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标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新人教版
第1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纲解读] 1.自然带概念、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2.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成因及应用。3.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考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北半球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 (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带与热带草原气候。 (2)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荒漠带的对应中,气候使用的是“沙漠”,自然带使用的是“荒漠”。 (3)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在各地的降水特征不同,对应的植被可能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地域分 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分 异规律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别称 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做有规律地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呈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做有规律地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呈条带状的特点 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续表 地域分 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分 异规律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 因素 热量 (太阳辐射) 水分 (海陆位置) 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 重要 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 总结 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分布特征 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 (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 (南北方向) 大致沿等高线方向 更替 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 (东西方向) 从山麓到山顶 典型 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 简单 图示 典型 案例 非洲沿20°E经线自赤道向两极自然带的变化:从赤道向两极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草原→荒漠 珠穆朗玛峰、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 [深挖高考命题点] [填空]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________。(2015·天津卷改编) 答案:图中除热带雨林气候外的多种气候类型 解析:图中显示了澳大利亚地形、气候、河流和矿产等地理要素。地带性规律只有三种,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系不但与降水有关,还与地形地势等非地带性因素有关,而地形地势不符合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内、外力作用有关,不具备地带性特点;图中有多个气候类型都是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 下图反映某城市位置及城市绿化带景观。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绿化植被多为( ) A.常绿阔叶树种 B.常绿硬叶树种 C.落叶阔叶树种 D.针叶树种 2.结合该城市地理环境特点,判断城市绿化带中水渠的主要作用是( ) A.居民供水 B.养殖 C.灌溉 D.防洪 答案:1.C 2.C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知,该城市位于我国新疆境内,为温带地区,其绿化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2题,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降水稀少,据此可以推知城市绿化带中水渠的主要作用是灌溉绿地。 读亚洲东部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 3.P自然带在大陆东岸比西岸分布的纬度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 A.大气环流、地形 B.太阳辐射、洋流 C.大气环流、洋流 D.太阳辐射、地形 4.图中自然带南半球缺失的有( ) A.F、P B.P、H C.F、H D.E、F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结合自然带分布规律,根据图可判断E、F、P、H自然带分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及苔原带。P自然带在大陆东岸受冬季风和千岛寒流影响,在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导致分布纬度位置不同。第4题,受海陆分布影响,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类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典例名师指妙招] [例] (2013·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名师指导解题] [答案] (1)A (2)D 考点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地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地,纬度越低,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2)山地海拔——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上部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也不同 ①山地所在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分布区海拔可达2 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及1 200米。 ②坡向——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提醒] 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或 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 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深挖高考命题点] 1.[填空]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2016·课标乙卷改编) 磷高累积区是________。 答案:高山草甸带 解析: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的海拔在4 300米左右;四川西部山地该海拔附近的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 2.[填空]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2016·课标丙卷改编) 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________。 答案: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不同山峰经历的冰期次数不同,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说明山峰抬升至冰期的时间越早。从图中可以看出,果洛山经历了三次冰期,雪宝顶经历了末次和倒数第二次冰期,太白山只经历了末次冰期,说明果洛山在第一次冰期前就已经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雪宝顶在第一次冰期和第二次冰期之间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太白山在第二次冰期和第三次冰期之间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则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依次是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3.[问答]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2015·江苏卷改编) 影响牧民转场的主要因素。 答案:由图可以看出,牧民转场主要受草场垂直分布的影响,夏季到地势高的森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称为夏牧场;冬季到地势较低的森林带以下的草场放牧,称为冬牧场。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第1题。 1.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的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答案:C 解析:太白山的北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山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上方针叶林带;而山的中腰树木茂密,降水较多;树木大稀大矮处为高山灌木。故选C项。 转场指山区牧民为了获得优质牧草,随着季节变化将牲畜赶往不同牧场的现象。下图为我国某山地牧民转场路线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季牧场。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表示夏季牧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与山地四季牧场形成关系不密切的因素是( ) A.山地所处纬度 B.山地相对高度 C.山地岩石类型 D.山地坡向 答案:2.C 3.C 解析:第2题,夏季,山体上部气候温和,草类繁茂,利于放牧。夏季牧场位于图示中的丙处。第3题,影响山地四季牧场的主要因素是牧草和地形,所以牧场与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山体高度及坡向有关,而与岩石类型关系不密切。 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的判读 垂直自然带谱图多以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图1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图2 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图3 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典例名师指妙招] [例] 读我国90°E附近某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M坡最有可能是( ) A.东坡 B.西坡 C.南坡 D.北坡 (2)N坡缺失云杉林带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低 C.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D.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名师指导解题] [答案] (1)D (2)C 考点三 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应用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环境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 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很不完整或很不鲜明。在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许多古诗词中描述了我国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读甲、乙两图及其中的古诗,回答1~2题。 1.甲、乙两图反映出的地理环境分别是( ) A.甲—山高水阔,常绿阔叶林茂密 乙—河口地带,鱼米之乡 B.甲—春寒料峭,野渡无人 乙—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 C.甲—北雁南飞,叶落草枯 乙—一种喀斯特地貌 D.甲—丘陵春深,溪水奔流 乙—水乡江南,丘陵广布 2.形成甲、乙两地区域特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不同 B.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 C.海拔不同 D.人类活动不同 答案:C 2.B 解析:第1题,甲图中的“叶正稀”反映的是落叶林景观区,“一行飞”指的应是北雁南飞,反映的是秋天叶落时节的景象;乙图中的“兴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由此可推断出乙图中景观为桂林山水,是喀斯特地貌区。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甲图反映落叶林景观,乙图是桂林山水,导致两地景观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丙地此时炎热干燥。读图,回答3~4题。 3.若a表示洋流流向,b表示盛行风向,c表示昏线, d表示等温线,则其中绘制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①纬度位置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丙地位于非洲最南端,为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说明为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则图中c表示晨线,而不是昏线。第4题,甲地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受沿海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乙地位于南非高原,地势较高,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所以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大。 [方法技巧]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非地带性(地方性)的主要表现 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典例名师指妙招] [例] (2013·北京卷)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下图,回答问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名师指导解题] 1.名师指点 由题干可知①地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②地自然现象垂直变化明显。 2.信息提取 [答案] 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