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三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系列优质讲练》讲练结合:第十三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案Word版含答案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77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类型 集中式 带状 组团 图示 影响 因素 河流少、地形开阔,聚落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①高原的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②山区地形限制;③河网密度大的平原 受地形或河流阻隔,聚落由几片组成,各片就近组织生产和生活,之间有一定距离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区 地形 规模 分布 人口 我国 北方 平原地区 一般较大 多呈团聚型或棋盘式的格局 较多 我国 南方 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 一般比较小 分布相对分散 较少 1.分析平原对聚落形态影响的原因: 一般来讲,平原地区是聚落的理想环境,但并非所有平原地区聚落都密集分布,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2.影响绿洲地区聚落分布的因素: 在干旱地区,聚落多分布于绿洲,因为该处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理解—要点突破]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其对聚落的形态、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影响 表现 原因 典例 聚 落 的 形 态 平原 地区 平原广阔,聚落多呈团聚型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我国北方的村落 丘陵 山区 聚落多呈条带状 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 我国南方的村落 聚 落 的 区 位 平原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 和高 原 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热带 地区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2.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影响的聚落分布特点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干旱地区 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山麓绿洲地带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 北方平原地区 一般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3.具体案例分析 半坡村落 丽江古城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兰州 地形 河谷阶地上 坝子 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 黄河谷地 成因 接近水源,避开洪水 古城西面和北面的山地是抵御秋冬西北风的天然屏障;坝子平坦且东、南两面开阔,利于城市发展;河流纵贯其中,提供稳定充足的水源 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河谷,并沿河谷向外围扩展,发展成带状城市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地形对聚落数量的影响 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图1 图2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1.C 2.A [第1题,根据统计图可以看出,海拔小于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海拔在1 500~1 700 m之间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坡度<2°或≥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第2题,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海拔在1 000m以上;三江平原地势平坦,海拔在200 m以下;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聚落多分布在山麓地带或有水源的地区,地形较平坦;江南丘陵地势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m;故A正确。] 3.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 A [题目涉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故A项正确;北坡属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寒潮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该地区种植春小麦,积雪厚不利于牲畜越冬,故C项错误;阴坡采光条件差,故D项错误。] 考向2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读下图,完成下题。 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解析] 分析一个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甲区域所在地区纬度略高,冬季气温偏低,聚落沿河谷分布,热量条件好,取水便利。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山区和高原自然条件较差,不利于聚落的形成。乙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密布,聚落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交通便利。长江以南水网、道路密集,所以聚落密度较大;长江以北水网、道路较稀,聚落密度较小。 [答案] 甲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深厚,易于耕作。乙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5~6题。 5.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6.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5.D 6.C [第5 题,由材料可知,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邻河岸容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故A项错误。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故B、C项错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陡坡易发生崩塌、滑坡,聚落的选址应避开,故D项正确。第6题,在农业社会,决定川地聚落发展规模的是地形条件,地形越平坦越开阔,农业和聚落的发展受限越小,聚落发展的规模越大,因此选项C正确。川地一般都具有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优势。] 考点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79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修建道路时,采取“以桥代路”的原因: 修建道路时,采取“以桥代路”的目的不尽相同。如青藏铁路中“以桥代路”是为了给生物留过往通道;京沪高铁中“以桥代路”主要是为了少占耕地。 2.在山区,线路多呈“之”字形的原因: 在山区陡坡上,道路修建尽量呈“之”字形,目的是让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且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减少建设成本。 [理解—要点突破] 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与原因分析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 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网 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地形对交通线路建设及分布的影响 (2018·山西大学附中测试)2017年春节小长假期间,湖北省兴山县古夫镇至昭君大桥的“水上公路”累计接待游客达9万人次,如下图所示。该条公路是兴山县连接G42沪蓉高速宜(昌)巴(东)段的重要通道,线路总长10.9千米,其中有4.4千米建在三峡库区香溪河和古洞口二级电站水库之上,故得名“水上公路”,据此完成1~2题。 1.该快速通道修建成“水上公路”,主要目的在于( ) A.减少建设成本 B.避免破坏山林 C.减少占用耕地 D.缩短出行路程 2.该段公路( ) A.易造成河流堵塞 B.修建时应优先考虑缩短线路长度 C.桥梁高度要考虑洪水位 D.建在河道最深的地方 1.B 2.C [第1题,该快速通道修建成“水上公路”,避开了对表土、山林的破坏,选B。第2题,公路建于水上,为避免被淹,建设时桥梁高度必须要考虑洪水位。] 考向2 地形对铁路(公路)工程建设的影响 下图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4.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3.B 4.B [第3题,由题意知,该段铁路为“上坡段”,故其不是沿等高线布线,A错;该段铁路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故P箭头方向为铁路离开拉萨的上坡方向,所以C项错;由于是某处的景观,P箭头不一定指示方位的正北方;由于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河流有结冰期,故B项正确。第4题,T设施位于沟谷口,主要作用是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读图,回答5~6题。(双选) 5.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 A.多断崖、深谷 B.多石灰岩溶洞 C.多高山、陡坡 D.多角峰、U形谷 6.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A.减轻冰川的危害 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 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5.AC 6.CD [第5题,雅西高速公路经过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高山、陡崖等复杂地形。修建隧道和桥梁不仅仅可以缩短路程,更能保证通车后的平稳安全。第6题,该高速公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雨的气候易造成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修建桥梁和隧道能有效防止此类地质灾害的发生。] 一、选择题 (2018·北京市朝阳区质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 ) A.位于我国西南山区 B.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C.春季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生产 D.主要运输方式为内河航运 2.图示聚落在( ) A.农田临近河流以方便灌溉 B.农田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民居远离山坡以利于修建 D.民居靠近坡地上部可避免滑坡 1.C 2.A [第1题,图示地区地形崎岖,分布有窑洞,属于我国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A错;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B错;春季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生产,C对;主要运输方式为铁路和公路,D错。第2题,农田临近河流以方便灌溉,A对;农田接近坡地中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B错;民居靠近山坡,利于建设窑洞,C、D错。] (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下图为“澜沧江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及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信息显示( ) A.0米附近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 B.1000—1500米人口数量随高程增大迅速降低 C.2000米人口密度最大,水热组合最好 D.5000米以上可能有大型聚落分布 4.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与村相比,乡镇选址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时间上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正北方向 3.A 4.A [第3题,读图,澜沧江、湄公河流域0米附近地势低,光热水条件较好,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A对;1000—1500米人口数量随高程增大变化不大,B错;3000米人口密度最大,C错;5000米 以上的河源地区人口密度接近0,可能有大片无人区,D错。第4题,读图,在东南、正南、西南三个向阳方位,乡镇居民点更多,乡镇级居民点对坡向的选择较村级居民点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故A对,B错。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因此居民点分布在坡向的选择上明显受到山体走向的影响,C错;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是西北方向,故D错。] (2018·浙江镇海中学测试)早期,在山区修建公路多为“之”字形的盘山路(左图)。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右图)。据此完成5~6题。 5.在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是为了( ) A.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B.通过更多的居民点 C.增加山区线路的密度 D.减小线路的坡度 6.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尽量取最短距离,不呈“之”字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性能的改善 B.少占耕地的要求 C.科技水平的提高 D.节省投资的需要 5.D 6.C [第5题,山区,坡度较陡,为减少线路坡度,公路常修成“之”字形。第6题,现在山区不呈“之”字形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的提高,D正确;修隧道和架桥投资更大。]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回答7~8题。 7.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8.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 7.A 8.C [第7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图中河流的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处应为山谷。第8题,读图可判断出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小工程量与施工难度,减小路面坡度。] 下图中,甲图示意世界某国主要城市分布,乙图示意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主要城镇分布。读图,回答下题。 甲 乙 9.关于图中城市(镇)分布及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B.乙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河谷,因为河谷地区水运便利 C.乙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河谷,因为河谷地区热量充足 D.甲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因为高原地区气候凉爽 D [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该地区纬度较低,高原地区气候凉爽;乙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主要是地势低、气温较高,临近水源,满足生活、生产需要。] (2018·哈师大附中测试)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 A.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 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 D.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 11.乙城市是图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 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 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好,资源丰 D.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风景好 10.A 11.D [第10题,图示区域等高线密集,地形以山地为主,起伏大,T1107公路在甲段多处连续弯曲,是为了减缓公路坡度。第11题,读图,乙城位于沿海地区,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自然风景优美,为城市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非选择题 12.(2018·北京东城模拟)下图为西藏局部地区图。读图和相关文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主要峡谷地带的大致走向,并分析峡谷的形成原因。 (2)简述上图所示地形对城市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解析] 第(1)题,依据东南西北方位可确定图中峡谷走向;峡谷的形成受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第(2)题,图中山高谷深的地形,使该地气温低、人口稀少,故城市主要分布在河谷,且城镇数量少;山地不利于交通线路建设,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可从方式、布局疏密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南北走向。板块挤压,地壳抬升;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 (2)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城市主要沿河谷分布;城市数量少(级别较低)。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单一,)以公路(国道)为主;线路稀疏。 13.(2018·福建厦门中学月考)下图为广东省河源市某区域地形与交通线布局示意图,图中G205是一条很早就修成的公路,铁路则是后来才修成通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交通线布局与地形的关系。 (2)在山区,人们通常优先修建公路,其次才是铁路,为什么? (3)试分析图中的G205绕经曾田、灯塔两地的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看出,该地地形崎岖,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很大,交通线路主要沿地势比较平缓的河谷平原地带和山谷分布。第(2)题,山区地形崎岖,修建交通线路的难度大、成本高,和铁路相比,公路受地形坡度的影响相对较小、难度较小、成本也较低,因此,山区交通运输首选的是公路运输。第(3)题,读图看出,G205绕经曾田、灯塔后线路长度增长,但是经过的居民点增多,既方便了沿线居民出行,又提高了交通线路的利用率。同时,东江河谷地带地势低平,易发生洪水淹没公路。 [答案] (1)交通线主要沿地势比较平缓的河谷平原地带和山谷分布。(2)山区修路难度大、成本高,公路受地形坡度影响较小、难度较小、成本较低(或者答铁路受地形坡度影响较大、难度较大、成本较高)。(3)山区地形复杂,居民点分散,为了尽可能多地照顾更多的人口集中地;东江河谷地带易发生洪水,淹没公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