第(2)题,年轻的褶皱地区,受外力作用小,因而向 斜成谷背斜成山。第(3)题,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因而为山脊;甲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因而 为向斜。第(4)题,甲处地貌为向斜山,主要与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有关。 答案:(1) (2)谷地或盆地 山岭 (3)山脊 向斜 (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 13.读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 A、B 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位置差异。 (2)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分布特征。 (3)分析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原因,并简述盐碱化的季节差异。 (4)黄河冲积扇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河流冲积扇,同时有学者研究还发现,农耕文明时期黄河冲积扇的形 成速度明显加快,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第(2)题,冲积扇是流 水堆积作用形成的,随着流速的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黄河自西向东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沉积厚 度逐渐变小。第(3)题,黄淮海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气 温高,蒸发旺盛;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埋藏浅;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灌溉,如大 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季节差异的影响因素是降水,春季和秋季盐碱化严重,夏季 降水多,为淋盐季节,盐碱化有所缓解。第(4)题,冲积扇的成因是泥沙堆积,黄河冲积扇的泥沙物质来源 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冲积扇的形成速度明显加快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农耕文明时期,黄 河流域人口激增,大规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冲 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该区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集中且 多暴雨;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容易被冲刷。 答案:(1)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 (2)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变小,自西向东沉积厚度逐渐变小(或者说由多变少)。 (3)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埋藏浅,高于临界水位); 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季节差异:春季和秋季盐碱化严重,夏季为淋盐季节,盐碱化有所缓解。 (4)形成黄河冲积扇的泥沙物质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该区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 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容易被冲刷,在出山口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进入农耕文 明时期,黄河流域人口激增,大规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 剧,从而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