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8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 二轮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讲学案 (全国适用)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二轮地理复习讲练测之讲学案 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向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命题规律 (1)以沙尘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粮食问题等热点为切入点,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地区分布差异及解决措施。 (2)以生态环境破坏区、海上航线的石油泄漏、沿海赤潮、咸潮等为背景材料考查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3)以我国某些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典型案例考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侧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2016•浙江卷)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7、8题。 7. 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 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 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 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8. 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 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 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 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 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答案】7. B 8.A 【解析】 试题分析: 8.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对;广西最低,但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基础与方向,B错;上海和江苏较低,适于发展技术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错;湖北较高,应提高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错。答案选A。 考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产业发展方向分析 【名师点睛】从题干和图表中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注意题干的提示“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X轴和Y轴表示的含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区别。降低能耗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关注的话题,主要依赖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例2】(2015•北京卷)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D 【解析】 试题分析:1.太白山的北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山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上为针叶林带;而山中腰树木茂密,降水较多;树木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故选C。 2.过渡猎狼,会使植食动物增多,导致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会使狼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而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减少环境承载力;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影响不大。故选D。 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名师点睛】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出以下规律:①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②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体一致,垂直带可以看作水平带的缩影。但二者存在差别。如落叶阔叶林在典型亚热带以南退出各垂直带,寒温带针叶林也只限于亚热带以北山地。另一方面,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草甸带,是水平带中所没有的。③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④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⑤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 【例3】(2015•江苏卷)下左图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变化率,下右图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单位GDP碳排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日、德三国人均GDP变化率均低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 B.美、日、德三国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同步增长 C.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 D.1971-2008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是中国 26. 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 B.加快发展新能源 C.加强科技创新 D.缩减生产规模 【答案】25.CD 26.BC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之路。 【名师点晴】本题组热点话题“低碳排放”为切入点,考查可持续发展之路,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本题设计的要素较多,两个年份,两种现象,四个要素,还要搞清每个要素所能反映的地理事象特征及变化规律,做到这一点,两小题选对不难。 【例4】(2014·浙江卷)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 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第5、6题。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 国 1.00 52.57 1.00 1.00 青 海 0.86 47.44 0.14 0.95 河 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 江 1.65 63.20 0.83 2.56 5、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6.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答案】5、C 6、D 【解析】 考点: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人口和资源关系。 【二讲基础】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表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生态持续发展 基础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经济持续发展 条件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社会持续发展 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①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②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③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④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 持续性原则 ①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②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 共同性原则 ①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②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③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重要任务的阶段,面临更多的压力,更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必然性和途径分析如下: 【三讲典例】 【例1】(湖南省株洲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2.图中 A、B、C 分别代表 A.资源 市场 环境 B.环境 市场 资源 C.环境 资源 市场 D.资源 环境 市场 23.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A.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 B.所需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 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答案】22.C 23.D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趁热打铁】(【全国市级联考】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高三市级统测试卷文综地理试题)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差的城市为 A. 日照市 B. 潍坊市 C. 青岛市 D. 威海市 2.与M类城市相比,N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A. 单位CDP消耗大 B. 城市调控能力好 C. GDP总量大 D. 城市化水平高 【答案】1.A 2.A 【解析】 【四讲方法】 1.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比较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追求产值、利润增长以及物质财富增加) 生态、经济、社会共同持续发展(发展要以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增长方式 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 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消费 环境意识 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价值 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环境控制 先污染,后治理 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减少废物 调控手段 依靠市场经济自由调控 强调人的管理调控 发展的时间尺度 本代人的利益是最大需求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性原则及持续性原则 发展的空间尺度 从区域(自身)利益出发,封闭式、掠夺式或转嫁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从全球利益出发的共同性原则 2.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人为原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其联系如下图: 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项目 含义 循环经济 ①资源得以再生 ②综合效益突出 ③实现良性循环 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 工 业 清洁生产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农业 生态农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考向二 荒漠化的防治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2.命题规律 以某区域荒漠化现象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例1】(2016•上海卷)(十六)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3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2分) 3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6分) 3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2分) 3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4分) 35.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4分) 【答案】 3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3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3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3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考查荒漠带成因。 33.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考点:考查荒漠化治理。 34.原因分析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观;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不能有效的降低风速,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中已给出引用树种特性,分析也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当地气候干旱,选用适应性强的树种会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当地树种叶少,冠小,不能密集种植,旱季落叶,选用的树种就要克服这些弊:选用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树冠大叶多的树,可有效降低风速、抵御风沙。 考点:考查自然带及森林作用。 3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11国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考点:考查荒漠的治理。 【名师点晴】这道题以北非的荒漠-草原过度带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特征理解及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处副高压和东北信风的影响下,盛行下沉气流,终年干旱少雨;它分布在纬度20°-30°的大陆西岸和内陆。看图时,该地区北部就是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带主要分布在10°-20°纬度间,结合两个气候带分布规律,图示绿色长城就是两个气候带的过度带。 北非的荒漠化主要是人口增长快,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的。治理措施就是从这两方面入手。 根据自然环境分析适应当地环境强的树种的特性,要结合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 荒漠化的治理,是多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必需进行国际合作。 【例2】(2015•上海卷)(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8分) 3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 3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2分)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分) 3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2分);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2分) 3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2分)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任答一点即可,2分)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2分) 【解析】 32、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黄土地貌的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33、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貌,减少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考点:黄土地貌及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例3】(2014·新课标I卷)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下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2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 较大。(2分)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分)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2分)侵蚀路基(和路肩);(2分)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2分)影响运行列车安全。(1分)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2分)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2分)设置石(草)方格沙障。(2分) (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解析】 (3)铁路路基较高,阻挡风沙前进,导致风沙在铁路线及附近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强劲的风力侵蚀路基和路肩。风沙可能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甚至影响运行列车安全,危害乘客和物资的安全。 (4)防风沙的措施主要是利用植被固沙,或是建设阻挡风沙的工程。高原地区不适宜种树,只有种草或用石块压沙。所以采取的阻沙措施是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是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考点: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风沙灾害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二讲基础】 1.图解荒漠化的成因 2.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三讲典例】 【例1】(【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地理试题)某科研所对我国东北某省M区域的湿地环境进行了考察研究。科研人员在对当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气候影响”的研究中发现30年来该区域内7月平均降水总体趋势在减少,7月日平均气温在升高,湿地的“冷湿”效应正在逐渐向“暖干”方向转变。图7中左图示意研究区域右图示意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区域 A. 气候冷湿,不适合建设商品粮基地 B. 农田面积增加速度有减缓趋势 C. 建设用地增加与城市化无关 D. 21世纪以来,湿地加速萎缩 6.该地区湿地的“冷湿”效应正在逐渐向“暖干”方向转变,说明 A.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B. 该地生物多样性变丰富 C.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较小 D.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答案】5.B 6.D 【解析】 【趁热打铁】 (【全国市级联考】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草方格沙障是用麦杆、稻草、芦苇等材料扎成方格形状,以达到在沙漢地区防风固沙的目的。完成下面小题。 7.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 A. 削弱风速,增加地表粗糙度 B. 截留水分,降低沙层含水量 C. 遮挡阳光,降低地表的温度 D. 定位方格,增加沿线的美感 8.下列荒漠化问题与风力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 江南地区的红漠化 C. 西北地区的沙漠化 D. 云贵高原的石漠化 【答案】7.A 8.C 【解析】 7.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削弱风速,增加地表粗糙度,A对。截留水分,增加沙层含水量,B错。对遮挡阳光作用不大,C错。与定位无关,增加沿线的美感不是主要作用,D错。 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A错。江南地区的红漠化、云贵高原的石漠化是流水将表层土壤侵蚀,底层基岩出露形成,B、D错。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风力作用侵蚀、堆积形成,与风力作用密切相关,C对。 【例2】(河南省豫北名校联盟2017届高三上学期精英对抗赛) 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近几年来多地出现短期大面积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这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组织专家进行调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专家对水土流失进行调查首先要借助各种地图,其中必需具备的是 A.气温与土壤类型分布图 B.地形图和降水分布图 C.工业与交通分布图 D.农作物和植被类型分布图 6.专家经过实地调查确定水土流失的原因最可能是 A.城市化进程快,占用大量土地 B.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大规模修筑梯田 C.生态环境改善,降水增加且多暴雨 D.铲除原始植被,栽种柑橘等经济林 7.下图与水土流失实际情况最接近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B 6.D 7.A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与地形、降水的关系 【趁热打铁】(湖南省雅礼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右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区域人烟稀少,近年来卫星多次监测到海湾上空出现沙尘暴。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3.图中的沙尘主要来源于( ) A.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 B.北美西部高原的草原 C.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火山 D.图示地区裸露的河岸 14.卫星最不可能监测到沙尘暴的季节是( ) A.北半球春季 B.北半球夏季 C.北半球秋季 D.北半球冬季 15.通过对卫星监测结果的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沙尘暴的频率和影响程度日趋加剧,可能原因是( ) A.板块活跃,火山喷发加剧 B.全球变暖,冰川持续消退 C.资源开采,地表植被破坏 D.环流异常,西风风力增强 【答案】13.D 14.B 15.B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名师点睛】沙尘暴形成的三大条件: 1.沙源。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2.风源,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3.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局部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四讲方法】 1.某区域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1)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 针对上述每一问题,要综合分析其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成因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对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对上述与某生态问题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自然条件包括:由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坡度较陡;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形成,冲刷力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土质由粉砂颗粒组成,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人为原因包括:对植被的破坏尤其是对森林的砍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等;露天开矿的采矿方式。 (2)针对成因,提出应对措施 要做好这一步,关键在于加强针对性,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总结出应对措施,即包括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对人类活动的规划、管理,总之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 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 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黄土、气候、地质构造、植被 ①黄土特征: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易侵蚀。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300-650mm,集中于7、8、9三个月) ③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强烈、高低起伏、多地震 ④植被:历史上存在森林、森林草原,现在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根本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应急措施——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 全面规划、标本兼治——小流域综合治理。 3.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惠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者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土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考向三 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2.命题规律 结合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考查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开发、保护措施。 【例1】(2015•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2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5、C 6、D 【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名师点睛】该题以“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为材料,通过对新概念“生态裂谷”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图示内容,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生态裂谷”形成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可以判断外力以风力为主。根据图例判断绿洲分布位置,推理出河流流向,地下水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干旱区,水源是最主要限制因素。 【例2】(2014·新课标Ⅰ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 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 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 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答案】1.A 2.D 3.D 【二讲基础】 1.森林的生态效益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资源的存在,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稳定水位、改善水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森林对于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有重大作用。对大气污染有净化、调节和缓冲作用。光合作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数量上的相对平衡,形成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 (3)减弱噪声、阻滞粉尘 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日趋严重。树林高大,枝叶交错重叠,能吸收扩散的噪声,故有天然“消声器”之称。 (4)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森林的阻挡能降低风速,耐旱的树木根系发达能固定住沙丘,从而使农田免受风沙的威胁。 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功能。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破坏热带雨林有一定关系。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湿地的概念: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它一种广义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4.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 (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5.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为因素类型 导致的结果 外部物质进入, 填充作用加剧 土壤侵蚀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 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 环境污染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 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 大量引水灌溉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三讲典例】 【例1】(【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亳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地理试卷)植物在地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经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速率,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质的速率,叫做净初级生产率。净初级生产率高低综合反映地表无机环境的优劣,同时也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般来说,生物净初级生产率高的地方,往往也是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比较好的地方。下表为不同生态系统的平均净初级生产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与湖泊相比,中纬度森林 ( ) A. 生物多样性差 B. 地表无机环境恶劣 C. 生物资源稀缺 D. 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12.破坏植被对地表无机环境影响最大的区域是 ( ) A. 内蒙古大草原 B. 三江平原 C. 刚果盆地 D. 恒河人海口 【答案】11.D 12.C 【解析】 【趁热打铁】 (【全国市级联考】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考试地理试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横断山中的纳帕海属于季节性天然湖泊,湖水从西北角的溶洞泄入地下河,最后注入金沙江。每年6、7月份湖水位猛涨,湖面面积达到3125km2,11月后湖面大幅度缩小至500km2,湖底裸露形成大片的沼泽草甸。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湖水季节性特点,纳帕海被称为鸟类长途迁徙的“驿站和家园”,每年在此越冬的鸟类,高峰期数量超过两万只。下图示意纳帕海位置及周边区域图。 (1)分析纳帕海湖泊面积季节变化大的原因。 (2)纳帕海被称为鸟儿的“驿站和乐园”,试解释其原因。 (3)推测观鸟爱好者到纳帕海观鸟的最佳时期,并说明理由。 【答案】(1)夏(雨)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周边河流水大量汇入湖泊,导致湖泊 面积增大;(3 分)冬(旱)季,降水减少,且湖水经地下河不断排出(排入金沙江),导 致湖面缩小。 (2)纳帕海位于横断山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位置;大面积沼泽草甸,为鸟类 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纬度较低,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冬季不寒冷,适合鸟类过冬;位于山区,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干扰小。 (3)11 月—次年 5 月(或秋末至初春)。理由:此时节,降水少,晴天多,利 于出行观测鸟类;有大量候鸟在此中途停留觅食、休憩或越冬,鸟类数量和种类多;气候凉爽,蚊虫少。 (2)鸟儿的“驿站和乐园”,主要是提供食物、栖息地。纳帕海位于横断山区,是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位置。有大面积沼泽草甸,为鸟类 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纬度较低,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冬季不寒冷,适合鸟类过冬。位于山区,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干扰小。所以成为鸟儿的“驿站和乐园”。 (3)观鸟爱好者到纳帕海观鸟的最佳时期是11 月—次年 5 月,或秋末至初春。此时节北半球是冬季,降水少,晴天多,利于出行观测鸟类。有大量候鸟在此中途停留觅食、休憩或越冬,鸟类数量和种类多。冬季气候凉爽,蚊虫少,夏季蚊虫太多,不适宜户外观赏活动。 【例2】(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实验班第四次月考)银叶树为热带海岸红树林的树种之一,多分布于高潮线附近的海滩内缘,以及大潮或特大湖水才能淹及的滩地,或海岸内陆。近年来银叶树面积大幅度减少。下图为某市银叶树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银叶树的典型特征是 A.根系发达、耐盐性强 B.根系脆弱、耐旱性强 C.根系发达、耐寒性强 D.根系脆弱、耐碱性强 2. 和乙区域相比,银叶树对甲区域海岸地区最重要的生态效益是 A.涵养水源 B.调节气候 C.防风消浪 D.保持水土 【答案】1.A 2.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植物的特征、森林的作用 【知识拓展】森林的作用 (1)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可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森林是重要的造纸原料和化工原料;林区有大量的动植物和珍贵的药材。 (2)森林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森林的主要作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不同地区的森林主要作用不同:河流上游: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沿海地区:防风消浪、保护农田;城市绿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声等。 【趁热打铁】(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7届高三12月月考)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图示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地区,说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6分) (2)判断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3)经过20世纪大规模采伐,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8分) (4)该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多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答案】 (1)东北 (2分)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 (4分) (2)春季 夏季 (4分)春汛的主要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快,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4分) (3)一方面造成土壤缺少枯枝落叶的补给,另一方面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变薄,土壤肥力下降(2分);森林面积减小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2分);使区域气候发生变化,湿度减小,温差变大,并更易发生沙尘暴等气象灾害(2分);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有所减少(2分)。 (4)降水多,气温低,蒸发量小(2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2分);地下有不透水层的存在,积水不易下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区域气候特征、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森林减少的影响,沼泽形成原因。 【名师点睛】根据区域河流、植被、土壤、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判断区域所在位置,分析区域气候类型及主要特征。了解汛期有两个的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了解沼泽的形成原因。 【四讲方法】 1.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但由于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其生态功能的主要表现也有所不同。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能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则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在城市中则会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作用;在沿海地区可防止海风的侵袭。 2.赤道经过的陆地都分布着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地球表面的植被,其分布受水热等条件的影响,使其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就属于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其分布也受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在赤道处因为海拔高,热量不足,就可能不是热带雨林。例如亚马孙河流域西面的安第斯山脉因地势高,缺少形成热带雨林的条件,就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再如非洲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也不是热带雨林。因此说热带雨林像若干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 3.湿地的保护措施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洞庭湖“变”大的措施与其带来的效益具体如下所示: 考向四 能源资源的开发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河流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命题规律 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或德国鲁尔区等典型的区域能源综合开发及循环利用,理解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例1】(2016•新课标Ⅲ卷)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图7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 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6分)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8分)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4分) 【答案】 (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3分) 与谁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3分)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3分)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3分)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2分)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2分)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2分)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2分)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能源资源的开发。 【名师点睛】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的重要话题,生态环境问题和能源开发问题也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知识模块,该组试题以此为基础,设置了“与煤炭、水能相比,开发风能的优势”、“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四个问题,重点考查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是教材中“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人教必修三)”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考生应注意材料中“地理位置”、“沙漠”、“隔壁”等有用信息的提取。其中第(2)问考查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若误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作出回答,则不仅浪费宝贵的考场时间,而且可能造成评卷时的误判,从而导致失分。因此,沉着认真的审题,回答时做到有的放矢,合理的组织语言,也是综合题得高分的关键。考生应在平时测试中有意识的注意到上述问题。 【例2】(2015•江苏卷)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2013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1.6%,占全国产量的23.9%。钢铁产业成为河北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唐山和张家口分别占全省产量近50%和4%。 材料二 下图为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水系图。 (1)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T业基地的条件是 ▲ 。(3分) (2)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 ▲ 。(2分) (3)分析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利弊。 利 ▲ 。弊 ▲ 。(4分) (4)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 ▲ 。(4分) 【答案】(13分) (1)煤、铁资源丰富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工业基础好(任答3点) (2)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易造成京津地区大气污染 位于水源地的上游,易造成京津地区水源污染 (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任答2点);加剧水资源短缺 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加大能源、交通压力(任答2点) (4)调整钢铁工业布局 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环境保护 考点: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之路。 【名师点晴】本题以河北钢铁工业为背景材料,具体考查钢铁工业区位因素,钢铁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1)小题具体考查工业区位,分析时要全盘考虑,抓住重点,结合河北省的周边区位环境;第(2)小题考查区域间工业生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解决该题首先要考虑钢铁工业的污染类型,充分考虑张家口和北京、天津之间的风向关系,水源上下游关系;第(3)小题考查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时应从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利与弊;第(4)小题具体考查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分析时应从资源、技术、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几个方面分析。 【例3】(2014·浙江卷)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 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第5、6题。 第5、6题表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 国 1.00 52.57 1.00 1.00 青 海 0.86 47.44 0.14 0.95 河 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 江 1.65 63.20 0.83 2.56 5、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6.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答案】5、C 6、D 【解析】 考点: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人口和资源关系。 【二讲基础】 1.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向由区域能源开发条件所决定,具体如下图所示: 2.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评价 山西煤炭能源基地的形成与其优越的开发利用条件密切相关,优势条件的评价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3.山西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1)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① 煤炭运输量大:由于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山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出省外,目前山西每年外运煤炭约5亿吨。 ②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山西省地理位置比较封闭,向西有黄河,向东是太行山,向南是黄河,向北有干旱的荒漠,不利于晋煤外运。 (2)水资源短缺 ①原因:山西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②解决措施:实施引黄入晋等调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挑战 内容 具体表现 挑战之一 人均资源量少 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3位,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居第11位,天然气可采储量居第14位,水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蕴藏量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但是人均煤炭、石油的探明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平均值的1/2和1/10左右 挑战之二 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但是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2,美国的1/10,人均生活用电约为美国的2% 挑战之三 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我国的能源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每万元产值的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也远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挑战之四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炭为主的国家之一。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仅占1/4略强,而我国却占2/3 挑战之五 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我国自1993年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依存度呈上升趋势,200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30%,预计2050年将达到50% 5.山西煤炭能源基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能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在开采过程和利用过程中造成的,应针对相关问题制订相应的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2)调整产业结构 (3)“三废”的治理 【三讲典例】 【例1】(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为减轻能源压力和环境污染,我国正在积极发展风电产业,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江苏等地都有已建成或在建的千万瓦级风电基地。读图1“海上风力发电场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内蒙古自治区建设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A.当地风电设备制造能力强 B.临近京津冀地区消费市场 C.接近风源地,全年风电稳定 D.草原面积广,生态环境好 2. 海上风力发电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①大面积污染海上 ② 不利于海洋运输 ③该海域渔业减产 ④影响候鸟的迁徙 ⑤增强风暴潮的势力 A. ① ② ③ B. ① ②⑤ C. ② ③ ④ D. ③ ④ ⑤ 【答案】1.B 2.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能源工业区位因素,考查能源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趁热打铁】(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首要目标是要达成全球低碳减排新协议。读法国部分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 为了低碳减排,若法国建风能发电站,最适宜的地点在(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 ④地 4. 法国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较多 B.煤的清洁燃烧技术高 C.第三产业发达 D.能源消费以核电为主 5. 法国气候大会召开期间,巴黎( ) A.日出东南方向 B.正午日影逐渐变短 C.昼长较北京长 D.地方时6时日出 【答案】3、A 4、D 5、A 【解析】 试题分析: 3. 风能发电站占地面积广大,要求地形较平坦,风力稳定。为了低碳减排,若法国建风能发电站,最适宜的地点在①地,位于沿海地区,地形起伏小,风力稳定,持续时间长,A对。②地靠近大都市,用地紧张,不适宜,B错。③地位于河流源头,应是山地,面积狭小,C错。④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弱,风力不稳定,D错。 4. 法国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以核电为主,核电达75﹪,D对。与人口数量较多、第三产业发达无关,A、C错。煤的清洁燃烧技术高不是主要原因,B错。 5. 法国气候大会召开期间,是11月-12月,北半球是冬季,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A对。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正午日影逐渐变长,B错。法国纬度比北京高,昼长较北京短,C错。地方时6时后日出,D错。 【考点定位】区域风能电站建设条件,法国能源结构,地球公转的意义。 【四讲方法】 1.山西省与德国鲁尔区发展区位条件比较 相同点:两者历史上都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能源充足。 不同点:山西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的总量较少,且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短缺;水运条件差,铁矿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鲁尔区位于欧洲西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河流多且多运河,水陆交通运输发达,靠近铁矿产区。 2.区域能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能源问题往往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分析某一地区能源问题,主要包括其能源问题的表现、原因、后果及应对措施。 区域能源问题 表现 能源数量方面:短缺 能源利用方面: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能源结构:对某一能源尤其是对煤的消费量过大会带来环境问题,如引起大气污染、酸雨等,而以生物能消费为主则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原因 能源分布:能源贫乏,如日本能源短缺 能源结构:某种能源分布广,如中国煤炭丰富而石油紧缺 能源利用:如我国由于技术水平限制,能源利用率低 后果 能源短缺会抑制经济发展,使经济缺乏活力;能源利用不合理会带来大气污染、酸雨等环境问题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应对措施 开源:开发新能源;加强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加强与能源输出国的合作 节流: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3.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及其关系 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工业都属于重工业部门,是按照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划分的。采掘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煤炭、金矿、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原料工业是值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即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业。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或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的工业,又称制造工业。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原料工业是介于采掘工业和制造工业之间的生产环节,既从采掘工业得到矿产原料,又为制造工业提供原料和动力等。 考向五 流域的综合开发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命题规律 以大江、大河的工程建设(如京杭运河的治理、红水河的梯级开发、淮河的治理等)为背景,考查大江、大河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以区域洪涝、干旱灾害为背景,考查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 【例1】(2016•新课标Ⅱ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发过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图4示意罗纳河流域的地形。 (2)表1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1。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5分)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表1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 、② 第二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 、 、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 【答案】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 (防洪)(本小题共5分)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本小题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名师点睛】该题以罗讷河为背景材料,考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具体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的治理措施、河流生态的恢复等相关知识点,该题与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相似,有些答题点是可以借鉴的。第一题主要考查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原因,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与河流的补给类型相关,因此该题需要结合图示的地理位置和河流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判断其补给类型,继而判断补给水量的季节变化即可。第二题主要考查该流域整治和开发的目标,结合具体措施判断即可。流域开发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尤其是围绕河流的梯级开发,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得到协调,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如下所示: 第三题,“国立罗讷河公司”的成立于“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建立相似,可以进行知识迁移。第四题主要考查河流生态的恢复,“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河流的生态的作用可以从改善水文条件,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等方面分析。 【例2】(2015•新课标II卷)圣劳伦斯河(下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 下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11、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C 10.B 11.C 【解析】 试题分析:9.根据蒙特利尔气候资料可以看出,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的月份从12月到次年3月,可以得出蒙特利尔河段结冰期为4个月,答案选C。 10.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冬季不易出现结冰现象,故答案选B。 11.分段拦冰,可以避免浮冰过度聚集而抬高水位,通过拓宽河道,可以降低水位,以减少凌汛的发生,减少对沿岸地区造成危害,故答案选C。 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河流水文特征和凌汛的知识。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加拿大圣劳伦斯河为材料抽样考查气候知识,河流水文特征,检测学生的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第一小题河流当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时开始出现结冰期,结合给出的气温变化曲线不难读出蒙特利尔市一年有四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第二小题要注意调运学过的知识,影响河流结冰的因素除了气温以外还有水流速度、河水盐度等,当水流速度过快,即使在0℃以下,河水也很难结冰;盐度高,谁的结冰温度会降低。读图可以看出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布局有水电站,说明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水不易结冰;第三小题要知道河流凌汛危害形成过程是浮冰不断累积,堵塞河道,抬高水位形成洪水,所以应对措施应想办法降低水位或加高堤坝,避免洪水溢出。 【二讲基础】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及对开发的影响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的分析可从地形、气候、水系、矿产等方面进行,并结合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确定开发的方向和措施。就田纳西河而言,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环境要素 田纳西河流域特征 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 流域开发方向 地形 多山的地形,地形起伏大 陆路交通不便,发展航运 修建船闸和水库 蕴藏着丰富的水能 水能开发,建水电站 气候 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流域内光、热、水较丰富 较早成为发达农业区 河流流量不稳定 给航运带来困难,需将修水库和船闸相结合 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降水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水相矛盾 修水库蓄水,解决降水与灌溉的矛盾 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多,水量丰富 航运发达 大部分可通航,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水量不稳定,流量差异大 航运不便 修水库,建船闸,促航运 矿产 矿产丰富,有煤、铁、铜、锌、磷、云母等 利于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发展 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 2.流域开发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尤其是围绕河流的梯级开发,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得到协调,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如下所示: 【三讲典例】 【例1】(【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2018届高三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地理试题)能源生态效率是指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能源消耗量对维持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量。读“1997~2012年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4.关于四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广东能源生态效率始终最高 B. 上海能源生态效率降幅最大 C. 内蒙古能源生态效率不稳定 D. 青海能源生态效率持续降低 5.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关于图示四个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特征的推断,正确的是 A. 广东省高耗能产业发达 B. 上海产业转型升级较快 C. 内蒙古第三产业波动大 D. 青海多资金密集型产业 【答案】4.C 5.B 【解析】 4.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广东能源生态效率在1998-1999年之间低于内蒙古。A错;上海能源生态效率增幅最,B错;内蒙古能源生态效率不稳定,C对;青海能源生态效率在2010年有所回升,D错;故选C。 5.广东省能源不足,以轻工业为主,故A错;内蒙古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高能耗产业为主,波动不大,故C错;资金密集型产业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故D错;上海经济发达,综合实力强,产业转型升级较快,故选B。故答案选B项。 【趁热打铁】(【全国市级联考】四川省宜宾市2018届高三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塞内加尔河是西非一条较大的河流,海水可向上游倒灌200km以上。1972年,塞内加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三国联合成立了塞内加尔河流域治理开发委员会,规划建设了两座水利枢纽,分别是位于塞内加尔境内的迪亚马坝和位于马里境内的马南塔里坝。图示区域经济水平落后,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水坝修建前,塞内加尔河从上游到下游水文特征的突出变化是 A. 流量增大 B. 洪峰推迟 C. 流速变快 D. 凌汛加剧 12.与马南塔里坝相比,迪亚马坝独特的功能是 A. 防洪 B. 灌溉 C. 航运 D. 阻咸 13.推测图中铁路线的主要作用是 A. 方便农矿产品的出口 B. 利于高新产品的进口 C. 方便重工业产品出口 D. 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答案】11.B 12.D 13.A 【解析】 13.据材料可知,该区域经济水平落后,据图可知,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是出口初级矿产品,且图中铁路线主要与港口相连,主要是方便农矿产品的出口。故选A。 【例2】(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关于阿斯旺大坝产生的消极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①尼罗河下游沿岸平原土地肥力提高 ②对一些水生动物的生存产生了影响 ③使下游地区的泥沙堆积加剧 ④使尼罗河三角洲盐渍化加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大型工程建设影响。 【知识拓展】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 (1)防洪: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日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处于上游山区转人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并且对整个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及其他防汛措施,也可以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造成的毁灭性灾害。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大大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乱的巨大损失。 (2)发电:长江三峡段位于我国地势从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水量大。建成后将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3)航运: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从而使航道的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成本可降低1/3 (4)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到华北)以及库区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趁热打铁】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河段,金沙江约占长江干流全长和总落差的55%和95%,水能资源的富集程度堪称世界之最,是我国规划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最大水电基地。 材料二 松茸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松茸分布于海拔1600--3200米的山坡上,与松、栋属的树木须根发生共生关系,形成菌,松茸在出土前,必须得到充足的雨水,出土后必须立即得到充足的光照。我国香格里拉产区是松茸产量最高的地区,年产量约占中国松茸总产量的70%,以及全球总产量的33%. 材料三 图“金沙江下游河段梯形水电站规划及香格里拉松茸产区示意图”。 (1)分析金沙江水能资源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4分) (2)分析该地适宜松茸生长的独特条件。(6分) (3)说明松茸产业对香格里拉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4分) 【答案】 (1)主要位于季风区,降水量大,径流量大;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且落差集中),水能资源丰富;多峡谷地形,易于建坝;当地人口稀少,移民工程量小;政策支持力度大。 (2)高山地区气候温凉雨季降水充足,湿度大;海拔高,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植被茂密,多松树、栎树,可提供营养支持;高山地区虫害少;生态环境好,污染少。 (3)松茸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提高当地居民收入,‘采摘、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兴起,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该题考查水能资源开发,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对经济的影响。 【四讲方法】 1.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 分析河流内河航运价值时,既要考虑自然因素,也要考虑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看河流的水量和水量的变化两个方面,而经济因素主要看流域内经济发达的程度。分析思路如下: 2.如何分析影响河流水能资源的因素 分析一条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与否时,主要看两方面,即河流水量与落差大小,而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3.分析某河流的水文特征,提出开发整治措施 1)要掌握一个河流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开发和整治措施,首先要认识到河流是地形和气候综合作用的产物,然后从地形、气候特征等方面,分析河流以下方面特征: (1)流向:由地势决定。 (2)河网密度:与地形、降水多少均有关。 (3)流量:与降水、地形和流域面积有关。 (4)结冰期:长短与有无由气温决定。 (5)含沙量:与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流域内人类活动有关。 (6)水能蕴藏量:取决于河流水量和地势落差两方面。 2)进一步分析该河流对流域内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1)供水:包括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从河流流量大小及季节分配情况和水质方面分析。 (2)航运:从河床坡度、流量大小方面说明,一般情况下,河流流量大,水流平缓利于航运;同时需考虑流域内经 济发展状况。 (3)发电:从河流流量和地势落差说明,河流水量大且地势落差大更有利于发电。 (4)水产养殖:重点考虑水域面积及水质状况。 (5)旅游:与河流与周边自然景观及文化景观搭配状况有很大关系。 3)对某河流治理则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修建水利工程:效益从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水产养殖方面说明,其中前两方面易于理解,而对航运的有利影响是通过水利工程使上游水深增加,水流变平缓且季节流量变化小而实现的。 (2)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可减少河流含沙量,提高防洪能力。 (3)流域内污染治理工作:保护水质、安全供水。 考向六 区域农业发展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命题规律 结合区域开发、农林建设、区域经济生态问题及十八大关于区域开发的决策等背景材料,考查区域自然特征、经济发展条件、发展方向等。以某一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考查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生产特点、存在问题及国土整治的相关措施。 【例1】(2017•新课标Ⅰ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5)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图5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3)本题主要考查剑麻要及时加工的原因。主要从剑麻的特点和区域气候的特点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 剑麻生长在热带,温度高,降水多;刚割下来的剑麻叶片的水分含量大,如果不及时加工,则非常容易腐烂,从而会破坏纤维的质量,进而影响品质。 (4)本题主要考查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从“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可知能够为该地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从“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可知,能够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考点:农作物生产与用途 农产品及时加工的原因 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点睛】分析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大的原因,一般从生产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从产量不足,需求量大分别组织答案。国内产量不足,从国内种植面积,产量及其质量方面分析,需求量大,就从国内船舶及汽车制造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分析即可。 (2016•新课标Ⅰ卷)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5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4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工农业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 【名师点睛】该题以我国广西横县地理位置和茉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从地域认知到人类活动,设问细致灵活,注重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过程与探究问题的能力。(4)设问自由度高,能很好的评价区域发展观。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答题。该开放性的问题与以前的高考试题略有变化,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一改过去正反观点进行选择然后论证的情况。 【例2】(2015•海南卷)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 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 【答案】基本特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3分) 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4分)人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3分)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不难看出,广东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而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造成该省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而人口持续增加(主要受人口迁移影响)使得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考点定位】本小题主要考查区域粮食产需变化及其原因。 【名师点睛】本题采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地理信息,题中所给地图依然是构成高中地理能力主干的坐标图,准确解读图中曲线含义并据此推断二者变化特征,不难解决“概述广东省1994-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这一问题。而文字材料虽短,但材料中所提供信息非常关键。“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造成产量变化的原因是耕地面积和农业结构的变化;“吸引大量省外人口”,其隐含的意义是广东省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可推测粮食消费量增加。 【例3】(2015•福建卷)图1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答案】1.D 2.C 【解析】 考点: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 【名师点睛】混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业生产类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且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的规模相当。所以判断是否属于混合农业,一是看该地农业生产类型的多少,二是看每一种农业生产类型是否达到一定规模。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使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例4】(2014·新课标II卷)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钱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试题分析: (3)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该地土壤肥沃,肥力高,使用化肥少;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化肥的使用效率高,导致化肥使用量少。 (4)“中国绿色米都”中的“绿色”主要指生产的水稻无污染,“米都”主要指生产规模大,产量高。联系该地水稻的生产条件分析,该城市环境质量优良,对水稻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使水稻绿色无污染;该地水稻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所以才能称为“米都”。 考点:区域农业生产。 【二讲基础】 1.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部门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1)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3)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劣势条件表现在:(1)水资源短缺;(2)盐碱地、涝洼地占有较大比例;(3)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区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在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作物类型。 3.区域农业布局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平原地区 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 山区 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 水资源丰富地区 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 气候相对干旱地区 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 城镇周边地区 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4.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5.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影响 区位 表 现 位置 位置优越: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经度跨度较大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光热、降水较为充足 地形 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且肥力较高 水源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工业 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提供必要物质条件 人口 开发较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有利于商品化 交通、科技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科技实力强 6.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 农业区域 存在问题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 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草场退化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林地面积缩小,森林质量下降;重采伐、轻抚育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7.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①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对各种作物合理布局;②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域情况,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为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①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②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③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①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实现旱涝保丰收;②加大中、低产田治理力度,合理用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③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益,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学技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种田,科技兴农,如:改良耕作制度、良种培育等。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讲典例】 【例1】(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17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充分利用家庭院落及闲置空间,从事高度集约化生产的一种经营形式。农家乐是农民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方式。读某地农业经济模式图,该经济模式对当地农村的有利影响有 A.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 B.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C.吸引城市游客,减轻环境压力 D.降低资源消耗,解决生活用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区域经济模式特点及影响。 【名师点睛】利用图文中的信息判断,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变化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不能体现促进粮食生产。游客增加,环境压力会增大,多种经营发展,消耗的资源增加。 【趁热打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著称的黑龙江五常大米,凭借独特品质赢得了全国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近几年,五常大米,“天价”“掺假”等市场乱象频遭曝光。调查发现,五常市五常大米年产量最多为105万吨,但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 00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90%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此外,所谓的五常“调和米”催生了“拼缝”行业。不少五常市的“能人”从外地收稻,转手卖给加工企业,利润十分可观。 材料二 下图为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 (1)据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形分布特点。 (2)据图结合所学,推断东北人口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试分析五常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 (4)有人提出通过扩大五常大米的种植规模可以减少市场造假行为。你认为扩大五常大米种植规模是否可行,并阐述理由。 (5)如果你是当地领导人,为了规避五常大米的造假行为,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案】 (1)山环水绕,平原居中。 (2)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区。 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气候相对温和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工农业基础条件好。 (3)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土壤肥沃(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冬季漫长而寒冷,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小。 (4)可行。理由: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科技投入较低,扩大种植规模的潜力大。 不可行。理由:气温偏低,只能一年一熟,扩大种植规模的潜力不大;区域环境承载力有限。 (5)树立品牌意识;加强法制管理;提高防伪技术,加强信用监管;加强对五常水稻种植的科学指导,努力建设全程可追溯体系;在水稻的种、收、卖等环节全面增加透明度。 【四讲方法】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该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等。 2.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的需求量大 海南岛 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 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3.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思路 (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或建设商品性生产基地)。 (2)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4)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5)推进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 (6)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意识。 (7)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根据区域特征,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如下图所示,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一要根据区域内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农业;二要形成良性循环系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统一。 考向七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2.命题规律 选取国内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实例,分析其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比较不同区域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异同,结合2014-2015全球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 【例1】(2017•江苏卷)图12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A.日照市 B.潍坊市 C.青岛市 D.威海市 24.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A.单位GDP消耗大 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 D.城市发展水平低 【答案】23.CD 24.BC 【解析】 考点: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7•江苏卷)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图17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 图18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_______(4分)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_______。(4分)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______(4分)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是_______。(1分)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 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4)因地制宜 【解析】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点睛】雄安新区位于中国河北省,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小县及周边部分区域。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千米,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雄安新区定位二类大城市。设立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6·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台湾省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省内80%人口的祖籍是福建。两岸“三通”的启动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加深了两岸的经贸往来。目前福州、厦门等地已建成多个台商投资区。 说明台商投资区集中在福建省福州、厦门等城市的原因。 【答案】地域文化相同(台商回乡投资多);距离近(有港口、运输成本低);政策鼓励。 【解析】台商投资区集中在福建省福州、厦门等城市的原因主要从地缘相近、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相似、侨乡(台商的思乡情结)、政策鼓励等方面分析。 【例2】(2015•海南卷)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800万,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500万居民,提供175万个长期工作职位。下图为埃及略图。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0. 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 ) A.平衡地区发展 B.提升国家形象 C.分散开罗人口 D.吸引国家投资 11.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农业发达 B.用地充足 C.基础设施完善 D.交通便利 12. 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为( ) A.农业 B.制造业 C.建筑业 D.服务业 【答案】10.C 11.B 12.D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建设的作用、区位因素等。 【名师点睛】本组试题以区域地图为切入点,以城市化为背景,将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城市建设的区位因素、城市功能定位等问题联系起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综合分析等能力。材料中“埃及沙漠广布”是人口集中于少数大城市的原因,其结果是导致少数大城市出现城市化问题,在此背景下,设置“ 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这一问题,分析出题人意图可知,该问题的实质是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沙漠广布”的埃及,与位于尼罗河下游沿岸地区的开罗相比,开罗以东地区只能具有土地广阔,地价较低的优势。新城市的定位是政治中心,理解这一点,才能对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做出准确推测。根据材料理解出题人意图,并灵活运用教材相关知识,是解决该组试题的关键之处。 【例3】(2015•上海卷)(九)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19、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答案】19、A 20、A 【解析】 考点: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名师点睛】该题以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为材料,考查城镇化的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图中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例4】(2014·北京卷)40、“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20,回答第(2)题 (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考点:区域经济发展。 【二讲基础】 1.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区域工业化条件分析 在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的条件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和能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区位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因此,各区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入手,促使该区域的工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区域工业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律 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的规律: 轻工业重工业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3.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工业化会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又会带动工业化,但各区域的情况存在差异,所走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也存在差异。 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因此各区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美化环境等方面入手,促使该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工业化是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2.我国城市化的不同模式 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主要推动力 具体过程特点 珠江三角洲模式 工业化 在外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发展 苏南模式 工业化 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温州模式 工业化 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 东北模式 工业化 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劳动力职能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 云南德宏模式 边贸发展 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下面就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归纳如下: 【三讲典例】 【例1】 (【全国市级联考】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高三市级统测试卷文综地理试题)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差的城市为 A. 日照市 B. 潍坊市 C. 青岛市 D. 威海市 2.与M类城市相比,N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A. 单位CDP消耗大 B. 城市调控能力好 C. GDP总量大 D. 城市化水平高 【答案】1.A 2.A 【解析】 【趁热打铁】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苏州市2018届高三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地理试题)能源生态效率是指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能源消耗量对维持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量。读“1997~2012年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3.关于四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广东能源生态效率始终最高 B. 上海能源生态效率降幅最大 C. 内蒙古能源生态效率不稳定 D. 青海能源生态效率持续降低 4.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关于图示四个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特征的推断,正确的是 A. 广东省高耗能产业发达 B. 上海产业转型升级较快 C. 内蒙古第三产业波动大 D. 青海多资金密集型产业 【答案】3.C 4.B 【解析】 【例2】(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加强区域协调和产业的区域分工,实现区域的错位发展,这是建设好城市群的重要举措。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群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发展方向及区域分工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8.下列城市群中,区域产业分工和区域发展目标定位最接近该模式的是 A长三角城市群 B.京津冀城市群 C海峡西岸城市群 D.珠三角城市群 19.区域错位发展及产业分工有助于 A.扩大城镇总体规模 B.改善区域交通联系 C.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D.发挥区域特色优势 【答案】18.B 19.D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区域分工与区域发展 【趁热打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攀枝花是我国第二大铁矿区,攀钢为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2014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调控偏紧、转型任务繁重的背景下,攀枝花市工业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而武汉市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基石,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产业亮点纷呈“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工业促使板块经济逆势而上,GDP全年增幅9.7%,提前一年进入“万亿元GDP俱乐部”。以下为攀枝花市位置图(图1)和武汉市位置图(图2)。 材料二 2014年武汉与攀枝花经济统计数据表。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万) 城镇化率(%) GDP(亿元) 三大产业结构比值 工业结构 钢铁工业产值(亿元) 武汉 8 494 822 67.5 10 069 3.5∶47.5∶49.0 汽车、装备 钢铁、石化、食品 1 000 攀枝花 7 440 111.7 61.6 870 3.5∶74.6∶21.9 钢铁、钒钛、能源、化工、采矿、机械 725 (1)分析武汉市和攀枝花市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的共同区位条件。 (2)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分析攀枝花市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 (3)借鉴武汉市的经济发展经验,攀枝花市应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 【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市场需求量大;国家政策支持;技术力量雄厚。 (2)国内外钢铁市场的需求量减少;攀枝花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低,经济增长点少;以钢铁工业为主,工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工业;优化工业结构,降低钢铁工业比重;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 【四讲方法】 1.区域工业化分析思路 (1)根据三大产业变化统计图或资料分析区域工业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直接反映区域工业化状况。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显示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特别是通过一些产业部门的数据统计,也可以反映区域内工业发展特点。 (2)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数据变化分析区域工业化: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映出一个区域内的工业类型,如务工人员以低学历为主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 (3)根据区域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一个资源丰富的区域,其工业类型应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产业,因此多形成一些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区。 2.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问题,为什么还要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虽然受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在下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有彼此孤立与阻隔走向相互联系与依赖,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和长期趋势,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事实上,除了国家之间的区域一体化,也存在一国范围内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这就是以大都市带、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或称之为大都市圈的经济一体化,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城市群可以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将会成为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增长极。 考向八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命题规律 关注重大工程对资源调出区、调入区及工程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石油安全”“能源结构的调整”等,综合考查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 【例1】(2014·北京卷)36、(36分)读图15,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12分)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8分) 【答案】 (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集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气候特点分析,该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所以使中上游地区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从地形特点分析,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洪水汇集时间短,因此需修建水库蓄水调节,既能防涝灾,也能防旱灾。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且支流集中汇集于海河,导致排水不畅,因此需要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一方面是改良农作物品种,使农作物适应耐旱环境,积极推广耐旱作物;另一方面,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第三,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灾的能力。 考点:水资源、区域经济发展。 【例2】(2013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读图回答23-24题。 图13 23.“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24.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答案】23.AC 24.BD 【解析】 24.跨流域调水工程 可以增加流域内入湖水量,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滇池流域水量增加,也可以缓解流域内的用水紧张状况。所以本题选择BD选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资源跨地区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3】(2012江苏卷)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图16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17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 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8分)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① ②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③ ④ 原因 ⑤ ⑥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分)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3分) 【答案】(1)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①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②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大小 ③小 ④大 单位调水量耗能 原因 ⑤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 ⑥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提水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记忆、掌握和理解分析能力。 【二讲基础】 1.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除了西气东输工程之外,还有北煤南运、晋煤外运、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这些工程的一些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晋煤外运 我国能源空间布局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又进一步从需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出现了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现象。交通运力不足是山西能源基地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铁路运输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运煤通道如下表: 类型 线路 东西运煤通道 通往东北 三大干线: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洲线 通往华北 四大干线:京包—京沈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京石—京沪线(在天津港出口)、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 南北运煤通道 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沿海运煤通道 以海港为枢纽 (2)西电东送 ①北线(路线A):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的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和黄河上中游的水电向华北电网输送。 ②中线(路线B):以三峡水电为核心,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向华中、华东电网输送。 ③南线(路线C) :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开发并送往广东。 (3)南水北调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路线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从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水源区 长江下游 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供水区 淮河下游地区、山东黄河下游地区、海河流域 海河平原、京津地区、黄河下游 西北干旱地区 评价 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 可自流供水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需挖掘渠道的工程量很大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渠道穿越高山,工程艰巨 2.国外著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解决了南部干旱区的缺水问题。 (2)澳大利亚雪山工程—东水西调工程:解决大分水岭西侧的缺水问题。 (3)秘鲁的东水西调工程:解决首都利马及一些地区的缺水问题。 (4)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解决印度河平原的缺水问题。 (5)原苏联的伏尔加—莫斯科调水工程、纳伦河—锡尔河调水工程、库班河—卡劳斯河调水工程、北水南调工程等: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3.西气东输对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现列表总结如下: 地区 项目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东输的天然气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东部的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东部地区进行的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①管网改造、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等天然气配套系统;②重大项目的立项建设)将极大地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促使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不利影响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保持尤为重要 【三讲典例】 【例1】(【全国百强校】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8届高三2月联考文综地理试题)我国是一个多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我国不断拓展能源进口渠道,2017年5月16日,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通道(见图,“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正式开始输油。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017年下半年,我国北方实行的煤改气,导致了我国大面积的“气荒”。下列说法中能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的是 A. 多渠道增加天然气供应 B. 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 C. 部分地区暂缓施行煤改气 D. 关停部分高耗气产业 2.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最大自然障碍是 A. 山高谷深,气候湿热 B. 植被茂密,虫蛇出没 C. 荒漠广布,水源不足 D. 经济落后,维护困难 3.中缅油气管道的铺设对我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①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 ②缓解北方地区能源供应紧张 ③缓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④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 ⑤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1.C 2.A 3.D 【解析】 3.中缅油气管道的铺设对我国有哪些重要意义缓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③对。管道以输油气为主,对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作用不大,①错。没有输送到北方,不能缓解北方地区能源供应紧张, ②错。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④对。能够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⑤对。D对,A、B、C错。 【趁热打铁】 (【全国市级联考】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2017年12月6日,我国第一条穿越秦岭的高铁—一西成高铁通车,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4.修建西成高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地形 B. 经济 C. 政治 D. 科技 5.关于图中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路1可基本自流输水到北京、天津和山东 B. 线路1可缓解铁路运力紧张的局面 C. 线路2能改善西安大气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D. 线路2有效改善上海市的能源结构 【答案】4.B 5.C 【解析】 【点睛】交通线路建设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如气候、河流、地形等往往是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如促进区域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完善路网等是交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有助于克服自然环境造成的障碍,是交通建设的保障性因素。 【四讲方法】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实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最好的解决措施之一,其具体原因如下所示: 2.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 调配原因:主要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生态问题。(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资源调配工程的实施,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以下两方面分析: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促进了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考向九 产业转移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命题规律 结合“石油安全”“能源结构的调整”等,综合考查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结合“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点考查区域开发带来的产业转移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1】 (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4—5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图4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4.据图4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 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 5.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 B.劳动力成本 C.技术水平 D.距市场远近 【答案】4.A 5.B 【解析】 5.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上升;而河南、江西等中部地区,经济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为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故选B。 考点: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变化,产业转移的原因。 【点睛】本题以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变化、产业转移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4题,要结合图示信息和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第5题,要明确 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和地价的上涨是工业转移的原因。 (2016•新课标Ⅱ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 市场规模 B. 劳动力成本 C. 原材料成本 D. 技术水平 4.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5.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 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 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答案】3.B 4.A 5.D 【解析】 试题分析: 5.随着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说明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移,因此中国的家电产业应该改变传统的加工制造方式,加大科技投入,研发自己的家电品牌,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考点:本组题考查产业转移知识,具体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转移为背景材料,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考查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及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第1小题明确“家电组装工厂” 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结合图示信息,产业逐渐转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因此劳动力成本是转移的主要因素。第2小题有材料可知,越南劳动力价格比中国具备了优势,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市场条件不如中国。该题关键在于越南和中国的优势对比。第3小题,中国家电产业在丧失劳动力优势后,应该加大科技,研发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该题考查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方向。掌握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和迁移是解题的关键。 【例2】 (2016·新课标Ⅰ卷)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4~6题。 4.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5.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6.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4.D 5.A 6.C 【例3】(2015•安徽卷)企业总部是企业决策和控制中心。下表表示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国上市企业总部在四大区域间的迁移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30.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国上市企业总部在四大区域间 的迁移表现为( ) A、东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主要向东北地区迁移 B、东部地区是上市企业总部迁移的主要目的地 C、中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的净迁出量最大 D、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主要迁往中部 31. 下列因素中,影响我国企业总部布局的主要是( ) ①原料 ②交通 ③劳动力 ④信息 ⑤政策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30.B 31.C 考点:考查产业转移,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名师点睛】该题以我国上市企业总部在四大区域间的迁移的表格数据为材料,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对表格数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第1问,属于基础题,或者说送分题,把表中数据看明白,注意四大区域间的迁入和迁出的关系,就能轻松得出答案,要求学生复习,对于表格数据类试题,学会多从各个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去思考,找出其中之间的联系;第2问,企业总部布局的区位条件,结合题干“企业总部是企业决策和控制中心”的提示,可以推出需要从交通、信息和政策等方面考虑。 【例4】(2014·江苏卷)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从1988年的12亿澳元增加到2012年的170多亿澳元,2013年两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图8为2011年双方贸易额前五位的商品和服务种类。读图回答15-16题。 15.与马来西亚相比,澳大利亚具有优势的产业是 A.石油开采 B.家用电器制造 C.金属矿开采 D.交通设备制造 16.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国间经贸额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①空间位置邻近 ②航空运输发达 ③经济水平相当 ④经济互补性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5.C 16.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讲基础】 1.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1)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 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劳动指向型工业转移的特点 劳动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丰富的劳动力,因此工人的工资高低对这类企业的区位影响也较大,致使工业区位也随着发生变化,其转移有一个共同规律,都是转向劳动力工资较少,数量较多的地区。当该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工资水平提高了,生产成本也变高了,利润减少时再次进行转移。而原来的劳动指向型企业所在地区则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侧重发展技术指向型企业或进行高新技术改造。 5.我国近十年来的产业转移 (1)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 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这种类型的产业转移,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迁入,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台湾的一部分产业大规模转移到大陆,例如机电、IT、化工等行业。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台商有很强的吸引力。台商大举投资办厂,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为了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施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现象也经常发生。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在广东边远地区形成现代化产业集群。这对于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具有重大意义。 (4)广东省实施的“双转移”战略 “双转移”是广东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三讲典例】 【例1】(【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3月)文综地理试题)LED(发光二极管)由于能量利用率高,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照明光源。该产业关键零部件与材料专利大多掌握在日、美大厂手中,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进入门槛逐渐降低(图1)。我国台湾地区较早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但近几年该产业逐渐从台湾转移到福建、江西、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台湾地区的LED产业链有整体转移的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LED产业链有整体转移的趋势,是因为该产业 A. 以高科技投人为核心的经营策略 B. 产品的生产过程高耗能、高污染 C. 上下游T厂间有紧密的工业联系 D. 终端成品具有标准化的产品规格 7.福建在承接LED产业链时,最先引进的一般是 A. 衬底制备 B. 外延片制造 C. LED芯片生产 D. 应用产品生产 8.福建与台湾在LED产业的分工合作,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福建在LED产业上游占据主导地位②福建企业难以在合作中触及核心技术,赶超空间不足③降低台湾LED产业的生产成本④台湾LED应用产品的需求量减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6.C 7.D 8.B 【解析】 6.LED产业链有整体转移的趋势,是因为该产业上下游T 厂间有紧密的工业联系,C对。关键零部件与材料专利大多掌握在日、美大厂手中,与以高科技投入为核心的经营策略无关,A错。产品的生产过程污染少,B错。终端成品具有标准化的产品规格不是整体转移的原因,D错。 7.福建在承接LED产业链时,最先引进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应用产品生产,D对。衬底制备、外延片制造属于上游环节,需要技术较高, LED芯片生产属于中游环节,属于关键部件生产,产业转移的晚,A、B、C错。 8.福建与台湾在LED产业的分工合作,产生的影响有促进福建在LED产业下游占据主导地位,①错。福建企业难以在合作中触及核心技术,赶超空间不足,②对。福建劳动力成本低,有利于降低台湾LED产业的生产成本,③对。台湾LED应用产品的需求量不会减少,④错。B对,A、C、D错。 点睛:LED产业链有整体转移的趋势,是因为该产业上下游T厂间有紧密的工业联系。关键零部件与材料专利大多掌握在日、美大厂手中,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进入门槛逐渐降低。最先引进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应用产品生产。 【趁热打铁】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南平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综合质量检查文综地理试题)目前,国内纺织业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建立纺织服装生产、贸易和产品设计企业,呈现出“中国大陆+东南亚+非洲”的布局模式。越南正在成为国内纺织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在越南投资的中资纺织企业大多以绿地投资为主。绿地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除成本因素外,推动国内纺织企业海外投资的另一重要因素是 A. 劳动力价格 B. 贸易政策 C. 市场 D. 技术水平 10.我国某纺织企业投资越南,但其大部分棉纱回销中国,说明 A. 当地产业链不完整 B. 我国技术水平先进 C. 我国消费市场大 D. 我国劳动力素质高 11.纺织业绿地投资模式给越南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增加就业 B. 提升生产能力 C. 增强竞争力 D. 增加基础设施费用 【答案】9.B 10.C 11.D 10.很多在越南投资的中资纺织企业,如天虹集团,其大部分棉纱都会回销中国,反映出内地消费市场大。故选C。 11.纺织业绿地投资模式吸引力了国外产业转移,促进了工业化,增加了就业;提升了生产能力和增强了竞争力;由于共用基础设施或国外投资企业建设基础设施,故不会增加基础设施费用。故选D。 【例2】(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实施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以下简称黎阳公司)的主要工厂车间均诞生于这一时期,1970年首批涡喷发动机在安顺平坝偏僻山区试装成功。2009年3月,黎阳公司与贵阳市签订了共建中航工业贵阳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的《投资合作协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五十年前黎阳公司选择在平坝建厂,主要考虑的是 A.原料因素 B.地租因素 C.国防需要 D.市场需要 2. 黎阳公司计划在2015年整体搬迁至贵阳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是因为贵阳 ①技术人才多 ②基础设施完善 ③政策支持 ④劳动力廉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C 2、A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产业迁移的原因。 【名师点睛】了解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工业企业选址的原因、背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国防安全的需要。其它不是主要因素。现在企业搬迁,迁向经济技术水平高的区域,主要是技术人才、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趁热打铁】(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2008年—2011年,一股企业从珠江三角洲外迁到东南亚国家的风潮逐渐在代工企业中兴起,其中以制鞋业尤为突出。但2012年以后这一外迁势头却有所减缓,一些曾经有过外迁念头的代工企业主,在考察过东南亚之后,决定不再转移;部分已外迁的企业又重新迁回珠三角。完成下列问题。 12. 影响外迁企业回流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与协作条件 B.劳动力与交通 C.政策与环境质量 D.资金与技术 13. 已外迁的企业重新迁回珠三角对该地较明显的影响是( ) A.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B.加重酸雨等大气污染 C.缓解能源紧缺的局面 D.加剧“民工荒”现象 【答案】12.A 13.D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产业转移 【名师点睛】产业转移实质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消费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影响产业的转移的因素主要有:1)劳动力因素,包括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等;2)市场因素,包括开辟市场、避开各方面限制、市场变化等;3)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包括工业联系、职工培训等;4)原生产地因素,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用地紧张、地价昂贵和环境污染等 【四讲方法】 1.微笑曲线 对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则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在20%~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 “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品附加值逐渐上升;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利润最低的部分。 2.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启示 (1)在招商引资的时候,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即要注意吸引产业转移的长期性和发展性),短期吸引产业转移后又转移走,对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2)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既给发展中国家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①跨国公司只是希望利用东道国的资源等优势,而不热衷于培育创新发展,因而有可能使优势固定化,难以升级,对跨国公司的长期依赖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失去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②国外或本地关联企业与国内的产业关联松散,容易变成出口飞地。③在技术、零配件、市场和合作关系上,外国企业或本地企业严重依赖于所属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则对其活动强加限制,如阻止其在其他市场销售等。 3.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 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其差异可列表比较: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 (地区) 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将环境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发展中国 家(地区) 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本国或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组织产品的加工 改变区域地理景观,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 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查看更多