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第5单元中国地理分区第4课时认识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第 5 单元 中国地理分区(第 4 课时)认识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 一、单项选择题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 1~3 题。 1.图中①~⑤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D ) A.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D.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2.图中①⑤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 ) A.荒漠化、水土流失 B.空气污染、水土流失 C.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 D.土壤盐碱化、空气污染 3.上述跨区域的资源调配( C ) 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状况 B.增强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前提是市场需求 解析:第 1 题,根据资源跨区域的调配方向,以及调出地和调入地的经纬度位置,可判 定①为西气东输,②③为南水北调路线,④⑤分别为西电东送的中线和南线。第 2 题,①资 源调出区为新疆塔里木盆地,其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⑤资源调出区为云南、贵州和广西 三省区的高原、丘陵地区,其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 3 题,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 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5·郑州模拟)西双版纳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使旅 游业迅速成为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据此完成 4~5 题。 4.西双版纳植物种类繁多,这些植物构成了( C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B.高山植物阔叶林景观 C.热带雨林景观 D.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5.关于西双版纳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对策不正确的是( A ) A.加强人工景点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外地旅客 B.加强现有旅游景点的规划和改造,保证整体协调发展 C.强化旅游景点的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商业秩序 D.加快景区升级改造,积极创造品牌效应 解析:第 4 题,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且深受季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景观。 第 5 题,人工景点的建设破坏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同时也造成当地的生态破坏。 读图,完成 6~7 题。 6.a 水电站的发电量大于 b,结合上图可知 a 处比 b 处( D ) A.流量大,落差大 B.流量大,落差小 C.流量小,落差小 D.流量小,落差大 7.甲、乙两个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任务分别是( A ) A.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立体农业 B.发展交通运输、治理中低产田 C.防治荒漠化、发展立体农业 D.防治荒漠化、治理中低产田 解析:第 6 题,发电是与径流量和落差成正比的,a 水电站位于 b 水电站上游,因此其 径流量小,其发电量大于 b,故落差大。第 7 题,甲位于横断山区,交通不便,因此国土整 治的重点是发展交通运输;乙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国土整治重点是发展立体农业。 (2017·日照高二检测)中部六省是我国中部崛起的主体区域,读“我国中部六省粮食生 产占全国比重状况图”,回答 8~9 题。 8.六省农业生产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 ) A.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条件较好 B.土质疏松,土壤肥沃 C.位于平原地区,土层深厚 D.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9.河南和山西两省相邻,但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差异悬殊,主要是由于( B ) A.纬度不同 B.耕地数量差异 C.市场需求不同 D.工业基础差异 解析:第 8 题,中部六省都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其他选项不 属于共性特征。第 9 题,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 而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耕地面积小,土壤贫瘠,粮食产量低。 (2016·武昌月考)读“构想中的兰(州)厦(门)铁路及沿线地区图”,回答 10~11 题。 10. 自东向西与兰厦铁路相交的南北向铁路干线依次是( D ) A.焦柳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 B.浙赣线—京广线—京九线—宝成线 C.宝成线—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 D.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线 11. 图示 A、B、C、D 四地描述正确的是( C ) A.A 地位于秦巴山地,气温年较差大 B.B 地位于四川盆地,气温年较差小 C.C 地区部分河段形成地上河 D.D 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解析:第 10 题,根据经纬度、水系、城市名称判断兰厦铁路依次经过的铁路线。第 11 题,A 位于四川盆地、B 位于长江沿岸、D 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2016·营口高二检测)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 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据此回答 12~13 题。 12.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A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解析:本题组考查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第 12 题,珠江三角洲地区 城市化发展与其他三个地区相比,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故曲线②代表的是珠江三角洲。 第 13 题,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故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二、综合题 14.(2016·北京卷)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不禁感叹南北两侧的景色:“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 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1)推断古人登山的季节,分析该季节南北景色差异的原因。 图示灌区是我国高产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该区水利工程具有“蓄、引、提、排相 结合”的特色。 (2)简述形成该特色的自然条件,说明灌区水利工程在高产农田建设中的功能。 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协同发展,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为大别山区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带来新契机。 (3)阐述大别山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因素。 答案:(1)春季。位于亚热带北部,主峰海拔高,气温低,有季节性积雪;山北为阴坡, 山南为阳坡。阴坡气温低于阳坡。 (2)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年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灌溉,抗 旱,蓄洪,排涝。 (3)政策和技术支持;农产品资源丰富,接近原料地;距合肥、武汉等大中城市较近, 市场广阔;修建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解析:第(1)题,由“山之南山花烂漫”可知古人登山的季节为春季,从影响气候的主 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分析大别山南北两侧由于气温的不同导致景观的不同。 第(2)题,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方面分析;由材料信息水利工程具有“蓄、 引、提、排相结合”可知该灌区水利工程在高产农田建设中具有灌溉,抗旱,蓄洪,排涝的 功能。第(3)题,本题考查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从土地、水源、原料、能源、市场、交通、 政策、劳动力等方面结合图中信息作答。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 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 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材料二 图 1 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图 2 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 展水平指数图。下表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 展状况对比。 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 1.0 1.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8 20 城市化水平(%) 68 90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 18 20 (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 (2)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 __①__、__⑤__、__⑥__。(填写序号) ①国际金融 ②机械制造 ③服装制造 ④石油化工 ⑤文化创意 ⑥进出口贸易 (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 的差异及形成因素。 (4)为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是__加 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 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__。 答案:(1)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 体系完整 (3)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 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 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 解析:第(1)题,图中两地的城市特点的共同之处表现为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完整。第(2)题,首位城市作为区域城市 群的经济发展中心,在整个城市群中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所以主要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 和进出口贸易。第(3)题,根据图中曲线可知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 于嘉兴,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两地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交通条件(通达性)的不同。第(4)题,从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 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方面来作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