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学霸优课》(人教版)高三大一轮复习学案:专题17考点1 环境问题
专题十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纲展示 命题探究 1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注意点 1.人口增长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口的增长可以引发环境问题,但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 2.环境问题具有地域性和全球性 环境问题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如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而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严重。但同时环境问题又具有全球性,因为有些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国际性河流污染不仅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3.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没有足够的经济、技术条件解决环境问题,同时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自然环境也有密切关系 人类活动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区域自然环境特点不同,也会使环境问题的类型和程度不同。例如,同样是植被破坏,在降水较集中的黄土高原表现为流水侵蚀作用加强,产生水土流失;而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为风力作用明显,产生土地荒漠化。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近年来华北地区冬半年雾霾天气多发,PM2.5浓度增加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读北京市某日PM2.5浓度变化图,完成1~2题。 1.导致该地PM2.5浓度变化的首要污染源是( ) A.生活燃煤排出的烟尘 B.道路及建筑工地的扬尘 C.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 D.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PM2.5浓度的高峰出现在早上上班时间(7~9点)和傍晚下班时间(18~20:00),因而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是北京市PM2.5浓度变化的首要污染源。 2.治理雾霾天气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②优化产业结构 ③加强环保执法力度 ④实施人工降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保执法力度都能减少PM2.5的排放,降低雾霾天气的出现。也可以增加PM2.5的吸收,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烟尘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植树造林等。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 C.全球变暖 D.水土流失 答案 D 解析 降水集中,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植被可以截留降水,降低流速,分散流量,固定和改良土壤,遭到破坏后,土壤易受侵蚀;且该地土质疏松,土壤易被流水侵蚀,故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4.图示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长江三角洲 答案 B 解析 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其原因有:自然原因——坡面陡峻;土壤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面裸露,植被覆盖少;人为原因——滥伐树木、樵采,地面失去植被保护;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垦陡坡,造成表土流失,弃荒另垦,屡弃屡垦;过度放牧,植被减少;开矿及其他建设,使草木破坏,地表裸露。 [考法综述] 环境问题是高考命题不可忽视的内容,常以与地理有关的社会时事为切入点,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示意图、数据统计等为背景,综合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命题法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典例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解析] (1)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含盐量可能增加;湖泊面积缩小,会危及鱼类生存,湖中鱼类密度可能减小;湖面缩小,湖水蒸发总量会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会减弱。(2)湖泊面积萎缩主要是因为灌溉用水增多,所以主要措施应为退耕还草,保护水源;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不适合修建水库,也不适宜发展水产养殖;湖泊面积萎缩与水质无关。 [答案] (1)C (2)B 【解题法】 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进而分析其表现、分布等特征。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要结合已学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进行具体分析。 (2)成因分析: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多数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向外扩散,容易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水流速度缓慢,水体更新速度慢,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水体污染。 (3)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与危害,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增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解决措施和建议: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同时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