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骄子之路》(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五章第30讲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骄子之路》(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五章第30讲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第30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与评价。(重点)‎ ‎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重点)‎ ‎3.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难点)‎ ‎ ‎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学生用书P215]‎ ‎1.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 ‎(3)自然条件 ‎①气候 大部分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利 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水热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 弊 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②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2.农业布局特点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①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 ‎②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 农业区分布 主要农作物 A松嫩平原 玉米、大豆、甜菜 B三江平原 春小麦、大豆、甜菜 C辽河平原 水稻、冬小麦 ‎②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③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 ‎ 东北地区大米品质好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水稻生长期长;②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③昼夜温差大;④冬季气温低,害虫不能越冬,作物病虫害少。‎ ‎ 东北地区春季出现涝灾的原因。‎ 提示:①冬季积雪量大;②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量大;③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 东北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提示: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气温较低,蒸发较弱;③地下有永久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④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 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1.自然条件 具体影响 典例 气候 光照的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 新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瓜果糖分含量高,品质好 热量条件决定了积温和生长期,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南稻北麦,南甘(蔗)北甜(菜);海南作物熟制为一年三熟,东北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 降水的多少及分配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和水利工程投入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降水少且变化大,中低产田多,产量不稳定 地形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土地利用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适合发展林牧业,山地适合发展林业 水源 地表河湖及地下水的丰歉和稳定性决定枯水期农业产量 西北内陆降水少,但夏季冰川融水和山麓地下水丰富,适宜发展绿洲农业 ‎  2.社会经济条件 具体影响 典例 工业 基础 工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 美国工业发达使其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交通 是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流通的保障,促进了商品农业的发展 高品质农产品和时令性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扩大,上市及时 人口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人口密度决定人均耕地占有量,影响商品率 技术 生产技术影响作物产量、品质和竞争力 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高 政策 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我国农业税取消和农业补贴增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市场 信息 供求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欧洲奶酪市场需求量大,奶酪产业规模大 ‎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 ‎(2)在我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10 ℃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 ‎[解析] (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气候生产潜力的概念,并且能够把影响气候生产潜力的因素与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起来。从材料中可知,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而图中显示甲处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大于同一纬度的两侧,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知,甲处位于东北平原,两侧分别是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显然平原地区的光热资源优于山地。(2)由图可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是由南向北逐渐递减,这与东北地区≥10 ℃积温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日照时数、太阳辐射量主要受纬度位置、白昼长短、天气状况的影响。东北地区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答案] (1)C (2)A ‎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 ‎(高考四川卷)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选择图甲和图乙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甲和图乙,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解析:(1)分别比较东北地区该时段气温和降水与常年同期差异,描述其地区差异及分布规律即可。(2)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洪涝灾害主要是积雪融化形成的春汛。冬季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多,地势低平的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后易发生洪涝灾害,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为西部平原地区。(3)东北地区纬度高、降水较少,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两图信息显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可从作物生长期与土壤水分方面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图甲: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 ℃);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 ℃以上。‎ 图乙: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考点二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用书P217]‎ ‎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环境污染等。‎ ‎2.农业发展遵循原则 ‎(1)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2)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发展方向 区 域 发展方向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西部 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 问题 对策 ‎ 黑土 开发 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表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①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 林业发展 森林资源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日益下降 ‎①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②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湿地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 ‎ 目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 提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 ‎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第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2.我国主要农业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方向 农 耕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区 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 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绿色农产品基地 牧 区 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 林 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 只采不育、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 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目前,甲、乙、丙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是(  )‎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 B.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森林减少 C.森林减少、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 D.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 ‎(2)丙所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开辟水源,合理灌溉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合理采伐,及时抚育 D.退耕还湿,建保护区 ‎[解析] 结合图例可知,甲位于大、小兴安岭,因过度砍伐等原因导致森林减少;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由于过度放牧等造成土地荒漠化;丙地位于三江平原,湿地破坏严重,为保护湿地应退耕还湿,建保护区。‎ ‎[答案] (1)A (2)D ‎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015·高考浙江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 ‎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甲地处于河流附近,且土地利用方式由林地逐渐变为湿地,其地势一定较低,故A选项错误;丁地一直是林地,应该是地势较高的山地,而且耕地开发条件比平原要差,故C、D选项错误;丙地比乙地地势稍高,排水条件略好,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故B选项正确。第2题,三江平原的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这是由积温决定的,与农业大规模经营没有关系,故C、D选项错误;目前三江平原的湿地和林地很多已经被开发成耕地,应该注重湿地的保护,不能再继续扩大耕地面积;应该通过土地流转和解放农村劳动力,以获得大规模经营的土地条件和增加农业资金的投入,方能实现农业的大规模经营,故B选项正确。‎ 答案:1.B 2.B ‎[学生用书P218]‎ 地理表格的判读  表格是最基本的统计载体,常与地图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计算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并且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经常出现。读表格时要注意比较和计算。‎ 表1 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 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 增长率/%‎ ‎3.77‎ ‎4.28‎ ‎3.79‎ 表2 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 年龄段/岁 迁出人数/人 迁入人数/人 ‎≥60‎ ‎700‎ ‎800‎ ‎45~59‎ ‎1 600‎ ‎5 000‎ ‎25~44‎ ‎2 000‎ ‎30 000‎ ‎15~24‎ ‎2 400‎ ‎27 500‎ ‎0~14‎ ‎640‎ ‎5 000‎ ‎1.比较 ‎(1)横向比较,可分析同一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或构成。如表1,1985~1990年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为6.49%,1990~2000年为5.72%,下降了0.77个百分点,而2000~2011年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为6.22%,比前10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整体看,27年来该城市用地增长有快有慢,但一直处于扩张之中。‎ ‎(2)纵向比较,可分析不同地理要素的异同及关系。如表1比较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可发现,无论80年代还是90年代以来,城市用地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2.计算 在表格中,可对同一项目做差比较;或根据表格所给的数值,结合知识储备中的地理基本数据,计算相对数据。如表2,我们可以对比不同年龄段人口迁出、迁入人数的多少来分析该地区的人口变化状况。‎ ‎3.分析 根据上面两步的比较、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变化规律。‎ ‎(2015·高考福建卷 ‎)一个国家中某种商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程度用R值表示,R值越大表示该商品出口的优势越强。下表为2005~2012年中国、东南亚Y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前六位的R值。读表完成(1)~(2)题。‎ 中国商品 旅游用品 鞋子 服装 办公设备 纺织制品 电信设备 R值 ‎4.0‎ ‎3.5‎ ‎3.4‎ ‎3.3‎ ‎2.8‎ ‎2.7‎ Y国商品 鞋子 水产品 天然橡胶 咖啡可可 服装 谷物 R值 ‎12.3‎ ‎10.9‎ ‎10.0‎ ‎8.1‎ ‎5.5‎ ‎4.8‎ ‎(1)中国、Y国商品出口的共同特点是(  )‎ A.工业品比较优势强     ‎ B.工业品所占比重小 C.农产品比较优势弱 ‎ D.农产品出口总量大 ‎(2)决定Y国鞋子、服装出口优势的生产要素是(  )‎ A.科技        B.资金 C.劳动力 D.原材料 ‎1.问题探究 ‎(1)中国与Y国在出口商品比较优势方面有何异同点?‎ 提示:相同点:两国工业品出口比较优势强。‎ 不同点:Y国的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也较强。‎ ‎(2)决定鞋子和服装价格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劳动力的数量和价格。‎ ‎2.信息解读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①从材料中可知,R值越大,表示该商品出口的优势越强。‎ ‎②表中所列的商品是中国和Y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前六位的商品。‎ ‎(2)从表中获取信息 ‎↓‎ 中国商品 旅游用品 鞋子 服装 办公设备 纺织制品 电信设备 R值 ‎4.0‎ ‎3.5‎ ‎3.4‎ ‎3.3‎ ‎2.8‎ ‎2.7‎ Y国商品 鞋子 水产品 天然橡胶 咖啡可可 服装 谷物 R值 ‎12.3‎ ‎10.9‎ ‎10.0‎ ‎8.1‎ ‎5.5‎ ‎4.8‎ ‎↑‎ ‎[标准答案] (1)A (2)C 下表示意我国第五次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据此完成(1)~(2)题。‎ 总人口数(万人)‎ 流动人口数(万人)‎ 家庭规模(人)‎ 老年人口(>60岁)(%)‎ 文盲率(%)‎ 城市化水平(%)‎ 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 ‎2000年 ‎129 533‎ ‎4 966‎ ‎3.44‎ ‎10.33‎ ‎6.72‎ ‎36.09‎ ‎1.07‎ ‎2010年 ‎133 972‎ ‎26 139‎ ‎3.10‎ ‎13.26‎ ‎4.08‎ ‎49.68‎ ‎0.57‎ ‎(1)有关我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总数继续增加   B.人口素质有所提高 C.住宅需求量减小 D.养老负担增加 ‎(2)表中增幅最大的数据是(  )‎ A.文盲率 B.老年人口 C.城市化水平 D.流动人口数 解析:第(1)题,由表中数据可知,我国总人口数在增多;文盲率降低,说明人口素质有所提高;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会导致养老负担增加;人口增多,家庭规模变小,住宅需求量会增大。第(2)题,从表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数增加了约4倍,故增幅最大。‎ 答案:(1)C (2)D ‎[学生用书P219]‎ ‎(2016·巴蜀模拟)我国东北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与美国、乌克兰的玉米种植相比,我国东北的玉米生产(  )‎ A.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高 B.商品率高,大部分用于出口 C.科技投入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D.家庭农场为主 ‎2.要实现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采取的是(  )‎ A.毁林开荒、扩耕,以获得持续增产 B.增施化肥、农药,以提高玉米产量 C.延长玉米产业链,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 D.利用玉米秸秆,大力发展沼气 解析:第1题,与美国、乌克兰的玉米种植相比,我国东北玉米生产的科技投入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第2题,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可以通过延长玉米产业链、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C 2.C ‎(2016·湖北武汉模拟)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4.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3题,从经纬度位置可看出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其中甲为大兴安岭、乙为松嫩平原、丙为长白山地区。东北地形表现出明显的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特征。东北春季积雪融水使河流水位较高,夏季7~8月份由于降水多而使河流处于高水位,即河流一般有两次汛期,以夏汛水量最大,即河流径流量主要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流还存在凌汛现象。从等温线判断甲地气温最低,从降水量线看丙地降水最多、甲地最少。第4题,东北平原面积广大,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地区,土壤肥沃,粮食生产商品率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由于该地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该区域由于纬度位置较高,热量相对不足是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答案:3.C 4.B 下图为201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Ⅱ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②Ⅲ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③Ⅳ区具有耕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 ‎④Ⅴ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位于(  )‎ ‎①Ⅰ区   ②Ⅲ区   ③Ⅳ区   ④Ⅴ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Ⅱ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但人口稠密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Ⅲ区既包括我国南方地区的江西、湖南、四川、湖北四省区,又包括我国的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的机械化水平高,南方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所以②正确;Ⅳ区包括安徽、河南、陕西、河北、海南,这几个省区的土地后备资源少,我国土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Ⅴ区包括广西、云南、贵州、重庆以及山西、甘肃、宁夏、西藏、青海与新疆,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多山地,地势起伏大,甘肃、宁夏、新疆气候干旱,山西水土流失严重,西藏、青海气候高寒,且地形复杂,故Ⅴ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④正确。所以D选项正确。第6题,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我国粮食生产的重点省区应考虑耕地面积广和农业潜力大的省份。Ⅰ区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V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产量有限,排除①④。所以B选项正确。‎ 答案:5.D 6.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